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肌肉减少症与炎性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蓉;范利;胡亦新

    按照2010年欧洲共识,肌肉减少症是指骨骼肌的重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或身体机能下降[1].肌肉减少症可使骨骼肌重量和力量随增龄出现逐渐而广泛的减少,并且伴有不良后果的风险,比如身体失能、生活质量差、甚至死亡.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肌肉减少症在≥65岁人群的患病率大约是15%,而在≥80岁人群的患病率可高达50%.在美国,其作为影响老年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仅2000年一年的医疗花费就高达18.5亿美元,而这仅包括住院、门诊和家庭护理的费用,并不包括因肌肉减少症引起的劳动力丧失而带来的直接损失[2].当前,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作为困扰老年健康的常见疾病,肌肉减少症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重视.

  • 益生菌联合针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张霞;蒋欢欢;赵汉清;杜文泽;任建新;王力;康金旺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西医认为内分泌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异位、精神压力过高为导致IBS的常见致病因素。目前,随着人们对IBS 研究的不断深入,炎症被认为是导致IBS的重要因素,促炎因子过度释放、抗炎因子分泌不足终导致IBS。西医治疗IBS通常疗程长、费用高、不良反应多。近年来,我院采用益生菌联合针灸方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 )取得了良好疗效。本研究通过临床对照,探讨益生菌联合针灸对IBS‐D炎症因子的影响。

  • 促/抑炎因子平衡在反复胚胎种植失败中的作用

    作者:梁佩燕;李观贵;连若纯;陈晓燕;曾勇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是临床治疗不孕症的主要手段.目前IVF-ET单个周期的妊娠率在50%左右,累计妊娠率已达80%左右,但排除高龄、生殖系统畸形、遗传等因素后仍有10%左右的女性患者经过多个周期治疗未能成功妊娠,通常归为反复种植失败(RIF).目前RIF的定义是指经历2~6个取卵周期,移植的优质胚胎数目大于10个,着床失败或妊娠丢失,并已排除染色体、解剖、内分泌等其它方面的病因所导致的种植失败.也有学者将RIF定义为经历3个取卵周期,且每个周期均有优质胚胎移植,着床失败或妊娠丢失[1].

  •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PCOS雌鼠后卵巢组织炎性因子以及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

    作者:邹琳;韦冰;庞小艳;陈铭林;莫雷同;揭海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治疗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雌鼠卵巢组织匀浆中促炎因子、抑炎因子以及卵巢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将5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其中40只建立PCOS雌鼠模型.A组为正常雌鼠,B组为PCOS雌鼠,C组为经吡格列酮灌胃干预的PCOS雌鼠,D组为经二甲双胍灌胃干预的PCOS雌鼠,E组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灌胃干预的PCOS雌鼠.各组雌鼠干预处理后32 h取卵巢组织,将一侧卵巢制备成组织匀浆液行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促炎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与抑炎因子白介素10(IL-10)、脂联素(ADP)含量变化.将另一侧卵巢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A、B、C、D、E组hs-CRP水平分别为(541.62±74.26)、(820.81±46.84)、(686.33±99.12)、(779.02±38.46)、(501.92±56.18) ng/ml,B、C、D组hs-CRP水平均高于A组及E组(P均<0.05);A、B、E组PCT水平分别为(42.57±2.42)、(93.31±7.17)、(47.21±11.10)pg/ml,B组PCT水平均高于A、E两组(P均<0.05).A、B、C、D、E组IL-10水平分别为(6.68±0.83)、(3.41±0.88)、(5.25±1.38)、(7.84±1.00)、(7.87±0.26)pg/ml,B、C组IL-10水平均低于A、D、E组(P均<0.01).ADP水平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E组卵巢颗粒细胞超微结构均为正常表现,B组颗粒细胞呈凋亡改变,C、D组颗粒细胞超微结构较B组有改善.结论:PCOS雌鼠卵巢组织匀浆中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失衡,颗粒细胞呈凋亡变化.二甲双胍、吡格列酮联合干预可能改善这种慢性轻度炎症状态.

  • 结肠息肉样早癌患者早期血清炎症因子变化

    作者:张利;吴慧丽;姚俊芳;李琨琨;肖兴国

    目的:探求结肠息肉样早癌的早期相关性炎症因子及抑癌基因指标,以期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通过结肠镜检查结肠息肉样变350例患者,电子结肠镜下息肉行粘膜切除(EMR)或剥离(ESD)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结肠息肉样早癌变病例120例,检测血清促炎因子TNF-a、IL-6、Cox2及抑炎因子IL-10水平,并检测组织抑癌基因APC 、PTEN、PHLPP的表达及230例单纯腺息肉患者与200例查结肠镜提示结肠粘膜正常对照组以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理活检证实结肠息肉癌变组与单纯结肠腺息肉组、正常结肠组比较,血清促炎因子IL-6、Cox2表达量增高(P<0.05),抑炎因子IL-10检测量减低(P<0.01),抑癌基因APC、PTEN、PHLPP,表达水平减低(P<0.01),血清TNF-a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血清一些促炎症因子及抑炎症因子检测水平变化,与结肠息肉组织抑癌基因表达基本相一致,能对部分结肠早癌筛查及诊断提供临床指导,促炎症因子及抑炎症因子可能参与结肠息肉向早癌的演进。

  • 艾灸及艾烟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清促炎因子的干预研究

    作者:哈略;刘耀萌;于梦芸;崔莹雪;赵百孝

    目的:观察艾灸及艾烟对APOE-/-小鼠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l)、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l)以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水平的影响,以期初步探讨艾灸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APOE-/-小鼠)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艾灸组、艾烟组、香烟对照组组、模型组.分别运用艾灸、艾烟及香烟的方式进行干预,干预12周后观察小鼠血清ICAM1、VCAM1及MCP-1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艾烟组小鼠血清ICAM1、VCAM1及MCP-1水平明显降低(P<0.05),艾灸组,艾烟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香烟组于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及艾烟可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清中黏附分子和单核趋化分子的水平.

  • 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兔血清淀粉样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介素-10水平的影响

    作者:蒋文;王玲玲;吴姗;蔡海红

    目的:观察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AS)兔血清淀粉样蛋白(SAA)、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0含量及肝组织淀粉样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温和灸治疗AS的抗炎机制.方法:将4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和灸组及药物组,以高脂饲养及免疫损伤法制备AS模型.温和灸组艾灸“神阙”及“后三里”,每日1次,连续14周;药物组以洛伐他丁每日10 mg/kg灌胃.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AA、IL-6、TNF-α、IL-10水平,观察颈总动脉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肝淀粉样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兔血清SAA、IL-6、IL-10、TNF-α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P<0.05);温和灸组及药物组血清SAA、IL-6、TNF-α较模型组降低(P<0.05,P<0.01),IL-10较模型组升高(P<0.05,P<0.01).模型组动脉内膜下有大量含脂质泡沫细胞增生;温和灸组及药物组泡沫细胞增生减少.模型组兔肝组织淀粉样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温和灸组和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肝组织淀粉样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温和灸组与药物组比较,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和灸组及药物组均能通过调节相关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达到治疗AS的作用,温和灸组与药物组疗效相当.

  • 电针心经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海马去甲肾上腺素和白介素6、白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作者:王堃;吴生兵;崔帅;项水英;吴欣;周美启

    目的:观察电针心经“神门”-“通里”段对急性心肌缺血(AMI)大鼠海马CA 1区去甲肾上腺素(NE)和白介素-6(IL-6)、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电针心经改善AMI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分成伪手术组、模型组、心经组,每组6只.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AMI模型.心经组电针刺激“神门”-“通里”段,每次30 min,连续3d.用PowerLab 16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心电图(ECG);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含量;微透析技术采集海马CA 1区细胞外液检测NE含量;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海马CA 1区IL-6、IL-1 β及TNF-α的含量.结果: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ECG-ST段抬高,血清CK含量升高(P<0.001),海马CA 1区NE含量明显升高(P<0.001),IL-6、IL-1β及TNF-α均显著升高(P<0.001).电针心经组血清CK含量下降(P<0.05),海马CA 1区NE含量显著降低(P<0.∞1),IL-6、IL-1 β及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01),且IL-6、IL-1 β及TNF-α含量与NE呈显著正相关(P<0.001,P<0.01).结论:电针心经改善急性心肌缺血效应可能与下调CA 1区促炎因子,降低海马神经递质含量,从而抑制交感神经活动有关.

  • 木瓜三萜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Akt,NF-κB和促炎因子的表达影响

    作者:王海燕;覃慧林;张永峰;颜为红;贺海波;丁华丽;汪鋆植

    目的:观察木瓜三萜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A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Akt,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炎症因子表达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木瓜总三萜中、高剂量组(50,100 m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右后足跖注射弗氏佐剂造模,木瓜三萜(50,100 mg· kg-1)灌胃(ig)给药,足容积法测量致炎侧足肿胀、进行关节评分;光学显微镜观察关节滑膜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鼠关节滑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 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关节滑膜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人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大鼠致炎后14 d关节肿胀度达峰值,可见模型组关节滑膜组织炎症反应,如滑膜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关节组织中TNF-α,IL-1β,IL-6和IL-8含量明显上升,p-Akt和NF-κB p65表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木瓜三萜中、高剂量组能显著抑制AA大鼠足爪肿胀、降低多发性关节评分及改善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变化,降低滑膜组织病理评分,降低关节滑膜组织中TNF-α,IL-1β,IL-6和IL-8含量及p-Akt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木瓜三萜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抑制Akt/NF-κB信号通路激活及促炎因子生成可能是其发挥抗炎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 五虎汤加减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痰热闭肺型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及对抗炎、促炎因子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勤;张小方;张爱娥

    目的:探讨五虎汤加减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痰热闭肺型小儿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epneumonia,MPP)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2015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35例M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67例)、对照组(68例).对照组MPP患儿应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联合五虎汤加减进行治疗,清水煎煮,每日1剂,连续治疗14 d后,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抗炎、促炎因子及呼吸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03%,对照组为85.29%,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水平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动脉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2),氧合指数(PaO2/FiO2)水平明显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五虎汤加减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痰热闭肺型MPP患儿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儿抗炎/促炎因子失衡情况与呼吸功能,安全性较好.

  • 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寒湿凝滞证的临床分析

    作者:符泽美;李丽娟;王爱丽

    目的:探讨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SPID-CPP)寒湿凝滞证的止痛效应及对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Flα(6-Keto-PGFlα)和促炎因子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18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考虑有感染者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0.2g/次,3次/d,连续治疗14d.对照组口服桂枝茯苓丸,6g/次,2次/d;观察组内服加味少腹逐瘀汤,1剂/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经期不停服.主观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客观体征评分采用Mc Cormack量表,寒湿凝滞证评分,均于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进行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记录治疗后下腹痛等8 个症状转归情况;检测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IL-8 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TXB2和水平6-Keto-PGFlα.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寒湿凝滞证评分和Mc Cormack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下腹痛、痛经、性交痛、肛门坠胀、白带增多、腹胀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XB2水平和TXB2/6-Keto-PGF1α均低于对照组,6-Keto-PGF1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8和I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为81.48% (χ2=4.427,P<0.05).结论:采用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SPID-CPP寒湿凝滞证患者,可缓解疼痛,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抑制促炎因子表达,调节TXB2/6-Keto-PGF1α,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 疏肝运脾方治疗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雪;马度芳;毕于鑫;姜萍;杨金龙;李晓

    目的:观察疏肝运脾方联合常规降压药物对于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治疗作用.方法:纳入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病患者,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m g/d;试验组给予缬沙坦80mg/d+疏肝运脾方.观察两组治疗后血压、体质量和糖脂代谢、血清脂肪细胞因子含量和中医临床症状情况.结果:两组终共观察患者93例.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试验组治疗后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试验组患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瘦素、白介素6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降低(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脂联素水平升高(P<0.01).在临床症状方面,试验组在改善患者的便溏不爽、胸胁胀满、脘腹作胀及苔白腻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运脾方联合缬沙坦可用于治疗肥胖相关性高血压,其在降低舒张压、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糖脂代谢异常和炎症反应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缬沙坦治疗.

  • 电针足三里对雷公藤甲素致急性肝损伤大鼠IL-10与TNF-α的影响

    作者:程鉥泺;言枫;顾一煌

    目的:观察电针对雷公藤甲素致急性肝损伤大鼠IL-10与TNF-α的影响及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正常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模型组给予雷公藤甲素灌胃5d,电针组给予同等剂量雷公藤甲素灌胃并给予电针足三里刺激5d后,检测各组大鼠ALT、AST、TNF-α、IL-10含量.结果:模型组ALT、AST、TNF-α含量高于空白组,IL-I0含量低于空白组;电针组IL-10含量高于模型组,TNF-α、ALT、AST含量低于模型组;电针组IL-10、AST含量高于空白组,TNF-α、ALT含量低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足三里能减轻雷公藤甲素所致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抗炎及促炎作用平衡有关.

  • 甘露消毒丹及其拆方对柯萨奇病毒A16小鼠模型P-选凝素糖蛋白配体1和促炎因子的影响

    作者:邹俊驹;吴佳敏;贺又舜;伍参荣;赵国荣

    目的 观察甘露消毒丹及其拆方对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小鼠模型P-选凝素糖蛋白配体1(PSGL-1)和促炎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方法 7日龄ICR小鼠1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全方组、芳残方组、清残方组和利残方组,每组2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20μL 107TCID50的CoxA16标准株原液进行造模.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其余各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于给药后第10日取材,检测PSG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4的表达,并进行病理组织观察.结果 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肌肉组织内存在大量CoxA16,表明造模成功;HE染色结果显示,甘露消毒丹及其拆方可减轻CoxA16对肌肉的损伤.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SGL-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芳残方组、清残方组和利残方组不同程度抑制PSGL-1蛋白的表达,减少致炎因子TNF-α、IL-1β、IL-4的产生(P<0.01).结论 甘露消毒丹及其拆方具有抗炎作用,其中以全方组效果明显.

  • 通塞脉片对实验性糖尿病足模型大鼠的作用研究

    作者:郭静;孟庆海;殷秋忆;林超;马志;徐斌;钱星;包东桥;张亚云

    目的:观察通塞脉片(TSM)对糖尿病足(DF)模型大鼠足部创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除10只作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大鼠成功复制糖尿病足溃疡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TSM高、中、低剂量组(12.44,6.22,3.11 g· kg-1).分别于给药第1,4,8,13,18天对大鼠进行溃疡创面拍照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治疗18 d后对足溃疡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羟胺法和TBA法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毛细血管数.结果:TSM可以改善糖尿病足大鼠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加速4,8,13,18 d各时相点伤口愈合,降低第18天(修复后期)大鼠血清中MDA,IL-6,TNF-α的含量,升高SOD含量,其中TSM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P<0.01);治疗后18 d(修复后期)TSM高、中剂量组VEGF的表达,TSM高剂量组毛细血管的数目明显低于模型组(P <0.05,P<0.01).结论:TSM可以促进DF模型大鼠足部伤口愈合,降低血清中MDA,IL-6,TNF-α的含量,升高SOD含量,减少修复后期VEGF表达和毛细血管数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及炎性细胞浸润有关.

  • 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秋月;许海玉;杨洪军

    细胞因子可分为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2种类型.其中,促炎因子是一类由机体的免疫和非免疫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它们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并在创伤、疼痛、感染等应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促炎性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等.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神经损伤后,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在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被诱导,并且可以导致神经痛敏反应.近年来,随着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的日趋深入和神经炎症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细胞因子及调控细胞因子的分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机制的阐明,有望为镇痛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作用靶点.该文就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行综述.

  • 洋葱黄酮类提取物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活化小胶质细胞及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

    作者:罗岗;黄祎诺;王建军;赵志军;王新春;李凤仙;王晓雪;王华;许宏侠

    目的 研究洋葱黄酮类提取物对不同时间点脑出血模型大鼠血肿周围活化小胶质细胞数量及脑组织促炎性因子释放的影响,探讨洋葱黄酮类提取物治疗脑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 100只Wistar大鼠用于制备脑出血动物模型,造模成功90只.其中脑出血组(40只)、洋葱黄酮类提取物干预组(简称干预组,40只)和假手术组(10只).造模过程中脑出血组和干预组均向大鼠定位部位注射自体血100μL,同时干预组予洋葱黄酮类提取物(0.2 mL/10 g体重,每日2次)灌胃给药;脑出血组和假手术组未进行药物干预.造模后各组再以6、24、48、72 h和7d为时间点分5个亚组,干预组和脑出血组每个亚组8只,共10组,假手术组每个亚组2只,共5组.采用Garcia JH评分法观察大鼠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采用HE染色观察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的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血肿周围活化的小胶质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血肿脑组织促炎因子TNF-α与IL-1β表达.结果 脑出血组注入自体血后,血肿周围出现变性坏死区,细胞排列不整齐,核形态不整,部分核皱缩、髓质均片状间质水肿,且随着时间推移,变性坏死区域扩大外,细胞周围出现空白区,细胞分布不均匀,神经元细胞数减少,同时有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洋葱黄酮类提取物干预后,对应时间点的细胞坏死,细胞排列及核形态明显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组5个时间点行为学评分均降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数目增多,血肿脑组织中TNF-α及IL-1β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脑出血组比较,干预组大鼠出血后48、72 h和7d时间点行为学评分升高,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数目减少,TNF-α及IL-1β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乙醇回流法从洋葱中提取的黄酮类物质可能通过抑制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促炎因子的释放,而改善脑出血模型大鼠的症状.

  • 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吴敏;王阶

    炎症及炎症因子与冠心病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促炎与抗炎因子平衡失调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亦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这为冠心痛的防治及中医药干预提供了新思路和角度.本文就促炎与抗炎因子在冠心痛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论述.

  • 二甲双胍联合中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超声指标性激素及血清促炎因子的影响

    作者:陈晓燕

    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治疗中补肾活血方联合二甲双胍对超声指标、性激素水平和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于我院妇产科就诊的PCOS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研究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超声指标、性激素水平、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超声总有效率为89.13%,对照组患者超声总有效率为70.73%,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1,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T、LH、FSH等性激素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学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IGF-1、CRP、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超声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患者超声总有效率为70.45%,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1,P=o.02);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二甲双胍联合中药补肾活血方可改善超声指标,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PCOS患者的炎症介质水平,改善性激素水平.

  • 促炎因子调控紧密连接的研究进展

    作者:梅梅;向若兰;俞光岩;吴立玲

    紧密连接存在于所有上皮或内皮细胞间连接的顶端,是物质经过旁细胞途径进行物质转运的结构基础,具有“屏障”和“栅栏”的作用。在炎症及免疫因素介导的多种疾病中,如炎症性肠病、囊肿性纤维化、舍格伦综合征和神经系统炎症等,患者血清及疾病累及的上皮或内皮组织均出现多种促炎因子含量升高。促炎因子作用于相关的上皮或内皮组织,通过影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结构和功能从而调控上皮或内皮的旁细胞途径通透性,是炎症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本文重点综述了促炎因子对肠道、呼吸道、唾液腺上皮以及脑微血管内皮紧密连接的调控及其相关分子机制。

205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