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剂量与足量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NIHSS和MRS评分的影响

    作者:吴瑞杰;孙瑾;朱军;刘浩;李夫民

    目的 探讨低剂量与足量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68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使用剂量分为低剂量组(0.6 mg/kg)和足量组(0.9 mg/kg),各3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NIHSS评分、MRS评分、脑出血情况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①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都呈较好趋势,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治疗后7 d及治疗后30 d NIH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90 d后,两组患者MRS评分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溶栓后足量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纤维蛋白原(Fib)与治疗前比较降低明显(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溶栓后足量组PT上升明显(P<0.05)、Fib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量组患者发生皮肤黏膜出血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足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比较,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伴心房颤动的前循环脑梗死梗死,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安全性更高,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 丁苯酞和疏血通联合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支娜

    目的 探讨丁苯酞和疏血通联合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该院近1年收治的诊断明确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200mg,3次/d;疏血通6 mL加入盐水250 mL静点,1次/d,静脉滴注.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血通6 mL加入盐水250 mL静点,1次/d,以14 d为1个疗程,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每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疗效明显提高,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推广应用.

  • 尤瑞克林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治疗价值探究

    作者:朱林华;李今实

    目的:探究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尤瑞克林联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患者 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 Barthel 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采用尤瑞克林治疗效果良好。

  • 25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尤瑞克林的价值探讨

    作者:罗宁;邓彦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尤瑞克林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比较,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低(P <0.05);观察组 Barthel 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两组差异比较显著(P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0%(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尤瑞克林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疗效确切,对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MCP-1、VE-cadherin水平对疾病严重程度预测的价值

    作者:陈飞燕;郑书恭;刘楚杰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检测MCP-1、VE-cadherin水平对疾病严重程判定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脑梗死后临床表现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根据梗死部位分为完全脑梗死组、部分脑梗死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分别比较各组间MCP-1、VE-cadherin水平.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MCP-1、VE-cadherin水平均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脑梗死组患者MCP-1、VE-cadherin水平均高于部分脑梗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者MCP-1、VE-cadherin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中检测MCP-1、VE-cadherin水平可反映患者疾病严重程度.

  •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 MCP-1、VE-cadherin 水平及意义

    作者:李世英;胡琨;李峥;张晋霞;贺永贵;张文彦;刘斌

    目的:观察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12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其中完全前循环脑梗死(TACI)15例、部分前循环脑梗死(PACI)97例,进展性脑梗死37例、非进展性脑梗死75例,轻型47例、中型41例和重型24例。另选4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 TACI患者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均高于PACI患者(P均<0.05)。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均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P均<0.01)。轻、中、重型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VE-cadherin 水平逐渐升高( P均<0.05)。结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清MCP-1、VE-cadherin水平升高,二者的水平变化可以反映脑梗死患者临床类型、病情进展及疾病严重程度。

  • 盐酸法舒地尔对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

    作者:毕玉华;邹莉;李霞

    目的 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47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患者随机分为法舒地尔组(23例)和常规治疗组(24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法舒地尔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法舒地尔30 mg静脉滴注,2次/d,共14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取静脉血4ml测定LPA水平.结果 治疗14 d后,法舒地尔组与常规治疗组LP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法舒地尔组降低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更明显(P<0.05).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能降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LPA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及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

    作者:刘春燕

    目的 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10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Lp-PLA2、CR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Lp-PLA2、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病情程度加重,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内膜正常组,以及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血清Lp-PLA2、CRP水平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 PLA2、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稳定性,可作为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丽平;闫丙川;王蓓蓓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0例(梗死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体检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有无斑块、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测量内-中膜厚度(IM T )及血流参数。结果梗死组 IM T 增厚发生率、各种类型斑块检出率、颈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发生率均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明显低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内动脉 AT 低于体检组,PI、RI高于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关联密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确定颈动脉粥样斑块特点、狭窄程度及血流参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氟西汀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运动恢复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海涛;冯来会;白宏英

    目的 观察氟西汀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3个月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 选择入院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平均年龄46~70岁.采用单盲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在发病3~10 d内晨服氟西汀20 mg,1次/d,持续3个月.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3个月后使用FuglMeyer 量表(FMA)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进食、梳洗、穿脱上衣等功能.结果 3个月后治疗组FuglMeyer motor scale (FMMS)及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及早的给予氟西汀,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改善,氟西汀可能参与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

  • 尤瑞克林治疗老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曹华;张保华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60岁以上老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02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钠等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NIH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BI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尤瑞克林对老年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临床疗效可靠,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不良反应轻微,可广泛应用.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马建全;王永丽;徐斌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89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设为研究组,87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情况,比较两组血流参数.结果 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研究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强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及低/等回声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或0 .01).两组颈总动脉搏动指数显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研究组颈内动脉搏动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 ,研究组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收缩早期加速时间、舒张末期流速、峰值流速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1) ,阻力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改变反映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病因判断、及早预防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临床价值.

  •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近期疗效

    作者:余清超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宁陵县人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溶栓、营养脑细胞、改善循环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和近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较对照组好,近期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可以迅速改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降低患者的致残率,近期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疗效观察—附34例报告

    作者:叶妮;张临洪

    目的:研究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6月~2001年6月收治的在发病48小时内就诊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患者使用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4 100u,每12小时1次,共10天).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21、28天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第28天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5%和55.9%,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 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微栓子研究

    作者:汪芳;李新玲;黄怀宇;李嘉;范松松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微栓子和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65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伴有颈动脉斑块组45例和不伴有颈动脉斑块组20例,2组均行微栓子监测.结果 伴有颈动脉斑块组与不伴有颈动脉斑块组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的微栓子阳性率为38%,不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为13%,2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软斑组微栓子阳性率为45%,硬斑组微栓子阳性率为18%,2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多有颈动脉斑块,软斑块是微栓子的主要来源,微栓子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二者早期干预是防治脑卒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 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水平变化及意义

    作者:谭峰;刘晓林;霍绮雯;方美凤;王学文;李雁萍

    目的 观察急性前循环脑梗死(AACI)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不同梗死体积、不同神经功能缺损外周血中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水平,并探讨其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发病72 h内的AACI患者38例,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检测其入院后第1、7天血清sCD40L水平,同时观察不同梗死体积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ACI患者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并与健康人组33例测定值作对照.结果 ACI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sCD40L水平(8.0061±5.00198)ng/mL明显高于健康人组(1.5353±1.0005)ng/mL(P <0.01),第7天患者sCD40水平(6.4123±3.3168)ng/mL虽有下降,但仍高于健康人组(P<0.05);大梗死组患者sCD40水平(10.0960±2.2117)ng/mL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组(7.6143±5.2981 )ng/mL(P <0.01);脑梗死体积与MBI呈负相关(γ =-0.582,P<0.01).结论 sCD40L是AACI脑缺血损伤的重要炎性致病因素之一,检测sCD40L水平有益于AACI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分析.

  • 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董国钦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汝州市中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尤瑞克林静脉滴注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生活质量、不良反应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1例低血压不良反应,观察组无不良反应.结论:尤瑞克林可以提高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作者:吴婉玉;廖峻;黄劼;孙宏毅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控制动脉硬化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2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236例分为颈动脉狭窄组(206例)和非颈动脉狭窄组(30例),其中颈动脉狭窄组患者依照颈动脉狭窄程度是否大于50%分为狭窄程度<50%组(142例)和狭窄程度≥50%组(64例).患者在入院三天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入院5~7 d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狭窄组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及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高于非狭窄组(P<0.05);狭窄组与非狭窄组两组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50%组nSSD、dDSD及dSSD水平低于狭窄程度≥50%组(P<0.05);狭窄程度<50%组及狭窄程度≥50%组血压昼夜节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临床中可通过纠正异常节律,改善患者血压变异性,可起到预防及控制动脉硬化的作用.

  • 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盛萍萍

    目的:分析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诊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溶栓治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本组治疗结果显示,完全再通有19例,占总数的77.78%,部分再通5例,占总数的16.67%;在溶栓治疗一个月之后,有22名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占总数的73.33%,5例出血,出血率为16.67%;有3例死亡,死亡率为10.0%。结论:局部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治疗远期效果和安全性还有待更深层次的研究。

  •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学军

    目的 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内科收治的100例诊断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丁苯酞组和一般治疗组,一般治疗组采用常规方式对患者进行基础治疗,丁苯酞组在一般治疗组的基础上应用丁苯酞注射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对侧支循环的影响.结果 进行治疗1周后及2周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数值都有明显下降,但丁苯酞组降幅更大,显著优于一般治疗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有利于加快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