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34例疗效分析

    作者:陈维;谢洁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科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鼓膜置管术治疗慢性渗出性中耳炎已被广泛应用,其治疗效果已被认可.我科从1999年10月~2006年6月,对34例(39耳)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行鼓膜置管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 138例分泌性中耳炎相关疾病漏诊的临床分析

    作者:方培鑫;叶威;朱燕辉

    我科自1998年10月~2003年10月共收治因疗效欠佳或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38例,均经3次以上门诊治疗,系统检查与病因分析后明确诊断存在漏诊相关疾病的患者63例.现报告如下.

  • 鼓膜双穿刺加压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作者:何江;韦立国;徐志文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耳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各异.1991年1月~2001年12月,我科采用鼓膜双穿刺加压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 “小鼓窦”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行改良乳突根治术的探讨

    作者:娄麟;祝佼;吕丹;陈秋蓉;杨济民;秦学玲

    目的:探讨“小鼓窦”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行改良乳突根治术的手术处理方式.方法:测量54例CSOM患耳鼓窦大小、脑膜板低垂值及乙状窦前移值,确定“小鼓窦”类型的判定标准;对符合标准的“小鼓窦”型CSOM行经上鼓室径路的改良乳突根治术及鼓室成形术.术后随访3个月,记录其干耳时间、修补鼓膜的生长情况及术后有无眩晕、面瘫、脑脊液耳漏等并发症发生.结果:54例CSOM患者中符合“小鼓窦”型判定标准者有29例,失访2例,纳入研究者27例.经采用该研究手术处理方式的27例“小鼓窦”型CSOM患者术后3个月干耳率为81.5%,鼓膜存活良好率为77.8%;术后出现眩晕3例,无一例出现面瘫、脑脊液耳漏等并发症.结论:对“小鼓窦”型CSOM行改良乳突根治及鼓室成形术时可采取经上鼓室径路倾斜开放上鼓室的入路方式.

  • 小儿慢性分泌性中耳炎T型管置入的临床研究

    作者:汪宁波;张恩琴;兰春波;肖雯雯;刘家斌

    目的:观察腺样体和扁桃体切除加鼓膜切开置入T型通气管治疗小儿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后,多长时间取出为宜,远期疗效如何及会带来何种不良后果等.方法:对118例(226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进行追踪观察和总结.结果:术后1、3、6、12个月拨管耳数分别为6、102、88、23耳,未拔管7耳(3%).术后1周、2周、6个月、6个月后鼓膜愈合数分别为119、97、14,6耳.结论:T型管置入治疗小儿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并发症较少,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对伴慢性扁桃体炎及腺样体肥大者应同时行扁桃体加腺样体切除;利用声导抗测定咽鼓管功能,可作为拔管的重要依据,拔管时间宜在术后3个月左右为宜.

  • 转化生长因子β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和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彭易坤;王菊;李德宏;熊世珍;杨洋;姜娅

    分泌性中耳炎(SOM)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咽鼓管阻塞、中耳负压导致血管内液体渗漏形成中耳积液.后来有学者发现咽鼓管阻塞并非是引起SOM的必要条件,而中耳积液中炎症递质和炎性细胞的发现,证实SOM是一炎症反应和渗出的结果.

  • T淋巴细胞亚群在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外周血中的分布研究

    作者:尹桂茹;张淑君;岳卓立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与免疫功能有关.本文对35例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或反复发作性(≥3次)分泌性中耳炎同时伴有腺样体肥大患儿的外周血和40例腺样体单纯肥大患儿的外周血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同时抽取30例健康儿童外周血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作为对照,用以揭示免疫对分泌性中耳炎的影响.

  • 分泌性中耳炎及鼓室置管治疗的并发症

    作者:杨琛;肖红俊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急性OME一般预后良好,但对慢性或反复发作性的OME,若不及时正确地治疗,会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在临床工作中,OME的手术治疗--鼓室置管术,也存在多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在治疗上较OME本身更加困难,且效果不佳,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因此深入地认识这些并发症,了解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及转归,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大鼠中耳黏膜的细菌生物膜形成特点及意义

    作者:侯炜;李晓;肖红俊

    目的:建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大鼠模型,观察细菌生物膜在模型动物中耳黏膜的形成特点,探讨其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28只大鼠分为6个实验组(分别为接种菌液后1、3、6、10、15、21d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4只.所有实验组大鼠用浓度为1×106 cfu/ml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液经鼓膜穿刺途径感染双侧中耳腔.分别在接种细菌后1、3、6、10、15、21d,将相应实验组的4只大鼠麻醉,用电耳镜观察双侧鼓膜,对炎症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大鼠处死后取双侧听泡,左侧听泡制备成扫描电镜标本并观察中耳黏膜细菌生物膜形态,右侧听泡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中耳黏膜细菌生物膜形态.对照组在第0天即处死取材.结果:①用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中耳黏膜标本,均在接种细菌6d左右观察到符合各自判定标准的细菌生物膜形成,到10 d后形态更加典型,并在3周内形态保持稳定;②用电耳镜观察大鼠鼓膜,发现炎症感染程度在接种菌液10d内逐渐加重,10d后达到高峰并持续至第3周.1d组、10d组与6d组鼓膜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结论:①接种菌液后1~5 d是细菌黏附、聚集阶段,6d后细菌生物膜三维结构初步形成,10d左右达到成熟稳定状态;②随着中耳黏膜细菌生物膜的生长与成熟,中耳炎炎症也在逐渐加重,提示中耳炎炎症感染的严重程度与细菌生物膜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

  • 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阻塞的因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

    作者:舒易来;李庆忠;李华伟

    目的:研究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阻塞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2-2015-02期间行鼓膜置管的145例患者(198耳),术后未滴药;以及2015-03-2016-02期间行鼓膜置管的59例患者(80耳),该组术后均给予氧氟沙星滴耳液.分别在术后1、3、6、12个月随访,检查通气管的位置,是否有阻塞发生.如发现干痂、耵聍或血痂阻塞,应用4%碳酸氢钠滴耳液滴耳后清理,根据清理结果和是否再次出现积液情况,采取随访或再次置入新的通气管.对于有脓性分泌物的患者,给予3%双氧水和氧氟沙星滴耳液,使通气管再通.结果:在未滴药的145例(198耳)中,共有16例患者出现通气管阻塞,其中管腔内干痂阻塞8例,血痂阻塞或覆盖通气管3例,耵聍阻塞3例,脓性分泌物2例.滴药的59例患者中,共有7例出现通气管阻塞,其中管腔内干痂阻塞1例,血痂阻塞或覆盖通气管1例,耵聍阻塞4例,脓性分泌物1例.结论: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阻塞较为常见,术中、术后可进行预防和处理,术后短期抗生素滴耳可以有效预防通气管阻塞和术后感染的发生.

  • 婴儿分泌性中耳炎的随访分析

    作者:胡艳玲;夏忠芳;陈平;乐玮琼

    目的:研究婴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程发展特点,为临床观察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者,在3月龄内做全面的听力检查,对确诊鼓室积液者进行跟踪随访,每个月复查一次声导抗(226 Hz和1 kHz),每3个月完成一次全面的听力复查.将随访至半年以上者纳入研究,共46例,分析影响因素、痊愈时间和病程特点.结果:46例中初筛双耳未通过24例,单耳22例;复筛双耳未通过22例,单耳24例,其中2例单耳未通过者初筛和复筛时的耳别发生了变化;3个月内69耳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双耳23例,单耳23例),226 Hz声导抗(A型、B型或C型)、1 kHz声导抗无正峰,DPOAE未引出,ABR反应阈20~60 dBnHL.痊愈37例(80.4%),年龄4~18月龄,其中随访半年(9月龄)以内痊愈29例;未愈9例,其中7例在随访半年(7~9月龄)未复诊但电话随访听力好转;另2例病情反复、且由单耳转变为双耳,终鼓膜置管.影响因素有呛奶、长期鼻塞、反复感冒.结论:婴儿分泌性中耳炎自愈性高,建议适当延长观察等待期,避免及控制影响因素有利于病情痊愈.仅个别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者方需有创干预.

  • 成人分泌性中耳炎

    作者:唐志辉;陈仁辉

    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不同,成人OME的发病率低(0.55%)(Robinson等,1987),不引起语言发育障碍等重大后遗症,因此临床工作中关注度低,相应的文献研究也较少,其重要性往往被低估.虽然成人OME的诊断与儿童相同,但两者的治疗却大相径庭.其差异主要为成人OME的病因诊治十分重要,同时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成人OME不如处理儿童患者有效.

  • 鼓室内注射布地奈德治疗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长期疗效分析

    作者:安平;赵宇;杨奉玲;郑永波;杜进涛;娄麟

    目的:研究鼓室内注射布地奈德(BUD)治疗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分泌性中耳炎(OME)患者的长期疗效及对主观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将180例OME患者按照单盲、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分为BUD组、地塞米松注射液组(DEX对照组)和0.9%NaCl溶液组(NS对照组),分别行鼓室内注射BUD(0.5 mg/ml)、DEX(5 mg/ml)、NS(1 ml),每周1次,同时记录每次治疗情况和患者主观症状评分,直至治愈或退出,治疗结束后随访3年.使用生存曲线图分析3组患者疗效差别,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3组患者主观症状改善程度.结果:在控制了病程、抽出液体体积与抽出液体性状及其他因素的作用后,治疗方式为BUD组的患者治疗结果无效或复发的危险性是NS对照组患者的0.131倍(95%CI 0.053-0.354).生存曲线示BUD组96.6%(57/59)的患者有效保持时间为3个月以上,83.1%(49/59)的患者有效保持时间为1年以上,81.4%(48/59)的患者有效保持时间为3年以上;DEX对照组73.2%(41/56)的患者有效保持时间为3个月以上,46.4% (26/56)的患者有效保持时间为1年以上,42.9%(24/56)的患者有效保持时间为3年以上;NS对照组50.8%(33/65)的患者有效保持时间为3个月以上,26.2%(17/65)的患者有效保持时间为1年以上,20.0%(13/65)的患者有效保持时间为3年以上.3种药物鼓室内注射对于OME的纵向疗效从高到低依次为BUD、DEX、NS(P<0.05).BUD组在改善耳闷症状方面优于DEX组和NS组,同时前两者改善主观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NS组(P<0,05).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鼓室内注射BUD是治疗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OME患者长期、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 乳突切除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作者:张永胜;肖大江;吴四海;陈琦

    目的:探讨乳突切除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24耳)行乳突切除手术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其中行完壁式并面隐窝开放手术20耳,开放式手术4耳,同期行鼓膜切开置管术3耳.术后6个月拔管,测试术前、术后的听力.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听力下降,19耳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提高,鼓室导抗图为A型曲线者17耳,C型曲线者7耳.术后随访6~36个月,未见中耳炎复发.结论:对反复发作、长期迁延经治疗无效的分泌性中耳炎,乳突切除术可改善乳突、鼓窦、鼓室和咽鼓管的通气引流,减少分泌性中耳炎的复发.

  • 静止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作者:熊姗姗;傅敏

    目的:了解静止期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耳腔的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特征,以指导Ⅰ型鼓室成形术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取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均已干耳1个月以上的148例住院患者的中耳鼓室黏膜表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共培养出16种细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山羊葡萄球菌等;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3.1%,其中革兰阳性菌为69.4%,革兰阴性菌为30.6%.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对革兰阳性菌抗菌活性较高的抗生素是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利福平等;对革兰阴性菌抗菌活性较高的抗生素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等.结论:拟行Ⅰ型鼓室成形术的患者术前虽已干耳,但仍存在潜在的致病菌,术前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可以指导术后临床用药,防治感染.

  • 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鼻-鼻窦炎患儿咽鼓管咽口形态及功能的观察与分析

    作者:夏忠芳;王智楠;徐忠强;崔珑;魏翠芬;刘艳;黄芳

    目的:观察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患儿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并检测其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50例患儿分为分泌性中耳炎组(50例)、慢性鼻-鼻窦炎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无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的声嘶患儿),在电子鼻咽喉镜直视下观察各组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用声导纳仪检测各组患儿的咽鼓管功能状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分泌性中耳炎组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学改变高达94%,慢性鼻-鼻窦炎组则为8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分泌性中耳炎组70%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慢性鼻-鼻窦炎组26%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与对照组(2%)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患儿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咽鼓管功能障碍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中占主导作用,与慢性鼻-鼻窦炎比较,咽鼓管功能障碍较咽鼓管咽口的形态改变更有差异性.

  • 鼓室注射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

    作者:周宣岩;陶谦;张峰;高振峰;王玉芝;吕凌燕

    目的 探讨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和盐酸氨溴索(ambroxol)治疗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148耳)OM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73耳)和对照组(60例,75耳),治疗组先行鼓室穿刺抽液.再注入曲安奈德40 mg和盐酸氨溴索30 mg;对照组在鼓室穿刺抽液后注入地塞米松5 mg.两组患者每周治疗一次,4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痊愈31例(38耳),有效20例(24耳),总有效率为84.9%(62/73);对照组痊愈11例(14耳),有效25例(31耳).总有效率为60%(45/7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OME:导致的骨导听阈提高的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毒副作用.结论 鼓室内注射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对治疗OME:安全有效,且无毒副作用.

  • 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莹莹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OME)的疗效.方法 将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患者68例(75耳)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8耳鼓膜穿刺抽液后,口服桃金娘油胶囊、抗生素,并行咽鼓管吹张、鼓膜按摩治疗,治疗组37耳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加用糖皮质激素.两组均治疗6天,2周后复诊,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37耳中23耳治愈,11耳好转,3耳无效,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38耳中14耳治愈,13耳好转,11耳无效,总有效率为71%,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能提高临床疗效.

  • 甲泼尼龙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34例临床观察

    作者:王文雪;蔡长清

    目的:评价甲泼尼龙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6例(74耳)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分为2组.试验组34例(37耳),其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10±3)岁,应用甲泼尼龙8 mg,130,qd×3 d;3 d后改为4 mg,po,qd×3 d;6 d后改为2 mg,po,qd×3 d.对照组32例(37耳),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9±4)岁,应用地塞米松0.25 mg,po,tid×9 d.观察2组治疗9 d后和随访3月时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9 d后在随访的3个月内进行随访,至少每15 d随访1次,并作详细记录.2组气导平均听阈值和鼓室导抗图峰压值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中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97%和91%,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4%和72%,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低于对照组的22%,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甲泼尼龙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有效、安全.

  • 半导体激光及鼻超声雾化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汉琳;肖才文;范捷

    目的 探讨半导体激光及超声雾化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将62例临床确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组(30例)及对照组(32例).联合组常规治疗同时进行半导体激光及超声雾化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6天为一疗程.结果 联合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7.4%和81.6%,两组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测试检查结果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半导体激光及超声雾化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起效快,疗效好,疗程短,无痛苦,有一定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234 条记录 10/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