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水泥和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
目的 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比较用骨水泥固定型和非骨水泥固定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80例择期全麻下行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非骨水泥固定组(A组,n=42)和骨水泥固定组(B组,n=38).分别采集两组患者麻醉前(T0,基础值)及手术结束前(T1)、术后24h(T2)、术后48h(T3)的血液,用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记录术中失血量、输液量和手术时间.结果 两组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和全血粘度等指标,在手术结束时均呈现降低趋势,术后24h开始增高,48h增高明显.术后48h,骨水泥固定组明显高于同期非骨水泥固定组(P<0.05).术中失血量、输液量和手术时间两组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水泥是引起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的重要因素,早期给与干预措施能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早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0月本组所行153例单侧THA的患者,其中男46例,女107例,年龄29~79岁,平均(61.0±8.9)岁.回顾性分析多项临床因素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性.连续变量包括: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前白蛋白血清浓度、伤口引流管停留时间;分类变量包括:性别、有无长期使用激素病史、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前次手术史、是否使用骨水泥、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方案.153例患者按照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分成两组,对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153例患者中8例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5.23%.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白蛋白血清浓度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2,P<0.05);白蛋白<35 g/L与白蛋白>35 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23,P<0.05).有无长期口服激素、有无前次手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X2值分别为3.93与12.38,P<0.05).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使用时间、引流管停留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使用骨水泥等因素对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无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THA术前低蛋白血症、前次手术史、长期口服激素史是手术部位感染的高危因素.
-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股骨干前侧皮质开窗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股骨干前侧皮质开窗术取出股骨假体和髓腔内骨水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999年9月至2011年5月共对31例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例在术中采用前侧皮质开窗术.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手术时年龄40 ~83岁,平均61.8岁.翻修原因包括: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12例、感染4例,股骨柄假体断裂1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4例.原股骨柄假体固定方式为骨水泥固定9例,生物型固定22例.股骨开窗均选择股骨干前侧皮质处,其中6例采用自股骨近端到假体远端的全长开窗,25例采用股骨柄远端处的局部开窗.4例感染病例取出原假体及骨水泥后行旷置术,另27例选择一期翻修术中股骨侧均选用生物周定的矩形加长柄.结果 所有病例术中均顺利取出原柄假体及骨水泥.术后12~18周,平均14周时复查X线片示开窗处骨愈合.1例术后出现复发性髋关节脱位,给予石膏短裤外固定8周.1例术后开窗远端内侧皮质骨纵行劈裂并髋关节脱位.再次翻修给予捆绑带固定.1例术后外伤致假体周围骨折行捆绑带固定治疗后痊愈.术后2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 ~12.0年,平均5.5年.Harris评分75 ~90分,平均83分.股骨假体固定良好无下沉,无松动.结论 股骨干前侧皮质开窗术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可以安全方便的取出原假体和髓腔内的骨水泥,防止发生术中骨折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
人工关节置换术护理
根据手术患者的年龄分析选择植入的假体材料,目的是为患者进行术前准备及术后的功能恢复,康复锻炼制定康复计划。TKR 手术后康复患者,早期下地活动是根据力学原理病人早期下地,可增大假体受力与加强骨面的接触面积,促进修复细胞记忆的恢复,有利于创伤的修复,防止关节假体松动。早期气压血循环仪器与 CPM 的应用,被动关节的持续运动防止血栓的形成,充分排出术区积存的血液减少肿胀促进血液及淋巴液回流预防血栓的形成减少止痛药物的应用,防止粘连。缩短肢体的康复期。方法 CPM 采用角度渐进,下地时间逐步延长,增强肌群的等张等长的运动。THR 手术后康复,髋关节外展肌群负荷要≥2~2.8倍术后髋周肌群肌力减弱尤其是外展肌群肌力极大影响关节稳定性,外展肌力恢复时间约半年以上。康复评定:TKR 手术后膝关节下蹲角度要满足100~120℃,THR 手术后人工髋关节疼痛减轻或消失,改善坡行完成日常系鞋带或坐矮板凳提高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达到关节置换的目地。
-
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
THA是髋关节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已在临床上日益普及,但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DVT)形成是THA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通过积极预防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其发生率,本文主要就DVT形成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进行综述与讨论.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常用的一种髋关节成形术,但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因素有很多,患者出院后是否继续完成功能锻炼计划,直接影响到置换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程度。本科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对3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围手术期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及系统的出院指导,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围手术期护理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疾患终未治疗的有效方法.术后能有效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观念的改变,病人不仅希望接受人工关节置换,而且在选用人工关节材料上也很讲究,2003年,我科收治了58例股骨颈骨折病人,并对36例做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经过精心护理,效果均较好,但临床上还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和对并发症的预防的报告如下.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继发骨关节炎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继发骨关节炎的外科技术.方法è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继发骨关节炎9例14髋,其中Ⅰ度2例4髋,Ⅱ度2例3髋,Ⅲ度5例7髋.结果全部病例伤口一期愈合,无血管神经损伤,经平均2年5个月(1~8年)随诊,Harris评分由术前34.53分恢复到术后6个月90.12分,均能下地行走、生理自理,且恢复日常工作.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继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当疼痛和明显功能障碍时行手术.
-
结构性植骨术在髋关节发育不良致髋臼骨缺损的应用
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hip,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髋关节疾病,目前佳的治疗选择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是关节置换术的关键.笔者科室自1998年1月~2007年1月共对36例(39髋)CroweⅡ型和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并使用结构性植骨治疗髋臼骨缺损,报告如下.
-
老年髋关节置换围术期38例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38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2004年12月至2006年5月老年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行股骨头置换26例,全髋置换术12例,其中男11例,女27例.结果:出院时均能扶助行器行走,术后应激性溃疡、全髋半脱位、泌尿系感染各1例,纠正后均好转出院.结论:加强对老年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对减少并发症,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1例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指导
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造髋关节置换所有或部分关节以重建关节运动功能的一种修复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包括三个部分:用朔料关节窝置换髋关节窝(髋臼);用金属关节头置换碎裂的股骨头;用金属杆插入股骨干来增加人工关节的稳定性。半髋置换术:是用假体换股骨头或髋关节窝(髋臼)。但如果忽视系统的康复训练,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我科于2012年01月收治1例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对其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得到了预期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1例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指导
髋关节置换术是用人造髋关节置换所有或部分关节以重建关节运动功能的一种修复手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包括三个部分:用朔料关节窝置换髋关节窝(髋臼);用金属关节头置换碎裂的股骨头;用金属杆插入股骨干来增加人工关节的稳定性.半髋置换术:是用假体换股骨头或髋关节窝(髋臼).但如果忽视系统的康复训练,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我科于2012年01月收治1例老年女性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对其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得到了预期的效果.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