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 收治退变性腰椎不稳16例16间隙,其中L1、2 1例,L4、5 10例,LS1 5例.所有患者均辅以X线、CT或MRI检查,手术方式为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术.结果 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50.06±14.42)分,术后第3天(17.63±6.89)分(P<0.01),术后3个月(10.75±4.68)分(P<0.01),随访期末(9.06±3.38)分(P<0.01).椎间隙高度保持良好,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1例融合器塌陷,15例植骨获融合,无感染、血肿、神经功能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效果好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
自体加异体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
目的:自体加异体椎间植骨融合( PLIF)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方法:93例临床病人,男51例,女42例;年龄40~78岁,平均61岁;病变部位:L2/3间隙~L4/5间隙。经腰椎后路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中将减压的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植入椎间隙,后将修整棘突骨行加盖椎间植骨。术后2周带腰围或佩戴支具下床活动。结果:本组随访时间2~7年,术后均行X线片复查,随访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椎体复位无丢失,螺钉无折断和松动。手术前与术后3个术后2年椎体滑移距离和ODI指数两项参数的配对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术后3个月、术后2年椎体滑移距离和ODI指数2项参数的配对比较差异具无著性。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椎间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
后路内固定椎间植骨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
腰椎不稳是腰椎退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早期椎间关节松弛导致后关节突半脱位,生理状态下屈曲/后伸活动时出现前后方向的位移超过一定的距离,从而引起疼痛或刺激脊髓神经而出现临床症状,除去创伤性及椎体结构破坏如结核、肿瘤等因素所致的不稳,即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
-
B-Twin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椎间失稳30例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后椎间B-Twin植入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小切口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B-Twin植入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30例临床疗效评价,优23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6.7%.融合区均骨性愈合,未见假关节形成和根性疼痛复发,椎间高度及复位程度无丢失.结论:腰椎问盘髓核摘除椎间B-Twin植入加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比较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0例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开放组,各25例,分别行微创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和常规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下地时间、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比例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植骨融合率,术后1年采用Oswese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使用止痛药比例、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平均下地时间明显短于开放组(P<0.05),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88.0%)明显高于开放组(60.0%,P<0.05),微创组ODI改善率〔(43.7±7.2)%〕明显高于开放组〔(36.8±8.7)%,P<0.05〕,微创组临床疗效优10例、良13例、可2例,开放组优4例、良13例、可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的良好术式.
-
脊柱微创手术可根治腰突症
杨先生今年57岁,患有腰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钙化及退变性腰椎不稳等多种腰部疾病已经4年了,经常出现腰痛、行走困难等症状.去医院进行诊治时,医生建议他进行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但杨先生在听完医生的介绍后,感到这种手术疗法太“残忍”,造成的创伤过大,因此没有进行手术治疗.多年来,他因怕做传统的外科手术而一直拖延治疗,导致病情越来越重.两个月前,他前往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进行诊治.该院骨科的贺石生教授采用代表脊柱外科界前沿的精度脊柱微创经皮固定手术为刘先生进行治疗,很快就解除了他的烦恼.
-
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退变性腰椎不稳症
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老龄患者的骨质疏松及基础疾病较多,故其开放手术治疗所受的限制也较大。我院采用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22例,取得满意的疗效。
-
经椎弓根内固定椎体后外侧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
一般的腰椎不稳患者,症状较轻、发病时间短的经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腰部戴配支具、限制腰部活动,大多能缓解疼痛.疼痛缓解后再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避免腰部剧烈的运动和不正确的用腰姿势,多能减缓病情的发展甚或阻止病情的演变.但对于反复发作的腰痛和(或)有神经根、马尾压迫症状患者,则宜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作者自1998~2003年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同时行椎体后外侧植骨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1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在退变性腰椎不稳治疗的应用.方法回顾2002年3月至2003年6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手术治疗37例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41至75岁,平均56岁.单节段固定31例,多节段固定6例.结果根据手术前后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合JOA评分标准来判断临床效果.术后随访9-24个月,临床优良率100%,无螺钉断裂和松动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行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疗效满意,无严重并发症产生.
-
改良TLIF同时使用自体骨植骨与椎间融合器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的初期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在应用改良TLIF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中自体骨块和椎间融合器放置不同病变节段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 33例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均行改良TLIF联合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Ⅰ组上位病变节段自体骨植骨联合下位病变节段椎间融合器14例;Ⅱ组上位病变节段椎间融合器联合下位病变节段自体骨植骨19例.术前、术后、末次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功能评分行临床疗效评估;测量计算椎间孔高度、腰椎生理前凸角及椎间隙平均高度作为影像学评价标准;融合情况采用Suk标准判断.结果 两组间性别、随访时间、病种比例、年龄等一般资料以及术前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各项参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Ⅰ组植骨节段术后与末次随访的椎间隙平均高度、椎间孔高度均较Ⅱ组改善明显,两组间其余术后与末次随访的各项参数之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所有节段达到骨性融合,两组植骨节段融合时间分别为(5.42±1.40)、(5.53 ±1.12)个月,融合器节段融合时间分别为(6.86±1.61)、(6.26±1.4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TLIF同时使用自体骨植骨与椎间融合器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其中上位病变节段自体骨植骨联合下位病变节段椎间融合器能取得更满意的初期临床疗效.
-
贴敷疗法配合腰痹方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短期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 观察贴敷疗法配合腰痹方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94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其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贴敷疗法,治疗组患者加服腰痹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采用SF-36量表评估生存质量.结果 两组治疗10、21d后,VAS评分和ODI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和OD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1d后,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社会功能4个维度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贴敷疗法配合腰痹方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能减轻疼痛,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生存质量,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
退变性腰椎不稳内固定加融合术95例围手术期护理
2000年1月~2005年6月,我院对95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退变性腰椎不稳定患者采取钢板内固定加横突间融合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
[目的]探讨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LIF)内固定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不稳.[方法]81例临床病人,男38例,女43例;年龄47~71岁,平均62岁;病变部位:L_(2、3)间隙2例,L_(3、4)间隙63例,L_(4、5)间隙33例,L_5S_1间隙5例;2节段椎间融合21例,3节段椎间融合15例,4节段椎间融合2例;伴椎体Ⅰ度滑脱26例,伴有>15°侧凸的4例.术前常规摄腰椎正侧位、双斜位、腰椎过伸过屈动力位片、CT及MRI,了解椎管狭窄及椎体不稳程度;经腰椎后路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开窗椎管减压、自体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中行撑开、提拉,将减压的自体椎板骨质修整,颗粒状碎骨填充于Cage,块状较大的骨块植入椎间隙,术后1周带腰围或佩戴支具下床活动.[结果]本组随访时间2~4年,术后均行X线片复查,随访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椎体复位无丢失,螺钉无折断和松动.手术前、后椎体滑移距离和ODI指数两项参数的配对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开窗椎管彻底减压、自体骨混合Cage椎间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
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75例,其中35例采用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改良组),40例采用双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16个月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功能评分(简称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6个月上、下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Pfirrmann评分.结果 两组术后1、16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术前,VAS均低于术前(P均<0.05);两组术后1、16个月JOA评分及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上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均降低,但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两组术后下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及上、下邻近节段椎间盘Pfirrmann评分均较术前无明显改变,两组术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下位节段椎间融合器融合、上位节段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双节段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效果较好,并可减少上邻近节段退变.
-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30例体会
我科自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TLIF)的方法治疗腰椎节段性不稳患者30例,经6个月至2年随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治疗
目的:评价腰椎间盘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椎间植骨融合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对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采用腰椎间盘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5~8年,平均32.53个月.76例患者手术后临床疗效评价,优57例、良16例、可3例,融合区均骨性愈合,未见假关节形成和根性疼痛复发,椎间高度及复位程度无丢失.结论:腰椎间盘切除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椎间植骨融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有效治疗方案.
-
退变性腰椎不稳的后路Diapason系统内固定
由于退变的脊柱节段存在异常活动,生理负荷即可引起椎间连接的过度变形.并且负荷转移到椎间小关节.病人产生腰痛、下肢肌力减弱、感觉减退、或坐骨神经痛等临床症状.我院骨科从2002年共对26例诊断为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患者行后路Diapason系统(美国Stryker产品)内固定治疗及后外侧或后侧植骨融合,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不稳 后路Diapason系统 内固定 -
手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研究
退变性腰椎不稳是老年人腰椎疾患常见原因之一.临床上患者往往病史长,反复保守治疗,合并症多.临床采取手术是治疗腰椎失稳的有效方法,降低风险提高临床效果是我们研究方向.2001年至今治疗65例,现给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