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血压左室肥厚消退后心脏利钠肽动态变化的临床对比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HT)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经药物治疗LVH消退后心脏利钠肽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心脏内分泌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原发性高血压伴LVH患者96例入选,经系统降压治疗3年,其中50例LVH消退(LVH消退组),46例LVH仍然存在(LVH未消退组).另有40例正常血压组.测定3组脑钠肽(BNP)和心脏利钠肽(ANP)水平,比较3组BNP和ANP的动态变化.结果LVH消退组血浆BNP(13.2±2.0)和ANP(12.6±2.1)恢复到正常水平,与正常血压组无显著差异(P>0.05);LVH未消退组血浆BNP(68.9±9.2)和ANP(60.1±3.4)仍显著增高.结论LVH消退后心肌细胞合成和分泌心脏利钠肽的功能得到恢复.
-
关键词:
-
B 型钠尿肽在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呼吸困难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精神因素、中毒、血液病等疾病共同的临床表现。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重则出现鼻翼扇动、紫绀、端坐呼吸,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临床上以心源性呼吸困难和肺源性呼吸困难常见。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临床表现常很相似,而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片检查对心力衰竭诊断缺乏特异性。有研究表明[1]如果仅靠临床经验,鉴别诊断是心源性还是非心源性,通常较为困难,容易引起误诊。但是二者的鉴别对于临床医生的治疗策略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寻找一种快速简便,同时灵敏性及特异性高的检测方法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在临床工作中至关重要。B型钠尿腺(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是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心脏利钠肽系统中的一类多肽激素,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天然拮抗剂,由日本学者Codoh 于1988年首先从猪脑中提取,具有利尿、排钠及扩血管等多种生理作用[2,3],近的研究发现BNP检查对心力衰竭的诊断、预后、危险分层和个体化治疗应用的指标,在鉴别呼吸困难中亦有重要价值。本文分析急性呼吸困难患者的血浆BNP浓度,探讨BNP在急性呼吸困难中的鉴别诊断意义。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的关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无复流是影响治疗效果和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虽有许多治疗措施,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因此对于PCI术中的无复流应该重在预防.近年研究发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各种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如凝血系统、心脏利钠肽系统)及炎性反应等被激活,并与心肌梗死的预后相关[1].本研究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C反应蛋白(CRP)等与PCI术中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关系,探寻无复流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
利拉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引起的身体成分改变与血浆心脏利钠肽浓度变化有关等
Li CJ, et al. Cardiovasc Diabetol,2014,13:36.
目的:心脏利钠肽(cardiac natriuretic peptides, NPs)可通过增加脂肪分解来抵抗体内脂肪堆积。本研究旨在验证利拉鲁肽引起的体重下降与血浆NPs浓度增加有关这一假说。方法:纳入31例规律服用二甲双胍及除外噻唑烷二酮类(TZDs)的其他降糖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给予皮下注射利拉鲁肽治疗12周。在治疗前后分别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身体成分组成及腹部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面积进行测量。分别于治疗前后收集患者血标本,应用ELISA试剂盒测定心房利钠肽(ANP)和B型利钠肽(BNP)血浆浓度。结果:利拉鲁肽治疗12周后,患者的体重、腰围、总脂肪和肌肉重量、脂肪比例、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都显著降低,同时,血浆ANP和BNP水平明显增加,而且体重下降与血浆ANP和BNP浓度增加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利拉鲁肽引起的体重降低与血浆ANP和BNP水平增加显著相关。血浆NPs浓度增加可能是利拉鲁肽减轻体重的新机制之一。 -
步行试验评价阿托伐他汀钙改善心功能衰竭转归初步观察
目的:以6 min步行试验评价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后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患者运动耐量及心脏内分泌的病理生理影响.方法:随机入选116例扩张性心肌病伴CHF患者,其中阿托伐他汀钙组59例,另57例为对照组.Bittner方案行6 min步行试验.放射免疫法测定BNP.结果:阿托伐他汀钙治疗6个月后,患者症状、运动耐量明显改善,同时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结论:CHF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能缓解心衰症状、提高运动耐量,而且显著改善心脏内分泌功能,这种心脏内分泌变化可能有助于心衰预后.
-
奈西利肽与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以心室重构、血流动力学和神经激素改变为特征[1].心脏利钠肽如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近年来研究比较多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当心肌受到牵拉或室壁压力增大时,主要刺激心肌产生和分泌BNP.BNP可作为CHF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危险度分层等的有效标志[2].但急性CHF时,机体分泌的BNP量不足以逆转CHF症状.奈西利肽(nesiritide)为重组人内源性脑利钠肽,具有利尿、排钠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肺动脉压、右房压、全身血管阻力,升高心脏指数、每搏指数和左室射血分数[3,4],于2001年8月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为治疗急性失代偿性CHF的临床用药.本文主要针对奈西利肽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治疗价值,特别是在儿科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
-
卡维地洛治疗心衰脑利钠肽的动态变化
目的: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接受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治疗后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心脏内分泌的病理生理影响. 方法:CHF患者130例入选,其中卡维地洛组68例,另62例为对照组. 放射免疫法测定BNP. 结果: 卡维地洛组治疗6 mo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同时血浆BNP水平显著降低(324.7±33.6 vs 120.8±14.4) ng/L. 结论:CHF患者接受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不仅缓解了心衰症状,而且显著改善了心脏内分泌功能. 这种心脏内分泌变化可能有助于心衰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