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心静脉压的监测与护理管理新进展

    作者:吴有志

    临床可通过对患者中心静脉压(CVP)进行动态监测,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检测,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因此,本文特对中心静脉压的监测过程进行综述,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以及护理管理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中心静脉压监测的准确性,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

  • 连续心排血量检测仪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林丙;谢作华;贾新菊;刘锦祥;李佳颖;王日华

    目的 探讨利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检测仪(PICCO)检测的容量性指标指导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ICU住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36例,随机分为PICCO组和对照组各18例.PICCO组患者通过PICCO监测患者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 LWI)指导液体复苏;对照组根据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液体复苏前后乳酸、乳酸清除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液体复苏后6h、12 h,PICCO组患者的乳酸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 h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显著下降(P<0.05),PICCO组患者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ICCO患者氧合指数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ICCO组患者BNP低于对照组(P<0.05).PICCO组患者48 h内输液总量低于对照组(P<0.05),30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PICCO监测数据,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治疗,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组织灌注,避免过度液体输注,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心肺功能,降低病死率.

  • 外周静脉压监测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刘敏;赵静岩

    目的:探讨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外周静脉压监测来替代中心静脉压监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37例心功能Ⅲ、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从入院开始的第一时间(即刻)、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早晨8时5个时间段,同时实施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监测、记录、分析差值及相互关系。结果5个时间段的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呈相关性数据显示,两种测量结果呈正向关系,外周静脉压比深静脉压高4~5 cmH2O。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可采用外周静脉压监测替代中心静脉压监测,为医生临床诊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 快速补液下休克期大面积切(削)痂植皮抢救特重度烧伤6例

    作者:陈永翀;梁自乾

    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我科共收治了6例大面积特重度烧伤患者,在抢救治疗中,我们突破传统的休克期补液公式,在CVP(中心静脉压)、MAP(平均动脉压)等监测下快速补液,休克期大面积切(削)痂植皮,有效利尿,减少烧伤毒素对脏器的损害,并配合其他处理进行抢救,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二氧化碳人工气腹对中心静脉压的影响

    作者:冯梅;蒋宗滨;冼海燕;梁桂宁;张明明;张夏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期间二氧化碳(CO2)气腹对中心静脉压(CVP)的影响.方法:行腹腔镜腹部手术患者30例,分为A、B两组,A组为头高脚低位20例,B组为脚高头低位10例,观察患者气腹前、中、后CVP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CVP于气腹5 min开始持续上升,20~30 min时达顶峰[A组由麻醉前的(0.74±0.30) kPa上升到(1.76±0.46) kPa;B组由(0.70±0.27) kPa上升到(1.86±0.44) kPa].45 min后开始下降,且B组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于60 min后基本平稳,但较麻醉前高,直至术毕.术后30 min恢复到麻醉前水平.两组CVP于变换体位前后变化不大.结论:人工气腹对CVP的影响显著,尤其在气腹第一小时内大,只有通过对患者进行自身对比,才能客观评价CVP的临床意义.

  • 低中心静脉压对肝叶切除患者围术期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钱卫;黄冰;潘灵辉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术中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对患者围术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行肝叶切除术肝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低中心静脉压(LCVP)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Ⅰ组患者在肝脏实质完全离断前将中心静脉压(CVP)控制在0~0.5 kPa,随后通过输液将CVP升至0.59~l.18kPa.Ⅱ组CVP维持在0.59~1.18 kPa.在麻醉前(T0)、关腹时(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术后72 h(T4)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和留取尿液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和尿αl-微球蛋白(α1-MG).结果:两组组内各时点BUN、Scr、和血α1-MG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点Ⅰ组尿α1-MG低于Ⅱ组(P<0.05).结论:LCVP可以减少肝叶切除术中出血量,不会对患者肾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与传统方法比较,可能对肝叶切除患者术中的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不同水平低中心静脉压对猪血流动力学及肝静脉损伤出血量影响的研究

    作者:劳诚毅;林成新;刘敬臣;张光英;李英英

    目的:观察不同水平低中心静脉压(LCVP)对猪肝静脉损伤动物模型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肝静脉损伤出血量的影响,以寻找LCVP的佳安全值.方法:将广西巴马小型猪30头,随机分成5组,每组6头.所有动物开腹切除部分肝左叶,分离出肝左静脉,置入漂浮导管的外鞘管.测量心排血量(CO),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计算出心脏指数(CI)、全身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将每组动物中心静脉压(CVP)控制在各组所设定的CVP值.在各组CVP建立平稳10 min后,重新记录和计算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并监测肝静脉压.开放左肝静脉远心端30 min,测量左肝静脉出血量.结果:不同LCVP动物模型成模率100%;控制性LCVP对机体血流动力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LCVP可有效减少猪肝静脉损伤的出血量.结论:控制性LCVP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大程度减少巴马小型猪肝静脉损伤出血量的LCVP佳范围为0.267~0.40 kPa.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进展

    作者:李雁平

    经皮肘正中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置管,适用于长时间经静脉滴注抗生素、刺激性药物、化疗药、控制疼痛、完全胃肠外营养、病情不稳定需要随时用药及测中心静脉压的病人[1].其穿刺成功率高,创伤小,避免了化疗药对外周浅静脉的破坏及渗漏性损伤的发生,在肿瘤化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对PICC在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影响置管成功的因素、置管后的护理、置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等进行综述.

  • 影响中心静脉压测定值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作者:林伟芬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能反映右心功能及血容量、回心血量和右心排血功能的关系,对指导扩容,避免输液过量或不足是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指标[1].当前,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以下简称导管)的长度、管道的通畅度、体位、零点定位、机械通气及其它因素对CVP有直接影响.我院ICU科自1999年7月~2001年6月,对230例病人进行CVP监测,共监测了1 420人次,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合有1 086人次,与临床症状、体征不相符合标临床有324人次,符合率为77.18%.为提高监测CVP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相关因素的影响,分析总结如下.

  • 低中心静脉压联合间歇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下行肝叶切除术的护理

    作者:陈素娟

    目的 探讨低中心静脉压联合间歇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下行肝叶切除围术期护理.方法 随机选择30例行肝叶切除并采用低中心静脉压联合间歇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的患者,严格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加强重要器官的观察与维护,及时处理并发症.结果 30例患者术后有3例出现肾功能轻度障碍,2例肝功能异常,胸腔积液及术后出血各1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采用低中心静脉压联合间歇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下行肝叶切除,加强围术期护理,对减少肝脏手术中、术后的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 中心静脉压测定在心脏手术临床护理的应用

    作者:李萍

    近年来广泛应用的中心静脉插管,是心脏术后循环功能的常规监测项目,中心静脉压(CVP)是通过在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置管测得[1],中心静脉压可反映心脏排血功能,血容量以及血管张力的综合状况[2].我院于1988年10月~1999年10月采用中心静脉插管对心脏手术后进行血流动力学,右心功能及有效血容量的监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操作方法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中心静脉压监测的影响因素及护理研究现状

    作者:罗丹;吴婷玲;朱燕

    分析和综述了中心静脉压(CVP)的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其中包括体位、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导管、胸内压等因素,并总结护理措施,使CVP监测更准确,减少并发症发生,能够对今后的临床应用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持续应用硝普钠治疗慢性肺心病临床观察

    作者:佘柳君

    我院自1999年至今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入硝普钠,并根据中心静脉压调整输液入量和输液成分,治疗肺心病心功能衰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半肝血流阻断联合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在肝右叶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卢海明;蒋水明;刘雷;张其顺

    目的 探讨半肝血流阻断联合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在肝右叶癌切除术中对术中出血以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半肝血流阻断联合低中心静脉压组25例(A组)和第一肝门阻断组28例(B组).比较两组间手术情况、术后肝肾功能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组和B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20±105)ml和(529±112)ml,B组复流时血酮体比率为(0.56±0.07),明显低于A组(P<0.05),且回升较A组迟缓.A组出血量少于B组(P<0.01).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9.3%(11/28),A组为20%(5/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肝功能受损较B组轻(P<0.05).两组术前、术毕肾功能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 半肝血流阻断联合低中心静脉压不仅可更有效减少术中出血,还可防止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中心静脉压监测在大面积烧伤抗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甘平;陈成丽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压监测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以及手术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16例大面积烧伤住院患者休克期以及首次切削痂围手术期常规监测CVP,并根据CVP监测结果 及时调整补液的量和性质.结果 1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在严密的CVP监测下均平稳度过休克期,首次切削痂手术前后均未有明显血容量不足等休克征象发生.结论 CVP监测能有效地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生,为大面积烧伤的成功救治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大面积烧伤休克期以及首次切削痂围手术期CVP监测应列为常规的监测手段.

  • 肺手术后中心静脉压与血容量指数、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素梅;黎阳;黄冰;茅乃权;阮林;彭丹晖;杜学柯

    目的:探讨肺手术患者术后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ITB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GEDVI)与中心静脉压( CVP)的相关性,研究肺手术后CVP用于评价肺手术后容量负荷的价值。方法 ASAⅠ~Ⅱ级行肺癌根治术患者23例,术后应用脉搏指示剂心排量连续监测( PiCCO)技术监测患者脱机后( T1)、拔管后( T2)、拔管后2h(T3)、拔管后5 h(T4)、拔管后15 h(T5)的CVP、ITBVI、GEDVI,分析CVP与ITBVI、GEDVI的相关性。结果 CVP与GEDVI的相关系数为r=-0.138(P>0.05); CVP与ITBVI r为-0.153(P>0.05)。结论CVP不能反映肺手术后机体的容量状态,在容量监测与评估时要根据临床表现或增加其他监测手段。

  • 测量机械通气患者中心静脉压的新方法

    作者:黄春叶;林月双;黄秀兰;黄琼梅;黄丽明

    目的:探讨测量机械通气患者CVP的新方法,提高机械通气患者CVP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对206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脱机前、后CVP测量,将所得数据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检验脱机前的CVP与脱机后的CVP的相关性,求出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与回归方程.结果:用PEEP、PSV+PEEP的患者,脱机前与脱机后的CVP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937.P<0.01),直线回归方程:Y=0.86X-1.33.用CV、A-CV的患者,脱机前与脱机后的CVP也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978,P<0.01),直线回归方程:Y=0.98X-1.27.结论:测量机械通气患者的CVP时,不用脱机,对应用CV、A-CV、或PEEP、PSV+PEEP的患者,只要测出用机时的CVP代入相应的回归方程,即可计算出该患者脱机后的CVP值,达到不脱机也能测得较准确的CVP值的目的.

  • 两种方式监测下液体复苏治疗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林孙龙

    目的 比较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下与在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下进行液体复苏治疗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效果.方法 将48例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随机分为PiCCO组和CVP组,每组2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PiCCO组、CVP组分别在PiCCO、CVP监测下进行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24 h补液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使用抗生素、ICU留治时间,输血情况,治疗前后呼吸频率、氧合指数、血清乳酸、血清肌酐水平,以及全因死亡及归因死亡情况.结果 与CVP组比较,PiCCO组患者24 h补液量更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CRRT、使用抗生素、ICU停留治时间更短,输血比例更低(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氧合指数及肌酐水平均较前改善,并且PiCCO组患者的氧合指数高于CVP组,其他指标均低于CVP组(均P<0.05).两组的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O组的归因死亡率低于CVP组(P<0.05).结论 与CVP比较,在PiCCO监测下对脓毒症合并ARDS患者进行液体复苏,能缩短治疗时间,更有效地改善肺功能和代谢水平,降低患者的归因死亡风险.

  •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重度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韦妍飞;曹莉;刘燕;张黎;盘璇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PiCCO)技术在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PiCCO 技术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脏指数( C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 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 EVLWI)、系统血管阻力指数( SVRI)等指导液体管理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对照组根据中心静脉压( CVP)变化指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治疗后28 d病死率的不同;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CI、ITBVI、EVLWI、SVRI的变化;观察治疗组死亡与存活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 d后EVLWI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治疗后28 d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治疗后ITBVI、EVLWI、SVRI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死亡7例,存活23例;治疗组存活与死亡患者治疗前EVLW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治疗3天后EVLWI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明显低于死亡患者(P<0.05)。结论利用PiCCO监测指标指导重度心力衰竭治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动态观察EVLWI可评估患者预后。

  • 呼气末正压对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心静脉压和平均动脉压的影响

    作者:杨中良;杨秀云;孙宝玲;郭梅凤;钱忠心;刘卫东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 PEEP )对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心静脉压( CVP )和平均动脉压( MAP )的影响。方法40例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均予同步间隙指令通气( SIMV ),随机设定PEEP水平为0、3、6、9、12、15 cmH2O;记录患者CVP和MAP的变化。结果 CVP水平与PEEP设定值呈正相关关系(r=0.520,P=0.000)。但MAP水平与PEEP无线性相关。结论 PEEP对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CVP有影响,每1 cmH2 O的PEEP可使CVP检测值提高0.36 cmH2 O,而对MAP无影响。

820 条记录 33/41 页 « 12...30313233343536...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