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直肠前突158例仿真排粪造影X线分析

    作者:刘伟民;齐延君;刘宝治

    目的:探讨仿真排粪造影对直肠前突(R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行仿真排粪造影检查确诊RC患者158例进行分析.结果:8例单独存在RC;150例RC与其他病症同时存在.结论:RC多与其他病症共同存在;仿真排粪造影是诊断RC的有效方法.

  • 直肠粘膜点状套扎治疗单纯直肠粘膜脱垂72例分析

    作者:刘勇敢;许震;郭惠娟;魏东;高春芳

    从1990-08至今,我们对经临床和直肠排粪造影确诊为单纯直肠粘膜脱垂的72例患者采用直肠粘膜点状套扎的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分析如下.

  • 便秘患儿的胃肠传输时间测定及其意义

    作者:张树成;王维林;白玉作;袁正伟;王伟

    目的初步测定正常中国儿童的胃肠传输时间并探讨胃肠传输时间对小儿便秘的病因、诊断和分型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便秘组.对照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平均年龄5岁.便秘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7岁, 均符合Benninga的便秘诊断标准.应用简化的不透X线标记物追踪法,即多次口服标记物一次摄片法测定正常和便秘儿童的全胃肠传输时间(Total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ime, TGITT)和节段性结肠传输时间,包括:右半结肠传输时间(Right colonic transit time ,RCTT);左半结肠传输时间(Left colonic transit time, LCTT)和直肠乙状结肠传输时间(Rectosigmoid colonic transit time ,RSTT);部分患儿联合应用X线排便造影,探讨便秘的诊断和分型;结果正常儿童的TGITT,RCTT, LCTT和RSTT分别为28.7±7.7小时、7.5±3.2小时、6.5±3.8小时和13.4±5.6小时;便秘组的TGITT,LCTT和RS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92.2±55.5小时 vs 28.7±7.7 小时,P<0.001; 16.9±12.6小时vs 6.5±3.8小时, P<0.01;和 61.5±29.0小时 vs 13.4±5.6小时, P<0.001).RCTT无显著变化.X线排便造影显示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综合征和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各1例.结论首次应用多次口服标记物一次摄片法,测定正常儿童的胃肠传输时间为28.7±7. 7小时.按节段性结肠传输时间,将便秘分为:①慢传输型;②出口梗阻型;③混合型;④结肠传输时间正常型.不同类型的便秘有不同的病因.X线排便造影能进一步区分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病因.联合应用结肠传输时间和X线排便造影探讨便秘的病因与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盆腔四重造影在出口梗阻性便秘手术治疗后的应用价值

    作者:龙清云;胡金香;江从庆

    比较22例出口梗阻性便秘(OOC)患者手术前后盆腔四重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显示,所有术后征象与术前不一致,其中5例治疗无效者出现新的异常征象或程度加重,包括盆底腹膜疝4例、膀胱脱垂2例、阴道脱垂2例、盆底腹膜疝程度加重1例;9例有效者术前异常征象减少或程度减轻,但出现新的异常征象(盆底腹膜疝1例、膀胱脱垂2例、阴道脱垂2例、子宫后倒3例、内套叠2例、盆底痉挛综合征1例);8例显效者术前异常征象减少或程度减轻或消失,未出现新的异常征象.提示对OOC患者手术后再次行四重造影,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对解释OOC手术后疗效不理想及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有参考意义.

  • CT结直肠重建对分析健康人排便机制的作用及其评价

    作者:刘巍;潘卫东;刘晓红;秦明伟;柯美云

    目的 建立CT结直肠三维蕈建评估盆底结构和功能的方法学,并评估其可行性.方法 对19名健康志愿者(男8名,女11名,平均年龄42.8岁)行排粪造影和CT结直肠重建两项检查,分别在两项检查所得影像上对肛直角等参数进行测量.结果 在健康人中,CT重建技术测得的肛直角(例如ARA-a)均值静息时为(101±13)°,提肛时(83±12)°,力排时(124±13)°;肛上距均值静息时为(10±6)mm,提肛时(中位数)为-2(-8~3)mm,力排时(27 ±11)mm;肛管长度均值静息时为(29±7)mm,提肛时(39 ±8)mm,力排时(22 ±5)mm.上述参数在提肛或力排时的变化趋势与排粪造影相同(均P>0.05).静息、提肛或力排时测得的肛直角、肛管长度,在排粪造影和CT重建两种方法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T重建测得的静息、提肛或力排时的肛上距显著小于排粪造影测得的相应数值[(31 ±11)mm、18(-1~26)mm、(50 ±12)mm,均P<0.01].排粪造影和CT重建两种方法在反映同一受试者力排时肛直角变化(r=0.315、0.361,均P>0.05)或盆底下降程度上(r=0.420,P>0.05)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较差.结论 CT结直肠重建可帮助评估排便功能与结构.

  • 排便造影对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指导意义探讨

    作者:徐丽;李宝森;张治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可达10%~15%,占普通妇科手术的30%以上[1],已被广大妇产科医生所重视.

  • 比较不同影像学方法对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功能障碍的评估价值

    作者:熊坤林;龚水根;张伟国

    目的:比较排粪造影、CT及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及限度,为临床检查方法的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988-03/2004-04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普通外科经诊断证实且均进行了排粪造影、CT和MRI三种影像学检查的62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分别测量出肛直角及耻骨直肠肌压迹长度、深度和厚度并与56例健康自愿者的排粪造影、CT和MRI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人肛直角力排相较静息相明显增大.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中49例肛直角力排相较静息相明显减小,且均伴有耻骨直肠肌压迹,耻骨直肠肌压迹长度(3.52±0.65)cm,深度(1.68±0.49)cm,另外13例静息、力排时肛直角均无变化,钡剂不排或少排且均出现"搁架征".CT,MRI断面图像上,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耻骨直肠肌厚度明显较正常人厚,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还能清晰显示出盆底肌群、筋膜及其周围间隙.结论:排粪造影能显示耻骨直肠肌功能性异常,是诊断耻骨直肠肌综合征较可靠的方法.CT,MRI能直接清楚地显示耻骨直肠肌位置、形态大小、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及各部分的发育情况等,并更进一步了解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的解剖结构改变、邻近结构异常及盆底其他功能性疾病.故将它们三者有机结合对早期而全面诊断该疾病并指导外科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动静态结合仿真排便造影在便秘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高芳玫;孙小丽;张志强

    目的 探讨应用动静态结合仿真排便造影技术在便秘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便秘的患者先行常规清洁肠腔,侧卧位经肛门注入自制仿真排便造影剂,充盈直肠、乙状结肠及部分降结肠,然后侧位坐于特质便桶上,调整好高度使左右股骨重合,显示耻骨联合及尾骨,以4帧/s的采集速度进行动态采集图像,然后对直肠、肛管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测量.结果 该组50例患者,直肠前突32例,直肠折曲1例,肛管狭窄2例,直肠黏膜脱垂7例,盆底痉挛综合征4例,未找出便秘病因4例.结论 动静态结合仿真排便造影检查对便秘患者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 先天性无肛畸形排便功能的研究

    作者:袁正伟;王维林;李剑明;白玉作;李正;吉士俊

    目的利用核素排便造影的方法探讨先天性无肛畸形患儿排便功能的改变.方法对43例无肛畸形患儿和11例正常儿进行核素排便造影检查,分析患儿组反映直肠肛管综合控制能力、排便功能和耻骨直肠肌功能的客观指标变化.结果正常儿直肠肛管保留率为(92.5±3.3)%,而无肛畸形患儿临床评分优组为(80.51±9.67)%,临床评分劣组为(51.14±6.90)%,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合并术后便秘的患儿组的残留率明显增大,排空率明显降低,半排时间明显延长,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核素排便造影方法是评价肛门直肠功能和排便功能的重要客观检测方法,无肛畸形患儿的肛门直肠和排便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 儿童功能性便秘的X线排便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树成;王维林;张世伟;刘鑫;王玉;林楠

    目的 探讨功能性便秘儿童的X线排便造影表现及其对便秘分型和病因探讨的意义.方法 2000年6月~2007年2月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便秘组.对照组28例,男9例,女19例,平均年龄5岁.便秘组96例,男35例,女61例,平均年龄6.5岁,均符合儿童便秘罗马Ⅱ标准.对所有儿童进行钡剂X线排便造影检查,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X线排便造影显示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症21例:排便状态下直肠肛管角不开大,直肠后壁耻骨直肠肌压迹加深;肛门外括约肌痉挛9例:直肠肛管角正常开大,但会阴下降不明显,肛管前壁出现指状压迹;肠疝(包括小肠疝和结肠疝)10例:小肠或结肠下端疝入直肠膀胱陷凹,压迫直肠前壁;直肠黏膜脱垂和套叠8例:排便时肛管上方出现直肠黏膜影像;直肠前突3例:排便时直肠前壁向前方突出深度超过2 cm;会阴下降综合征3例:盆膈摆动幅度大,下降时超过2 cm;盆底痉挛综合征4例:表现为"鹅征".结论 功能性便秘儿童的X线排便造影表现因病因不同表现各异,多数类型具有典型影像学特点.X线排便造影可用于区分出121梗阻型便秘的病因与分型,方法简单易行,可作为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常规检查项目.

  • 动态排粪造影对直肠前突的诊断价值

    作者:胡石腾;娄辉;陈林凯;陈德平;周海军;蒋国雄;刘仕佑;彭华保

    目的:探讨动态采集法排粪造影对直肠前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9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的排粪造影资料.常规排粪造影52例,动态排粪造影373例,同时行常规和动态排粪造影44例.比较两种方法对直肠前突的显示率.结果:动态法发现直肠前突310例(轻度67例、中度178例、重度65例),占74.34%(310/417);常规法发现直肠前突59例(轻度29例、中度25例、重度5例),占61.46%(59/96);两种方法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动态排粪造影能提高直肠前突的显示率,并能观察和记录直肠前突深度的动态变化,提高诊断准确率.

  • 40例盆底痉挛综合征盆底改变X线分析

    作者:焦俊;杨桂英;徐胜生;罾曦

    排粪造影是诊断一组盆底出口梗阻型病变所致便秘的主要方法,以往的文献多注意盆底下降的改变.对1995~2003年排粪造影病例[1]观察发现,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盆底改变有别于其他病例,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或治疗后观察对照提供一定帮助.

  • 女性患者直肠前突排粪造影显像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唐安军;周毅;李小燕;蔡关科;王虎

    目的:通过排粪造影探讨盆底弛缓型便秘患者直肠前突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074例符合功能性便秘的女性患者的排粪造影表现分类统计。结果:盆底弛缓型便秘872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123例,排粪造影表现正常79例。会阴下降、直肠远端内套、直肠前突在盆底弛缓型便秘中占比居前三位。结论:直肠前突继发于会阴下降,常与直肠远端内套伴发,是排便动力学紊乱结果之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