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口服抗凝药相关出血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和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较传统抗凝药物(例如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低分子量肝素)更有效且安全.由于它们特殊的作用机制和特异性拮抗药物的匮乏,给临床医师在处理相关出血情况时造成了困难.本文将针对NOACs相关出血风险、监测及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处理等作一综述.
-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进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临床常见急症,尽管采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ACS后患者仍有较高的缺血事件复发率.凝血酶在ACS后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既往研究曾表明,华法林与阿司匹林联用可显著降低ACS患者死亡率,但因出血风险较高未获广泛临床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具有起效快、更安全、服用更方便的优点,近年来针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利伐沙班2.5mg每日两次可显著减少ACS后患者缺血复发的风险,带来临床净获益.
-
肥厚型心肌病伴发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现状及进展
心房颤动是肥厚型心肌病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发作增加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症状及住院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缺血性卒中及心血管死亡风险.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但抗凝治疗的启动时机仍有争议.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已广泛用于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但在肥厚型心肌病伴发心房颤动人群中的应用经验不多.
-
临床规范使用新型抗凝药物
虽然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抗栓效果明确、可靠,但其代谢易受食物、药物等因素影响,药物起效、失效时间长;个体对华法林的治疗反应与基因背景有关;华法林治疗窗口窄,需频繁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滴定剂量,以大限度地平衡抗凝效果与出血风险,从而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相比之下,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具有药代动力学稳定、可固定剂量使用、勿须频繁监测凝血功能、与药物及食物等相互作用少、药物安全性良好等突出优点,本文拟通过复习有关NOACs临床试验结果,解读抗凝、抗栓治疗指南的更新要点,为临床规范化使用NOACs提供借鉴.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患者围术期短期启动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在导管消融围术期短期启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单中心行射频或冷冻导管消融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97例(阵发性心房颤动72例和持续性心房颤动25例),根据抗凝情况分为两组:常规组34例,术前不间断口服达比加群抗凝3周以上;短期组65例,术前3d启动达比加群抗凝.研究观察的主要终点事件为血管穿刺后至术后48 h发生的血栓和栓塞事件,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大出血和(或)小出血事件. 结果 短期组和常规组的年龄[(59.0±9.1)岁比(58.8±10.4)岁,P=0.915]、CHA2DS2-VASc评分(2.5±2.0比2.5±1.8,P=0.956)、HAS-BLED评分(1.2±0.9比1.2±0.8,P=0.821)等基线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活化凝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5.6 ±50.8)s比(234.4±50.9)s,P=0.308].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未记录到血栓和栓塞事件,并且无大出血事件.在小出血事件方面,短期组有3例腹股沟穿刺部位瘀斑或血肿,常规组有5例,但两组小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比15.6%,P=0.110). 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于导管消融术前短期启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方案有效且安全.
-
新型抗栓药的临床应用
抗栓治疗是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和静脉性血栓疾病)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血栓形成的过程包括止血和凝血两大系统的激活和启动,因此抗栓治疗必须针对这两个系统,应包括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由于止血过程和凝血过程是同时启动的,且二者相互影响,故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
-
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预防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行射频消融后给予华法令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达比加群酯口服治疗,对比两组3个月后的卒中事件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7.3±3.8)天,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2.8±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出现脑梗塞5例,体循环栓塞3例,发生率为12.31%,观察组出现脑梗塞1例,体循环栓塞1例,发生率为3.08%。结论对于心房颤动患者在行射频消融治疗后,给予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能够有效的预防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
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时对异常子宫出血的影响
新型口服抗凝药因其治疗窗口宽、出血风险低、个体差异小、与食物和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广泛用于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此类药物比较受关注的是其造成的颅内和消化道的出血风险,但是在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时对女性患者异常子宫出血的影响却鲜有报道,而异常子宫出血对女性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对新型口服抗凝药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时对异常子宫出血的影响进行了概述.
-
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房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及依度沙班)治疗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截止2015年5月,在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中检索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华法林对比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3.1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随机对照研究,总计75 62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华法林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RR=0.90,95% CI(0.85,0.94),P<0.0001]、卒中和体循环栓塞率[RR =0.86,95% CI(0.79,0.93),P=0.000 1]、严重出血率[RR =0.79,95% CI(0.74,0.84),P<0.000 01]及颅内出血率[RR =0.43,95% CI(0.37,0.51),P<0.000 01],而缺血性卒中率[RR=1.02,95% CI(0.93,1.12),P=0.71]和心肌梗死率[RR=1.02,95% CI(0.91,1.16),P=0.70]无显著差异.亚组分析降低了异质性,漏斗检测多数结局无发表偏倚存在,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健.结论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优于华法林,前景广阔.
-
新型口服抗凝药活性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用药安全性监测方法可分为实验室检测和床边检测.对于实验室检测,相关的研究及指南已寻找到监测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相对敏感指标,但各监测指标还没有公认的安全范围来评估该类药物与出血风险的关系;且各相对敏感指标是否为佳监测指标,仍需进一步研究.涉及到床边检测的研究较少,目前有部分研究显示,床边检测方法用于监测新型口服抗凝药是可行的,但需要更多更系统的研究来验证.笔者从实验室检测和床边检测两方面,综述了新型口服抗凝药监测方法的新研究进展,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
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血栓栓塞性疾病是房颤常见和危险的并发症.口服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但其治疗窗窄且易与多种药物和食物发生相互作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克服了华法林的上述缺点,能更好地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出血风险.现将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抗凝药是通过抑制或阻断机体生理性凝血机制的某些环节而遏止血液凝聚的药物,临床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传统口服抗凝药可同时干扰凝血机制中的多个靶点,以华法林为代表.尽管华法林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效果明确,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医患双方的积极性.与传统口服抗凝药物相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是通过抑制凝血酶促反应中特定凝血因子的路径预防和治疗血栓,主要包括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凝血因子Xa抑制剂(利伐沙班、啊哌沙班、依杜沙班、Ⅲ期临床研究中的贝曲西班),NOACs具有起效快、代谢迅速、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与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较少、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二级预防等疾病的治疗中.因此NOACs得以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其适应证、剂量的调整及范围、如何优化个体用药等实际问题,使得NOACs走在了时代的前沿,为需要抗凝的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制定佳的治疗方案.以下就NOACs的药物特性及临床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希望可以为临床规范使用NOACs提供借鉴.
-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围术期的抗凝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目前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案.射频消融术在围术期存在着栓塞事件、大出血事件、小出血事件等并发症,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抗凝方案对于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传统的抗凝方案为肝素桥接法,而不中断华法林法、口服新型抗凝药等新型抗凝方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也逐渐被证实并广泛采用.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进展
目前,联合阿司匹林和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其中P2Y12抑制剂可以有效增强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降低阿司匹林抵抗率.但是,双联抗血小板的应用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且有约10%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会发生显著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故单纯的抗血小板治疗似乎不能有效防止术后血栓形成.术后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方案的治疗时间目前尚未统一.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不断进展,未来新型口服抗凝药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是改善CABG后患者结局的新方法.
-
房颤抗凝治疗进展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1].欧洲约有600万房颤患者[ 2 ];美国医学协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AMA)发布的ARITA研究[ 3 ]显示,美国房颤的患病率为 0.95%;胡大一等[4]的研究显示,中国的房颤患病率约为0.77%,据此估计中国约有1000万房颤患者.房颤发作时,心房泵血功能基本丧失,可导致心排出量显著降低25%甚至更多,这对心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同时,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较高,是非房颤患者的5~7倍.Framingham研究[ 5 ]证实,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有效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成为房颤治疗的重点.对于瓣膜性房颤患者均需进行抗凝治疗,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常采用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2010年心房颤动管理指南推荐的CHA2DS2-VASc评分系统进行危险分层[6].具体评分如下: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功能障碍1分;高血压1分;年龄≥75岁2分;糖尿病1分;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血栓栓塞病史2分;血管疾病1分;年龄65~74岁1分;性别为女性1分.对评分≥2的患者均需进行抗凝治疗,评分为1分者,口服抗凝药物或阿司匹林或不进行抗栓治疗均可;无危险因素,即评分0分者不需抗凝治疗[7].出血和血栓具有很多相同的危险因素,出血风险增高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往往也高,但这些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临床净获益可能更大[8].近年来,随着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不断问世,房颤抗凝治疗有了重大进展,现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单中心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状况分析
目的 探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口服抗凝药治疗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抗凝治疗.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4月在解放军福州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心房颤动的患者,收集临床基础资料和抗凝治疗情况,采用CHA2DS2-VASc评分进行卒中风险评估,评价患者的抗凝治疗方案.结果 共529例患者入选本研究.395例CHA2DS2-VASc评分≥2的患者中,156例(39.5%)接受抗凝治疗(单药或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137例(34.7%)接受抗血小板治疗,102例(25.8%)未行抗栓治疗.81例CHA2DS2-VASc评分为1的患者中,21例(25.9%)接受抗凝治疗(单药或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35例(43.2%)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5例(30.9%)未行抗栓治疗.53例CHA2DS2-VASc评分为0的患者中,12例(28.3%)接受了抗凝治疗.入组的529例患者中,277例(52.4%)抗栓治疗方案合理,13例(2.5%)治疗过度,137例(25.9%)治疗不足,102例(19.3%)未治疗.189例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128例(67.7%)服用华法林治疗,61例(32.3%)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46例服用达比加群酯,15例服用利伐沙班).结论 本研究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74.7%为卒中高危患者,其中61.5%的患者治疗过度、治疗不足或未进行抗栓治疗,应规范抗凝治疗,减少卒中风险.
-
4例特殊肺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传统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特点,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规范化、个体化抗凝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病情特殊的PT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分别为肾病综合征合并PTE、肿瘤合并PTE、产后合并PTE及骨科大手术后合并PTE。通过计算机断层摄影肺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或肺通气灌注扫描确诊为非大面积PTE并进行抗凝治疗,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及达比加群酯。3例治疗效果好,1例死亡。结论 PTE个体化、合理化抗凝治疗对患者至关重要。
-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与直接Ⅱa因子(凝血酶)抑制剂,与传统抗凝药物相比具有无需常规监测、起效快、抗凝效果可预测、剂量固定、受食物与药物作用影响小等优点。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抗凝效果不劣于传统抗凝药物,安全性更优越,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口服抗凝药解毒剂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取得很大的发展,逐渐取代传统抗凝药而成为临床一线的首选药物。尽管与传统抗凝药物相比,NOACs 的出血副作用相当或更小,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出血风险。传统抗凝药物的解毒剂对 NOACs 的解毒效果不佳,为该类药物的使用带来很大的风险和不便。针对NOACs的特殊解毒剂正在开发当中,前期试验已取得不错的结果。这些解毒剂具有代表性的药物包括Portola制药公司的andexanet alfa、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的idarucizumab以及Perosphere公司的aripazine,主要针对这3种NOACs解毒剂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
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新进展
房颤是临床常见且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有较高的血栓栓塞的风险,致残致死率高.抗凝治疗能有效的预防脑卒中和系统性栓塞,但是抗凝药在我国的应用情况一直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华法林是经临床证实有效的经典的口服抗凝药,但其治疗窗窄,服药依从性差,需监测血凝,使用受限;新型口服抗凝药弥补了华法林的不足,为房颤的抗凝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对于不能口服或口服药物无效的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为其带来了新希望.现就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