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

    作者:朱水波;朱健;郗二平;张瑜;周孜孜;许贵华;李雪梅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报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至2015-10因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在我院接受TEVAR治疗的5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原因。结果:56例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中21例主动脉弓解剖条件复杂,行TEVAR7例,行TEVAR、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4例;主动脉夹层形态复杂16例,行TEVAR5例,行TEVAR、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1例;夹层破口累及主动脉弓19例,行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TEVAR17例,预开窗血管支架的TEVAR 2例。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TEVAR是治疗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通过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分支血管旁路术、血管支架改良等方式扩大其应用范围。

  • 主动脉弓上动脉损伤救治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茂华;金星;张十一;种振岳;吴学君

    目的 分析采用不同救治方式治疗主动脉弓上动脉损伤的初步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23例弓上动脉损伤患者(男性18例,女性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患者采取开放手术治疗(开放手术治疗组),13例患者采取腔内治疗(腔内治疗组),1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对所有存活的患者进行了1~ 60个月的电话或门诊随访,对治疗后的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进行了评估记录,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30 d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30 d内,开放手术治疗组的患者,1例患者死亡,2例患者发生了脑梗死,但均在30 d内恢复正常.腔内治疗组的患者无死亡及脑梗死发生,但1例患者术后30 d内发生了闭塞.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2.4±1.1)h及(1.0±0.4)h](P<0.01)及术后住院时间[(8.3±3.0)d及(2.5±1.0)d](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接受开放手术及腔内治疗的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病死率分别为11.1%及0(P=0.4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及7.7%(P=0.26),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66.7%(6/9)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及92.3%(12/13)接受腔内治疗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初步结果显示,对于主动脉弓上动脉损伤,腔内治疗与开放手术相比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略低,腔内治疗为修复弓上动脉损伤的重要方式,在抢救弓上动脉损伤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阶梯式治疗模式68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凯;范欣鑫;杨硕菲;丁威威;何长生;吴性江;黎介寿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ASMVT)阶梯式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ASMVT患者68例,男性50例,女性18例,年龄(45±12)岁。总结ASMVT发病因素和临床特征,采用腔内介入?损伤控制手术?重症监护?肠康复治疗的阶梯化治疗模式,分析血管通畅率、小肠切除长度、手术并发症和远期疗效。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疗效指标。结果在阶梯式治疗模式的指导下,68例患者单纯腔内治疗24例,手术治疗19例,腔内联合手术治疗25例,其中暂时性腹腔开放患者6例。住院期间死亡2例,总治愈率为97?1%。与单纯手术治疗组相比,腔内联合手术组小肠切除范围明显减少[(92±14)cm比(162±27)cm,t=-2?377,P=0?022]。所有患者随访1年,随访期间4例患者发生短肠综合征,均为接受单纯手术治疗的患者。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ASMVT的关键,快速改善肠缺血状态对于提高患者预后尤为重要。阶梯式治疗模式能明显减少小肠的切除范围,避免短肠综合征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远期预后。

  • 破裂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动脉瘤66例血管内治疗回顾性分析

    作者:李侠;韩峰;陈燕伟;田钧;王振民;孙平安;张敏锐;曹妍;韩艳

    目的 探讨破裂前交通动脉复合体(ACoAC)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的66例破裂ACoAC动脉瘤病例资料.男性50例,女性16例;年龄31 ~ 69岁,平均年龄(51 ±8)岁.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13例,Ⅱ级36例,Ⅲ级11例,Ⅳ级6例.动脉瘤瘤体大径≤3 mm者14例,>3 mm且≤7 mm者36例,>7 mm者16例.绝对宽颈动脉瘤8例,相对宽颈50例,窄颈8例.血管内治疗采用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包括单微导管栓塞法28例,双微导管栓塞法18例,支架辅助法14例和球囊辅助法6例.术后随访6~12个月,行改良Rankin评分并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栓塞方法分组,采用x2检验或F检验比较组间即刻完全栓塞率、复发率及DSA复查时间.结果 完全栓塞60例,次全栓塞3例,不完全栓塞3例;2例术后并发轻偏瘫伴失语,1例死亡.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0级31例、1级22例、2级8例、3级2例、4级2例、5级0例、6级1例.66例在术后平均(7.5±1.0)个月复查DSA,4例复发.不同栓塞方法组间即刻完全栓塞率、复发率、DSA复查时间无明显差别(P均>0.05).结论 基于动脉瘤形态和载瘤动脉空间走行,选用不同的血管内栓塞是治疗破裂ACoAC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 腔内修复术治疗原发性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作者:吴海卫;孙磊;李德闽;景华;许飚;王常田;张雷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原发内膜破口位于主动脉弓远端或降主动脉的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中期结果.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心胸外科对21例原发性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修复治疗.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2 ±9)岁.17例患者升主动脉表现为单纯壁间血肿,4例表现为假腔活动血流和部分血栓形成;8例患者降主动脉表现为起始部溃疡合并壁间血肿形成,13例患者降主动脉形成真假腔双腔走血典型夹层改变.所有患者接受血管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急性期手术15例,慢性期手术6例.结果 全组患者植入锥形支架13例,直筒型支架8例,其中1例行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术,1例植入限制性裸支架.术后2例患者气管切开,围手术期无脑卒中、截瘫、支架破裂或移位、肢体或腹腔器官缺血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 ~72个月,所以患者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壁间血肿完全吸收.1例出现Ⅰ型内漏、溃疡扩大,1例支架远端Ⅳ型内漏.1例患者于术后2年外伤后复查见升主动脉夹层,后于心肺转流下行杂交手术治愈.结论 腔内修复术治疗原发性逆撕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良好.

  • 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

    作者:何子骏;罗永春;张振海;梁春阳;王斌;张强;徐如祥;沈春森

    目的 探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急诊接受Solitaire AB支架机械取栓的17例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44 ~75岁,中位年龄60岁.基底动脉闭塞8例,椎动脉闭塞4例,椎动脉合并基底动脉闭塞5例.分析取栓治疗的再通率及并发症,采用t检验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价患者术后90d临床预后.结果 17例患者中,血管成功实现再通15例,2例未能再通,发病时间均>7.5h.17例患者均未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1周NIHSS评分为(11±10)分,较术前的(17±5)分明显降低(t=2.949,P=0.009).术后90d随访,1例死亡(mRS 6),1例严重残疾(mRS 5),2例重度残疾(mRS 4),4例中等残疾(mRS 3),9例良好(mRS≤2).2例死亡及严重残疾均为取栓失败的患者,2例重度残疾患者入院时NIHSS> 20分,发病时间>6h.结论 应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对安全,初步临床效果较好.

  • 血管内多支架套叠伴或不伴弹簧圈栓塞重建治疗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

    作者:祁鹏;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陆军

    目的 探讨血管内多支架套叠伴或不伴弹簧圈栓塞技术重建治疗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17例经多支架套叠伴或不伴弹簧圈栓塞重建治疗的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患者.男性1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7±13)岁,共17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后循环缺血或梗死5例,占位效应合并脑干梗死1例,头痛头晕4例,偶然发现2例.动脉瘤位于椎动脉颅内段11例,椎基底结合部或基底动脉主干6例;动脉瘤平均长径为(18.5±9.2)mm,平均横径为(8.0±2.3)mm.结果 单纯多支架套叠治疗8例,多支架套叠伴弹簧圈栓塞治疗9例.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不完全闭塞16例.1例患者因术后早期出血死亡.余16例患者术后平均临床随访(21±1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0~1级15例,4级1例.15例术后平均造影随访(9±5)个月,完全闭塞7例,好转3例,稳定2例,复发3例.结论 多支架套叠伴或不伴弹簧圈栓塞治疗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疗效满意.

  • 覆膜支架治疗颅颈段动脉瘤的近期结果

    作者:张涛;邓剑平;陈虎;刘宇峰;王芳芳;李帅;刘福德;赵振伟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颅颈段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覆膜支架治疗的20例颅颈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22~ 67岁,平均年龄40岁.动脉瘤诱因自发性10例、外伤史5例、手术史5例.术后进行电话、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20例患者共置入24枚覆膜支架,均顺利释放至载瘤动脉.术中支架贴壁不良发生内漏3例,支架远端覆盖不全2例,急性血栓形成1例,病变血管撕裂1例;通过套装支架、弹簧圈栓塞、动脉溶栓等操作后影像学治愈18例,改善2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时间1 ~ 96个月,平均19个月,其中2例发生迟发性载瘤动脉闭塞,1例仍存在内漏.结论 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颅颈段动脉瘤安全有效,近期随访结果满意.

  • 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内机械取栓困难的临床分析

    作者:杜娟;崔永强;吴铮;王贵平;孔祥锴;张小峰;段文博;蔡艺灵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动脉内机械取栓困难(取栓次数≥3次)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10月解放军第三○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例取栓困难(取栓次数≥3次)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38~86岁,平均年龄(70±15)岁.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5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3例.患者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M(QR)]为16分(12分),取栓前闭塞动脉血流的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分级)均为0级.采用Solitaire AB取栓支架进行闭塞动脉内取栓.结果 8例AIS术中取栓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血栓多发;路径动脉迂曲;指引导管仅置于颈内动脉虹吸部以下,对血栓的抽吸与取栓支架的支撑力度不够;拉栓中发生栓子脱落;未全身麻醉患者配合不佳.5例术中动脉内使用了盐酸替罗非班.成功取栓后mTICI分级3例为2a级、4例2b级、1例3级.术后7d的NIHSS评分为5分(24分);术后90 d的改良Rankin评分良好5例(0~2级),残疾3例(3~4级).结论 注重路径动脉条件和血栓性质、范围,选用适宜的导管、取栓器材和麻醉方式,改进操作技术和围手术期用药,有助于取栓困难AIS的治疗.

  • 神经介入新进展略览:希望与问题并存

    作者:王大明;陆军

    近两年来,有关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理念、技术、材料特别是临床试验结果的新报道,使神经介入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造成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已获得指南的推荐,可谓里程碑式的进步.相比开颅夹闭,介入手段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优势获得进一步证实,新的动脉瘤闭塞装置不断出现.头端可离断微导管的应用提高了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的安全性,经静脉入路栓塞也有学者进行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长期效果不逊于内膜剥脱术.当然,有些领域新的临床试验未取得预期的结果,如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或椎动脉狭窄的效果均劣于单纯内科治疗,尚需进一步研究.

  • 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DSA即刻结果判读的影响

    作者:王驰;刘长江;杨鹏飞;黄清海

    目的 探讨不同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采用Raymond分级的即刻结果判读的影响.方法 连续纳入2012年1至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436例并进行编号,采用SPSS软件从中按数字法随机抽取6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医师从事神经介入工作年限,将参与调查的10名医师分为低年资组(从业<5年)和高年资组(从业≥5年),各5名.所有颅内动脉瘤即刻栓塞程度均由每名医师独立进行评价.低年资组医师在首次评价后接受统一的神经介入Raymond分级课程培训1个月,培训结束后再次对原病例进行评价,比较低年资组培训前后、低年资组培训前和培训后分别与高年资组间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1)高年资组一致性κ值(0.46±0.05)高于低年资组(0.31±0.1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2,P=0.01).(2)高年资组整体一致性既高于低年资组培训前又高于低年资组培训后,组间κ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4±0.04)比(0.31±0.11)和(0.41±0.06),t值分别为6.13和2.97,均P<0.01].(3)对于侧壁、分叉部、大型(11 ~25 mm)、中型(5 ~ 10 mm)、小型(<5mm)、窄颈和宽颈动脉瘤的Kappa值,低年级组培训前分别为(0.39±0.11)、(0.24±0.13)、(0.35±0.13)、(0.35±0.12)、(0.1 3±0.09)、(0.23±0.1 1)、(0.34±0.09),培训后分别为(0.45±0.06)、(0.37±0.07)、(0.75±0.21)、(0.40±0.14)、(0.12±0.09)、(0.63±0.04)、(0.33±0.07),高年资组分别为(0.57±0.04)、(0.51±0.04)、(0.48±0.05)、(0.63±0.07)、(0.40±0.07)、(0.49±0.05)、(0.56±0.05),低年资组培训后侧壁、分叉部、大型和窄颈动脉瘤栓塞结果判读的Kappa一致性优于培训前,培训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对于<10 mm和宽颈动脉瘤培训前后判读的一致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年资组侧壁、分叉部、大型、中型、小型、窄颈、宽颈动脉瘤栓塞结果判读的一致性,分别与低年资组培训前和培训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不同年资神经外科医师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即刻结果的Raymond分级判读一致性受临床经验、培训经历及动脉瘤大小的影响.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作者:冯明陶;曹伟;李嘉楠;杨鹏飞;方亦斌;许奕;洪波;黄清海;刘建民

    目的 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经DSA或头部CT血管成像(CTA)或头部MR血管成像(MR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3例,并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结果 33例患者共35个动脉瘤,均成功释放PED,其中10个动脉瘤采用单纯PED置入,25个采用PED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包含2个采用Pipeline桥接技术).围手术期出现1例(1个动脉瘤)血栓栓塞事件并出血转化,1例(1个动脉瘤)因致死性动脉瘤延迟出血而死亡.临床随访31例(33个动脉瘤),随访时间为术后4~18个月,无出血或血栓栓塞事件发生.18个动脉瘤获术后短期影像学随访(3~5个月,增强MRA或DSA),其中10个瘤颈残留或瘤体显影,8个动脉瘤完全不显影;19个动脉瘤获术后中期影像学随访(6~16个月,增强MRA或DSA),其中2个瘤颈残留,17个动脉瘤完全不显影. 结论 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但血流导向装置置入后颅内出血的并发症不可忽视,其相关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 机械取栓术中平板CT高密度征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邢鹏飞;沈红健;李子付;张磊;张洪剑;杨鹏飞;张永巍;刘建民

    目的 分析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中局部脑组织平板CT高密度征的特点以及影响其出血转化及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行机械取栓治疗且术中行平板CT检查的患者244例(后循环病变64例),其中桥接治疗85例.根据平板CT结果是否存在局部高密度征,分为高密度征组(71例)和非高密度征组(173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资料[桥接治疗、闭塞部位、血管再通达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2b~3级、术后90 d预后良好、出血转化、病死率]的组间差异.对术中平板CT高密度征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评价高密度征组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良好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高密度征组术前NIHSS评分高于非高密度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5,23)分比17(10,22)分,Z=5.454,P=0.028],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高密度征组颈内动脉末端T形或L形、大脑中动脉M1段的闭塞比例均高于非高密度征组[36.6%(26/71)比22.5%(39/173),50.7%(36/71)比35.3%(61/173)],椎-基底动脉的闭塞比例低于非高密度征组[5.6%(4/71)比31.2%(54/1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密度征组预后良好率低于非高密度征组[39.4%(28/71)比61.3%(106/173)],出血转化率及病死率均高于非高密度征组[33.8%(24/71)比11.0%(19/173),16.9%(12/71)比6.9%(12/1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后高密度征发生率为29.1%(71/244),高密度征病灶可见于1个或多个部位(共计87个),常见部位分别为尾状核头40.2%(35个)、外囊23.0%(20个)、内囊11.5%(10个)、皮质及皮质下白质17.2%(15个)、脑干2.3%(2个)及距状沟5.7%(5个),尾状核头和外囊的出血转化率分别为25.7%(9/35)、40.0%(8/20),内囊、皮质及皮质下、距状沟及脑干发生出血转化占比分别为3/10、2/15、5/5和1/2.(4)高密度征组出血转化发生率为33.8%(24/71),发生出血转化者中,术前NIHSS评分≤22分的比例高于未发生出血转化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21/24)比61.7%(29/47),P<0.05].高密度征组预后良好者中,桥接治疗的比例高于预后不良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6%(15/28)比27.9%(12/43),P<0.05].(5)分别以发生出血转化及预后良好为因变量,将单因素结果中P≤0.15的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桥接治疗(OR=0.310,95%CI:0.107~0.893)及无出血转化(OR=0.249,95%CI:0.075~0.828)均为90 d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伴有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中平板CT特征性高密度征可能提示高出血转化风险,且高密度征患者桥接治疗及无出血转化是90 d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

  • 床突旁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段鸿洲;李良;张扬;张家湧;鲍圣德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治疗策略,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床突旁动脉瘤病例,共检出床突旁动脉瘤30个,其中Barami分型Ⅰa型4个,Ⅰb型5个,Ⅱ型13个,Ⅲa型4个,Ⅲb型1个,Ⅳ型3个.15例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共处理床突旁动脉瘤17个,其中有3例采用血管搭桥+动脉瘤旷置术.13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复发后改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采用球囊辅助栓塞,3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结果:28例患者共处理床突旁动脉瘤30个.15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出现视力下降1例,术后l0d突发意识不清死亡1例;13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对侧肢体轻瘫1例,2例患者出现交通性脑积水,行分流术后好转.术后复查造影19例,10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患者中夹闭完全9例,9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中弹簧圈完全栓塞7例,1例支架辅助栓塞后12个月动脉瘤复发增大,改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双侧大脑前动脉吻合,动脉瘤旷置术.28例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5分18例,4分8例,3分1例,0分1例.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急性高危肺栓塞介入取栓、溶栓中应用 r-tPA 与尿激酶溶栓时间及疗效比较

    作者:冯琦琛;李选;董国祥;傅军;王昌明

    目的:探讨急性高危型肺栓塞患者经介入取栓后,应用r-tPA和尿激酶行介入溶栓治疗,对疗效和溶栓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急性高危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应用r-tPA或尿激酶行介入溶栓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溶栓前后心率、血压、肺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和血红蛋白的变化,以及两组的溶栓时间。结果:各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心率、血压、动脉血氧分压均有明显改善(P<0.05);应用r-tPA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较术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尿激酶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均未出现明显降低( P>0.05);应用r-tPA组患者溶栓时间明显短于应用尿激酶组患者( P<0.05)。结论:应用r-tPA与尿激酶行急性高危型肺栓塞的介入溶栓治疗均有效,但应用r-tPA能够显著缩短溶栓时间,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 股腘动脉TASCⅡC/D型病变腔内重建与旁路手术的疗效对比

    作者:庄金满;李选;李天润;董国祥;赵军;栾景源

    目的:比较腔内重建与旁路手术两种方法治疗股腘动脉TASCⅡ( 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Ⅱ) C/D型病变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收治的103例(119条患肢)股腘动脉TASCⅡ C/D型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1条患肢应用球囊扩张和/或支架植入重建股浅动脉血运(腔内组) ,48条患肢行旁路转流术(旁路组).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近远期疗效、再手术率、1 ~10 年通畅率及保肢率. 结果:与腔内组相比,旁路组住院时间更长[(13. 2 ± 4. 7) d vs. (6. 5 ± 3. 1) d,P<0. 001],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更高(10. 4% vs. 1. 4%, P=0. 039;58. 3%vs. 31. 0%,P=0. 003),近期显效率更高(25. 0% vs. 9. 9%,P=0. 027),远期恶化率更高[37. 5% vs. 18. 3%,P=0. 019],1~10年一期及二期累积通畅率更高(P=0. 001, P=0. 001). 两组近期及远期总有效率相当(89. 6% vs. 84. 5%, P=0. 426, 45. 8% vs. 56. 3%, P=0. 260);保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 3% vs. 94. 4%, P=0. 051). 结论:腔内治疗对于股腘动脉TASC ⅡC/D型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

  • 源自第四鳃弓的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的腔内治疗

    作者:张学民;孙占国;郑宝石;黄凯;张小明;蒋京军;何长顺

    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约占胸主动脉动脉瘤的15%[1],由于近端锚定区解剖复杂,腔内治疗多需重建弓部分支动脉,较其他类型的胸主动脉瘤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5岁,既往的研究证实,高血压、吸烟、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常见病因[1]。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段主动脉弓按Ishimaru分区为Z2区[2],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来自于左侧第四鳃弓,此区的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的病因、病情进展及治疗均有其特殊性,本研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了3例此类弓部动脉瘤,现报道如下。

  • 自制髂动脉分支装置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髂动脉瘤1例

    作者:卿洪琨;张学民;蒋京军;张小明;何长顺;孙占国

    髂动脉分支装置( iliac branch device , IBD )是专为髂动脉分叉设计的分支支架,为主-髂动脉瘤、孤立性髂动脉瘤腔内治疗时重建髂内动脉血流的理想解决方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利用自制的一枚IBD,成功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 EVAR )后髂动脉瘤1例,其设计及植入较既往报道[1-3]均有独到之处,现将病例分享如下。

  • 脑动静脉畸形合并血流动力相关性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义游;朱志辉;秦兆为;肖建国;王晓东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合并血流动力相关性动脉瘤的分型及血管内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AVM合并血流动力相关性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动脉瘤和AVM间有大分流动脉的11个动脉瘤行栓塞.动脉瘤和AVM间无大分流动脉的6个动脉瘤,1例行支架置入,其余5例未行处理.AVM完全栓塞11例,4例栓塞71%~90%,2例栓塞50%~70%;6例残余AVM接受伽马刀治疗.随访3个月至3年,无脑出血和死亡病例.5例动脉瘤未处理和1例支架置入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5例动脉瘤未处理患者,3例动脉瘤闭塞,2例动脉瘤明显缩小;1例支架置入患者动脉瘤闭塞.结论 以动脉瘤和AVM间有无大分流动脉为依据的分型法对AVM合并血流动力相关性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更具指导意义.如动脉瘤和AVM间无大分流动脉,AVM一期彻底处理后,动脉瘤可不处理;血管内治疗AVM合并血流动力相关性动脉瘤效果佳,可作为优先的治疗方法.

  • LVIS辅助支架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徐德才;李健;姜之全

    目的 探讨LVIS辅助支架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41例采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13例,破裂动脉瘤28例,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其即刻栓塞效果和远期栓塞效果,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39例支架完全释放,2例释放不完全,成功率95.1%(39/41).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发生率4.9%(2/41),其中术中并发症1例,为支架内血栓形成,经及时处理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并发症1例,为术后第3天脑梗死,经治疗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mRS 2级).术后即刻造影Raymond 1级31例,2级2例,3级8例,有效栓塞33例,有效栓塞率80.5%(33/41).平均随访时间14.4个月,造影显示动脉瘤治愈32例,治愈率78.0%(32/41),动脉瘤复发2例,复发率4.9%(2/41);mRS 0级16例,1级24例,2级1例,预后良好率100%.结论 LVIS辅助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

6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