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耳积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的关系

    作者:陈锡辉;吴旋;黄彬

    目的 探讨中耳积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迁延的关系及巴曲酶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凝固法对15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中耳积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动态检测.鼓室抽液2次(间隔1周),积液复发者随机分成巴曲酶组及地塞米松组,穿刺后分别用0.5 ml巴曲酶(2 BU/ml)或0.5 ml地塞米松(2 mg/ml)行鼓室内注射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积液复发组第1、2次复发中耳积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明显高于痊愈组,且第2次复发者的中耳积液纤维蛋白原含量更高(P<0.01).巴曲酶组治疗有效率为91.6%,较地塞米松组(有效率为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6个月巴曲酶组平均气导听阈值(0.5、1.0、2.0 kHz)变化与地塞米松组比较,治疗1周后2组中耳积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纤维蛋白原可能在分泌性中耳炎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鼓室内注射巴曲酶比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原以解除其对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抑制作用或(和)阻止其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聚合体.

  •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陈平;王智楠;徐忠强;魏幼华;姚顺芳;彭安娜;张丹

    目的 探讨武汉市部分幼儿园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危险因素,并与相关文献分析比较.方法 调查武汉市部分幼儿园3~6岁的儿童,对其进行常规耳鼻咽喉科体检,电耳镜检查鼓膜结合声导抗测试,并问卷调查母亲牛育年龄、生产情况、喂养情况,家庭吸烟史,耳科病史,鼻漏,喷嚏,鼻塞,睡眠打鼾,扁桃体炎发作情况等.结果 144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和288例对照者进行危险因素统计学分析,发现鼻塞(OR=2.60,P=0.002),鼻涕(OR=1.442,P=0.003),硬腭高拱(OR=4.411,P<0.0001),急性中耳炎病史(OR=1.77,P=0.025)是患病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同归分析后发现喂养情况(OR=0.746,P=0.047),鼻塞(OR=2.56,P=0.003),硬腭高拱(OR=4.35,P<0.001),鼻炎(OR=1.397,P=0.098),急性中耳炎病史(OR=1.735,P=0.032)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影响因素.结论 中耳炎病史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危险因素.但急性扁桃体炎并不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危险因素,另外发现母乳喂养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保护因素.有急性中耳炎病史且经常鼻塞的儿童应定期进行耳鼻咽喉科体检.

  • 婴幼儿中耳炎的听力学特征分析

    作者:王秋菊;史伟;兰兰;王大勇;张亚梅

    目的 分析婴幼儿中耳炎的听力学特征,探讨多种听力学测试方法在婴幼儿中耳炎的诊断和干预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04年12月至2007年6月由外院转入本院进行听力学诊断性检查后确诊或高度怀疑中耳炎的56例婴幼儿患者(男加例,女16例).初诊年龄为42 d至3岁,平均为5个月.患儿在完成耳鼻咽喉科常规检查后,进行了多种听力学测试方法联合诊断,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BR)、耳声发射(OAE)、鼓室声导抗测试(226和1000 Hz探测音),4例患儿完成了小儿行为测听.结果 56例(112耳)中有87耳诊断为中耳炎,31例为双侧,25例为单侧.56例中有49例在出生后3 d内进行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其中36例初筛未通过;42 d时行进一步筛查的有52例(其中有3例未行初筛直接进行了复筛),显示均为未通过.4例患儿未经过听力筛查,为家长发现听力不佳来诊.52例(104耳)进行了226 Hz鼓室声导抗测试,其中20例(28耳)鼓室图B型或c型;39例(78耳)进行了1000 Hz鼓室声导抗测试,其中38例(55耳)出现异常;56例(112耳)进行了ABR检查,其中49例(74耳)出现ABR的波I潜伏期延长;56例(112耳)进行了OAE测试,其中55例(81耳)未通过;4例(8耳)完成了小儿行为测听,均出现骨、气导差.结论 联合应用226 Hz及1000 Hz鼓室声导抗测试、ABR潜伏期及阈值测试、小儿行为测听、OAE测试多种方法能够发现婴幼儿中耳炎的特征性表现,在早期诊断中具有帮助.

  • 检测婴儿中耳炎的听力学方法敏感性比较

    作者:黄丽辉;马潇然;王硕;鲜军舫;莫玲燕;刘辉;唐向荣;杨宜林;唐小青;郭连生;韩德民

    目的 探讨常规听力学检查中婴儿中耳炎诊断相关的的敏感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听力筛杳未通过的婴儿48例(96耳),男31例,女17例;年龄1.5~12个月(平均4.3个月).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颞骨CT薄层扫描和常规听力学测试.听力学检查包括气导和骨导听性脑干反应(ABR)、40 Hz-听觉相关电位(40 Hz-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40 Hz-AERP)、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声反射及226 Hz、1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统计软件采用SPSS14.0标准统计软件包.以颞骨CT结果作为诊断的依据,与以下9项因素进行Kappa一致性栓验、单因素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因素包括:226 Hz及1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ABR气导反应阈值、ABR骨气导反应阈值差值、ABR Ⅰ波潜伏期、ABR Ⅰ~Ⅴ波间期、40 Hz-AERP反应阈值、DPOAE反应幅值及声反射阈值.结果 96耳中,CT确诊中耳炎77耳,中耳正常19耳.以颞骨CT扫描结果作为金标准,Kappa-致性检验表明,1000 Hz鼓室声导抗测试、ABR气导反应阈值、ABR Ⅰ波潜伏期、40 Hz-AERP反应阈值和DPOAE与颞骨CT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均>0.04,P值均<0.001).单因素分析提示,有7个因素与婴儿中耳功能有关(P值均<0.001):1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声反射阈值、ABR气导反应阈值、ABR气骨导反应阈值差值、ABR Ⅰ波潜伏期、40 Hz-AERP反应阈值和DPOAE.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000 Hz探测音鼓室声导抗(P<0.001)和40 Hz-AERP反应阈值(P=0.004)可以列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论 1000 Hz鼓室声导抗可作为婴儿中耳炎检出的敏感因素,ABR气导反应阈值、ABR Ⅰ波潜伏期、40 Hz-AERP反应阈值和DPOAE可较好地反映婴儿的中耳功能.

  • 婴幼儿中耳异常分析

    作者:徐春晓;倪道凤;李奉荣;商莹莹;赵翠霞

    目的 分析婴幼儿听力学测试和(或)颞骨薄层CT提示中耳异常的病例,探讨婴幼儿中耳异常的听力学和医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8年6月在本院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就诊的31例2个月到2岁6个月婴幼儿中耳异常病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了听力学和颞骨薄层CT检查的结果.结果 ABR测试31例(62耳)中38耳表现了I波潜伏期延迟,其中双耳延迟13例,单耳延迟12例;15耳ABR没有表现I波潜伏期延迟,但其中6耳CT显示中耳乳突有高密度影;9耳未引出I波.16例完成鼓室导抗图测试,异常17耳,表现为11个月以下11300 Hz导抗图无正峰,12个月以上226 Hz导抗图B型或C型.15例ABR测试和(或)鼓室导抗图测试提示中耳病变者行CT检查,鼓室乳突有高密度影双侧12例,单侧3例.ABR I波延迟,同时CT鼓室乳突有高密度影13耳,ABR I波潜伏期正常,而CT鼓室乳突有高密度影的4耳.没有ABR I波潜伏期延迟而CT无改变者,但ABR、鼓室导抗图和CT间存在不一致现象.结论 婴幼儿声导抗测试和ABR I波潜伏期检查可以检出绝大部分的中耳异常,但仍不能完全反映婴幼儿中耳状况,婴幼儿中耳异常诊治中存在着困惑,有待深入研究.

  • 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程序

    作者:刘世琳;刘卫一;王桂香;张亚梅;张杰;孙鹏;姜苏敏;张莉;高军

    目的 将鼓室导抗图、纯音听阈与耳CT结果比较,并经鼓膜切开所见验证,分析鼓室导抗图、纯音听阈和耳CT在判断中耳积液的敏感度.方法 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临床诊断分泌性中耳炎住院治疗的患者,将其病史、平均听阈、CT结果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40例(75耳)患者中男28例(53耳),女12例(22耳).年龄小3岁6个月,大11岁10个月,平均6岁6个月.鼓膜切开证实中耳有分泌物62耳(82.7%),无明显分泌物13耳(17.3%).鼓膜置管23耳.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听力损失程度、CT结果与中耳积液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1.392、1.355;P值均<0.05).结论 通过鼓膜情况、鼓室导抗图和平均听阈综合判断中耳积液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别以传导性听力损失程度判断有无中耳积液有较高特异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除常规耳科检查,应首先进行声导抗,纯音测听检查.尽管耳CT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是由于其副作用的局限,不建议作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规检查.

  • 伴有分泌性中耳炎的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与手术时机

    作者:高下;张道行;陈杰;丁秀勇

    目的 探讨伴有分泌性中耳炎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适应证与手术时机.方法 对26例伴有分泌性中耳炎的重度或极莆度耳聋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术前对分泌性中耳炎进行必要的非手术治疗,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清理分泌性中耳炎病变、通畅引流,术后定期随访,同步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评估.结果 26例伴有分泌性中耳炎的人工耳蜗植入者均进行单侧耳手术,手术一次成功,其中左耳5例,右耳21例.术后1个月开机调试,26例均有主观电听觉.术后随访13个月~4.3年,分泌性中耳炎痊愈19例,鼓膜形态正常、声导抗检查为A型鼓室压曲线;分泌性中耳炎好转7例,鼓膜轻度浑浊内陷,声导抗吃不开C型鼓室压曲线;无鼓膜穿孔、中耳粘连或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发作病例.结论 伴有分泌性中耳炎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应及早手术,以争取术后听觉言语康复的佳时期;通过术前必要的药物治疗、术中的病变处理与术后的治疗以及密切随访,都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达到人工耳蜗植入的预期效果.

  • 中国香港与西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的比较

    作者:唐志辉;虞玮翔;顾家铭;卢淑仪;尹怀信

    目的调查中国香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并且进一步与西方的研究结果做比较.方法 1995~1998年,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随机抽取小学、幼稚园(4~5岁)及幼儿园(2~3岁),对6872名2~7岁儿童进行检查,在校内接受由耳鼻咽喉科专家施行的耳镜检查及由听力学家执行的鼓室导抗测试.为了与西方研究结果作出标准化的比较,根据他们所采用的诊断标准重新计算.结果在划分为2~3岁、4~5岁及6~7岁的研究对象中,若以耳镜临床诊断作标准,本研究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为5.2%~21.6%;若以鼓室导抗图作诊断标准,发病率为7.3%~30.7%.同一组数据,发病率计算结果是会因为采用不同的鼓室导抗图诊断定义而有偏差,但无论是用哪种方法,结果都与西方同龄研究的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而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结论香港2~3岁、4~5岁,及6~7岁中国儿童的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与西方文献报告没有显著性差异.

  • 学龄前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声导抗和DPOAE探测结果分析

    作者:魏日富;刘平;朱忠寿;何观文;蔡灿辉;洪艺云;张茂华

    目的:探讨与研究学龄前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声导抗和耳声发射。方法选取75例3~7岁不同程度腺样体肥大儿童,依次进行声导抗和耳声发射测试,并记录结果和参数。结果腺样体Ⅲ度肥大患儿出现A型鼓室图的概率、声反射引出率、平均峰压值均明显低于I度及II度肥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样体III度肥大患儿的DPOAE较I度肥大患儿(1~8kHz),较II度肥大患儿(1.5~8kHz)引出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导抗为A型的患儿中,声反射未引出者的DPOAE在0.5~2kHz区域引出率低于声反射引出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腺样体肥大的学龄前儿童应常规行声导抗和/或耳声发射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该人群是否伴有分泌性中耳炎;不同程度的腺样体肥大对儿童的中耳影响不同,III度腺样体肥大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概率大,程度重。

  • 渗出性中耳炎听力损失对腭裂患者术后语音的影响

    作者:刘林;孙勇刚;赵伟;吴蓉

    目的分析腭裂患者中耳及听力状况与术后语音效果的关系.方法记录18例腭裂患者术前中耳及听力状况以及术后各自的言语清晰度,将不同言语清晰度组间渗出性中耳炎(+)及渗出性中耳炎(-)病例数进行比较,将患者术前平均语频气导听阈值与术后相应言语清晰度进行线形相关分析.结果腭裂患者平均语频气导听阈值与术后言语清晰度呈负相关关系(r=-0.504,t=-2.349,P=0.032<0.05),而不同言语清晰度组间以声阻抗检查诊断渗出性中耳炎(+)及渗出性中耳炎(-)病例数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腭裂患者的听力状况与腭裂术后语音状况关系密切,是选择腭裂患者伴发渗出性中耳炎合理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 五官超短波配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陈钫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解放军第307医院从2005年开始使用五官超短波配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分泌性中耳炎8例误诊原因分析

    作者:田从哲;肖二彬;高永平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60岁.误诊为突发性聋4例,误诊为先天性聋2例,误诊为卡他性中耳炎2例.

  • 鼻内镜下经咽鼓管抽液注药治疗鼓室积液临床体会

    作者:梁芳健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咽鼓管抽液注药治疗鼓室积液的疗效。方法 70例(78耳)鼓室积液患者在鼻内镜明视下用直径为lmm的硬膜外麻醉导管从咽鼓管咽口插入行咽鼓管吹张和疏通后抽液,并在鼓室内注入头孢拉定0.5 9、曲安奈德40 mg、糜蛋白酶4000U混合液lml,每周2次,治疗3次。结果 经治疗后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52耳(66.67%),有效19耳(24.36%),无效7耳(8.97%),总有效率达91.03%。全部病例治疗后均无中耳感染、听力减退、持续性眩晕等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经咽鼓管抽液注药治疗鼓室积液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治疗部位准确、并发症少、不破坏鼓膜生理结构等特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辅助检查方法

    作者:罗仁忠;陶佳;高胜利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缺乏主诉,临床上更多情况下需要借助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文章介绍了这些辅助检查方法的特点.

    关键词: 中耳炎 伴渗出液
  • 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

    作者:肖红俊

    简要介绍分泌性中耳炎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注意要点.

    关键词: 中耳炎 伴渗出液
  • 干扰素γ及白细胞介素4在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及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秦彩虹;赵守琴;杨琳;王阳

    目的 探讨Th2/Th1细胞失衡模式在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技术(FCM)及流式微球分析法(CBA法)检测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在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3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外周血及中耳积液及20名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中的表达,对比病例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病例组外周血及中耳积液之间IL-4和IFN-γ水平以及两者比例变化.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外周血IL-4水平显著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FN-γ阳性细胞/IL-4阳性细胞在病例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13比35±19,P<0.05).而病例组IFN-γ水平略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8%比13%±8%,P>0.05);病例组外周血与中耳积液中IL-4、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h2活化亢进,Th2/Th1平衡失衡,可能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重要基础;过敏反应主要在全身起作用,中耳局部的免疫反应有待进一步进行探索.

  • 儿童鼓膜置管后正压注药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跃;陈英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后正压注药,在保持管的通畅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方法:治疗组耳膜置管后第2天起应用正压注药仪将药液经中耳加压注入鼻咽腔,连续7 d.对照组耳膜置管后不做耳道正压注药.2组患儿定期门诊复查,行耳镜及阻抗检查,记录检查结果.结果:治疗组术后戴管时间为(228.9±85.5)d,对照组术后戴管时间为(173.0±67.9)d,有效率治疗组78.62%(114/145),对照组61.61%(69/112),2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此方法可延长带管时间,改善咽鼓管功能,减少分泌性中耳炎复发.

  • 窍病从肺论治在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胡明;董红;胡广艾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其中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学说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1].针对病因,西医在治疗方面多采用抗炎等方法,在后期则需在中耳安放通气管,但此平衡管插入后容易自然排出,常需反复鼓膜切开置管,并可引起鼓膜瘢痕形成、萎缩、钙斑形成及鼓室不张和中耳胆脂瘤等并发症[2].笔者运用中医"窍病从肺论治"的理论对于急性期患者从肺论治,运用宣肺通窍利湿的方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鼓膜按摩仪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所致声导抗指标的变化

    作者:李宏颖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咽鼓管功能障碍是SOM的主要发病基础,也是常见的病因[1].声导抗是诊断SOM的客观依据,本研究旨在探讨鼓膜按摩治疗急性SOM的疗效及其对声导抗指标的影响.

  • 中耳灌洗加压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作者:张志坚;刘鸿源;毕巍

    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关键是清除鼓室内分泌物,恢复咽鼓管功能.常规需咽鼓管通气及鼓室穿刺抽液治疗,久治不愈者需行鼓膜置管等综合治疗.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耳灌洗、外耳道加压治疗经常规治疗无效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234 条记录 4/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