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硬化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研究进展
自 1953 年首次发现肝硬化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随后研究证实由于血管舒张因子过度产生、激活,肝硬化患者内脏血管异常舒张导致高循环动力综合征,表现为心率、心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降低,进一步导致心肌异常,即"肝硬化心肌病"(cirrhotic cardiomyopathy,CCM)[1-3].CCM 指肝硬化患者心肌收缩功能不全(心肌应激状态下收缩反应力受损)或合并舒张功能不全、电生理异常(QT 间隔延长),并排除其他已知的心脏疾病[4].CCM 发生在近 40%的肝硬化患者中[5].但由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有效血容量尚可以满足静息状态下的生理需求,然而在经颈静脉 肝 内 门 体 分 流 术 (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肝移植等应激状态下可出现各种心血管并发症,甚至诱发心力衰竭.CCM 成为肝移植术后常见的死亡原因,发生率为 7%~21%[5].CCM 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预后[6].故早期发现肝硬化患者的心功能异常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评估预后.本文就常规超声心动图、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RT-3DE)、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d tracking imaging,STI)评估 CCM 患者心功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血清激活素A与B型钠尿肽在肝硬化心肌病患者的意义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血清激活素A(ACT-A)与B型钠尿肽(BNP)在肝硬化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60例肝硬化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组,6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院后24 h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ACT-A,双抗夹心免疫荧光分析BNP,比较两组患者血清ACT-A、BNP水平差异, Pearson相关性分析二者间关系。结果入院24 h内,研究组患者血清ACT-A、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ACT-A与BNP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0.689, P<0.05)。结论肝硬化心肌病患者血清ACT-A与BNP水平相关性好,肝硬化心肌病患者血清ACT-A、BNP水平高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提示临床可依据血清ACT-A、BNP水平判断肝硬化心肌病临床病情程度。
-
肝硬化患者腹水量对心功能变化情况影响研究
目的:观察和探讨肝硬化患者腹水量对心功能变化情况的影响。方法入选就诊于我院的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肝硬化腹水量,将肝硬化组分为无腹水组、少量腹水组(<500ml)、中等量腹水组(500~2000ml)和大量腹水组(>2000ml),分别命名为A、B、C组。观察组患者应用心脏二维多普勒超声研究患有肝硬化病人的心功能改变,检测患有肝硬化病人的血清中NT-proBNP浓度改变,研究肝硬化病人的血清中NT-proBNP浓度改变与肝功能以及心脏彩超相关指标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用于早期监测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变。从而加深对肝硬化心肌病的认识,探讨提示肝硬化患者存在心功能改变的敏感指标。同时入选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对照对象,对两组患者的心脏二维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及血清中NT-proBNP浓度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心脏二维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及血清中NT-proBNP浓度检测结果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左房直径组间比较未见显著差异。不同腹水量组间比较结果发现大量腹水组较无腹水组、少量腹水组左房直径明显增大,E/A减小,而无腹水组与少量腹水组比较左房直径、E/A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提示左房直径与肌酐水平呈正相关,E/A与肌酐水平呈负相关。肝硬化组较对照组NT-proBNP明显增高。肝硬化A、B、C组间比较,LVd、RVd、IVS、LVPW、AAO、EF、E峰、A峰、E/A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的左心功能不全,提示肝硬化心肌病的存在。心功能减退可能与肝硬化大量腹水、肝功能减退有一定关系。当肝硬化患者采用心脏二维多普勒超声检查出现LAs增大,E/A<1需要注意肝硬化心肌病的可能。肝硬化病人血清NT-proBNP水平增高,一方面与肝硬化病人肝功能减退密切相关,可以一定程度反映肝功能情况;一方面作为心功能不全的标志物,可以反映肝硬化患者潜在的心功能不全。
关键词: 肝硬化心肌病 肝硬化腹水 心功能不全 血清NT-proBNP -
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指标改变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指标的改变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肝硬化患者8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记录左房内径(LAD)、左室内径(LV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射血分数(LVEF)、右室内径(RVD)、E/A值及QTC间期、ST-T等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 LAD、LVD、LVPWT、IVST数值增大、QTC间期延长、E/A值减小、ST-T改变比例增加(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以舒张功能受损为主的心功能改变,以及以QTC间期延长为主的心电生理异常,改变程度与肝功能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肝硬化患者存在肝硬化心肌病的可能.
-
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变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探讨其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35例肝硬化患者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2例(A组),B级13例(B组),C级10例(C组).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利用超声心动图测量静息状态下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直径(LVd)、左房直径(LAs)、右室直径(RVd)、E/A比值、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主动脉瓣环直径(AAO)等指标.结果 肝硬化组LAs大于对照组(P=0.000),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A组与C组比较,A组LAs小于C组(P=0.039),B组与C组比较,B组LAs小于C组(P=0.008).肝硬化组AAO大于对照组(P=0.000);IVS肝硬化组大于对照组(P=0.026);E/A值肝硬化组小于对照组(P=0.002).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左心功能不全,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并与肝功能具有一定关系,提示肝硬化心肌病的存在.当肝硬化患者行心脏二维多普勒超声出现LAs增大、E/A<1时需注意肝硬化心肌病的可能.
-
老年肝移植受者肝硬化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 研究老年肝移植受者肝硬化心肌病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 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字院附属仁济医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行原位肝移植的老年(年龄≥60岁)肝移植受者,排除同时患有心脏病的患者.依据患者术前心脏超声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在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中,存在收缩或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诊断为肝硬化心肌病(cirrhotic cardiomyopathy,CCM),QTc间期>440 ms的患者诊断为QTc间期延长.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共纳入63例以男性(47例,75%)为主的老年肝移植受者,平均年龄(64.0±9.0)岁.27例(43%)患者诊断为CCM,29例(46%)患者诊断为QTc间期延长.与QTc间期正常的患者相比,QTc间期延长的患者其Child-Pugh评分得分(P=0.003)、MELD评分得分(P=0.008)、胆汁酸(P=0.01)、胆红素(P=0.007)及INR (P=0.02)较高,而纤维蛋白原水平较低(P=0.04).MELD评分得分是QTc间期的独立相关因素(R=0.32,R2=0.1,P=0.007).术后平均随访(24.7±10.3)个月,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与QTc间期正常患者相比,QTc延长患者的术后生存率较低(P=0.047,风险比为2.69).结论 老年肝移植受者中CCM及QTc间期延长的患病率分别为43%和46%,伴有QTc间期延长的患者其肝病较严重,且预后较差.
-
脑钠肽和肝硬化心肌病研究进展
肝硬化心肌病(CCM)是肝硬化并发症之一,近年逐渐受到临床的重视.脑钠肽(BNP)目前已成为心功能不全实验室指标之一,并被视为CCM潜在标志物之一.此文对BNP生物学特性、CCM发病机制以及BNP在CCM中的运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肝硬化心肌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非同步性研究
目的:探讨运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肝硬化心肌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非同步性研究。方法测量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局部心肌做功指数(rMPI),运用QTVI技术测量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不同步参数,评价非同步性。结果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参数比较以及不同部位相同参数间的两两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rMPI与LVEF相关分析,组间比较进行两样本的t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是全定量分析心肌运动的新手段,在分析室壁运动的方便性和敏感性方面较传统的低帧频组织多普勒技术有很大提高。
-
NT-proBNP对肝硬化患者心功能的评估价值
目的:通过比较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血NT-proBNP水平及心电图检查结果,探讨NT-proBNP对肝硬化患者心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42例肝硬化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所有入选者均检测肝功能(胆红素,血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血NT-proBNP水平,同时行心电图检查测定QTc值,比较肝硬化组和对照组的NT-proBNP,QTc的差异。结果肝硬化组的NT-proBNP明显高于对照组[(157.54±75.35)pg/ml vs (38.6±15.2)pg/ml, P <0.01],QTc明显延长[(446.52±22.44)ms vs (409.7±19.5)ms, P <0.05],且NT-proBNP与QTc呈正相关( r =0.049, P <0.05)。根据相关性分析,NT-proBNP,QTc随肝硬化病情加重而升高。结论肝硬化心肌损伤程度随肝硬化病情加重而加重,NT-proBNP可反映心肌受损情况,也可反映肝脏疾病严重程度。
-
葡萄糖调节蛋白78促进肝硬化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GRP78/BiP)是否促进肝硬化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复合致病因素法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在4周、6周和8周分别取材.实验1:取心脏称重并测量左室壁厚度,计算左室壁厚度与心脏重量比值及心脏指数.实验2:TUNEL法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GRP78/BiP蛋白以及凋亡相关蛋白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生长停滞及DNA诱导蛋白153(CHOP/GADD15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蛋白2(Bcl-2)的表达.结果:随肝硬化病程进展,左室壁厚度与心脏重量比值以及心脏指数逐渐增加,8周组增加显著(P<0.05);心肌细胞凋亡指数、CHOP/GADD153和caspase-12阳性蛋白表达指数逐渐升高,8周组差异显著(P<0.05);NF-kB p65和Bcl-2阳性蛋白表达指数呈一致性变化,在4周组较其它组明显增高(P<0.05);GRP78/BiP蛋白阳性表达指数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CHOP/GADD153、caspase-12蛋白阳性表达指数呈显著正相关,CHOP/GADD153与NF-κB p65、Bcl-2蛋白阳性表达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GRP78高表达在内质网应激介导的肝硬化心肌病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肝硬化患者左心功能变化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左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89例肝硬化患者,根据MELD评分将其分为MELD≤9分、MELD10-19分和MELD≥20分3组,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测量静息状态下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二尖瓣血流速度、E峰减速时间(DT)等指标,并评估其与MELD评分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LVESD、LVEDD、IVST、LAD增大,CO增加、VE/VA比值降低、DT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或0.01)。随MELD评分的增加,LVESD、LVEDD、IVST、LAD逐渐增大,DT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或0.01);VE/VA比值在MELD10-19分组高于MELD≤9分组,在MELD≥20分组明显下降。分别有55%和44%患者出现左房增大和VE/VA≤1,MELD评分≥20分组中左房增大和VE/VA≤1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值均<0.05)。LAD、LVEDD、DT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208、0.319和0.197,P值<0.05或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可合并心脏受累,主要表现为左心舒张功能障碍,而且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变及其影响因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变,探讨其与肝功能的关系,以及可能对心功能改变产生影响的因素.方法 6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2例(A组),B级22例(B组),C级16例(C组).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利用超声心动图测量静息状态下左室直径(LVd)、左房直径(LAs)、右室直径、E/A值、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LVPW)、主动脉瓣环直径(AAO)、左室射血分数以及二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血流速度等指标.所有的患者均于治疗前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LVd:肝硬化组[(43.47±4.56)mm]大于对照组[(41.61±2.66)mm](P=0.022);LAs:肝硬化组[(31.18±4.38)mm]大于对照组[(27.84±2.73)mm](P=0.000),A组[(30.62±4.88)mm]小于C组[(33.68±4.34)mm](P=0.016),B组[(29.91±3.13)mm]小于C组(P=0.003),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7).AAO:肝硬化组[(29.11±3.00)mm]大于对照组[(26.45±2.40)mm](P=0.000);LVPW:肝硬化组[(9.90±1.06)mm]大于对照组[(9.34±0.76)mm](P=0.009);E/A值:肝硬化组(1.00±0.31)小于对照组(1.22±0.33)(P=0.006).LAs与Child-Pugh积分无明显相关性(r=0.235,P=0.070),但与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304,P=0.020).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左心功能不全,以舒张功能不全为主,提示肝硬化心肌病的存在.心功能减退可能与大量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具有一定关系.当肝硬化患者行心脏二维多普勒超声出现LAs增大、E/A<1时需要注意肝硬化心肌病的可能.
-
肝硬化心肌病研究进展
肝硬化患者由于外周阻力下降、动脉压降低、静息心输出量增加,常处于高动力循环状态,致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受损,在休息时可无心功能不全表现,但在生理、病理、药理、手术等应激情况下,可出现心功能不全甚至心力衰竭,此种现象称为肝硬化心肌病(Cirrhotic cardiomyopathy,CCM),是肝硬化的并发症之一,近年逐渐受到临床的重视.本文对近年来OCM的发病机制、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肝硬化患者血浆前脑利钠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浆前脑利钠肽(proBNP)对肝硬化心肌病的判断价值。方法对38例肝硬化患者( LC组)和20名健康体检者( CG 组),用ELISA法测定血浆proBNP水平,并行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proBNP水平及心电图改变( QTc、QTd、QTcd和Pd)的差异;对肝硬化患者,分析心电图改变与 CTP 积分、MELD评分、proBNP的关系。结果 LC组proBNP水平为(228.0±83.4) fmol/ml,显著高于CG组(127.4±21.1)fmol/ml。 LC组QTc、QTd、QTcd、Pd分别为(446.9±28.0)ms1/2、(36.4±6.6)ms、(40.6±9.0)ms1/2、(22.8±4.8)ms,均显著长于CG组(417.2±21.5)ms1/2、(29.6±4.9)ms、(31.1±4.9)ms1/2、(19.0±4.1)ms,且与CTP、MELD、proBN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心肌受损,血浆proBNP可较好地反映肝硬化心肌病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