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完壁术式与开放术式研究

    作者:宋昱;马芙蓉

    目的: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完壁术式及开放术式的适应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研究,为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行完壁术式或开放术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采用纯音测听、声导抗术腔容积测定、耳内镜及慢性耳病调查量表(中文版)对患者进行追踪随访.结果:①术后干耳率完壁术式与开放术式分别为98.7%、98.6% (P>0.05);②干耳时间完壁术式为(40.1±21.2)d,开放术式为(53.5±15.0)d(P<0.05);③患侧耳道容积/对侧正常耳耳道容积完壁术式为1.16±0.10,开放术式为2.05±1.19(P<0.05);④慢性耳病调查量表得分完壁术式为(91.2±6.8)分,开放术式为(72.0±7.7)分(P<0.05);⑤术后认为耳道口扩大、影响外观者的比例,完壁术式为5.7%,开放术式为80.8% (P<0.05);⑥术后主观听力改善者完壁术式占58.9%,开放术式占24.2%(P<0.05);但纯音测听显示听阈及骨气导差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术后满意度得分完壁术式、开放术式分别为9.55分和8.11分(P<0.05).结论:①行完壁术式的患者耳道形态接近正常,干耳时间缩短,生活质量较开放术式有明显提高.②对于富有经验的耳科医生,完壁术式的适应证可以扩展至硬化型及板障型乳突、部分伴有解剖变异及有颅内外并发症的患者.

  • 婴幼儿低频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与中耳CT测试结果的比较

    作者:刘志奇;刘立思;杨琨

    目的:探讨226 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在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听力复筛未通过的5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行226 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和颞骨螺旋CT扫描,比较二者的诊断一致率,计算其Kappa值(k值)。结果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104耳)患儿中,经CT检查中耳正常者47耳,有中耳积液57耳。CT检查正常的47耳中,有24耳鼓室导抗图为“A”型(51.06%),1耳为“B”型(2.13%),1耳为“C”型(2.13%),21耳为“D”型(44.68%);CT检查有中耳积液57耳中,44耳为“A”型(77.19%),2耳为“B”型(3.51%),11耳为“D”型(19.30%);226 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与CT测试结果的诊断一致率较低,k=0.103。结论:226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与螺旋CT测试结果诊断一致率低。在临床实践中,不推荐使用226 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的结果作为标准来判断婴幼儿中耳有无积液。

  • 儿童腺样体肥大并发分泌性中耳炎与变应性鼻炎发病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倪坤;李晓艳

    目的:分析儿童腺样体肥大群体中并发分泌性中耳炎(OME)与变应性鼻炎(AR)发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7例腺样体肥大患儿中并发OME的发病情况,有无AR病史,有无鼻类固醇激素使用病史等资料。结果:所有腺样体肥大患儿在不考虑鼻类固醇激素的作用下,伴AR组和不伴AR组中OME发生率分别为25.56%和32.4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43,P>0.05)。对未使用鼻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患儿进行分组分析,伴AR组OME发病率为51.11%,明显高于对照组(32.26%)(x2=5.019,P<0.05)。伴AR患儿中,使用鼻类固醇激素组中OME发生率为12.50%,明显低于不使用鼻类固醇激素组中OME的发生率(51.11%)(x2 =23.32,P<0.01)。结论:腺样体肥大患儿中OME的发病率较高,其中AR是影响OME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鼻腔类固醇激素的使用可以减少OME的发病率,对中耳炎的治疗有一定效果,具体疗效评估及治疗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 武汉市部分幼儿园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病率调查

    作者:王智楠;陈平;徐忠强;魏幼华;胡艳玲;张斌;胡荣华;陈忠;姚顺芳

    目的:调查武汉市部分幼儿园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病率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武汉市部分幼儿园3岁~6岁的儿童,持续时间3年,常规耳鼻咽喉科体检,耳镜检查结合声导抗测试.患病率病率以百分比表示,统计学差异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武汉市部分幼儿园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病率为6.67%,男女之间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3岁患病率明显高于4~6岁.结论:幼儿园儿童中耳炎患病率较高,有急性中耳炎病史且经常鼻塞的小孩要定期进行耳鼻咽喉科体检,有必要对幼儿园儿童进行常规耳镜和声导抗检查.

  • 中耳共振频率对鼓室积液的诊断价值

    作者:赖丹;刘世喜

    目的:探讨226 Hz静态鼓室图与中耳共振频率诊断鼓室积液的价值,观察两者结合可否提高诊断效能.方法:前瞻性研究对比观察分泌性中耳炎组和对照组,以耳镜检查、纯音测听及GSI-33型中耳分析仪测试结果为标准,将对照组共振频率90%的可信区间(5%~95%)设为正常范围,对分泌性中耳炎组的共振频率进行正常或不正常归类,并对其鼓室图形为B、C型或异型者进行鼓膜穿刺抽液,以抽出液体者为阳性.结果:中耳共振频率在900~1100 Hz之间为正常,分泌性中耳炎组的共振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B型曲线的抽液阳性率为83%,明显高于C型和异型曲线抽液阳性率(P<0.05).共振频率正常者,其抽液阳性率为0.≤500 Hz者的鼓室积液阳性率明显高于>500 Hz者(P<0.01).结论:通过测试中耳共振频率对判断鼓室是否积液,尤其是对鼓室图形为C型或异型者有重要临床意义.

  • 新生儿及婴儿期腭裂患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情况

    作者:李薇;尚伟;于爱华;张哓恒;刘玉欣;张秋贵

    目的:了解新生儿及婴儿期腭裂患儿发生分泌性中耳炎(SOM)和听力损失情况,探讨其中耳功能障碍的发病时间规律及SOM早期预测方法.方法:出生后1~2周行听性脑干反应(ABR)筛查,无感音神经性聋的73例新生儿及婴儿腭裂患儿,在婴儿期于每月龄末行ABR和声导抗检查.结合鼓室导抗图形、静态声顺值、镫骨肌声反射和ABR波V阈值作为SOM的判断指标;以ABR波V阈值作为2~4 kHz范围的听损伤分级标准.结果:73例(146耳)腭裂患儿发生疑似SOM,发生率为100%,均于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平均发生年龄为2.5月龄.其中115耳(78.8%)1岁内发生SOM,平均发病年龄为5.4月龄,出生后6个月时为相对发病高峰期;SOM的前驱期平均为3.8个月.婴儿期腭裂患儿56.2%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损伤,ABR波V阈值平均为48.6 dBnHL.结论:婴儿期腭裂患儿SOM发病率高,可引起听力损失,严重影响中耳功能,其发生呈渐进性过程;作为发生中耳功能障碍的高危人群,出生后1个月时应行听力检查,每2~3个月定期复查,无条件者至少6~12个月进行耳科检查,以早期发现、及时诊断.

  • 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学改变与分泌性中耳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袁媛;李桂芝;周卫东;徐艳萍

    目的:研究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学改变与分泌性中耳炎(SOM)的相关性.方法:72例(144耳)正常人为对照组,89例(151耳)SOM患者为SOM组.用纤维鼻咽镜观察对照组和SOM组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及SOM组咽鼓管咽口周围形态改变.结果:①对照组和SOM组成人咽鼓管咽口形态中三角形及缝隙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对照组和SOM组儿童咽鼓管咽口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成人SOM咽鼓管咽口周围形态改变与儿童不同.结论:①成人咽鼓管咽口形态改变在SOM的发生、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关性,为探索成人SOM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②在SOM组儿童中发现所有患儿咽鼓管咽口周围主要是鼻咽部炎症,次之是腺样体肥大和咽鼓管扁桃体肥大.③本研究采用纤维鼻咽镜直接观察咽鼓管咽口及鼻咽侧壁,对于明确SOM的病因和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

    作者:沈宝茗;江青山;廖剑绚;谭凤君;唐洪波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分泌性中耳炎(SOM)发病的关系.方法:PCR检测157例(183耳)SOM患者的中耳积液(MEE),用荧光定量PCR(FQ-PCR)对阳性标本进行定量检测,用McCoy细胞对其中含高拷贝数基因的标本进行Ct分离培养.结果:PCR检测的183份MEE标本中,29份为阳性,FQ-PCR检测这些阳性标本基因拷贝数在2.0×106/L~6.0×1010/L,11耳高拷贝数基因的标本分离到1株Ct.结论:Ct感染与SOM发病有关,可能是导致SOM的致病微生物之一.

  • 耳甲腔外耳道成形在开放式乳突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蓓;朱习平;梁建平;瞿申红;王涛

    目的:探讨耳甲腔成形在开放式乳突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开放式乳突手术,其中38例行四瓣法耳甲腔成形(成形组),42例未行耳甲腔成形(对照组),对2组疗效进行相关分析比较.结果:成形组术后干耳时间为17.18 d,肉芽生长发生率为5.26%(2/38),术腔感染再干耳时间为4.58 d;对照组干耳时间为25.50 d,肉芽生长发生率为21.43%(9/42),术腔感染再干耳时间为9.64 d,2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复发、耳鸣及头晕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文耳甲腔成形操作简单易行,能有效改善术腔通气引流,缩短干耳上皮化时间,清理方便,减少患者术后复诊次数,减轻随访难度及工作量,值得在开放式乳突手术中提倡应用.

  • 儿童与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郭洁;LIANG Xiangfeng;梁象逢;陈穗俊;区永康;丁健慧;陈玲;李湘辉

    目的:探讨儿童与成人分泌性中耳炎(SOM)在病因、病程、临床特征和听力学等方面的异同.方法:对42例(74耳)儿童和34例(43耳)成人SOM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及听力学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儿童SOM平均病程较成人短,以腺样体肥大多见,成人以中耳乳突炎多见.C型鼓室导抗图的成人患者鼓室负压大于儿童(P<0.05).儿童与成人SOM各频率气导听阈均提高,并且都可出现骨导听阈提高,以高频2、4 kHz为主,且成人高频4 kHz骨导听阈提高较儿童明显(P<0.05).结论:儿童病程一般较成人短,以腺样体肥大多见,易引起中耳积液.儿童SOM与成人一样都可以引起感音神经性聋,以高频损害为主,但高频下降没有成人明显,但由于可造成儿童学语与认知方面的不良后果,应及时干预和诊治.

  •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前后听性脑干反应的特征

    作者:黄振云;罗仁忠;温瑞金;陈倩;钟建文;周丽枫

    目的:评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前后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征及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鼓膜置管的37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研究组)手术前后的ABR资料,并与3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ABR资料相对比;将研究组再按波形分化程度分为波形分化不良组和波形分化较好组,对两组的病程及波Ⅴ反应阈等进行比较.结果:①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以影响ABR的波形分化和各波出现率,手术后有改善;术前波形分化不良组的波Ⅴ反应阈及病程与波形分化较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②Ⅰ、Ⅲ、Ⅴ波潜伏期术后较术前明显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前后波间期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③与对照组相比,手术前后均存在部分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异常,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ABR表现为:波形分化及出现率的改变、波间期及波潜伏期的改变、波Ⅴ反应阈的改变,鼓膜置管术可以改善这些变化,但仍未达到对照组水平.

  • 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迁延的关系

    作者:吴旋;陈锡辉;黄彬

    目的:探讨中耳积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迁延的关系.方法:用凝固法对98例成人患者中耳积液中纤维蛋白原进行动态检测.结果:98例患者经鼓膜穿刺治疗后62例未愈,治愈组和迁延组纤维蛋白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0.56%和72.58%,P<0.01;浓度分别为(0.350±0.124)g/L和( 0.568 ±0.206)g/L,P<0.05.迁延组中52例患者第2次穿刺治疗中耳积液中纤维蛋白原浓度为(1.241±0.146)g/L,明显高于第1次[(0.685±0.251)g/L],P<0.01.结论: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迁延密切相关,可能在粘连性中耳炎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 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应用分析

    作者:张家鹏;郭亿莲;卢标清;周小军;张志钢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3个月后治疗不愈转为慢性,可以导致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肉芽肿及鼓室硬化致听力损坏.本研究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on dilation of the Eustachian tube,BET)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及单纯鼓膜切开置管2种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SOM,并比较分析二者复发率及疗效,现报告如下.

  • 耳内镜下低温等离子鼓膜打孔术治疗成人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昭迪;李占珍;李金海;安庆华;孙书连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临床表现以听力下降、耳闷、耳鸣、中耳积液为主要表现,目前认为主要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等[1],针对上述病因,常使用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激光打孔、鼓膜置管等方式,均各有利弊.我们采用耳内镜下低温等离子鼓膜打孔术治疗成人SOM,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 持续正压通气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

    作者:赵光辉;李伟峰;李超;师攀攀;江深;赫英威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常见病,临床特征为耳闷、头昏、听力下降、鼓膜内陷、中耳腔积液等.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或鼓膜置管治疗后症状消失,但部分患者久治不愈.目前临床上将反复鼓膜置管3次或3次以上,病期迁延超过2年仍不能治愈的分泌性中耳炎称为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refractory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ROME)[1].本研究对ROME采用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腺样体切除术联合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作者:路婷;曹桂芳;郭爱萍

    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尤以儿童的发病率较高.腺样体肥大、慢性腺样体炎一直被认为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既往对无明显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仅行鼓膜置管术,术后具有复发率高的弊端,我们采用腺样体切除术联合显微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鼻内镜下腺样体分度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关系的研究

    作者:聂敏

    分泌性中耳炎(OME)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不伴有耳部急性感染症状和体征的中耳积液[1],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顶的淋巴组织,当它过度增生时有可能堵塞咽鼓管口引起咽鼓管和中耳腔内压力不平衡和引流障碍,从而导致中耳炎的发生,但是儿童的OME和腺样体肥大及肥大程度的关系目前仍不明确。我科自2010-05-2011-05共收治OME患儿41例,均采取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置管进行治疗,同时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分度,现报告如下。

  • 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

    作者:魏政红;韩光;李本农

    鼻咽癌首选放疗.放疗可引起耳部尤其中耳的损伤,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并产生严重的耳鸣、耳闷塞感、听力下降及头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5-06-2009-06我们通过小剂量罗红霉素配合鼻腔鼻咽局部清理加鼓膜穿刺抽液、鼓室给药疗法,对31例鼻咽癌放疗后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咽鼓管吹张加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锦秀

    分泌性中耳炎(o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以传导性聋和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变性疾病,是儿童和成人常见听力下降原因之一.本病病因至今尚不明了,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和变态反应等有关.目前,临床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病,应用抗生素、促纤毛运动及黏液溶解药物、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置管等.近年来我们采用He-Ne激光照射后给予咽鼓管吹张加注药治疗OME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误诊为突发性聋的分泌性中耳炎2例

    作者:

    笔者在工作中常遇到一些老年耳聋患者要求中医治疗,这其中不乏被误诊误治为突发性聋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现就2例资料较完整的患者报告如下.

234 条记录 9/12 页 « 12...45678910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