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与治疗方法的新转变

    作者:吕爱国;郭黎霞;范肃洁

    青光眼是世界上第一大不可逆性致盲眼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青光眼的发病率也在逐步提高,而这部分病人的视功能一旦受到损伤就不可恢复,这必然会给病人的生活造成障碍并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我国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ACG)的高发区,故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将患者的视功能损害程度降到低成为我国青光眼防盲工作的首要目标。本文中笔者对近年来有关闭角型青光眼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新转变与发展趋势进行评述。

  •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力及眼压的影响研究

    作者:韩兆玲

    目的 探讨使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合并白内障的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力及眼压的影响.方法 对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51例合并白内障的原发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使用房角镜、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房角及周边粘连关闭等情况;记录术前眼压,并在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进行随访,测量记录眼压.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术后6个月时患者佳矫正视力情况有显著性改善(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患者眼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术后6个月时患者房角周边前粘连程度明显优于术前(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合并白内障的原发闭角青光眼患者治疗后,可显著提高患者视力水平,并明显减低患者眼压.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09例

    作者:宋林;姚春华;李胜

    1996~1999年,我们收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09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309例(402眼)中,男127例,女182例;年龄34~76岁.单眼216例,双眼83例,眼压3.7~10.9 kPa,平均7.31 kPa;前房角窄3~4度371眼,前房角粘连31眼;285眼杯/盘比>0.7,视盘呈苍白色117眼;视野均有缺损,其中管状视野146眼.

  • 作者:

    关键词:
  • 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青光眼疗效观察

    作者:高传文;戴涛;赵钰;王博;荆晶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选取120例(153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对照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控制、滤过泡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两组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后1周及1个月平均眼压,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时检查,观察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70眼出现功能性滤泡,而对照组仅52眼,观察组13例术后浅前房和低眼压,对照组浅前房4例,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控制良好、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

  • 前房注气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临床研究

    作者:杨华鹏

    目的 研究前房注气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 1月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患者134例(共154眼),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7例(共77眼),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治疗组采用前房注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视力、眼压、治疗有效率、远期滤过泡形态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一次治疗成功率和治疗持续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患者采用前房注气术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的提高一次治疗成功率和治疗持续时间,对视力、眼压均无明显影响,可推广应用.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关系

    作者:李琨;李立涛;楚松峰;赵才

    青光眼是我国当前主要致盲眼病之一,缺乏可靠的预防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保障良好视力的好方法.观察我院1995年6月~2000年6月收住的164例青光眼患者中,患慢性支气管炎者65例,占39.6%,视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现报告如下:

  •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作者:李晓鹏;王爽;李彦;焦军杰;刘静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是亚洲人群常见的青光眼类型,小角膜、浅前房、窄房角、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及晶状体过厚等都是PACG形成的解剖因素,而晶状体过厚是主要因素[1].慢性PACG患者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白内障,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采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慢性PACG合并白内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庞柏林;马显力;周灵;邓水凤

    白内障和青光眼是临床上常见的两大致盲眼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在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常见的青光眼类型,患病率约位1.79%[1],能够对视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白内障和青光眼同时发病的患者越来越多[2].对于这类患者,临床上该如何选择手术治疗方案,既能降低眼压、延缓青光眼的发展同时又能提高视力,是每个眼科医生都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程方圆;梅立新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致盲疾病之一。近来研究者们通过关联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了一些与PACG相关的易感基因,如PLEKHA7、COL11A1、PCMTD1和ST18,也有研究发现一些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相关的基因与PACG的发病相关。由于PACG患者眼部的特征性解剖结构,一些与眼球发育和眼轴长度调控相关的基因也被发现与PACG的发病相关。对这些易感基因更加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探明PACG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实现在高危人群中的早期诊断、干预,以及为将来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 舒适护理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裴悦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100例拟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常规眼科护理方法,观察组50例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治疗结束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视力达标率、眼压达标率、并发症发生率,并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视力达标率及眼压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围术期实施舒适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眼压达标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可以提高护理质量.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防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作者:王怀洲;王宁利

    针对我国常见不可逆致盲眼病-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以下简称闭青)的高患病率和高致盲率的问题,项目组从发病机制和早期诊断及治疗技术入手,系统地研究了我国闭青患者的房角解剖结构,发现了我国闭青的发病机制,建立了新的机制分类;对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的闭青患者和正常人群进行了分子遗传学研究,首次发现与闭青发生相关的4个相关基因;研发了闭青筛查的关键设备和筛查技术;揭示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损伤的新分子机制,创立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干预流程;首先提出闭青循序性治疗模式,改良了手术技术,构建适合中国人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处理流程,提高了治疗效果.由此,全面提升了闭青的科学认知水平和临床诊治水平,本项目完成了我国闭青防治技术从技术跟踪到技术引领的跨越.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中联合周边虹膜切除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琼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安全有效的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术.方法 对56例76眼行小梁切除联合周边虹膜切除术,36眼行单纯周边虹膜切除术,均在充分的术前准备下进行.结果 本组病例术中术后均未发生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虹膜嵌顿、前房严重色素膜反应及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及轻柔操作前提下进行周边虹膜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 PACG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

    作者:梁冉冉

    目的 探讨引起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行手术治疗的483例患者(642眼)临床资料,对可能引起术后恶性青光眼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者14例(24眼),发生率为2.90%(3.74%);年龄<60岁、慢性PACG、房角全关闭、持续高眼压、眼轴长度<22 mm、前房深度<2 mm、晶体厚度<4.5 mm时术后恶性青光眼发生率分别为4.85%、4.79%、5.42%、4.90%、5.51%、5.44%、4.27%,≥60岁、急性PACG、房角非全关闭、高眼压缓解、眼轴长度≥22 mm、前房深度≥2 mm、晶体厚度≥4.5 mm时术后恶性青光眼发生率分别为1.17%、1.09%、1.94%、1.45%、1.01%、1.02%、0.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房角全关闭、持续高眼压、眼轴长度<22 mm是引起PACG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小、术前房角全关闭、持续高眼压、眼轴长度短是PACG术后发生恶性青光眼危险因素,应在术前予以重视.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宋思文

    目的 探讨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施治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5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于所有患者于临床选择超声乳化术展开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治疗,完成手术后对患者施以为期半年的随访,就手术前、手术后眼压、视力以及前房深度几方面展开对比.结果 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前眼压进行比较,手术后眼压获得显著改善(P<0.05);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前视力进行比较,手术后视力获得显著改善(P<0.05);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前前房深度进行比较,手术后前房深度获得显著改善(P<0.05).结论 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于临床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施治,于眼压、视力以及前房深度改善几方面可以获得显著效果,终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综合效果以及预后能力的提高做出充分保证.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案研究

    作者:王旭东;王力文

    目的 探索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案.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6月—2017年2月于该院眼科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8例,共88只眼,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共44只眼,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44例,共44只眼,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超声乳化术.随访1~12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眼压控制情况以及滤过泡形成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 年龄、BMI、合并症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视力对比,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0.5±0.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视力(1.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前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眼压(25.5±0.1)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眼压(50.0±0.1)mmHg,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P<0.05).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方法可有效减少青光眼患者的术后并发.

  • 白内障摘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体会

    作者:邹争飞

    目的 探讨采用白内障摘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建议和措施.方法 本研究选择2008年5月到2010年6月在我院进行白内障切除治疗原发性青光眼患者45例(45只眼)进行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鉴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采用本次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 对研究对象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表明,视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主要为0.4之上,为39例,占86.7%,研究人群术后1周眼压分布情况为(14.6±3.1)mmHg,其中<20.55mmHg手术对象为41例,占91.1%,>20.55motHg患者为4例,占8.89%,对研究对象手术后进行随访丰年,分别记录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丰年的视力和眼压情况,并与手术前进行比较分析可见,手术后各时间点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视力得到了明显的恢复和眼压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本研究显示手术后滤过泡主要分布为Ⅰ型和Ⅱ型患者为为41例,占91.1%.结论 采用白内障摘除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较好,应加强推广.

  • 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邱元宏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对象共48例,均是从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所接收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方便选出的,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为单纯小梁切除术,在术后给予患者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为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在接受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终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发现,治疗组有效率95.83%,显著优于对照组62.50%,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39,P<0.05).结论 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使用所能发挥的临床治疗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患者在接受此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后疾病可以得到有效治疗.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作者:彭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我国呈现人口老龄化趋势.随之青光眼发病率也逐年增长.青光眼分为原发性、先天性及继发性,本文先叙述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基本知识,如分类及发病因素,然后结合医学实践中治疗的临床表现,详细列举了患者的发病特征及治疗阶段,后对治疗手段加以叙述,并重点介绍了药物手术结合治疗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旨在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提供第一手资料.

  • 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并发症探讨

    作者:冯博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治疗方法 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并发症情况.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7月—2017年7月科室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单眼)与观察组30例(单眼).对照组给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术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对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手术后眼压水平为(12.90±2.45)mmHg,低于对照组(21.84±3.09)mmHg(t=12.4172,P<0.05);观察组手术后视力水平为(0.67±0.13),高于对照组(0.61±0.12)(t=1.8575,P<0.05);两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81,P>0.05).结论 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用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中效果理想,但对于房角粘连已久的病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往往需要加用局部降眼压药,联合小梁切除术才能较好的控制眼压,宜根据每例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案.

515 条记录 5/26 页 « 12345678...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