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尿毒症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药敏分析

    作者:方帆;杜晓刚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病原菌菌群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药敏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该科收治的50例发生CRBSI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0例患者的血培养共分离出革兰阳性球菌32例,占64.00%,革兰阴性杆菌13例,占26.00%,真菌5例,占10.00%。前4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及近平滑假丝酵母菌。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率高的前5种抗生素为万古霉素(100.00%)、替加环素(100.00%)、利奈唑胺(100.00%)、呋喃妥因(96.88%)、奎奴普汀/达福普汀(96.88%);耐药率高的前5种抗生素为青霉素G(93.55%)、克林霉素(50.00%)、红霉素(50.00%)、苯唑西林(48.28%)、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46.67%)。而对于革兰阴性杆菌,较敏感的抗生素则为头孢唑肟(92.31%)、亚胺培南(92.31%)、环丙沙星(84.62%)、左氧氟沙星(84.62%)、阿米卡星(83.33%);耐药率较高的抗生素为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替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呋喃妥因,耐药率分别为84.62%、69.23%、69.23%、61.54%、38.46%。另分离得到的5株真菌对常用的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5-氟尿嘧啶的敏感率均为100.00%。大部分患者一旦怀疑CRBSI,立即经验性首先使用万古霉素或广谱抗生素抗感染,并根据病原菌和药敏决定是否更换敏感抗生素和拔出导管。终42例患者治愈出院,7例自动出院,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结论该科发生CRBSI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以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为主,治疗初期应及时经验性使用敏感的抗生素,以后根据病原学和药敏报告相应调整。对于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真菌为主的患者,应尽量立即拔出导管。

  • 透视下与非透视下颈内静脉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黄龙;吴杰;廖婷婷;高晓春

    目的 探讨在透视下与非透视下行颈内静脉长期血液透析(血透)导管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该院收治的88例尿毒症患者行颈内静脉长期血透导管置管术.前2年,42例均在导管室X射线透视定位下进行,右侧颈内静脉32 例(A组),左侧颈内静脉10例(B组);后2年,46例均为非透视下进行,右侧颈内静脉34例(C组),左侧颈内静脉12例(D组),观察置管的成功率、导管首次透析血流量、尿素下降率(URR)、整体尿素清除率(Kt/v)及性价比.结果 四组均能成功置管,A组、C组导管首次透析血流量及充分性均良好,但A、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较B组置管首次透析血流量及充分性均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术首选非透视下进行,在节约患者医疗费用的同时减少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放射性接触: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可优先选用透视下进行,有利于及时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并予以调整,避免透析血流量不足及透析不充分.

  • PICC置管中延迟撤除支撑导丝对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复位成功率的影响

    作者:侯海霞;鞠进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延迟撤离支撑导丝对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复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行PICC的3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8例。对照组在导管置入预测长度后撤离支撑导丝,再用超声探头探查颈静脉,确认导管无异位后修剪导管并连接正压接头,如发现导管异位立即在无菌条件下行复位;观察组在导管置入至预测长度后立即用超声探头探查颈静脉,如导管无异位再撤离支撑导丝,修剪导管并连接正压接头,如发现导管异位及时在支撑导丝作用下行复位。对比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复位成功率以及平均复位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30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9例;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32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7例。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18.35%)与对照组(17.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成功率(96.55%,28/29)高于对照组(77.78%,21/27),平均复位时间[(5.70±1.22)min]短于对照组[(8.90±2.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1,t=6.10,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应用赛丁格技术行PICC术中,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常规探查颈静脉,排除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后撤除支撑导丝,有利于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复位。

  • 两种冲管方法预防肿瘤化疗患者PICC导管堵塞效果比较

    作者:曾敏;韩兴平;王家香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两种冲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PICC置管术肿瘤化疗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遵循A(assess,抽回血)-C(clear,脉冲式冲管)-L(lock,正压封管)常规维护,观察组在对照组A-C-L常规维护基础上在化疗患者间歇期另加入抽吸式冲管,对两组患者导管堵塞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导管堵塞发生率为23.2%(13/56),观察组为7.1%(4/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实施常规A-C-L导管维护基础上,加入间歇期抽吸式冲管能有效减少肿瘤化疗患者导管堵塞发生率,为顺利完成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 不同麻醉方式手术患者留置尿管时机选择比较分析

    作者:何家文;陈忠平;邓万忠

    目的:观察不同麻醉方式的手术患者留置尿管的佳时间。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28例因外科手术需要留置尿管的患者,根据麻醉方式及导尿时机选择将其分为腰-硬联合麻醉前留置尿管(Ⅰ前组)、腰-硬联合麻醉10 min后留置尿管(Ⅰ后组)、全身麻醉前留置尿管(Ⅱ前组)、全身麻醉10 min后留置尿管(Ⅱ后组)共四组,各7例。收集、分析相关数据,比较四组患者插管时心率、血压、并发症等各项指标。结果不同麻醉方式麻醉10 min后留置尿管,患者插管前后心率和血压比同种床醉方式麻醉前留置尿管稳定,且患者舒适度好、并发症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腰-硬联合麻醉还是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留置尿管的佳时间均为麻醉10 min后。

  • 金黄膏外敷预防静脉滴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疗效及护理观察

    作者:曾柳苑;陈秀梅;甘静娣

    目的:观察金黄膏外敷预防静脉滴注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治疗和护理效果。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静脉滴注甘露醇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外敷组和常规组,各30例。外敷组患者在血管穿刺上方沿静脉走向均匀外敷黄金膏并给予精心护理,常规组患者行常规经套管针静脉滴注并给予普通护理。两组患者分别静脉滴注相同剂量20%甘露醇且滴注速度相同,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静脉炎的情况,比较置管时间。结果外敷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13.3%(4/30)]明显低于常规组[93.3%(28/30)],且套管针的平均置管时间[(4.67±1.32)d]较常规组[(1.40±0.92)d]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黄膏外敷能预防和减少使用套管针静脉滴注甘露醇所致的静脉炎,并能延长套管针留置时间,且配合精心护理效果较好。

  • 动态数字化平板胃肠机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辉军;陈娇霞;苏赟;黄文生;沈君

    目的:探讨动态数字化平板胃肠机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发生PICC异位患者15例,在动态数字化平板胃肠机透视引导定位下进行复位。结果15例PICC异位患者全部一次复位成功,成功率为100%。结论在动态数字化平板胃肠机透视引导下行PICC其头端复位是一种准确、直观、简单、省时、安全的复位方法,并且辐射剂量低。

  • 输尿管镜术后留置支架管时间探讨

    作者:张志明;李俊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碎石或探查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时间长短的不同表现.方法 选择各种输尿管镜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约2周的93例患者(A组)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约10d的86例患者(B组),观察比较A、B组患者拔管前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的变化.结果 拔管前,A组患者中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者分别为35、18例,B组患者中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者分别为24、12例.两组患者拔管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并没有因为置管时间缩短而出现其他不适的临床症状或并发症.结论 对于多数输尿管镜术后留置支架管时间在10d左右是安全的,通过减少支架管的留置时间可以较明显地降低患者术后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的发生率.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常情况分析及处理

    作者:罗红玉

    目的 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异常情况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 对62例行PICC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统计.结果 62例行PICC的患者中发生送管困难4例,导管异位7例;置管期间发生静脉炎4例,堵管3例.结论 应用PICC存在风险和并发症,应严格遵循操作程序,正确评估患者,并做好患者置管期间的宣教及加强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

  • 快速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对肾病综合征患者静脉留置针阻塞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彭艳琼

    目的 探讨快速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对肾病综合征患者静脉留置针阻塞发生率的影响分析,为延长临床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11月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水肿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肾病综合征水肿患者28例作为研究组,两组均采用5 mL肝素盐水液正压封管.对照组在封管后留置针启用时直接将药液滴入血管内,研究组在封管后留置针启用时用生理盐水快速静脉注射,然后再将药液滴入血管内.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阻塞发生率情况.结果 研究组静脉留置针阻塞发生率[17.9%(5/28)]低于对照组[60.7%(17/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1,P=0.001).结论 封管后留置针启用时快速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可再通留置管路,延长静脉留置时间.

  •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静脉穿刺留置针中的应用

    作者:曹艳;于妍妍;谢宛霖;杨春梅;孙文静;兰春慧

    目的 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静脉穿刺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 年1-3 月内镜中心行静脉穿刺留置针患者409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2 例和对照组207 例.观察组在穿刺前45 min 于穿刺点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照组涂抹普通护手霜后按照常规消毒后穿刺.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NPIS)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统计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对患者的舒适及配合程度进行满意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疼痛明显减轻,穿刺成功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静脉穿刺留置针术前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以明显减轻患者不适,提升患者与护士的配合,提高穿刺成功率.

  • 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实用性和安全性体会

    作者:谭道琼

    目的 探讨新生儿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1465例新生儿使用静脉留置针,选取新生儿前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等为穿刺部位,进行穿刺、置管、封管,在留置期间细心护理,注意拔针时的方法.结果 1 465例新生儿中成功穿刺1 425例(97.27%),失败40例(2.73%).结论 静脉留置针能减轻新生儿痛苦,减少护理工作量,保护浅表静脉,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 静脉留置针不同部位留置时间观察及护理

    作者:杨仕英

    目的 了解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佳部位及护理体会.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五组,进行不同部位(手背静脉、肘正中静脉、头皮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等)静脉留置针穿刺并观察.观察项目包括平均穿刺时间、留置时间及留置针应用期间是否有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等.结果 经临床观察,血管弹性、穿刺时间、护理等方面均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其中头皮静脉固定不宜滑动、静脉回流好,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与其他部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留置针穿刺好选在固定不易滑动的部位,如头皮静脉,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穿刺部位及留置针的护理,以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 应用静脉留置针采血监测血透患者甲状旁腺切除术后血钙等电解质

    作者:朱晓梅;王小兵;洪秋玲;王桂凤;许建华;吉章英;赵小阳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手术后应用静脉留置针采血代替常规静脉采血监测血电解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对甲状旁腺切除术后的患者同时采用常规静脉穿刺和静脉留置针采血,分别检测血钙、钾、钠、氯、镁、磷.结果 两种方法测得的电解质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静脉留置针采血对血电解质检测无明显影响,可以用静脉留置针采血代替常规静脉穿刺采血检测血电解质.

  • 咽鼓管逆行置管联合鼓膜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作者:钟伦坤;孙永东;胡文健;周兴玮

    目的 观察咽鼓管逆行置管联合鼓膜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chronic secretory otitis media,CSOM)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9月73例(91耳)CSOM患者作为治疗组行咽鼓管逆行置管联合鼓膜穿刺,每天经导管向鼓室注入地塞米松5 mg,持续4~7 d后拔出导管.选取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59例(67耳)CSOM患者作为对照组行鼓膜切开置管,由通气管口注入地塞米松5 mg,通气管一般需置6~8周后取出或自然脱出.结果 治疗组91耳中治愈78耳,好转13耳,无效0耳,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67耳中治愈36耳,好转23耳,无效8耳,总有效率为88.0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咽鼓管逆行置管联合鼓膜穿刺治疗CSOM是一种疗效可靠、损伤小、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法.

  • 儿童矮小症激发试验中静脉留置针采血部位应用比较

    作者:李震琳;吉翔;夏元瑾

    目的 在儿童矮小症激发试验中比较肘正中静脉与大隐静脉留置静脉采血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矮小症住院检查明确病因的患儿328例,按年龄分为两组,3~5岁140例,6~14岁188例,分别选用大隐静脉与肘正中静脉,观察两个穿刺部位的成功率.结果 3~5岁大隐静脉采血成功率93.3%,6~14岁肘正中静脉采血成功率95.0%.结论 3~5岁矮小症静脉留置针穿刺采血中使用大隐静脉采血成功率高;6~14岁矮小症静脉留置针穿刺采血中使用肘正中静脉采血成功率高.

  • 新型留置针固定方法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邓雪琳;胡威;邵银花

    目的 研究新型留置针固定方法用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该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危重患者220例,采取随机抽样法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110例.改良组采用6 cm×7 cm透明敷贴和12 cm×8 cm透明敷贴(1624ETegaderm,A型Transparent)进行固定,常规组采用6 cm×7 cm透明敷贴(1624ETegaderm)进行固定.观察两组患者留置针脱出率、液体外渗率及敷贴卷边率、静脉炎发生率、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等.结果 改良组患者留置针脱出率[2.73%(3/110)]、液体外渗率[7.27%(8/110)]、敷贴卷边率[5.45%(6/110)]、静脉炎发生率[0.91%(1/110)]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19.09%(21/110)、17.27%(19/110)、46.36(51/110)、7.27%(8/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新型留置针固定方法固定更牢固,留置时间更长,出现药物外渗更容易及时发现处理.

  • 护理干预对肝胆疾病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后尿潴留发生的影响

    作者:任艳青;张卫卫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肝胆疾病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后尿潴留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该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行全身麻醉手术且术后留置尿管的患者52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分析并对比2组患者留置尿管术后舒适程度、拔管后尿潴留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留置尿管后较舒适,拔管后尿潴留发生率较低,护理满意度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胆疾病留置尿管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改善留置尿管后临床症状具有显著效果,并能减少拔管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敷料外压迫预防深静脉置管口渗血及渗液的效果研究

    作者:罗蔼;陈秀梅;潘珊

    目的 探讨使用敷料外压迫的方法预防深静脉置管口渗血及渗液,降低敷料不必要的更换频率,从而预防并降低医用粘胶性皮炎(MARSI)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该院收治的行深静脉置管患者2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04例.置管24 h后,对照组采用传统敷料粘贴方法,将9层方纱压迫穿刺口,再用透明敷料外贴;研究组采用改良的粘贴方法,先用透明敷料外贴,然后在透明敷料外穿刺点上方使用9层方纱压迫.连续观察10 d两组患者深静脉置管口渗血及渗液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局部感染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研究组患者每导管平均更换频次、更换敷料平均所用时间、更换敷料费用及MARSI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敷料外压迫方法预防深静脉置管口渗血及渗液效果好,能减少更换敷料次数,节省人力资源及医疗耗材,减轻患者费用,且能有效预防MARSI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出院后随访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张海婷

    目的 探讨出院后随访对减少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该院肿瘤科PICC置管出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电话随访进行一般健康知识的宣教,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由PICC专科护士进行电话随访,评估导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患者置管出院期间的健康行为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健康行为能力得分[(137.62±11.50)、(142.73±13.43)分]明显较对照组[(92.38±10.49)、(94.66±12.11)分]高,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5.05(1/20)]明显低于对照组[35.0%(7/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院后随访的PICC肿瘤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

1048 条记录 47/53 页 « 12...44454647484950...525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