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首届磷脂信号分子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
2011- 08-15由中华医学会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联合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增殖及调控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的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首届磷脂信号分子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是首次就磷脂信号分子为核心内容的专题研讨会,来自国内各地以及美国从事磷脂信号分子相关研究的业内人士齐聚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磷脂信号分子研究现状、国际新动态以及磷脂分子与重大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
溶血磷脂酸的生物特性及其与冠心病的关系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细胞膜脂类衍生物,是目前已知的小、简单的甘油磷脂分子,系统命名为:1-脂酰-甘油-3-磷酸,其被认为是磷脂生物合成早期阶段的关键性前体.
-
胞质分裂过程中磷脂分子重分布的机制及影响
目的 探究真核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生化刺激与细胞大变形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大量来自实验的结论,构建一个基于Zinemanas and Nir模型的生化刺激和力学行为耦合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考虑到,第一,膜上各点接受的生化刺激在膜表面形成了梯度,此梯度驱动磷脂蛋白分子沿表面运动;第二,局部肌动微丝和肌球微丝的聚合取决于膜上同一点的磷脂分子的数目;第三,表面张力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由于膜的被动变形引起的被动张力,另一个是主动微丝收缩引起主动张力,它取决于微丝的重分布和重排列.给出多相共同边界条件,采用边界积分法进行数值计算.结果 引入生化刺激后,解释了胞质分裂前期收缩环形成,尝试解释了整个过程中微丝的动态变化,较好的模拟了整个分裂过程.结论 磷脂分子的重取向以及微丝的重分布和重取向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生化刺激的引入使模型描述的细胞分裂过程与实际更为接近.
-
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脂质体("liposome)是由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的内部为水相的封闭囊泡.Bangham等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磷脂分子分散在水相中能形成封闭的囊泡,囊泡的内相与外相均为水溶液,在双分子膜之间有一个疏水区,这种囊泡状结构就被称为脂质体.脂质体可依其所包含的脂质双分子层的的层数,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
-
磷脂替加氟缀合物抑制小鼠肉瘤的研究
替加氟是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对多种肿瘤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因其毒性较大常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而磷脂不仅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还是药物等的有效载体[1].我们合成磷脂替加氟缀合物,旨在经磷脂的载体功能使药物到达作用部位,再被降解释放出药物分子和磷脂分子,两者按不同的机理发挥抗癌作用.通过体外的初步实验[2],证明磷脂替加氟缀合物(CPLT)具有一定的抗癌活性.
-
中药磷脂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磷脂复合物(Phytosome)是药物和磷脂分子通过电荷迁移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化合物或络合物.它可改变母体药物的理化性质,提高生物利用度,且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近年来在药物制剂方面应用逐渐增多,特别是在中药磷脂复合物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1].
-
脂质体复合物与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脂质体是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等将磷脂分子散在水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并命名的.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可包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具有减少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免疫原性低,延缓释放,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并能靶向性释放药物等优点,脂质体已经从生物物理研究发展到临床运用,并逐渐受到基础及临床医学家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该领域取得了突破发展,脂质体作为载体能包裹化疗药物、基因和蛋白,其用于肿瘤治疗取得巨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