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潮州地区乙肝病毒分型和耐药突变基因检测的应用
目的 探讨潮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和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PCR-反向点杂交(RDB)法对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进行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检测,拉米夫定(Lamivudine)耐药患者改用阿德福韦酯(Adefovir)治疗,1 a后测定其HBV DNA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结果 HBV B亚型占92.31%(120/130),HBV C亚型占5.38%(7/130),B+D基因型占3.21%(3/130).检测出24例均为HBV B亚型的耐药突变基因,耐药突变率18.46%(24/130).HBV B亚型与HBVC亚型的HBV DNA和ALT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德福韦酯治疗1 a前后的HBV DNA和ALT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潮州地区HBV基因型以B亚型为主,耐药突变基因型是影响疾病进程的重要因素.
-
宫颈癌化疗前后多药耐药基因产物表达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宫颈癌化疗前后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胎盘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JI)及DNA拓扑酶Ⅱ(Topo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56例宫颈癌.结果:化疗后宫颈癌组织中GST-JI、P-gp的表达率分别由化疗前的57.14%升高到92.86%,28.57%升高到82.14%,而TopoⅡ在化疗后表达强度降低.化疗前GST-JI的阳性率与化疗后癌组织的化疗反应呈负相关(P<0.01).结论:GST-JI、P-gp及TopoⅡ的表达与宫颈癌多药耐药性相关,GST-JI的高表达可能在宫颈癌耐药中起主导作用,检测宫颈癌组织中GST-JI、P-gp及TopoⅡ的表达有助于预测化疗效果及指导化疗用药.
-
突变型p53与胃癌多重耐药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突变型p53与MDR-1基因间相互关系,探讨p53途径对防治肿瘤细胞多重耐药的意义.方法 取胃癌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切片p53蛋白和MDR-1基因蛋白产物Pg糖蛋白,分析突变型p53与MDR-1基因表达产物的相互关系.将突变型p53、sv40Tag(封闭p53)导入胃癌细胞株中,观察胃癌细胞株中MDR-1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46例胃癌组织中p53蛋白阳性率为60.9%,Pg蛋白阳性率为73.9%.在28例p53蛋白阳性表达中有23例(82.1%)Pg蛋白表达阳性.18例p53蛋白阴性表达中9例(50.0%)为Pg蛋白表达阳性.p53和Pg蛋白之间的相关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导入突变型p53细胞组的MDR-1基因mRNA表达比导入突变型p53+sv40Tag细胞组、对照组MDR-1基因mRNA表达增强.结论 突变型p53可能促进肿瘤细胞MDR-1基因表达,使肿瘤细胞更易产生耐药.
-
5-氟胞嘧啶耐药白色念珠菌的DNA与RNA的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
目的:比较对5-氟胞嘧啶耐药与敏感的白色念珠菌DNA基因组与RNA表达,探讨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的耐药机理.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的病例16例,取阴道分泌物培养,提取菌株DNA基因组,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法分析菌株的DNA基因组的多态性,对分离菌株进一步做药敏试验,获得白色念珠菌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各8株;提取菌株RNA,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RNA方法检测基因组的RNA表达.结果:临床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的DNA基因组指纹图无明显差异,但基因组的RNA表达存在差异,与敏感菌株比较,耐药菌株基因组的RNA出现条带数目的缺失或位置的改变.结论:复发性念珠菌阴道炎耐药的原因之一是表型耐药,而非基因型耐药,敏感菌株与耐药菌株共有一套基因组,在致病环境发生改变时,基因组RNA的表达转换,导致临床上表现出可逆耐药而非稳定耐药.
-
168例耐拉米夫定慢乙肝病毒的分布及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耐拉米夫定乙肝病毒耐药株的分布、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型.方法: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检测拉米夫定治疗慢乙肝前后的YMDD变异,分析耐拉米夫定耐药株的分布及临床表型.结果:168例耐拉米夫定慢乙肝病例中4例为预存在突变株;164例为拉米夫定应用期间产生的耐药株,对其中病毒载量≥104拷贝/ml的128例耐药株作YMDD变异检测,YVDD变异42株、YIDD变异20株、其它变异66株.分属"指导意见"中临床情况良好,较轻与恶化的例数为8∶108∶12.在非YMDD变异组中的病毒载量中、高等级的例数分别是56,10,而YMDD变异组中、高等级的例数是45,4,临床表型重的病例数非YMDD变异组为10例,而YMDD变异组为2例.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YMDD变异株可以是预存在的,部分YMDD变异株可能是由于因耐拉米夫定而选择性保留并成为优势株.非YMDD变异组的临床表型重于YMDD变异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