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偏瘫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分析

    作者:邱小辉;蔡颖;王盛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合并偏瘫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1例高血压脑出血合并偏瘫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析其疗效,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偏瘫侧肢体肿胀明显消失,未进一步加重患者脑出血的程度。结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高血压合并偏瘫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及安全性满意。

  • 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16例临床分析

    作者:韩庆方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和治疗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手术术后24小时后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5000IU qd×3天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未采取任何预防血栓措施,只在发病后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3例,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3例,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观察组溶栓治疗7天均痊愈出院,对照组有1例手术取栓,4例治疗1周后仍有血栓存在,8例痊愈。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上有效,可以提高下肢静脉血栓的治愈率。

  •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效果观察

    作者:董新

    目的: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方法:将本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口服美托洛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结果:观察组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统计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率(69.57%)明显高于对照组(26.09%),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可明显增加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对于临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

    作者:瞿礼强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入院的200例AECOPD肺功能损伤分级Ⅱ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吸氧、规范抗感染、解痉平喘祛痰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钠500U/日,皮下注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d,治疗后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血气分析进行记录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和68.0%,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0.396,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等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治疗AECOPD疗效显著,操作简便,临床症状改善快,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疗效观察

    作者:高春丽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尿激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76例进展型脑梗死,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尿激酶,对照组给予单纯低分子肝素钠,2组基础治疗相同,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5d评价神经功能.结果 治疗组15d后总有效率96.2%,明显优于对照组73.8%,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尿激酶能明显控制血栓形成,控制病情进展,能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且较安全,无1例继发脑出血.

  •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玉玲;梁志军;王春艳;高霞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凝血功能变化. 方法 对30例按WHO分类属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5).一组(治疗组)按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另一组(对照组)按常规+普通肝素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结果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好,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使用方便,很少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副作用少,出血发生率低,不需做实验室检查监测凝血功能等优点,因此,目前低分子肝素正逐渐代替普通肝素在临床上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坎贝沙坦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衰竭的疗效观察

    作者:于辉;赵阳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坎贝沙坦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衰竭的临床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治疗的慢性肺源性心衰竭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及坎贝沙坦进行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氧分压(PaO2)和血氧饱和度(SaO2)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81%,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aO2与SaO2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升高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3%,对照组未发生不良反应,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坎贝沙坦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衰竭临床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组织缺氧状态,患者能够耐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比较

    作者:刘勇;张秀丽

    目的 通过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应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钠(LMWH),探讨这2种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80例行单侧TKA的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术后分别应用利伐沙班或LMWH预防DVT形成.观察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常规指标的变化和患侧下肢DVT的形成情况.临床上观测有无出血倾向及伤口引流量的增加、感染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血小板计数降低.13例患者的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延长,其中利伐沙班组5例(12.5%),LMWH组8例(20.0%),两组APTT延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1,P>0.05);11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其中利伐沙班组4例(10.0%),LMWH组7例(17.5%),两组PT延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08,P>0.05).利伐沙班组术后伤口引流量为(280.37±76.23)ml,LMWH组为(302.47±85.63) m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9,P>0.05).术后24~48 h拔除伤口引流管,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血肿形成、与抗凝治疗有关的术后大出血和伤口感染.结论 利伐沙班可以有效预防TKA术后DVT的形成,其口服无创性更易于在临床广泛应用.

  • 阿替普酶溶栓序贯低分子肝素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

    作者:李瑞;李斯琴

    目的 观察阿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以及对凝血和纤溶活性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住院且行溶栓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肝素钠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 肝素钠组在阿替普酶溶栓后即刻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对照组在溶栓24 h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7 d后, 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凝血和纤溶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差异.用SPSS 17.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且肝素钠组治疗后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阿替普酶溶栓序贯低分子肝素钠抗凝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纠正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 降低血清炎症因子.

  • 疏血通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作者:李大鹏;孙庆芳;翁志远;刘崇韬

    目的 观察疏血通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 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阿斯匹林与低分子肝素组)44例;治疗组4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加人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治疗2周;低分子肝素钙0.4 ml皮下注射,2次/d,治疗1周.观察心电图,UAP发作次数、强度及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UAP的显效率显著增加,心绞痛缓解、消失时间显著缩短(均P<0.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疏血通联用低分子肝素能很好地控制UAP的发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医用聚碳酸酯的涂层修饰及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段大为;陆海滨;李彤;于美丽;胡晓旻;高文卿

    目的 研制低分子肝素钠(LMWH)涂层和多醛基氧化海藻酸钠(OSA)涂层的聚碳酸酯,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 利用化学接枝改性方法制备涂层材料,进行表征并验证涂层稳定性;通过接触角测定、体外血清蛋白、血小板黏附试验、体外凝血试验等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结果 分析红外光谱,发现涂层后材料出现与涂层物相关的吸收峰变化,定量结果显示材料表面涂层量稳定.与未涂层材料相比,涂层材料表面与水的接触角减小,血清蛋白、血小板黏附量显著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MWH涂层材料相比,OSA涂层材料抗凝效果略差,但其蛋白黏附量、表面接触角小于LMWH涂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化学接枝改性方法制备LMWH、OSA涂层的聚碳酸酯,其涂层稳定,生物相容性显著改善.

  • 肺栓塞大鼠血管活性物质改变及抗凝药物对其影响

    作者:张莹;冯伟;燕存子;西艾木西卡买尔·艾合买提;林勇;刘晖

    目的:通过大鼠急性肺栓塞模型的制备,研究肺栓塞大鼠血管活性物质改变及抗凝药物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干预作用.方法:12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n=32):对照组,栓塞未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采用自体血栓法复制急性肺栓塞模型并给予不同的抗凝药物干预治疗,于栓塞后不同时间检测相应生理生化指标,并分别于栓塞后24h,3d,5d,1周处死大鼠.比较不同组别大鼠肺栓塞病理改变.结果:栓塞组大鼠自血栓注入后迅速出现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心率增快等体征.各组栓塞后均出现了肺动脉高压,BNP水平异常升高,内皮素(ET-1)与一氧化氮(NO)、血栓素(TXB2)与前列环素(6-k-PGFla)比例失衡,经有效抗凝治疗后BNP、ET-1与NO水平、TXB2与6-k-PGF1a水平逐渐趋于正常,接近对照组,肺动脉高压逐渐降低.利伐沙班治疗肺栓塞效果与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类似.结论:抗凝治疗可有效改善肺栓塞后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肺动脉高压,BNP水平逐渐恢复正常.利伐沙班在治疗肺栓塞的有效性方面不劣于低分子肝素钠和华法林.

  • 低分子肝素钠与普通肝素钠治疗劳力性热射病非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玉堂;郭春文;刘辉;元智昊;林辉;王雁;闫红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钠(LMWHS)治疗劳力性热射病(EHS)非显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选择2012年4月至2014年11月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EHS非显性DIC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肝素钠组(20例)和LMWHS组(1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集束化治疗,包括迅速降温、积极的液体复苏、维护器官功能(呼吸机辅助呼吸、酌情血液净化)、补充凝血底物抗凝等。肝素钠组加用肝素钠注射液12500 U,24 h持续静脉泵入,共5 d;LMWHS组加用希弗全2500 U,皮下注射,每日2次,共5 d。比较两组患者DIC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 LMWHS组与肝素钠组DIC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2%比30.0%,χ2=0.007,P=0.936;6.2%比5.0%,χ2=0.026,P=0.871);LMWHS组治疗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肝素钠组(12.5%比45.0%,χ2=4.425,P=0.035)。LMWHS组和肝素钠组治疗后PLT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109/L:140.5±17.5比110.5±16.5,152.6±21.5比120.0±20.0,均P<0.05),D-二聚体较治疗前明显降低(mg/L:0.5±0.1比3.2±1.2,0.6±0.2比4.4±1.8,均P<0.05);肝素钠组治疗后APTT较治疗前明显延长(s:75.3±10.6比44.1±8.2,P<0.05),而LMWHS组治疗后APTT无明显变化(s:38.6±5.5比42.1±8.4, P>0.05);两组治疗前后PT、Fib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LMWHS阻止EHS非显性DIC向DIC发展的疗效与肝素钠相当,但LMWHS治疗后患者出血发生率低,更为安全。

  • 应用Sonoclot体外监测低分子肝素及磺达肝癸钠的抗凝作用

    作者:徐晶晶;张梅;周欣;王飞;姜铁民;刘千萍;潘坤颖

    目的:探讨Sonoclot凝血仪在分析监测凝血与血小板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在gb试剂杯加入不同浓度的低分子肝素钠(0~1.6 IU/mL抗Xa因子)、低分子肝素钙(0~1.64 IU/mL抗Xa因子)、磺达肝癸钠(0~1.52 μg/mL),抽取10例健康志愿者血样,并加入有药物的试剂杯中,用Sonoelot凝血仪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分别包括激活凝血时间(ACT)、凝血速率(CR)和血小板功能(PF).结果:(1)3种抗凝药物随着浓度的增加,其ACT值逐渐增加,CR值逐渐下降,PF值逐渐下降.(2)对于同一治疗量的3种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钠(1.2 IU/mL抗Xa因子)与低分子肝素钙(1.23 IU/mL抗Xa因子),其ACT、CR、PF3个参数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磺达肝癸钠(0.77 μg/mL)与低分子肝素钠(1.2 IU/mL抗Xa因子)和低分子肝素钙(1.23 IU/mL抗Xa因子)相比,其ACT、CR、PF3个参数均有差异性,均P<0.01.结论:Sonoclot凝血仪可以快速检测低分子肝素及磺达肝癸钠的抗凝效果以及对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可以对临床给药剂量和个体化治疗做出指导.

  • 低分子肝素钠药液抽取的改良方法

    作者:郑丽莉;格日勒

    在血液透析中常需要使用肝素抗凝来完成透析过程,以保证透析治疗的质量[1].临床上常用传统抽取药液的方法配制药液,抽取药液后常发现药液抽取的不彻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肝素的用量,从而出现透析器凝血程度的增加,增加了患者的失血和经济负担.

  • 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作者:杨卿

    目的:探讨适当的护理干预联合分级加压弹力袜及低分子肝素钠应用于妇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妇科术后患者根据住院时间顺序,共纳入10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护理措施为足踝主被动、旋转运动,被动挤压小腿肌群,膝关节伸屈运动,下肢抬举运动,深呼吸运动等,试验组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分级加压弹力袜联合低分子肝素钠.结果: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7例(14%).试验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2%),两组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结论:运用护理干预联合分级加压弹力袜及低分子肝素钠,可有效地预防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使临床康复.

  • 曲美他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白淑华

    目的:对曲美他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接收救治的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接受曲美他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0%相比于对照组72.0%明显更高,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 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曲美他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白淑华

    目的:对曲美他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接收救治的5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接受曲美他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0%相比于对照组72.0%明显更高,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依那普利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40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茂林;王志远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是主要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一种心脏病,其平均患病率、住院率、病死率均高[1].心力衰竭是肺心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我们用依那普利及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4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 海普林软膏用于药物性静脉炎22例疗效观察

    作者:赵文玲;宋玉芝

    目前常用喹诺酮类和阿奇霉素类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但临床观察中常出现药物性静脉炎,轻者忍受疼痛坚持治疗,重者中止输液治疗,由此而引发的医患矛盾并不少见.我们采用海普林软膏治疗药物性静脉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668 条记录 9/34 页 « 12...6789101112...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