首页 > 文献资料
-
加强我国病毒性脑炎的监测与研究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嗜神经性病毒感染引起的症候群,为了有别于其他病原体所致的脑炎而统称为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炎症状严重、死亡率高、许多患者会留有后遗症,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
畸胎瘤相关性副肿瘤边缘叶性脑炎一例
畸胎瘤相关性副肿瘤边缘叶性脑炎(paraneoplastic limbic encephalopathy,PLE)是畸胎瘤引起的以脑炎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为边缘系统功能障碍.本病极为罕见,目前全世界报道约20例,我国内地尚无报道.我院目前诊断1例,现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
-
一种新的病毒病-尼帕病毒脑炎
1997年在马来西亚Kinta地区养猪农中暴发过一次脑炎流行,有1人死亡.由于这个地区是日本脑炎的流行区,尽管临床症状不典型,当时认为还是由日本脑炎病毒所引起的.1998年该地区又发生了一些高烧、有脑炎症状的病例.这些病人都是养猪农或是从事猪肉加工的工人.1999年3月在新加坡屠宰场猪肉加工的工人中也发生了类似的病例.1999年5月马来西亚卫生部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合作,对这种疾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报告了258例成人脑炎病例,病死率达40%.这些患者都是养猪农和猪肉加工厂的工人.从死者脑脊液中分离出病毒,经查明是一种属于副粘病毒的新病毒.由于第一株病毒是在马来西亚Perak州Nipah镇患者中分离到的,因此命名为尼帕病毒(Nipah virus)[1,2].
-
流行性乙型脑炎与三带喙库蚊的防控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媒介是蚊虫,特别是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猪是主要扩散宿主.人感染乙脑病毒后大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症状,少数感染者有典型脑炎症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剧,有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和脑膜刺激征等.目前已有疫苗可供预防,但尚无特异性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乙脑在我国分布很广,病死率较高,后遗症严重,因此,加强对乙脑的防控,对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
手足口病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呈小流行趋势,中药制剂痰热清注射液也随之被广泛应用于手足口病的治疗.手足口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引起病毒性脑炎症状,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现将某院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并发的病毒性脑炎疗效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
巴泰病毒研究进展
巴泰病毒(Batai virus,BATV)是布尼亚病毒科(Bnuyavirus)布尼亚病毒属(Bunyavirus)布尼亚姆韦拉(Bunyamwera)血清组的成员[1].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马来西亚捕获的库蚊中分离到,随后在欧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种媒介生物中分离到该病毒,并证实巴泰病毒感染可引起发热,偶可引起病毒性脑炎症状.
-
西尼罗病毒的感染、蔓延及其警示
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是一种RNA病毒,属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能引起人畜共患疾病.该病毒首次于1937年在西尼罗地区乌干达分离到,因此而得名,曾在非洲、欧洲、中东、西亚、中亚等地区发现.自从1999年WNV在美国纽约暴发性流行以来,随后短短几年迅速在美国蔓延.以往的WNV感染者仅有轻微发热,称为西尼罗热(West Nile Fever,WNF),但是近的几次大流行中,出现了致命性脑炎和脑膜脑炎症状,称为西尼罗病毒性脑炎(West Nile virus encephalitis,WNE),而且发病率、死亡率逐年增加.目前,这一病毒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WHO将其列为当前全球的重大流行病之一.因此了解西尼罗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诊断、预防和治疗,对提高世界各国人民的警惕,预防WNV的传播有重要的意义.
-
科罗拉多蜱传热
科罗拉多蜱传热(Colorado tick fever)也叫山林热和山林蜱热,是在美国和加拿大洛矶山脉地区早发现的常见的一种蜱传病毒性疾病,临床上类似一般感冒样症状,以双峰热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虽然大多数病例是自限性的,少数病人有脑炎症状,但也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病原体因在科罗拉多首先发现,又是蜱传播的,故名科罗拉多蜱传热.
-
科罗拉多蜱传热
科罗拉多蜱传热(Colorado tick fever)也叫山林热和山林蜱热,是在美国和加拿大洛矶山脉地区早发现的常见的一种蜱传病毒性疾病,临床上类似一般感冒样症状,以双峰热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虽然大多数病例是自限性的,少数病人有脑炎症状,但也有更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病原体因在科罗拉多首先发现,又是蜱传播的,故名科罗拉多蜱传热.我国1981年首先从北京三带喙库蚊分离出Colti(M14株)病毒,此后先后从云南、海南、甘肃、吉林、新疆、山西、河南等多个省市分离到此病毒.
-
驱虫药所致的脑炎综合征102例分析
近年来我们共收治驱虫药所致的脑炎综合征410多例,现将其中服驱虫药史明确、临床资料较完整的102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组102例,男49例,女53例;年龄2~65岁,其中21~50岁占84.1%;农村病例多于城市。1.2 服驱虫药情况:全组病例均以驱蛔虫为目的,发病前服过各种驱虫药,其中左旋咪唑78例,哌嗪11例,阿苯哒唑5例,驱虫净4例,海群生2例,噻嘧啶及山道年各1例。用药后59例(57.8%)于当天或1~2天内出现流感症状群或头痛、头晕等神经系统反应,少数伴消化道症状,前述表现大多持续1~5天后自行消失,一部分病人紧接着出现脑炎症状。1.3 起病情况:服驱虫药至出现脑炎症状的时间,85.1%病例在4周之内,14.9%为5~9周。全组均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除个别病例其诱因为劳累过度、饮酒外,大多数病例均无明显诱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与散发性脑炎相同,先表现多数为迟钝呆板、缄默少语或肢体乏力、麻木等,21.2%病例发病初合并有头痛、头晕;病程中48%病例出现皮层性尿失禁,且绝大多数尿失禁(90.3%)发生于起病后1周内。1.4 实验室检查:急性期CT扫描80例,发现67例异常,大多数表现为额、顶、枕及基底节等处边界模糊的多发性低密度影,CT值15~33Hu,9例注射造影剂均未见明显强化。急性期查脑电图62例,异常48例,大多表现为前额、中央区较为明显的弥漫性中、高波幅θ或δ波。脑脊液检查60例,其中9例压力增高,28例白细胞≥8×106/L,9例蛋白定量≥0.5g/L,异常率为31.6%。32例行细胞学检查,18例表现为淋巴细胞反应,10例表现为转化型淋巴反应。37例查单克隆IgG带,阳性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