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临床分析

    作者:于晓东;刘宏志;胡彦标;李成权

    目的 探讨采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分析.方法 本文将回顾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改良的经竖脊肌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同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42例临床资料.为了验证此技术与传统技术的优势,我们将病例随机分为wiltse肌间隙入路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区间为22~~53岁,平均42.8岁:传统后正中入路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1~56岁,平均43.5岁.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2组患者经过围手术期的疗效观察表明,采用经Wiltse肌间隙人路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小、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短,以及在术后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其比传统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中wiltse肌间隙人路手术组患者均获得愈合.结论 临床采用Wiltse肌间隙人路技术进行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其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出血少、创伤小及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势.

  • 应用MRI分析腰椎多裂肌-长肌间隙入口位置

    作者:夏天;王前;董双海;田纪伟

    目的 应用MRI测量腰椎各椎间盘平面多裂肌-长肌间隙入口与中线的距离,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月行腰椎MRI检查的200例患者,测量腰椎MRI各椎间盘平面双侧肌间隙入口与中线的距离(D),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比较节段间差异,t检验比较左右两侧及不同性别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各节段D间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节段D与患者年龄、身高、BMI的相关性.结果 腰椎各椎间盘平面肌间D从L1/2水平至L5/S1水平逐渐增大,不同节段间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F=3614.84,P=0.00;右侧:F=3 411.34,P=0.00),但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仅与D2间存在相关性,而D2~D5间则两两正相关.男性与女性患者仅L4/5节段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0.01),其他节段D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节段D与患者的年龄均无相关性.男性患者D1双侧均与身高呈正相关,女性患者D1L、D1R及D2L与BMI正相关,而D4双侧与身高呈正相关.结论 腰椎多裂肌-长肌间隙入口位置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BMI等关系不大.在L1-3水平,肌间隙距离正中线较近,适合作单个正中切口;在L4~S1水平则应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应用双侧切口.

  • 经骶棘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作者:韦文武;田纲;射富荣;梁真南;梁伟国;李鼎斌

    目的 探讨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经骶棘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28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行经骶棘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 本组获得6~24个月随访,术后伤椎得到良好复位,2例术后出现短期腰背痛,经理疗药疗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经骶棘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具有脊柱背部软组织解剖结构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操作简单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陈锦富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8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对照组采用经正中切口入路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随访6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的Coob角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恢复,并且观察组恢复效果更理想.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不仅创伤小,而且更有利于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何友智;罗为民;王永福;汪学辉;王上元;王强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在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两种不同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统计该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62例,均采用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将所有患者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Ⅰ组:椎旁肌间隙入路组;Ⅱ组:后正中入路组。对比两组的手术用时、Cobb角纠正率、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疼痛的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术后Cobb角纠正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优于Ⅱ组。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周时两组患者腰背部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优于Ⅱ组;第2周两组患者腰背部疼痛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对比传统的后正中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在保证压缩椎体高度复位满意的同时,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疼痛缓解早,术后早期康复等优点。

  • 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作者:胡庆丰;范顺武;潘浩;周辉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新鲜单节段胸腰椎骨折,采用体外过伸手法复位,结合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通过伤椎椎弓根注射自固化人工骨水泥,根据术前、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后凸角,并计算椎体高度的压缩率及后凸角恢复率.结果:31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48 h腰背创口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3~8个月自固化人工骨水泥降解骨化,平均13个月拆除内固定,椎体前中柱高度明显恢复,后凸角得到矫正.结论: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方法,手术创伤小.能恢复伤椎前中柱的力学强度,减少椎弓根钉的失败率.

  • 胸腰椎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取出的临床研究

    作者:冯育旻;张卫东

    目的:探讨胸腰椎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取出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3年8月63例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后取出椎弓根螺钉系统的患者,随机分为后正中入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其中行后正中入路取出患者30例,行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患者33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数字法评分( VAS)及住院时间,并行组间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椎弓根螺钉系统均完整拆除,无明显并发症。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38.1±5.8)min,术中出血量(52.4±7.8)mL,术后24 h及72 h患者腰背部VAS评分为(2.5±0.3)分和(0.6±0.1)分,住院时间(4.0±0.5)d。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76.0±8.8)min,手术出血量(186.1±25.4)mL,术后24 h及72 h患者腰背部VAS评分为(7.4±0.4)分和(2.4±0.2)分,住院时间(9.1±1.8)d。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腰背部VAS 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后正中入路组。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有减少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和损伤较小的术式。

  • 下腰椎退变病变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的微创技术改良

    作者:徐国康;苏棋;屠玉兰;罗金伟;陈飞

    后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仍是目前治疗退变复杂性下腰椎疾患的常规治疗术式.由于手术时间长、软组织的广泛剥离和暴露、术中拉钩对两侧椎旁肌肉的牵拉,造成患者术后较严重的组织水肿和炎性渗出.同时椎旁肌肉去神经改变和萎缩变性是部分患者术后顽固性腰背痛[1-3]的主要因素.我们对89例下腰椎退变病变患者施行常规开放TLIF(Con-TLIF)和微创改良TLIF(Mis-TLIF)两种手术方式,并对两组的手术情况和临床结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 经肌间隙与传统入路在腰椎内固定术中应用分析

    作者:范波;蔡水奇;占开喜

    目的 探究经肌间隙结合传统入路在腰椎内固定术中应用效果,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6例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取双侧肌间隙入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CK、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融合侧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对侧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98%,明显低于对照组(20.9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肌间隙入路能够降低患者治疗时对于肌肉的损伤,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 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剥离至椎板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吴祥宗;陶志东;吴仁文

    目的 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剥离至椎板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治疗方法 的不同,将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的96例胸腰椎患者分成肌间隙入路组和传统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Cobb角及伤椎相对高度恢复情况,术后胸腰椎疼痛情况.结果 与传统入路组比较,肌间隙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周、3个月,肌间隙组的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与传统剥离至椎板入路比较,肌间隙入路治疗减少了手术创伤,促进了术后恢复,降低了术后腰背疼痛程度.

    关键词: 肌间隙 胸椎 腰椎 骨折
  • 后正中切口下多裂肌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未合并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作者:黄伟;张龙;肖曦

    目的 探讨后正中切口下多裂肌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未合并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未合并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170例,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对照组(85例)和观察组(8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后正中切口下开放入路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后正中切口下多裂肌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下地时间,记录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与伤椎上下椎体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度数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下地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椎体与伤椎上下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及Cobb角度数均有所改善(均P<0.05).结论 后正中切口下多裂肌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未合并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减少术中创伤,缓解术后腰背疼痛,促进椎体高度和后凸角度恢复,且有助于降低切口并发症发生风险.

  • 30例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体会

    作者:孙树发;孙海燕;张引锋;刘学鹏;高孟亮;楚超;王英胜

    目的 探讨肌间隙入路治疗无神经压迫症状的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1-01-2011-06 收治的30 例无神经压迫症状的胸腰段骨折患者行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对手术时间、出血量、是否应用止痛药物、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前缘上下终板高度、术后第5 天复查血:WBC、CRP、ESR进行分析.结果 30 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 个月,平均12.6 个月.平均手术时间63 min,出血量178 ml,均未使用止痛药物,VAS 评分由术前8.5 降至术后1.7.结论 肌间隙入路是治疗无神经压迫症状胸腰段骨折的理想入路.

  • 上臂平滑肌肉瘤1例

    作者:王波;季卫平

    患者,男,38岁,因“发现右上臂肿块5 d”于2014年4月22日来我院就诊。5 d 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右上臂有一肿块,肿块无疼痛,肢体无麻木不适。无肿瘤家族史及外伤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右上臂内后侧可触及一8 cm ×8 cm 大小的肿块,质韧,边界清,活动度可,肿块无压痛,Tinel 征阴性,肿块表明未见明显红肿及静脉曲张,局部皮温无增高(见图1)。肢端血供、感觉、活动良好,余肢体无殊。 B 超提示:右上臂肌层内不均质低回声团。 MRI 报告:右上臂肌间隙占位,恶性肿瘤首先考虑(见图2)。肿瘤指标: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3.1μg/ L,甲胎蛋白10.4μg/ L。

  • 椎旁肌间隙和传统入路混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作者:程勇泉;鲁凯伍;姚欣强;张雪梅;杨晓燕;瞿东滨;陈建庭

    [目的]比较肌间隙加传统入路的混合手术入路和双侧传统入路对腰椎内固定术中腰背肌损伤及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混合入路组为肌间隙+传统入路,双侧传统组为匹配的双侧传统入路组.减压和融合均在单侧进行.测量术前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VAS和ODI评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和第3d的CK、AST,术后48 h内引流量、术后3d经B超测定的伤口积液量,术后5d、3个月、1年的VAS和ODI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在MRI上测量双侧多裂肌面积,并比较肌肉的萎缩率.[结果]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共有32例患者接受了混合入路手术,同期匹配的双侧传统组患者有43例.两组术前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包括年龄、CK、AST、VAS和ODI评分等.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似.术后48 h融合侧的引流量无显著差异,但融合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的C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3d无显著差异.术后第5d的VAS和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1年的VAS和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经MRI测量的多裂肌面积的萎缩率,在融合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需特殊手术器械可经肌间隙加传统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且能减轻手术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手术前后护理

    作者:杨倩倩;孙海燕;孙树发;成晓园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性疾病,手术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传统后正中入路,剥离椎旁肌,对肌肉创伤较大; 而且容易损伤脊神经后内侧支及腰动脉后支的肌支,造成肌肉失神经支配及肌肉缺血,从而造成肌肉萎缩[1,2].而椎旁肌间隙入路可以大限度地保留棘突-棘上-棘间韧带的完整性,保留对脊柱节段间的旋转运动和剪切力起控制作用的多裂肌,大大减少了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且存在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无需放置引流管等特点[3].2012年01月至04月笔者所在科收治无神经压迫症状胸腰段骨折患者30例,现将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 经肌间隙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技巧分析

    作者:李惠锡

    目的 研究经肌间隙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技巧及并发症的处理措施.方法 选择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经保守治疗无效需行第3~7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患者共30例,均采用经肌间隙入路.从术前MRI检查明确病变范围和手术方案制定,术中病变节段探查和累及周围组织,经肌间隙入路的注意事项及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个体化要求,术后的并发症预防角度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136.7±25.8)min,术后住院时间(7.5±2.3)d,术中出血量(286.4±56.7)ml,术后引流量(356.8±66.5)ml.术后7 d 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9).JOA评分改善率为(78.6±13.2)%,其中优10例,良12例,中5例,差3例.所有患者均无感染、脑脊液漏、神经和血管损伤.随访1年共出现轴性症状3例(10.0%),第5颈椎神经根麻痹1例(3.3%),经对症处理后明显缓解或治愈.颈椎前凸26例,后凸4例(13.3%),经手法矫正后明显缓解.结论 经肌间隙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MCSM安全、有效,术中仔细辨认不同肌群平面,准确分离肌间隙是手术成功关键.

  • 脊柱后正中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腰椎退变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崔文波;邝铭业;赵小泉;陈嘉辉

    目的 探讨脊柱后正中椎旁肌肉间隙入路在腰椎退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选择23例腰、腿痛患者,其中腰椎管狭窄症11例,Ⅰ~Ⅱ度退变性滑脱4例,腰椎间盘突出并不稳8例.采用后正中切口,经多裂肌和长肌间隙直接到达上下关节突表面,电凝剥离小关节突周围软组织,显露上下关节突、椎板及黄韧带外侧缘和横突根部,行局限减压;对需要行内固定者则清除髓核,植入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调整椎间隙,有滑脱者进行复位,椎间植骨融合.结果 术后腰、腿痛症状获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7.85分降至术后1.44分;滑脱获得复位,无螺钉植入失误,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等并发症.结论 脊柱后正中经椎旁肌群间隙入路在腰椎退变手术中能够大可能保留脊柱的原始解剖结构,大限度减少创伤的同时,可以有效解除神经根压迫,缓解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 微创肌间隙入路手术结合中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分析

    作者:庄沙斌;卢国樑;张雪飞;邓方跃;冯永洪;黄国彪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结合中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经多裂肌与长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结合中药治疗;并与前期收治的传统沿棘突剥离骶棘肌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疗效比较.结果:微创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引流量、术后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住院天数等均优于传统入路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影像学观察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等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MR横断面面积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后路复位结合中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棘突旁软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远期不残留腰痛及平背畸形.

  • 小腿肌间隙皮支血管与肌间组织解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增涛;丁自海

    目的:研究肌间隙皮瓣皮支血管与肌间组织的解剖关系,探索更安全、合理的皮瓣切取模式.方法:尸体解剖和在手术中观察肌间隙皮支与肌间组织的关系.结果:①肌间隙皮支血管从肌间组织的侧方爬行而非从其中间穿行;②从肌间组织的一侧(血管爬行侧)能清楚地看到皮支血管走行及其穿深筋膜浅出点,而从另一侧看不清或看不到;③某些肌间隙肌间组织两侧皆有血管爬行,但其两侧皮支血管分属不同的主干血管;④肌间隙皮支血管与其主干血管同处于肌间组织的一侧.结论:皮瓣切取时,先从皮支血管穿出侧解剖游离,能更容易地找出皮支血管,提高皮瓣切取的成功率.

  • 经肌间隙与传统入路行腰椎融合固定术的对比研究

    作者:程勇泉;鲁凯伍;杨晓燕;张雪梅;瞿东滨;陈建庭

    目的:比较肌间隙与传统入路对腰椎内固定术中腰背肌损伤及术后病人短期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将病人分为肌间隙入路组(A组)和传统入路组(B组)。按照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测量基线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VAS和ODI评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和第3天的CK、AST,术后48 h内引流量、术后3 d经B超测定的伤口积液量,术后5 d、3个月的VAS和ODI评分。结果共纳入57例病人,其中A组27例,B组30例。两组的年龄、基线CK、AST、VAS和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术后48小时融合侧的引流量无显著差异,但融合对侧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1天的CK、AST有显著差异(P<0.05),而第3天无显著差异。术后第5天和3个月的VAS和OD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能减轻手术对多裂肌的损伤,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