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尖斜面不同朝向穿刺影响胶塞碎屑形成的实验观察
目的观察针尖斜面不同朝向穿刺常用药物密封瓶是否有胶塞碎屑的形成,以寻找减少胶塞碎屑形成的实用方法.方法取两批号青霉素密封瓶各592瓶,分别用左向法、右向法、上向法及下向法各穿刺148瓶次,观察各朝向穿刺胶塞碎屑的形成,将其结果以及两批号4种方法穿刺胶塞碎屑形成的构成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各批号4种朝向穿刺胶塞均以左向法穿刺胶塞碎屑形成率低.两种批号中批号1胶塞碎屑形成率大于批号2.结论相同条件下4种穿刺方法胶塞碎屑的形成机率均以左向法低,值得推广应用.
-
抬高针柄排除输液不滴的故障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小儿静脉细小,管壁薄.穿刺后,针尖斜面容易紧贴血管壁,而造成溶液不滴.排除此种输液故障,以往的方法为转动针柄(通常为180°),调节针头位置,从而使针尖斜面脱离血管壁.我院补液中心从2000年开始,采用抬高针柄5~10°,从而改变针尖斜面位置的方法处理此种故障,收到满意效果.
-
防堵管留置针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
近年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留置针穿刺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穿刺方法。特别在儿科,因患儿血管细小、弹性差,又多哭闹、好动的特性,所以留置针的穿刺及保留就显得非常重要。长期以来,许多留置针都致力于进针快、安全以及防堵管等目的的研究及运用。我科也陆续使用了一些品牌的留置针。有的留置针属安全型,可以保护护士在穿刺时避免针刺伤,有的留置针在综合质量及价格上占优势等。近期,我科引进了一种新型留置针--防堵管留置针,即正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该针拥有6项国家专利:①5个针尖斜面,进针更快;②正压装置防堵管;③正压装置与留置针一体式设计;④专利“林华夹”可以起到二次正压封管作用;⑤螺旋接口,可以直接接输液器,避免护士接针或封管时引起针刺伤;⑥“林华”盒。该针型号齐全,特别是有针对较小儿童设计的26G留置针,所以工作中我们试用了该留置针。在使用3个月后,我科护理人员对该针有了较深的体会,现将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
输液不畅的调节小窍门
外周静脉穿刺原则上选择粗直、有弹性,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但对于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临床护士往往选择手背两侧或临近关节处的血管进行输液,穿刺成功固定时针尖斜面常紧贴血管内壁,造成点滴不畅.出现此类问题时,护士经常采用垫高针柄来调整穿刺针的角度,或拔针后重新穿刺.前者如固定不牢,针头容易滑脱且病人活动肢体受限.后者在增加病人痛苦的同时还损伤血管.现介绍一个小窍门以保证液体点滴通畅.
-
颈丛阻滞并发全脊麻1例
患者女性,40岁.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于2000年6月10日入院,拟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术前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及胸部摄片均正常,心电图提示心肌复极异常伴轻度心肌缺血.术前0.5 h肌注东莨菪碱0.3 mg,鲁米那0.1 g.入手术间时测血压17.5/10.5 kPa,心率88次/min.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左侧,双上肢紧贴两侧.常规消毒皮肤后用3.5 cm针头于右侧第四颈椎横突进针,当针头触及第四颈椎横突结节后将针头向下,斜面向外侧倾斜,回抽无血、脑脊液后慢注含1/20万肾上腺素的0.375%布比卡因5ml,然后将针退至颈阔肌及上缘,针尖斜面向内侧作扇形再注射5 ml,10 min后出现麻醉效应及麻醉平面(无痛平面为右侧T2~C1),患者无不适且生命体征正常.再用同样方法阻滞左侧,当穿刺针退至颈阔肌及上缘准备作颈浅丛阻滞时,患者血氧饱和度突然降至85%,呼之不应,唇指发绀.
-
输液不畅的调节小窍门
外周静脉穿刺原则上选择粗、直、有弹性,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但对于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临床护士往往选择手背两侧或临近关节处的血管进行输液,穿刺成功固定时针尖斜面常紧贴血管内壁,造成点滴不畅.出现此类问题时,护士经常采取垫高针柄来调整穿刺针的角度,或拔针后重新穿刺.前者如固定不牢,针头容易滑脱,且病人肢体活动受限.后者在增加病人痛苦的同时还损伤血管.现介绍一个小窍门以保证液体点滴通畅.当确定是由于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内壁造成点滴不畅时,可将针柄由右向左翻转,用胶布固定.如果使用的是双柄穿刺针,可先用左手固定针柄,右手持剪刀剪去一侧针柄(左右侧均可),将另一侧针柄翻向对侧,然后固定.使用剪刀时,动作一定要稳、准、轻,避免损伤病人.
-
不同静脉穿刺进针法对血管组织损伤的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对皮肤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操作者分别用针尖斜面向上和针尖斜面向左两种直刺法,先对12只新西兰大白兔进行静脉穿刺,再选择130例需静脉穿刺的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法,观察疼痛反应、针孔堵塞及血管组织的损伤等变化.[结果]采用两种直刺法,无论是病人组还是动物组疼痛反应、针头堵塞等均存在差异(P<0.01或P<0.05).[结论]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对局部组织、血管损伤小,疼痛反应轻微,静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
-
莫菲氏滴壶内液体过多的处理方法
临床上处理莫菲氏滴壶内液体过多的方法有多种[1,2].作者经过反复实践发现下述方法较省时,即将输液瓶或输液袋倾斜,使瓶内或袋内针尖斜面露出液面,关闭或捏紧排气管,挤压滴壶,将壶内多余的液体压入瓶内或袋内,松开滴壶,此时壶内形成的负压迅速将部分空气吸入滴壶使液面下降,开放排气管,将液体瓶或液袋挂回输液架上即可.
-
平头针脐静脉注射的临床应用
1 材料与制作:取12号或16号注射器针头,在砂轮机上磨去针尖斜面使成一平头即可.2 操作步骤:(1)将患儿置辐射保温台上的无菌区内仰卧;(2)根据注药多少选用合适型号注射器吸取药液后接平头针;(3)碘酒酒精消毒脐带断端;(4)将平头针插入脐静脉,以止血钳固定后注药.
-
翻转针尖斜面向下采血法的探讨
静脉采血是临床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1].目前临床常规采用向心性静脉采血法,多选择较粗静脉,如肘正中静脉,暴露不明显时也选择桡动脉或手背静脉.当由于针头位置和血管原因引起的采血不畅时,笔者采用翻转针头斜面的方法采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两种下颌升支内侧隆突阻滞麻醉方法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观察两种下颌升支内侧隆突阻滞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下颌阻生牙拔除患者,其中30例采用传统的下颌升支内侧隆突阻滞麻醉方法为传统组,另外30例采用试验组麻醉方法,观察记录患者注射时的疼痛分级、麻醉显效时间、麻醉效果的评判.结果:试验组疼痛度、麻醉失败率均低于传统组,麻醉成功率高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验组麻醉注射产生的疼痛感轻微,麻醉显效时间短,麻醉成功率高,麻醉效果良好.
-
加入中成药时避免输液瓶内产生泡沫的小技巧
护士在配制含有中成药的静滴液体时,易产生泡沫.作者采用以下方法,加以避免.1方法常规消毒输液瓶口及正确抽取药液后,一手握住输液瓶体将其倾斜,另一手将抽好药液的注射器插入瓶内,注意针头要插入液体斜面内1 cm以上,针尖斜面向下,然后慢慢推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瓶内,后将输液瓶正立,回抽空气后拔出注射器.2优点避免了患者及家属担心将泡沫输入体内的疑虑;可防止瓶内空气压力过高导致液体从瓶口针眼处返流;不会造成液体的浪费,保证了给药剂量的准确.
-
胭静脉穿刺造影检查的体会(附228例报告)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1992年4月~1997年8月,经过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筛选,作者对疑有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228例(289条下肢)作腘静脉穿刺造影检查.其中男150例,女78例.病变在左下肢者93例,右下肢者74例,双下肢者61例.年龄25~77岁,平均59.1岁.病程1月~50年,平均13.08月.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曲张、湿疹、皮炎、色素沉着、肿胀、沉重感或疼痛、溃疡形成等.1.2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足跟足尖并拢.穿刺点选在胭横纹上胭动脉搏动外侧5~10mm.1%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用尖头刀将穿刺点皮肤挑开小孔,针尖斜面向上,针与肢体成45~60°角向近侧缓慢进针,针穿过胭筋膜时有突破感,继续进针,左右调整穿刺方向,找寻胭静脉,针尖穿破胭静脉后壁时有轻微突破感,停止进针,拔出针芯,有暗红色血液流出,证明穿入胭静脉.置入导引钢丝,拔出穿刺针,置入导管,拔出钢丝.回抽有血,注入肝素生理盐水10~15ml.病员处于60°头高足低位.
-
改良进针法在肥胖患者皮试中的应用
皮试是将药物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皮试穿刺时只需把针尖斜面进入皮内,进针角度过大或力量过大均会导致进针过深使穿刺失败.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减少疼痛,2008年5月~2009年7月,我科对90例肥胖患者皮试时使用不固定皮肤的进针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针尖斜面向下拔针600例效果观察
2007年5月,我们对600例输液患者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拔针观察比较,结果发现针尖斜面向下缓慢拔针能有效保护静脉,大大减轻患者拔针时的痛苦.现报告如下.
-
静脉输液液体外渗补救方法
静脉输液时因操作不当,针尖斜面一小部分位于血管外,或针尖穿透对侧血管壁,或因患者肢体活动幅度过大致液体外渗.遇到此种情况时勿急于拔出针头重新穿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下列3种补救方法.
-
5(1/2)号头皮针在新生儿腰穿术中的应用
腰椎穿刺(下称腰穿)是获取脑脊液的常用途径,通常采用腰穿针或注射针头进行穿刺.由于新生儿皮肤到蛛网膜下腔的距离较短,且蛛网膜下腔腔隙窄,而腰穿针较长,注射针针尖斜面较长,故穿刺不易成功.为此,我们对30例需行腰穿术的新生儿采用5(1/2)号头皮针进行穿刺,成功率显著提高,现报告如下.
-
针尖斜面向左、向右穿刺动静脉内瘘减轻患者疼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针尖斜面向左、向右穿刺动静脉内瘘减轻患者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5月期间诊治的66例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穿刺动静脉内瘘的方向将患者分成三组,向上组22例,向左组22例,向右组22例,观察和对比三组患者穿刺的疼痛程度.结果:向上组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向左和向右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尖斜面向左、向右穿刺动静脉内瘘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性,可推广.
-
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穿刺效果观察
目的寻找减轻患者痛苦及减少对血管组织损伤的静脉穿刺方法.方法对130例患者进行静脉穿刺,采用自身对照法,双日采用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改良法),单日采用针尖斜面向上静脉直刺法(常规法),分别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法较传统法疼痛程度轻(P<0.01);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提高(P<0.01);血管周围淤血、液体渗漏、针头堵塞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针尖斜面向左静脉直刺法对皮肤血管的机械性切割损伤小,可减轻患者疼痛及对组织血管的损伤,提高穿刺成功率.
-
针管回缩式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改进
静脉留置针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科在使用针管回缩式静脉留置针过程中发现存在液体滴注不畅现象,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分析原因为:此类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血管内针尖斜面向上,加之此类留置针材质较软,在使用贴膜固定针翼后,形成一股反作用力,针尖部分自然上翘致斜面紧贴血管内壁,引起滴注不畅.鉴此,我科改进传统固定方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