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非Q波型心肌梗死临床特征

    作者:王永红;孙超峰

    目的:探讨急性非Q波型心肌梗死(NQMI)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按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分析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住院NQMI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①收集到3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NQMI,其中ST段抬高型11例(占36.7%)给予早期的静脉溶栓及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非ST段抬高型19例(占63.3%)早期仅给予抗血小板、抗凝等治疗,28例(占93.3%)康复出院,2例(占6.7%)死亡.②两者在临床表现上有差异,且ST段抬高型的CK-MB(138±12u/l)、cTnI(1.24±0.10ng/ml)较非ST段抬高型的CK-MB(80±20u/l)、cTnI(0.52±0.05ng/ml)显著升高(P<0.05).结论:依据ST段是否抬高对NQMI分类有助于决定早期是否进行溶栓治疗.

  • 有无高血压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差异

    作者:王归真;朴菊;赵静

    目的:探讨有无高血压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方法:按有无高血压病史将175例AMI患者分为两组:A组77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B组98例否认有高血压病史.回顾性分析两组在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心功能(Killip分级)、血糖、血脂及性别、伴有糖尿病、溶栓率、再通率和病死率的差别.结果:有高血压病史组年龄较高(P>0.05),收缩压、舒张压、心功能、即时血糖、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apoB)均增高(P<0.05或P<0.01),女性、伴有糖尿病和病死率高(P<0.05或P<0.01),溶栓率和再通率低(P<0.05).结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的AMI患者危险因素多,临床表现和预后差.

  • 老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75例血脂特点分析

    作者:张晓秋;王归真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与中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脂特点.方法:将143例男性AMI患者分为两组,观察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和载脂蛋白B(apoB)差别.结果:老年组75例(年龄65~88岁)与中年组68例(年龄42~64岁)相比,血脂各项均呈减低,其中TC、TG、LDL-C、apoA和apoB水平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在男性AMI中,老年较中年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减低.

  • 青年男性非Q波心肌梗死42例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朝霞;赵合敏;王立峰;张彦周;王丽霞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非Q波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病变与危险因素.方法:将40岁以下(含40岁)经临床确诊的男性非Q波心肌梗死42例与65岁以上已确诊的老年组男性非Q波心肌梗死40例,及40岁以下非冠心病男性38例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危险因素.结果:青年非Q波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积分为10.32±4.23分,显著低于老年组(18.74±6.71分),经统计学处理,t=5.2,P<0.01.多支病变为35.7%,显著少于老年冠心病组(77.5%),经统计学处理,x2=6.25,P<0.05.两组间冠脉狭窄均以前降支受累多见,且冠脉狭窄程度相近.结论:青年男性非Q波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的支数及积分显著低于老年组,吸烟是引起青年男性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 不同性别之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张晓秋;王之昌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之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03例AMI患者按性别分为两组:男性组143例,女性组6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在年龄、心功能、白细胞计数(WBC)、心肌酶谱和血脂的差别.结果:①男性组较女性组天门冬酸氨基转氨酶(AST)和肌酸激酶(CK)高,分别为158.9±145.9 U/L和955.5±863.7 U/L;83.9±68.9U/L和441.8±482.2 U/L.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②女性组较男性组发病平均年龄晚10年(73.4±8.3vs 62.8±12.5岁),心功能差(2.2±0.8vs 1.8±0.8级)、WBC增加(10.8±4.5vs 8.9±3.7×109/L)、血脂紊乱明显.结论:与男性相比,女性AMI患者一般年龄大,心功能差,WBC增加和血脂紊乱明显;而男性组较女性组心肌酶谱增高明显.

  • 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玉碧;叶生明;马波江;韩建仑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与临床对比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50%,其中心肌梗塞组88.9%,典型心绞痛组70.4%,不典型心绞痛组仅为12.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可靠的方法.

  • 急性心肌梗死22例T波高耸心电图临床意义分析

    作者:温彤;邓芳;杨菲;李娜;刘红梅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T波高耸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2例AMI患者发病24 h内接受体表常规12导联静息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心电监护,并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CK)以及肌酸酶同工酶(CK‐MB)。结果:心电图检查AMI部位,前间壁12例,下壁8例,正后壁2例,22例T波高耸。心肌酶cTnI 及CK、CK‐MB均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的2~10倍。结论:AMI早期ECG未出现病理性Q波前,T波高耸对AMI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超声及冠脉造影临床分析

    作者:顾晓薇;陈新颜

    目的:分析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心脏超声及冠脉造影方面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进行A M I治疗的患者140例,按照年龄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入院后1~3d均给予心脏超声及冠脉造影检查。观察两组患者血管病变支数、侧支循环率、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的差异。结果:经过检查发现,实验组高发的是多支血管病变,占45.71%,侧支循环病变其次,占32.86%。而对照组高发的是单支血管病变,占44.29%,其次为多支血管病变,占14.29%。实验组冠脉狭窄≥70%的有57例,占81.43%,对照组有33例,占47.14%。冠脉狭窄≥7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在LVEF<50%、左心房内经≥39mm、左心室内经≥50mm等各项指方面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超声及冠脉造影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筛查具有临床意义。

  • C反应蛋白联合血清肌钙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马丽;王铁军;李建军;张娜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联合血清肌钙蛋白(cTn)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随机选取72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观察组,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进行C反应蛋白和血清肌钙蛋白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观察组各个时间点的C反应蛋白、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24h的C反应蛋白、血清肌钙蛋白水平均达到顶峰;观察组检测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C反应蛋白、血清肌钙蛋白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梗早期对C反应蛋白和血清肌钙蛋白进行检测,是作为临床诊断心梗的重要依据。

  • 大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5例临床观察

    作者:谢文增;薛彦宁;樊广渊

    目的:观察大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已确诊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选后均常规给予尿激酶(UK)150万U静脉溶栓、低分子肝素(LMWH)、阿斯匹林、硝酸甘油等治疗,治疗组住院后尽快给予静脉注射倍他乐克针剂5mg,共3次,每次间隔5min,注射前观察心率应≥60次/min,收缩压≥90mmHg,静脉注射完成15min后,开始口服普通倍他乐克,每6h1次,每次50mg,共200mg,连续1个月.对照组给口服普通倍他乐克,每12h 1次,每次6.25mg,第2周增至12.5mg,每日2次,于第3周增至25mg,每日2次,连续1个月,对两组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病死率及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1),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宜早期、足量使用β-受体阻滞剂.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及CK-MB水平与患者Gensini评分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子宽;杨竞肖;白宝宝;金葵花;郭晓兰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 hs‐CRP 及 CK‐MB 水平与 Gensini 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将95例 AMI 患者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组(37例),双支组(31例)和三支组(27例),检测患者的血清 hs‐CRP 及 CK‐MB 水平,同时进行冠脉 Gensini 评分,分析 hs‐CRP 及CK‐MB 水平与 Gensini 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多,血清 hs‐CRP 水平、CK‐MB 活性及 Gensini 评分均不断升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 <0.05);随着 Gensini 评分的上升,hs‐CRP 及CK‐MB 水平不断增加,各组间差异明显(P<0.05);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AMI 患者血清 hs‐CRP及 CK‐MB 水平与 Gensini 评分均呈正相关(P <0.05)。结论:AMI 患者血清 hs‐CRP 及 CK‐MB水平与 Gensini 评分呈正相关,可作为判断冠脉病变程度的重要指标。

  • 血浆D-二聚体与肌钙蛋白T联合检测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巨军;张秀红;王海宁;尹阳;李楠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DD)与肌钙蛋白T(TnT)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6例AMI患者,采用乳胶凝集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DD及心肌TnT(cTnT),计算DD及cTnT阳性率,并与44例非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患者发病后,血液中cTnT、DD阳性率分别为87.88%、77.7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MI组cTnT单独检测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91%、90.96%.DD单独检测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2.31%、86.27%.而联合检测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9.30%、98.75%,临床诊断正确性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结论:联合检测血浆DD与cTnT对早期诊断AMI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提高AMI的诊断率.

  • QT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塞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卢积友;张新中;王天舍

    目的:探讨QTd对预测AM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64例AMI患者及100例正常人QTd、JTd及QTcd结果进行分析.结果:QTd、JTd及QTcd在AMI组显著延长,分别为63.8±17.4ms、59.4±18.1ms及68.1±20.3ms,明显高于对照组24.7±8.6ms、20.3±10.1ms及28.1±11.3ms;在有室性心律失常组分别为71.6±21.9ms、67.5±22.1ms及75.3±23.7ms,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53.3±19.2ms、49.1±17.6ms及54.2±24.0ms;在死亡组分别为82.6±18.4ms、76.3±17.6ms及86.9±19.6ms,亦明显高于生存组56.5±16.0ms、53.7±16.5ms及61.1±20.2ms.结论:QTd可作为识别AMI后高危患者临床心电学的敏感指标之一,对判断AMI预后有一定意义.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应导联 ST 段压低的临床分析

    作者:谭仕芸;任雪丽;陈海波;邓丽丽;刘杰;金鑫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应导联 ST 段压低(STD)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对应导联 ST 段有无压低将患者分为STD 组(n=45)及 NSTD 组(n=51),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受累情况、血清肌钙蛋白 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发症。结果:STD 组患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31.11%,明显高于 NSTD 组的1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TD 组血清cTnI、CK-MB 及 hs-CRP 水平均显著高于 NST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TD 组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明显高于 NSTD 组的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伴有心电图对应导联 ST 段压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受累血管范围更加广泛、心肌受损程度更加严重、炎症反应更加剧烈。

  • 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作者:王丽先;李风原;周宁

    目的:分析了10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其中24例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探讨心电图改变与心肌梗塞部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第1组:48例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造影12例;第2组:52例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造影10例;第3组:8例右室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造影2例.结果:第1组:前壁心梗合并Ⅱ、ⅢavF一过性ST段抬高者,多提示合并右冠状动脉50%以上狭窄;合并Ⅱ、ⅢavF和1、avL和ST段改变者,提示三支病变.第2组:合并I avL的ST段改变者,不提示高侧壁有缺血性心肌损伤;合并V1~V5的ST段抬高或下降者,提示右冠状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或右冠状动脉加回旋支病变.第3组:右室梗塞伴V1~V5的ST段下降者提示有前降支病变,合并V1~V5的ST段抬高者,为右冠状动脉病变.结论:心电图改变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定位和程度的判断有很大价值.

  • 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肖林;郭梅;范瑞云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A C S )患者98例及健康人群(健康组)30例,分别采集两组患者发病1~3h、4~8h、9~15h内的静脉血,检测血清H‐FAB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I)、肌红蛋白(MYO),并进行组内比较;以终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四种血清心肌标志物早期诊断AMI的诊断学评价指标。结果:在发病1~3h时间段,AMI组患者H‐FABP、MYO指标检出水平均显著的高于健康组、UAP组、非AC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K‐MB、CTnI检出水平与健康组、UAP组、非 ACS 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MI组H‐FABP、MYO、CK‐MB、CTnI检出水平在发病4~8h时间段均显著的高于健康组、UAP组、非ACS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发病9~15h 时间段CK‐MB、CTnI达到更高水平并且显著的高于健康组、UAP组、非ACS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H‐FABP早期诊断结果与终临床诊断比较,正确诊断AMI患者41例、非AMI患者46例,诊断结果与临床终确诊结果的一致率Kappa=0.775;CK‐MB早期诊断AMI患者的一致率Kappa=0.357;CTnI早期诊断AMI患者的一致率Kappa=0.171;MYO早期诊断AMI患者的一致率Kappa=0.487。结论: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即出现水平显著的升高,并且诊断结果与终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 无痛性心肌梗死20例误诊分析

    作者:畅素贤

    无痛性心肌梗死由于无疼痛表现,而且以胸闷、喘憋、心悸、恶心、呕吐等为首发症状,很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现就我院收住的20例无痛性心肌梗死误诊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诊断.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清NT-proBNP、白介素27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孙晋;石爽;张鑫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血清NT-proBNP、IL-27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STEMI患者160例和正常对照组80例,测定血清NT-proBNP、IL-27浓度.结果:血清NT-proBNP、IL-27在STEMI时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NT-proBNP、IL-27与STEMI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对于判断病情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 急性心肌梗死23例特殊表现与误诊分析

    作者:李振森

    目的 探索特殊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福清市高山镇中心卫生院2001-02-2009-02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初诊误诊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7例(急性胃肠炎3例,急性胆囊炎2例,急性胃穿孔、急性胰腺炎各1例),误诊为脑血管神经精神系疾病6例(缺血性脑卒中5例,梅尼埃病1例),误诊为肺部疾病3例(慢性支气管炎并感染1例、支气管哮喘2例),另有7例特殊部位疼痛为首发,分别被误诊为牙痛2例、咽炎2例、食管癌及腰椎病各1例、肩周炎1例.结论 特殊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应全面综合分析病史,要及时和动态的检测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

  • 急性心肌梗死误诊误治1例分析

    作者:王红霞

    心肌梗死常好发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病年龄年轻化,但仅15岁实属罕见,所以临床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复查心电图,预防漏诊,延误治疗.对15岁男生急性心肌梗死误诊误治1例分析如下.

240 条记录 12/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