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在蜂蛰伤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中的应用

    作者:赵明;李向东;李毅;沈海燕;郭博慧;翟英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蜂蛰伤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蜂蛰伤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根据血液净化方式不同分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和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DPMAs+CVVH)组(21例)、血液灌流和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HP+CVVH)组(20例)、血浆置换和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PE+CVVH)组(17例).观察3组治疗前、治疗3天后血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r)、降钙素原(PCT)等水平变化,记录3组相应APACH Ⅱ评分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3组患者在治疗3天后的血肌红蛋白(Mb)下降明显(P<0.01),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r)、APACHEⅡ评分和降钙素原(PCT)指标下降明显(P<0.05).与HP+CVVH组、PE+CVVH组比较DP-MAS+CVVH组治疗3天后的血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r)、APACHEⅡ评分和降钙素原(PCT)下降更为明显[Mb (F=15.277,P=0.015);CK (F=5.560,P=0.027);AST(F=4.011,P=0.025);TBIL (F=5.529,P=0.007);Scr (F=5.201,P=0.018);APACHEⅡ评分(F=8.821,P=0.001);PCT (F=19.351,P=0.003)].DPMAs+CVVH组患者持续无尿或少尿时间较其他2组明显减少(F=8.141,P=0.001),患者酱油色尿消失例数多于其他2组(x2=11.043,P=0.004),该组患者治愈率、死亡率、总有效率优于其他2组[治愈率(x2=6.115,P=0.047);死亡率(P=0.000);总有效率(x2=12.429,P=0.02)]. 结论 DPMAS可高效清除蜂蛰伤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状态下的毒性物质,阻断其脏器功能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蜂蛰伤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救治的有效措施之一,有改善预后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重型肝病新进展

    作者:黎代强

    重型肝病在我国是高发的重症疾病,是临床为严重的类型,死亡率极高,如何提高重型肝病的抢救成功率,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开始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治疗该病.本综述通过介绍DPMAS的机制及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 急性肝衰竭患者行双重血浆吸附治疗的效果及护理

    作者:许惠芬;单君

    目的:探讨采用中性大孔树脂和离子交换树脂两种吸附剂联合进行血浆吸附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对21例急性肝衰竭患者采用双重血浆吸附治疗,并采取有效护理,包括治疗前评估患者、管道的正确连接与安装;治疗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和及时处理各种机器报警、做好管道维护、抗凝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结果:经过严密的观察和护理,21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胆红素水平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双重血浆吸附治疗急性肝衰竭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各种毒物、毒素,减轻炎症和免疫反应,治疗过程中应做好严密的观察和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乙肝慢加急肝衰竭患者疗效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

    作者:吴蓓;朱丽;段萌;李守娟;王磊;王丽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乙肝慢加急肝衰竭(AoCLF)患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传染科治疗HBV-AoCLF患者42例,根据是否接受DPMAS治疗分为DPMAS组(n=10)、血浆置换组(PE组,n=16)和对照组(n=16).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指标改变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DPMAS组28天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vs.37.5%,P<0.05).治疗后,DPMAS组患者CD4+和CD4+/ CD8+水平明显上升(P<0.05),而CD8+水平明显下降(P<0.05),且明显优于PE组及对照组(P<0.05).生存亚组患者CD4+和CD4 +/CD8+水平明显上升,CD8+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死亡亚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DPMAS治疗与AoCLF患者28天死亡事件存在负相关(r=-0.683,P=0.01),与△CD4+、△CD8+和△CD4+/CD8+呈正相关(r=0.712,P=0.02;r =0.650,P=0.02;r=0.598,P=0.04).DPMAS治疗后30天死亡风险明显降低(P<0.05).结论 DPMAS治疗可以通过改善HBV相关AoCFL患者血清T细胞亚型分布,进而提高生存率.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肝衰竭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唐娟;邓薇;唐静;周利民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慢加急肝衰竭患者血清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0月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诊治的慢加急肝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抽签法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血清炎性因子、肝功能、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7.50% vs.67.50%,χ2=4.587, P =0.032).观察组血清IL-10、IL-17、TGF-β、CD4+、CD4+/CD8+高于对照组[(131.40±13.62)ng/L vs.(119.70±12.57)ng/L,(261.40±23.21)ng/L vs.(251.26±20.85)ng/L,(180.43±23.58)mg/L vs.(162.27±21.48)mg/L,(35.43±4.85)% vs.(32.31±4.20)%,(1.24±0.28) vs.(1.09±0.21), t =3.992、2.055、3.600、3.174、2.710, P =0.000、0.043、0.000、0.002、0.008],观察组CRP、IL-6、TNF-α、ALT、DBil、TBil、CD8+低于对照组[(16.30±3.27)mg/L vs.(19.61±4.10)mg/L,(8.60±1.13)ng/L vs.(16.50±2.25)ng/L,(142.61±21.08)mg/L vs.(158.30±23.60)mg/L,(151.49±15.43)IU/L vs.(170.78±16.32)IU/L,(149.30±16.50)μmol/L vs.(169.23±17.14)μmol/L,(228.54±18.11)μmol/L vs.(240.51±19.67)μmol/L,(28.26±4.50)% vs.(31.19±4.87)%, t =3.991、19.844、3.135、5.432、5.298、2.831、2.794, P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6].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双重血浆吸附系统能够有效清除慢加急肝衰竭患者促炎因子,促进抗炎因子的表达,恢复二者动态平衡.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15例急性肝衰竭疗效观察

    作者:朴艺花;夏天皓;夏书香

    [背景]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在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疗效.[病例报告]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肝衰竭患者28例,分为对照组和DPMAS组,给予DPMAS组15例内科常规治疗加DPMAS治疗,给予对照组13例内科常规治疗,观察7d内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和血常规、肝功能、C-反应蛋白指标变化情况.DPMAS组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缓解较快,但7d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肤黄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PMAS组治疗后胆红素、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DPMAS组治疗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DPMAS可清除胆红素及炎症介质,改善临床预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有形成分未见有影响,治疗急性肝衰竭效果良好.

  •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剖宫产后的护理

    作者:叶卫国;朱明丽

    总结13例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剖宫产后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做好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治疗的准备及抗凝剂给药护理,加强静脉通道的护理,重视低血压、变态反应及溶血、出血等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做好血糖监测及肾功能监测,同时做好产褥期护理.经多次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10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明显好转,均生命体征平稳转入产科.

  • 血源紧张条件下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早中期肝衰竭患者临床研究

    作者:张秀灵;段志文;杨瑞东;张晓敏;杨莉;杨海秋;李武

    目的 探讨在血源紧张条件下采用半量血浆置换(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40例肝衰竭患者接受半量PE联合DPMAS(对照组),另40例接受更少量PE联合DPMAS治疗(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结果 在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较前明显好转,但观察组患者血清TBIL水平为(144.6±69.5)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0.8±65.4)μmol/L,血清ALB水平为(30.3±5.2)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5±5.2)g/L(P<0.05);经过2周内科综合治疗后,患者腹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较前明显好转,PTA较前改善.对照组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有效率为7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8,P>0.05);在行人工肝治疗过程中,发生皮疹、低血糖和口唇周围麻木等,经对症处理后恢复.结论 少量血浆PE联合DPMAS治疗肝衰竭早中期患者也有一定的疗效.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

    作者:更藏尖措;汪祖兰;于国英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组和血浆置换组各46例.两组分别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吲哚菁绿清除率、炎症因子、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组病死率低于血浆置换组,总有效率高于血浆置换组(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IL-10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治疗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组血清TNF-α、IL-6、CRP低于血浆置换组(P均<0.05),IL-10高于血浆置换组(P<0.05).治疗后两组丙氨酸转移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和总胆红素(TBIL)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吲哚菁绿清除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组ALT、DBIL、TBIL低于血浆置换组(P均<0.05),吲哚菁绿清除率高于血浆置换组(P<0.05).治疗后两组PTA均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组PTA高于血浆置换组(P<0.05).结论 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可有效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恢复,临床效果确切.

  •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在重型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郝丽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在重型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感染科收治的89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治疗依从性.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4%(38/44)、95.6%(43/4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总依从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疗法可提高重型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 单纯血浆置换与其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效果比较分析

    作者:和鹰;秦小超;潘燕妮

    目的 比较单纯血浆置换(PE)与其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PE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PE联合DPMAS治疗.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一次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胆碱酯酶(CHE)水平、白蛋白(ALB)及球蛋白(GLO)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BIL、DBIL、ALT水平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TBIL、DBIL、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T均显著降低、CHE水平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血清P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H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ALB、GLO水平均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ALB、GL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联用DPMAS治疗重型肝炎患者能有效阻断肝损害的恶性循环,清除体内中、小分子代谢毒素及免疫复合物等大分子物质,减少血液有形成分的破坏,有效降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早期肝衰竭的疗效及护理

    作者:周芸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 AS)治疗早期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 选取早期肝衰竭患者54例,给予DPMAS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凝血功能等改善情况.结果 采用DP-MAS治疗后,患者总有效率为88.89%,血清TBIL、直接胆红素、凝血氨、ALT、总胆汁酸、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真做好DPM AS治疗过程的护理,是确保DPM AS治疗安全和预防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 不同吸附剂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闫国胜;李丽丽;姜少利;孟松;吴晨晨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RS)治疗肝衰竭中不同吸附剂(活性炭与吸附树脂)组合的疗效对比.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的152例肝衰竭患者,分为DPMARS碳罐组77例、DPMARS树脂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白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指标的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疗效比较用x2检验.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碳罐组好转率为89.6% (69/77),树脂组好转率为90.7%(6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8,P=0.975);两组间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5,P=0.99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碳罐组和树脂组总胆红素(t值分别为3.735,3.728,P值均<0.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t值分别为5.117、5.203,P值均<0.001)、TNFα(t值分别为3.158、3.094,P值均<0.05)、IL-6(t值分别为3.647、3.559,P值均<0.05)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白蛋白、PTA治疗前后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有效,碳罐或者树脂罐均可与特异性胆红素吸附柱组合成DPMARS应用于临床,且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观察

    作者:常莉;周平;宋孟龙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住院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和联合组,各40例.药物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恩替卡韦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药物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进行血浆吸附治疗.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药物组的67.50%(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联合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免疫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DPMAS序贯血浆置换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短期疗效

    作者:农村立;郭堑;韦秋芳;黄金丽;彭雪寒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64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住院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DP-MAS序贯PE治疗)和对照组(采用PE治疗).随访12周,观察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变化、人工肝治疗次数、血浆用量和存活率.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治疗次数、血浆用量、住院时间和生存率分别为(2.27±0.76)次 vs.(2.96±1.05)次(t=0.139,P=0.004),(3 515.15±1 856.10)mL vs.(7 080.65±2 875.46)mL(t=2.479,P=0.000),(33.64±10.97)d vs.(43.45±11.30)d(t=0.029,P=0.001)和81.82% vs.80.64%(x2=0.184,P=0.831).存活患者中,观察组的平均血清总胆红素在2周、4周的随访观察中分别下降了49.84%和52.07%,较对照组的29.74%和46.08%更有优势.结论 DPMAS序贯P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有效.

  • 两种人工肝方法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对比分析

    作者:何小凤;罗玲;袁春兰;蒋祖莉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与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重型乙型肝炎(SHB)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SHB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PE组和PE+ DPMAS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肾功能及电解质变化情况,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下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症状都有所改善,肝性脑病级别降低,MELD评分下降,两组患者近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均下降(P<0.05);PE+ DPMAS组的清蛋白(ALB)较治疗前下降,K+、C1升高(P<0.05);PE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ALB较治疗前升高,白细胞(WBC)下降(P<0.05).结论 PE、PE+DPMAS两种治疗方法治疗SHB均有效,PE+ DPMAS可减少血浆用量,改善血清K+、Cl水平;PE在改善凝血功能及ALB水平方面效果优于PE+ DPMAS.

  • 不同人工肝方法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叶晓玲;程书权;杨景毅;冼永超;唐振祥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血浆置换联合血浆胆红素吸附(PE+PBA)与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PE+DPMAS)治疗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探讨重型肝炎的佳人工肝治疗方案。方法统计同期收治的应用人工肝治疗的14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例,按照 PE、PE+PBA、PE+DPMAS 分为3组,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血常规、电解质和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PE+DPMAS 组治疗有效率70.8%,稍高于 PE、PE+PBA 两组(60.9%、6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球蛋白(GLB)等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01),治疗后 PE 组前清蛋白(PA)较治疗前升高,PE+PBA 组和 PE+DPMAS 组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 组凝血酶原时间(PT)较治疗前下降(P <0.05),PE+PBA 组 PT 较治疗前下降,PE+DPMAS 组 PT 较治疗前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 组血清 K+、C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01);PE 组治疗前、后血清 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PE+PBA、PE+DPMAS 组血清 Na+较治疗前降低(P <0.001);3组血清 Ca2+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血常规 WBC、Hb、PLT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E 单独应用和联合 PBA 或 DPMAS,均可有效改善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救治率;联合治疗可节省血浆用量2/3,方便更多患者使用;PE 联合 DPMAS 对患者血清 Cl-、Ca2+及 Hb 下降的影响幅度小,具有更佳的临床应用价值。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

    作者:农村立;郭堑;韦秋芳;黄金丽;彭雪寒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该院47例肝衰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和电解质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清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汁酸、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肌酐、血尿素、C-反应蛋白和血氨水平明显下降,血清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时间及其国际化标准比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血浆置换是一种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

  •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分析

    作者:杨梅;刘丽英;陈容;何星;陈瑶;徐慧娟;高洪;袁春艳;高净;殷丽娟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性肝衰竭患者20例,行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68人次,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液分析、电解质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及预后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0例患者存活16例,死亡4例,存活率80%.治疗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总蛋白、白蛋白、血氨、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患者尿素氮、肌酐、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抗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68人次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中,有58次顺利完成治疗,4次因管路内凝血破膜重新更换血浆分离器继续治疗,6次血浆置换快结束时出现血制品过敏反应.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急性肝衰竭能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改善肝功能,对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细胞均无影响.

  •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作者:秦含玉;贾佳;李国福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ICU收治的8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共接受12例次DPMAS治疗,收集患者收入、转出ICU时的检验指标及首次DPMAS治疗前后的检验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患者死亡.所有患者首次DPMAS治疗后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总胆红素:(198.61±78.89)μmol/L vs(236.44±76.29)μmol/L;直接胆红素:(162.73±65.81)μmol/L vs(186.41±62.81)μmol/L;间接胆红素:(35.88±15.97)μmol/L vs(50.03±18.16)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延长[(18.98±5.40)s vs(16.19±3.5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所有患者在DPMAS治疗中均发生血压下降,治疗过程需应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维持灌注,但治疗结束后均能自行恢复.结论 DPMAS可以高效地清除胆红素,但不能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一过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