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口鼻腔护理干预在留置胃管患者负性情绪及舒适度中的应用

    作者:魏素芳

    目的 探讨口鼻腔护理干预对留置胃管患者负性情绪及舒适度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于该院进行手术并留置胃管的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口鼻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舒适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舒适状况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鼻咽部疼痛、口咽部干燥、反流误吸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鼻腔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留置胃管患者的负性情绪,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患者达到佳的舒适状态,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B超全程引导预防PICC导管异位效果观察

    作者:夏爱萍;朱凤林;潘钻琴;匡兆香

    目的 将B超的血管显像用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全过程,让护士凭感觉经验进行的静脉穿刺以及置管的方法转变为可观察状态下的穿刺操作,避免盲穿导致的PICC导管异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35例,采取血管B超全程引导,从置管操作前的静脉评估开始至导丝的留置、PICC导管的置入、置管结束前的导管异位的排查等,如发生PICC导管异位给予及时矫正.结果 35例患者PICC导管头端位置均符合新指南的要求,没有发生导管异位.结论 应用血管B超在PICC置管全过程进行显像,能有效防止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

  • 敷料外固定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少量渗血中的应用

    作者:梁秀芳;户坤;潘珊;陈秀梅

    目的 观察敷料外固定方法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少量渗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该科2016年1—12月PICC置管患者12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敷料外固定方法更换敷料,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敷料固定方法更换敷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渗血发生率、敷料更换间隔时间、皮肤过敏发生率及导管脱出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渗血发生率、敷料更换间隔时间、皮肤过敏发生率及导管脱出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敷料外固定法能有效地减少PICC置管术后少量渗血,有效降低非计划性敷料更换率,减少敷料更换次数,从而降低置管术后皮肤过敏的发生率.

  • 循证护理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姜原;王静

    目的 探究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和循证组,每组42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循证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循证组患者拔管意外事件发生率[2.4%(1/42)]明显低于常规组[16.7%(7/42)],疼痛[(2.10±0.19)分]、恐惧[(2.20±0.55)分]、不安情绪[(1.58±0.51)分]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3.31±0.69)、(3.37±0.52)、(2.92±0.47)分],护理总满意度[97.6%(41/42)]明显高于常规组[78.6%(33/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胃肠外科管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不仅可降低拔管意外事件发生率,还可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升医疗质量,促进患者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超声引导下静脉留置针穿刺在水肿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蒋玲芳;邓燕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静脉留置针穿刺在水肿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0月至2016年6月需注射造影剂检查而在超声引导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水肿患者18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该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盲穿下行留置针穿刺的水肿患者1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穿刺患者18例,一次穿刺成功16例(88.89%),对照组穿刺患者18例,一次穿刺成功7例(3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置管专用超声仪的临床应用将静脉留置针盲穿改进为可视下穿刺,解决了水肿患者静脉穿刺困难问题,明显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

  • 系统护理对延长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研究

    作者:夏珍会;杨长萍

    目的 探讨安全延长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对减轻患者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方法 选取急诊科2015年1~12月使用留置针的492例患者,根据床号随机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分别为113、111、146、122例,甲组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乙、丙、丁组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系统护理.相对甲组,乙组不延长留置针拔出时间,丙组延长1 d,丁组延长2 d,观察各组静脉炎、堵管和意外拔管发生率.结果 乙组静脉炎、堵管和意外拔管发生率均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丁组静脉炎、堵管和意外拔管发生率与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丙、丁组堵管发生率较乙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护理干预在相同的预期留置时间内可以降低留置针使用中静脉炎、导管阻塞和意外拔管发生率,并且可以在确保静脉炎、堵管及意外拔管发生率相对稳定的同时适当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

  • 整体及重点部位护理在乳腺癌PICC置管中的应用

    作者:逯燕

    目的:探讨整体及重点部位护理在乳腺癌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84例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应用整体及重点部位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导管留置时间、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患者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及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穿刺点感染、静脉炎、血管内导管感染、胃肠道感染、口腔感染、肛周感染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导管留置时间、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及总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及重点部位护理能有效减少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缩短患者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与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蒋永红;罗小艳;祝虹;夏胜玲;谭小林;李青青;陈氣虹

    目的 通过观察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评价2种置管方式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132例CVC置管患者及118例PICC置管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统计,对2种置管方式的成功率、导管滑脱率、导管留置时间、血气胸发生率及血行感染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PICC组患者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96.61%(114/118),高于CVC患者的79.55%(105/132),置管后平均留置时间[(179.0±93.2)d]远高于CVC组[(54.0±21.7)d],导管脱出率[0.85%(1/118)]低于CVC组[12.12%(16/132)],PICC组血气胸发生率(0.00%)低于CVC组[1.51%(2/132)],血行感染率[2.54%(3/118)]低于CVC组[9.09%(12/1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较CVC置管成功率高,且血气胸、血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对于长期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具有显著的优势.

  • 上颌窦穿刺留置导管治疗儿童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疗效

    作者:王凤

    目的 探讨上颌窦穿刺并置管的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对该科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儿童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行上颌窦穿刺的护理操作及管道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率为84.8%(39/46),二次穿刺成功置管率为10.9%(5/46);平均治疗时间为8 d,其中治愈26例(59.1%),明显好转16例(31.8%),未愈4例(9.1%).结论 有效的护理质量不仅提高了治愈率、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还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 改良固定法联合多系带病员裤在留置尿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明;王新兰;李海霞;吴静;赵玉桃

    目的:探讨改良尿管二次固定法联合改良病员裤在肝胆胰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行肝胆胰手术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高举平台经大腿上方用胶布“萃”形二次固定尿管再由裤腰处引出;观察组采用改良高举平台经腹股沟下方固定尿管再由改良多系带病员裤裤腿处引出,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局部受压、尿管污染、尿道黏膜损伤、尿液外渗、牵拉脱管、疼痛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尿管折叠、尿管污染、尿液外渗、牵拉脱管、大腿处压迹、尿道黏膜红肿、变换体位不适、担心脱管、影响睡眠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二次固定法联合改良多系带病员裤对尿管进行固定引流,有助于提高固定效果,缓冲了因尿液重量引起的尿管对尿道口的直接刺激,防止皮肤、黏膜受压,减少翻身、活动牵拉尿管引起的疼痛,便于观察、护理,提高了患者舒适度,使患者得到良好的休息与睡眠,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静脉留置针致小儿皮肤炎症的护理

    作者:施燕华

    目的 探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小儿皮肤炎症和治疗护理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015年3~12月来该院小儿科就诊的34例静脉留置针致皮肤炎症临床资料,根据小儿皮炎症状情况采取科学的治疗护理措施,分析讨论患儿护理过程出现皮肤炎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结果 34例静脉留置针致患儿皮炎中,液体渗出性引起的炎症6例,张力性损伤引起的炎症10例,留置针敷贴问题引起的炎症18例,在24~72 h时,按症状情况科学地治疗护理至脱痂痊愈,皮肤炎症均好转,无一例护理投诉发生.结论 正确科学地使用静脉留置针,正确地维护和健康宣教的落实到位,是减少和预防皮肤感染及其他并发炎症的关键,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效果明显,值得借鉴.

  • 老年女性患者不同留置尿管固定方法效果比较

    作者:梁睿瑞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患者短期留置导尿管安全、有效的尿管固定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行留置导尿的女性患者66例,按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方法,将尿管固定于患者大腿内侧1/3处,再将引流管经由大腿下方固定于床边,观察组将尿管固定于大腿上侧1/3处,再将引流管固定于床边。将两组患者留置尿管后的尿路感染情况、护理难易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尿路感染概率、护理难易程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大腿上侧固定法与传统大腿内侧固定法相比,确实有一定优势。

  • 腹膜透析隧道口出血2例护理体会

    作者:耿立艳

    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1]。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血液净化疗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2]。在临床中发现,PD导管经皮出口处,即隧道口有渗血情况,渗血发生后如不能及时止血,对患者生理、心理均造成一定影响。本院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行PD 置管术慢性肾衰竭患者52例中出现隧道口渗血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留置气囊尿管临床观察与护理

    作者:邱红梅

    气囊尿管又称球体尿管,其组织相溶性、引流效果、固定方法等都明显优于传统的单腔橡胶尿管。由于刺激性小,使用操作方便,所以被临床广泛应用。但目前对气囊尿管的具体操作,如尿管的插入深度、气囊的注入成分和量等都没有明确统一标准,在临床工作中,如果采用方法不当,极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尿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因此,如何正确使用气囊尿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医院感染,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负担就成了很重要的护理工作。现将普外科使用留置气囊尿管方法介绍如下。

  •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静脉留置针感染1例护理分析

    作者:杨倩;王英;刘文伟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脑炎(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该病是非流行性脑炎中常见的类型,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其病情凶险,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临床慢性疾病静脉滴注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一种新型静脉滴注器材.欧美国家已在20世纪60年代普及使用.在我国,静脉留置针的临床使用不断扩大.静脉留置针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有利于临床用药,为抢救赢得时间.但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应用效果受到患者合作程度、疾病、血管、护士操作、留置针的选择、护理等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皮下血肿、导管阻塞、药物外渗、静脉炎、感染等.本科于2015年2月9日收治1例HSE患者,在住院期间静脉留置针感染,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现已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 硬膜外腔导管拔出困难1例报道

    作者:鞠科

    硬膜外腔置管后拔管困难在临床上并不多见.若麻醉后出现了拔管困难,一般先用常规方法来拔管.采用常规方法无效后,保留导管,待导管周围组织反应形成后,再将松动的导管拔出.仍然失败后,可借助深静脉置管器拔出或手术取出.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行剖宫产术患者发生硬膜外腔置管后拔管困难的病例报道如下.

  • "拳击手套"在预防重症监护室意外拔管中的应用

    作者:曾广梅;王敏

    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患者多为有危重症和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往往需要采用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来维持患者呼吸,但是意外拔管是ICU病房中时有发生的护理问题.据相关报道,机械通气中发生非计划拔管的概率在10%左右[1].这类患者多意识模糊、无家属陪伴,很容易发生意外拔管,如果未及时发现,并给予适当处理,很容易发生重大事故,给患者生命带来危险.现就本科运用"拳击手套"防止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的体会报道如下.

  • 激素软膏封包肺癌PICC重症接触性皮炎1例疗效观察

    作者:邱昊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在我国已基本成熟,临床应用较广泛,为患者开辟了一条便捷、安全、留置时间长的无痛静脉通路[1]。但术肢局部皮肤过敏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并发症,轻者需治疗、处理影响治疗进程,重者需拔除PICC导管[2]。PICC皮肤过敏反应主要发生于导管周围的敷贴接触皮肤部位。年龄、性别、过敏体质、PICC导管、不同贴膜及各种消毒剂的应用、护理人员的不规范操作等均可引发生皮肤过敏[3]。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黏膜的接触部位发生急性或慢性炎性反应。PICC导管敷贴所致的接触性皮炎发病机制为原发性刺激反应,指某些物质刺激性较小,但一定浓度下接触一定时间也可致病。季节、心理因素、化疗的骨髓抑制、高敏体质的形成等诸多内外源性因素让临床发生PICC相关的接触性皮炎的患者屡见不鲜[4-5]。接触性皮炎一旦形成,可致PICC导管无法固定,无菌屏障被破坏,引发多种并发症,是PICC置管后维护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比较常见,其处理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如不能及时处理,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菌血症。本院于2013年1月15日对1例PICC导管敷贴导致的重症接触性皮炎患者应用激素软膏封包,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不同消毒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气管内导管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秦德菊

    目的:探讨煮沸消毒、双氧水消毒和供应室高压蒸汽消毒3种方法在消毒气管切开患者气管内导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6月(A组)、2014年7~12月(B组)、2015年1~6月(C组)入住神经外科的前30例行气管切开患者共90例。A组患者气管内导管采用煮沸消毒,B组采用双氧水消毒,C组采用供应室高压蒸汽消毒法消毒;比较3种消毒方法的时间和效果。结果 C组的消毒时间(30 min)短于A(45 min)、B组(40 min)。A组检出绿脓杆菌1例,B组检出鲍曼不动杆菌1例。C组消毒后菌落数明显少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供应室高压蒸汽消毒气管内导管安全、快捷、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科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张晓兰;诸万莲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科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组建品管圈,运用品管圈质量管理办法对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制订、落实、改进目标及措施,比较品管圈活动改善前后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结果留置针置管成功率由原来的43.27%提升至82.58%,目标达成率为108.2%,进步率为67.71%,圈员手法、责任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成长。结论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儿科静脉留置针置管成功率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48 条记录 48/53 页 « 12...45464748495051525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