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伤性脊柱骨折的X线和CT检查分析

    作者:曹万芝;刘新立

    目的:评价X线平片、CT平扫与CT图像重建对急性脊柱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急性脊柱骨折病例76例,均行X线、CT平扫,25例行CT图像重建,对X线平片、CT平扫及CT图像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6例骨折病例中,与CT结果比较,X线平片的诊断准确率为96.1%;骨折分型的准确率分别为单纯屈曲压缩型96.4%,爆裂型66.7%,安全带型18.8%,骨折脱位型100%.脊柱骨折合并椎管损伤比例为单纯屈曲压缩型10.7%;爆裂型52.3%;安全带43.7%;骨折脱位型100.0%.结论:在急性脊柱创伤的影像诊断中,X线平片可作为初检手段;CT对附件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X线检查,对骨折类型的判断优于X线检查,对于重症者或高度怀疑脊髓损伤者应将CT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 脊柱骨折的X线平片和CT影像分析与临床表现

    作者:张雪峰

    目的:分析脊柱骨折的X线平片和CT影像表现及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120例脊柱外伤患者分别行X线平片及螺旋CT检查,并对其X线平片和CT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X线平片能够显示脊柱骨折的位置,骨折移位,确定的椎体高度减少和椎间隙变窄,脊柱半脱位,复杂性的脊柱骨折.CT能够准确显示椎体边缘骨折及垂直骨折线,三柱损伤情况,椎间盘的病变,椎管狭窄变形,脊髓的损伤,硬膜囊受压情况,脊柱的稳定性,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结论:在脊柱外伤中CT作为首选检查方法,X线平片可作为补充检查.

    关键词: 脊柱骨折 X线 CT
  • 脊柱骨折伴截瘫病人的卧床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和护理措施

    作者:张丽华

    目的:探讨脊柱骨折并创伤性截瘫经过护理手段对卧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临床护理28例患者采用翻身、皮肤护理、深呼吸训练、会阴部护理、尿管护理等.对褥疮、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结石、胃肠功能紊乱、四大卧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28例患者有1例出现膀胱感染,1例肺部感染.结论:采用以上方法护理截瘫病人对卧床并发症的预防取得满意的效果,在临床护理中是可行的.

  • USS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骆靖陵;杨兵

    目的:探讨USS(A0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分别对44例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USS系统固定复位及减压椎弓根植骨后路融合术.结果:随访44例,随访的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根据影像学及ASIA评价疗效满意.结论:采用后路USS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固,能有效减压并提高椎体愈合率.

  • 20例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刘扬

    目的 探讨分析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 按ASIA分级及运动感觉评分对我院于2007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20例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20例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弓累计椎体37个节段,以爆裂骨折和骨折脱位为主.脊柱完全性损伤病例(A级),经治疗后ASIA分级以及感觉运动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不完全损伤病例(B、C级),经治疗后感觉运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同时ASIA分级提高1~2级.结论 非相邻多节段脊柱骨折具有致病机制复杂、脊髓损伤严重、易于漏诊误诊等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应当确定骨折的关键部位及性质,从而选择相应的固定融合节段.

  •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临床分析

    作者:于晓东;刘宏志;胡彦标;李成权

    目的 探讨采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分析.方法 本文将回顾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改良的经竖脊肌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同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42例临床资料.为了验证此技术与传统技术的优势,我们将病例随机分为wiltse肌间隙入路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区间为22~~53岁,平均42.8岁:传统后正中入路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1~56岁,平均43.5岁.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2组患者经过围手术期的疗效观察表明,采用经Wiltse肌间隙人路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小、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短,以及在术后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其比传统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中wiltse肌间隙人路手术组患者均获得愈合.结论 临床采用Wiltse肌间隙人路技术进行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其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出血少、创伤小及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势.

  • 电动交替波动型气垫在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

    作者:焦春莲;王翠霞;杨红平

    目的 探讨电动交替波动型气垫在预防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早期患者压疮中的作用.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2例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做好预防压疮的一般护理工作.对照组患者卧于铺薄海绵垫的硬板床上,1~2h翻身1次;观察组患者卧于铺气垫的硬板床上,白天2~3h翻身1次,晚上3~4h翻身1次.结果 观察组患者受压部位皮肤潮湿、红润、皮温升高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电动交替波动型气垫可适当延长翻身间隔时间并能有效预防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早期患者压疮的发生.

  • 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对脊柱骨折生物力学和远期效果比较

    作者:郝家欣

    目的:探讨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相比在治疗脊柱骨折中对生物力学及远期预后的差异.方法:病例来源于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74例脊柱骨折经手术治疗患者.按照骨折复位固定方式不同,随机分成2组,为经伤椎组(n=38)和跨伤椎组(n=36),比较治疗1年后两组生物力学变化及并发症.结果:经伤椎组在治疗后1年矫正丢失度(1.36±0.29)、矢状面Cobb角(5.37±0.78)显著低于跨伤椎组,伤椎前缘高度比(93.72±7.6)、骨折椎椎管面积比(90.18±5.82)显著高于跨伤椎组(P<0.05);经伤椎组并发症率(7.89%)和跨伤椎组(16.67%)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比于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使用经伤椎固定能够有效改善脊柱骨折患者多项生物力学指标,对促进远期预后有良好效果.

  • 用X射线检查和CT检查诊断脊柱骨折的效果对比

    作者:肖文礼

    目的:对脊柱骨折诊断中X射线检查和CT检查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80例,分别为其开展X射线和CT诊断,观察、统计诊断征象和评分.结果:CT诊断均诊断正确,患者全部诊断为骨折;X射线诊断准确率80.00%,64位患者诊断为骨折.X射线检查患者中8例疑似附件骨折通过CT确诊;8例疑似骨折线通过CT确诊;4例疑似骨折片突入椎管通过CT确诊.CT平均评分(11.5±1.6)分,X射线平均评分(8.6±1.7)分,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X射线,CT在脊柱骨折诊断中价值更高,若患者骨折较为严重则行CT检查,若患者骨折较轻且无需手术则行X射线检查.

    关键词: 脊柱骨折 CT X射线 诊断
  • 脊柱骨折ICD编码分析

    作者:史素丽;郑志远;徐虹虹;司瑞芬

    脊柱骨折的原因有外伤性骨折、病理性骨折、先天性骨病导致的骨折等.临床常见类型为病理性骨折和外伤性骨折,国际疾病分类(ICD-10)将其分类在第十三章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第十九章损伤中毒和外伤的某些其他后果.手术及操作分类(ICD-9-CM-3)中涉及到脊柱骨折手术操作的编码有第二章神经系统手术、第十五章肌肉骨骼系统手术.在分类过程中,要详细阅读病历资料,了解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诊疗经过,根据病因、部位、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情况综合分析予以编码.本文选取5例脊柱骨折典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指导编码员准确编码,提高编码工作质量.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老年性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观察

    作者:翁志辉;梅汉尧;黄永杰;莫健斌;贾海升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采用PKP技术(PKP组)治疗50例,保守疗法(保守治疗组)治疗50例OVCF患者,PKP组患者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65~90岁,平均81岁.保守治疗组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龄65~89岁,平均78岁.术后观察症状改善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疼痛程度;椎体高度: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前壁高度、计算椎体高度百分率.结果 患者术后获3~12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两组患者VAS评分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前椎体前壁、后壁高度比与术后高度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术后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保守治疗组相比,早期采用PKP技术具有即刻减轻痛苦、早期起床活动、恢复椎体高度、减少并发症等优点.保守治疗组经过3~6个月严格保守治疗也能达到症状减轻,但椎体高度恢复不佳.

  •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65例

    作者:金红波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 闭合手法整复,LP弹力腰围固定,循经推拿,功能康复训练,结合T-2000B骨质疏松治疗仪及药物治疗.结果 本组65例中,临床治愈38例(腰背部疼痛消失,棘突无叩击痛,活动自如,能参加正常的工作,随访1年未见复发);有效27例(腰背部疼痛明显好转,活动基本正常,但病情反复,对症治疗仍有效);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采用震颤手法闭合整复骨位,LP弹力腰围固定维持骨位,点穴、循经推拿,飞燕式腰背肌功能康复训练,解除肌肉痉挛,疏通经络止痛治标;运用T-2000B骨质疏松治疗仪治疗局部,口服复方氨基酸螯合钙、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结合运用鲑鱼降钙素喷鼻剂,以强化成骨细胞的作用,加强骨组织的生长,改善、调节骨代谢,减少骨量丢失,提高骨密度,改善骨质量,达到强筋壮骨以治本的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效值得肯定.

  • AF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党晓谦;王坤正;王春生;柏传毅;宋金辉;张小斌

    自1998年4月以来,采用全椎板减压AF系统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54例,报告如下.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董伊隆;彭茂秀;黄益奖;林利兴;汤呈宣;杨国敬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优越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固定结合伤椎固定胸腰椎骨折患者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21~57岁,平均36.3岁.按照Magerl等分型:A2型5例,A3型14例,B1型3例,B2型5例.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D级6例,E级21例.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及CT,对伤椎椎体压缩百分率、Cobb角、椎管占位等情况进行随访;通过Frankel标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9.6个月.椎体压缩百分率由术前的(46.6±10.5)%恢复至术后的(5.2±3.7)%,末次随访时的(6.7±4.6)%,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8.3±7.2)°矫正至术后(5.3±5.1)°,末次随访时的(7.1±3.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占位率由术前的(30.2±7.2)%恢复至术后的(6.3±4.2)%,末次随访时的(7.2±4.5)%,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例神经功能D级患者恢复至E级.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结合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单,置钉容易,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同时复位良好,术后稳定可靠,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 APF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史克明;付忠田;王玉;蔡平;尤广才;孙宏伟;欧阳宏伟;李刚;尚保华;付剑松

    "APF"系统即钉杆角椎弓根内固定系统(screw-rod anglepedicle fixation system)是由唐天驷、杨惠林等研制、改进的新型胸腰椎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材.我院1995年3月~2000年3月共应用该固定器治疗了33例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病历、影像资料完整并经随访的29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年以上随访结果

    作者:曾忠友;张建乔;金才益;王斌;江春宇;吴鹏;严卫锋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方式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且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25~60岁,平均39.1岁.按AO分型:A1.3型5例,A3.1型17例,A3.3型8例,C1.1型1例,C1.3型1例.载荷评分4~7分,平均5.8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9例,E级14例.测量并对比其术前、术后及后随访时的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程度,同时采用Denis评分对疼痛及劳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32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9.2个月(30~48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除3例为浮壁骨痂外其余病例关节突间及椎板表面植骨融合良好.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及椎管占位情况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后随访时脊柱矫正度较术后有部分丢失(P>0.05).25例患者后随访时CT扫描显示椎体前上方存在大小不一的空洞现象.脊髓神经功能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的恢复.Denis疼痛评分:P1 22例,P2 7例,P3 3例.Denis工作状态评分:W1 18例,W2 8例,W3 3例,W5 3例.结论:虽然经伤椎置钉6钉三椎体固定方式并选择性单节段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恢复脊柱生理弧度、伤椎前缘高度及椎管容积,亦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且腰背痛获得很好缓解,但并不能改善椎体空壳现象,亦不能避免矫正度部分丢失.

  • 小切口经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程杭清;李国庆;孙韶华;马维虎;阮超越;赵华国;徐荣明

    目的:比较小切口经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或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技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5例,男65例,女30例;年龄16~60岁,平均42岁.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固定58例(经肌间隙组),微创经皮入路固定37例(微创经皮组).对两种不同入路的手术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住院期间费用等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影像学结果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6个月.未发现切口感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经肌间隙组较微创经皮组术中透视时间短、住院期间费用低(P<0.05);而微创经皮组较经肌间隙组切口总长度小(P<0.05);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及术后影像学结果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及影像学指标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相似的疗效.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易于学习掌握,无须增加患者手术费用和遭受过多的医源性辐射,建议优先考虑使用.

  •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赵钢生;陈红卫;肖嵩华;楼舒畅;陈欣

    我们自2001年2月起,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同时,加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ACPC)行椎体内灌注成形,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胸腰段骨折后正中单切口360°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金永明;杨迪;邵海宇;张骏;黄亚增;陈锦平;李晓林

    目的:探讨后正中单切口360°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段骨折伴脊髓压迫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从收治的108例胸腰椎骨折病例中选取硬膜前后方均有骨性压迫的胸腰段骨折5例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23~72岁;损伤部位:T12 2例,L1 2例,L2 1例.采用后正中单切口经椎弓根入路360°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 VAS评分及吗啡用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Frankel/ASIA分级.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手术时间3.1~6.2 h;术中出血量1 000~2 300 ml;术后24 h VAS评分为1~4分;术后24 h吗啡用量为28.8~30.8 mg.Frankel/ASIA等级:术前B级1例,C级2例,D级1例,E级1例;术后E级4例,1例从B级提高到D级.结论:后正中单切口360°椎管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严重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术后疼痛较轻、并发症较少.

  • 经皮椎弓根螺钉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段骨折

    作者:王楠;许建柱;陈恩良;赵士杰;全仁夫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PPSF)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4例胸腰段OVC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1例,女63例;年龄65~70岁,平均67.2岁;T1115例,T12 32例,L1 29例,L21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PSF结合PVP治疗组(A组,43例),PVP治疗组(B组,5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骨水泥用量、术后卧床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d、1年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9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手术时间A组为(96.2±28.7)min,B组为(31.8±10.6)min;术中出血量A组为(62.2±25.5)ml,B组为(25.4±10.9) ml;伤椎骨水泥用量A组为(5.5±0.5) ml,B组为(4.9±1.1)ml;术后卧床时间A组为(5.1±1.8)d,B组为(1.8±0.7)d.A组较B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伤椎骨水泥用量更大,术后卧床时间更长(P<0.05).两组患者术后3d及1年伤椎高度百分比、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A组[(85.6±3.5)%和(11.9±5.3)°]均优于B组[(84.2±4.5)%和(15.3±3.4)°](P<0.05).B组出现3例伤椎再次骨折塌陷的情况.两组患者术后3d、1年VA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PSF结合PVP较单纯采用PVP治疗胸腰段OVCF,能获得较强的椎体强度和刚度,更有利于改善伤椎的复位效果,维持伤椎高度,防止椎体塌陷.

3292 条记录 4/165 页 « 12345678...16416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