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haco+Iol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作者:商黎明

    白内障、青光眼均是我国主要致盲性眼病.随着人口老龄化,青光眼与白内障常同时发生.对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是分次手术还是进行青光眼与白内障联合手术,是目前临床上常遇到的问题.随着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材料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眼科临床医生认识到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好办法.2008年起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筛选,部分患者进行了Phaco+Iol植入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李书林

    目的 观察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56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并且这些患者合并老年性白内障,对于房角关闭≤180°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于房角关闭>180°的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后眼压、房角、前房深度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合理推广应用.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超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40例(4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比较疗效.结果: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的眼压显著低于术前(P<0.05),ACD、AOD500、佳矫正视力、前房角开放度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眼压、ACD、AOD500、佳矫正视力、前房角开放度较术后3d均无明显变化(P>0.05);47眼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5只术眼(10.64%)在术后7d内有轻度水肿情况,经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显著改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视力、眼压、房角开放情况等问题,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有较高临床价值.

  • 探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近远期疗效

    作者:王宗全

    目的:探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近期疗效和预后。方法本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2例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组32例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对比分析两组近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房角粘连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例脉络膜脱落、7例浅前房,并发症发生率为28.13%,治疗组3例角膜水肿和前房炎症、1例眼压>30 mm Hg ,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133,P=0.1203)。结论临床上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降低眼压和房角粘连,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作为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手术方案,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 2016年美国眼科学会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指南的中西医治疗探索

    作者:曹旭;赵静如;许家骏;宋立;张南;曹珂儿;肖采尹;李铁军;王莉萌

    借助循证医学的方法,根据临床上3例患者的治疗方案,对美国眼科学会于2016年发布的临床指南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其疑似患者的管理进行回顾性总结和探讨.针对临床上为常见的两种干预方式激光虹膜切开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集中讨论两种处理方式的优势和潜在风险,意在灵活运用新版指南.初步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中药干预,尽早保护视神经及视功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干预应充分评估患者情况,结合全身状态辨证论治,选择精准化、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血浆心钠素的改变及其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作者:彭清华;朱文锋;李传课

    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F)是20世纪80年代被命名的一种体内循环激素,有强大的利尿、排钠、舒张血管、降血压作用.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生物测量

    作者:林涛

    目的:应用UBM和数学模型来测量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眼球的解剖结构和虹膜形态,研究其虹膜后表面形态和眼后房结构的某些解剖特征.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63只眼,年龄40-70岁,分3个年龄组,每组21只眼,男女比例1∶2,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组63只眼,年龄40-70岁,分3个年龄组,每组21只眼,男女比例1∶2.2.方法:眼前节各项参数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和数学模型构建.数据作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1.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眼与正常眼比较:中央前房深度、小梁网虹膜夹角、房角开放距离、虹膜后表面曲率有统计学差异;后房截面积无统计学差异.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眼与正常眼比较具有以下解剖特点:前房浅,位置前移,房角窄,虹膜后表面膨隆,前房拥挤现象,睫状沟和后房空间大小无改变,后房结构整体前移.2.年龄组间比较:中央前房深度、小梁网虹膜夹角、房角开放距离、虹膜后表面曲率有显著差异,而后房截面积无明显差异.病例组与正常组比较具有前房浅、位置前移,房角窄,虹膜更膨隆.3.定量测量正常眼的虹膜后表面曲率值是98.363±47.289μm-1,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眼的虹膜后表面曲率值为190.429±75.308μm-1.正常眼虹膜后表面曲率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趋势.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眼的虹膜后表面曲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结论:验证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眼发病与自身前房拥挤的解剖特点有关,发现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眼后房面积正常而整体前移增加了瞳孔阻滞力.虹膜膨隆程度的精确测量有助于了解眼后房压力的变化和房角关闭机制的分析,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我国青光眼的常见类型,其发病机制一直公认与眼的解剖因素相关.本课题应用UBM和数学模型来测量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眼球的解剖结构和虹膜形态,并以正常眼为对照进行分析,验证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眼的某些解剖特点,并且进一步研究其虹膜后表面形态和眼后房结构的某些解剖特征,本课题提供了几种新的测量参数来研究眼球的解剖结构.

  • 探讨高眼压状态下36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

    作者:刘安

    青光眼是一复杂顽固而又严重影响视力的不可逆致盲性常见眼病.据新流行病资料表明,青光眼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第二位致盲眼病,在我国为第三位致盲眼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与Qurgley的资料提示,至2000年全球约有6680万患者罹患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600万患者展患继发性青光眼,其中约有670万患者因青光眼致盲.一般情况下,青光眼患者应在眼压控制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但临床上有很多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急性发作,应用多种青光眼药物不能控制眼压,如不及时治疗,往往贻误治疗时机,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应在高眼压的状态下实施手术治疗.[1]为探讨手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对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间我科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高眼压下实施小梁切除手术,观察术后临床疗效.

  • 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体会

    作者:马瑞

    目的:研究并分析护理干预对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影响。方法: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共收治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04例,随机分组,对照组的52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的52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4.62%,临床护理满意度为86.54%,与观察组患者的94.23%和98.08%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持续性高压眼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而言,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有助于保证患者临床疗效,且对于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也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 心理状况、个性特征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相关性

    作者:任耘;王美

    目的:探讨心理状况、个性特征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 100例的病例资料,设为观察组,同时另选100名健康志愿者信息资料设为对照组,分别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况进行评价,采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MMPI)及个性问卷(EPQ)对两组个性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心理状况与个性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抑郁及焦虑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483,24.641,P<0.001);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在内、外向稳定型上分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 2=6.082,P=0.014;x2 =6.368,P=0.012);观察组在MMPI评分中的Hs(疑病)、Hy(癔病)和D(抑郁)、Pa(猜疑)、Sc(精神分裂)和Ma(躁狂)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099,4.947,6.904,P<0.001;t=3.224,P=0.002;t=5.459,P<0.001;t=2.883,P=0.004);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显示PACG患者的焦虑水平与Hs(r=0.294)、Hy(r=0.146)、Ma(r=0.159)等个性特征呈正相关(P<0.05),与Pa呈负相关(r=-0.057,P<0.05);抑郁水平与Hs、Pa呈正相关(r=0.285,0.362;P<0.05),与Hy(r=-0.107)、Sc(r=-0.316)、Ma(r =-0.098)等个性特征呈负相关(P<0.05).结论:PACG与负性个性特征以及负性情绪有关.

  • 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作者:杜明艳;刘福源

    目的:了解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建立适合于青光眼患者的围术期心理干预措施.方法:随机抽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80例,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松弛训练和自我催眠疗法对于预组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心理干预.结果:与对照组比干预组患者术前1日和术后3日的状态焦虑、抑郁评分及术前1日和术后当日的心率、收缩压明显减低,术中疼痛不适程度较轻,手术满意度较高.讨论:支持性心理治疗、松弛训练和自我催眠疗法是青光眼患者围术期心理干预的有效措施,便于临床实施,值得推广应用.

  • 巩膜瓣下双池效应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李依焕;杨阳;薛国民

    目的 评价巩膜瓣下双池效应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1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巩膜瓣下双池效应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治疗,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月时眼压平均值,术后1年患眼功能性滤泡和非功能性滤泡比率,以及术后早期前房深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眼压平均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眼压均较术后1周时明显增高(P<0.05),但治疗组眼压增高幅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年患眼功能性滤泡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非功能性滤泡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早期出现Ⅰ度浅前房3例,浅前房发生率为4.2%;对照组患者术后早期出现Ⅰ度浅前房11例、Ⅱ度浅前房2例、Ⅲ度浅前房1例,浅前房发生率为20.0%,治疗组早期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巩膜瓣下双池效应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稳定眼压效果好、近期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进展

    作者:李明霞;李臻;齐玉珍

    青光眼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急性发作时眼压急骤升高,视力急剧减退,严重时可无光感,如不及时积极治疗,可导致失明。通过对青光眼患者进行急救护理并运用心理护理、术前术后护理、健康教育方式,使患者、医护人员共同有效地预防发病和控制眼压升高,对保护患者视力,降低致盲率,提高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俊;陈佩卿;金冲飞;姚克

    目的 应用眼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急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行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原发性急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虹膜膨隆型)患者42例,术前用UBM测小梁虹膜夹角(θ1)、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以及中央前房深度(ACD),并随机分成2组,选择组在房角狭窄所在象限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非选择组在颞下方或鼻下方象限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术后2周复查眼压、UBM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2组患者手术后ACD、θ1、AOD500与手术前比较均有增加,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选择组手术前后的ACD、θ1、AOD500的增加值与非选择组的增加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UBM能活体观察手术前后房角的变化,激光孔的通畅程度,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治提供了更有效的检查方法和疗效观察.激光位置的选择对手术疗效无明显影响.

  • 超声生物显微镜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前后眼前节结构改变的初步研究

    作者:潘雪;李平华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分别观察急、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前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26例33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25例3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别于小梁切除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应用UBM进行眼前节结构的测量.结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开放距离 (AOD)、房角开放度数 (AA)、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虹膜晶体夹角(θ2)、虹膜悬韧带距离(IZD)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3眼发现睫状体脱离.慢性闭角型青光眼ILCD、θ2、IZD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UBM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手术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能进行精确测量,对探讨青光眼发病机制、防止并发症发生、判断手术预后均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晶状体厚度及晶状体相对位置超声生物测量

    作者:王红星;李筱荣;刘巨平;张琰;刘冕

    目的 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晶状体厚度及晶状体相对位置,并探讨晶状体因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A超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急性发作眼22眼、APACG对侧未发作眼2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药物控制未手术20眼、CPACG小梁切除术后18眼及正常30眼行晶状体厚度(LT)、前房深度(ACD)和眼轴长度(AL)生物学测量,同时计算晶状体相对位置(RLL)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LT/AL),各项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PACG的相对晶状体位置前移,较正常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ACG发作眼的晶状体厚度大、晶状体相对位置前移明显、前房浅,与正常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PACG的小梁术后相对晶体位置没有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随年龄增大,晶状体厚度增加,晶状体相对位置前移,导致晶状体阻滞,是PACG重要发病机制;CPACG在小梁切术后晶状体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提示APACG的急性发作与晶状体相对位置密切相关,关注晶状体相对位置对PACG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超声生物测量在预防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应用研究

    作者:蒋筑丽;刘新华;方辉;胡嘉涛;胡智安;周爱云;杨璐

    目的 探讨筛查早期诊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异常及其量化指标.方法 使用A超对青光眼患者30例(59眼)、正常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27例(54眼)、30至45岁正常成年人30例(60眼)的眼球解剖结构作系统测量(包括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同时计算相对晶体位置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对各项均值进行对比分析(t检验).结果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两对照组相比,存在前房浅、晶状体厚、相对晶状体位置前移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增大等解剖结构异常,当晶状体厚度大于4.43 mm,晶体相对位置数值介于0.195~0.197 mm之间时,存在发生闭角型青光眼的趋势.结论 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球解剖结构异常的诸要素中,前房深度、晶体相对位置和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等参数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生物结构的超声测量

    作者:姜霄晖;任勇;闫洪禄;张捷;刘英华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生物结构特点.方法:应用Alcon公司眼科专用A/B型超声诊断系统对32例60只各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A超测量(包括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和角膜直径测量,以30例60只正常眼对照,并进行相关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中各项均值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解剖上存在晶体较厚,相对晶体位置较前,视轴较短,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较大,前房较浅和角膜横径较小等特点.

  • 532 nm半导体激光联合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作者:彭蔚;蓝育青;卢彦;夏朝霞;张弛

    目的 探讨532 nm半导体激光联合Nd:YAG激光行周边虹膜切开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68例76只眼,34只眼行单纯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42只眼行联合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观察术中能量,术后眼压恢复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前房及房角情况.结果 术前、术后1h、1d、1和4周的平均眼压值,联合激光组分别是(16.07±3.32)、(24.56±3.01)、(18.36±2.01)、(16.12±2.13)和(15.91±2.38)mmHg;单纯激光组分别为(15.98±2.11)、(28.12±3.37)、(19.52±2.47)、(17.22 4-2.24)和(15.87±3.41)mmHg,单纯激光组术后1 h、1 d的眼压升高幅度较联合激光组高.联合激光组周边虹膜均一次透切成功,前房出血较少,前房炎症反应较轻,无视力损伤及角膜、晶状体损伤.结论 532 nm半导体激光联合Nd:YAG激光行周边虹膜切开术具有并发症少、一次透切率高和总能量低等优势,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理想术式.

  • 倍频Nd∶YAG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后虹膜组织病理学研究

    作者:邹俊;廉井财;王康孙

    目的探讨倍频Nd∶YAG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后的虹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倍频Nd∶YAG激光对猴眼的周边部虹膜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术后1、3个月的虹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术后1、3个月的光镜和扫描电镜显示光凝处的虹膜收缩纹和不同程度的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结论证实了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的作用机制:(1)虹膜组织内黑色素细胞及胶原蛋白吸收光能并转变为热能引起光凝固反应;光凝部位虹膜表面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胶原蛋白形成,导致产生瘢痕.(2)该术式可减轻虹膜根部膨隆,增宽前房角,增加房水引流 .提示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可应用于临床治疗某些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515 条记录 2/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