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节线控制器的研制及其初步临床效果

    作者:徐长明;胡玉华;杨乐;吴海山

    目的 设计自制的关节线控制器(joint line controller,JLC)并讨在人工膝关节翻修术中的使用价值.方法 行人工膝关节翻修术20例,在10例术中使用JLC(JLC组),10例没有使用JLC(对照组.收集患者术前和术后以及对侧膝关节的X线片,将翻修后膝关节和对侧膝关节的关节线高度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对侧膝关节的关节线平均高度为23.5 mm(21.5~26 mm),JLC组为24.25 mm(22~28 mm);翻修术后,对照组膝关节的关节线高度平均为28.8 mm(26~31 mm),JLC组为26.8 mm(23~31 mm),即对照组关节线高度平均抬高5.3 mm,JLC组平均抬高2.55 mm,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30).结论 JLC可以有效地帮助临床医生在人工膝关节翻修术中重建正常的关节线高度、选择合适型号的股骨部件.

  • 人工膝关节翻修术后关节线位置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作者:邵宏翊;杨德金;周一新;徐辉

    背景:人工膝关节翻修术后的关节线位置是影响术后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翻修手术技术对关节线位置改变的影响及其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人工膝关节翻修手术的31例患者的X线片资料及临床资料,测量术前、术后关节线的位置,分析关节线位置改变情况与股骨前后径变化和是否使用股骨远端金属加强垫块的关系。
      结果:本组患者人工膝关节翻修术后关节线位置较术前平均改变(1.2±3.4)mm(-4.0~8.7 mm);关节线位置改变情况与股骨前后径变化呈线性相关;使用与未使用股骨远端金属加强垫块患者的关节线位置较术前平均改变(-0.54±2.39)mm和(2.59±3.55)m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使用股骨远端金属加强垫块能更精确重建关节线。
      结论:目前,人工膝关节翻修手术技术可以重建膝关节关节线,但需要注意股骨大小的重建和骨缺损的处理。

    关键词: 膝关节 翻修 关节线
  • 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线变化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

    作者:王韬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翻修的主要原因除感染外,聚乙烯衬垫磨损以及假体松动也是常见的原因,关节线高度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尚无定论。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关节线变化对髌股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建立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膝关节屈曲度在0°,30°,60°和90°时不同关节线高度对股四头肌拉力、骸韧带拉力和髌股关节间作用力变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膝关节屈曲0°时,关节线高度在-3-4.5 mm变化对股四头肌拉力、膑腱拉力和髌股关节间作用力没有太大影响。②在膝关节屈曲30°-90°时,关节线高度在3 mm以下对股四头肌拉力、膑腱拉力和髌股关节间作用力影响不大;关节线高度超过3 mm对股四头肌拉力、膑腱拉力和髌股关节间作用力的影响比较明显。③因此建议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线的高度好控制在正负3 mm以内。

  • 中国人膝关节解剖标志点和关节线距离的测量及特性分析

    作者:陈彤;曲铁兵;潘江;林源;王志为;任世祥;温亮;张博;周磊;马德思

    背景:在膝关节置换或者翻修中,正确的维持关节线的高度对于手术效果乃至手术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国外学者曾经对膝关节各标志点至关节线距离的线性参数进行了研究和报道,但国内尚缺乏针对于国人的相关数据。目的:通过对膝关节解剖标志点到关节线距离的测量分析,为严重骨缺损的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以及翻修提供临床数据参考。方法:随机选择409例(746膝)中国北方及西南地区健康成年志愿者,平均年龄37.7岁,男214例,女195例。应用CT扫描,重建膝关节三维模型,通过Mimics软件依次测量各解剖标志点到关节线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测得股骨内上髁的凹点中心到关节线的距离平均为(25.72±2.52) mm,股骨外上髁的凸点中心到关节线的距离平均为(26.30±2.65) mm,股骨内收肌结节到关节线的距离平均为(44.60±4.32) mm,胫骨结节高点到关节线的距离平均为(21.50±3.57) mm,所得数据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 <0.05)。结果证实,相应数据为膝关节置换或翻修中恢复关节线高度提供了重要的解剖依据;股骨内上髁的凹点中心、外上髁的凸点中心和内收肌结节到关节线的距离变异性较小,作为正常关节线的标志点更具参考价值。

  • 人工膝关节线水平与屈曲角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鹏;刘光耀;秦彦国;左建林;孙庆;高忠礼

    目的:探讨髁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线水平与关节屈曲角度的相关性.方法:随访并测量41例(50膝) 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关节线水平的变化和屈膝角度,以二者为变量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判断两者相关性.结果:膝关节屈曲角度与关节线水平呈直线相关,在关节线水平以上为负相关(r=-0.92,P<0.01),在关节线水平以下为正相关(r=0.58,P<0.01).关节线水平升高不大于3 mm,患膝屈曲角度均在120°以上.关节线水平升高3~6 mm,患膝屈曲角度仍在100°以上.而关节线水平升高6 mm以上则仅能屈曲90°左右.关节线下降6 mm以内,屈膝角度均在120°以上.结论:应用后稳定型假体对骨关节炎的膝关节进行初次人工膝置换,术中应尽可能维持关节线的解剖位置.关节线升高3 mm以内屈曲功能佳.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关节线高度对髌股关节接触压强的影响

    作者:徐长明;储小兵;冯明光;何志勇;吴海山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不同关节线高度对髌股关节接触压强的影响.方法:取7个关节结构正常、关节软骨完整的正常中国成人的新鲜冷冻尸体膝关节,将标本固定到8501型Instron生物力学测试机上,垂直加载负荷30 kg,改变股四头肌肌腱上的拉力使标本获得平衡,用压敏片测量髌股关节之间的峰值压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测量髌股关节之间的峰值压强;增加股骨侧的截骨量(每次为2 mm,即关节线分别为0、+2、+4、+6 mm),并将胫骨平台作相应的垫高,再次测量髌股关节之间的峰值压强.结果:TKA术后,膝关节屈曲60°、90°和120°时,关节线高度为+4、+6 mm时的外侧髌股关节峰值压强显著高于关节线高度为0、+2 mm时的峰值压强(P<0.05);膝关节屈曲30°、60°、90°和120°时,关节线高度为+6 mm时的内侧髌股关节峰值压强显著高于关节线高度为0、+2、+4 mm时的峰值压强(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线的高度抬高超过4 mm以上就会进一步导致髌股关节的峰值压强增高.TKA术中,应该尽量将关节线的变化控制在4 mm之内.

  • 内侧和外侧上髁作为术中关节线测定标志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贺世集;贾托

    目的 探讨内侧和外侧上髁作为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线测定标志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5具尸体标本(90膝)作为研究对象,以内侧和外侧上髁测量作为关节线测定经皮髁的宽度(TEW).解剖膝关节后,测定远端内侧关节距离(DMAD)、后内侧关节距离(PMAD)、远端外侧关节距离(DLAD)和后外侧关节距离(PLAD),分析TEW的可靠性以及TEW与DMAD、DLAD、PMAD和PLAD的相关性,并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各关节距离与TEW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性别TEW、DMAD、DLAD、PMAD、PLAD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测量和2名检测员检测的TEW、DMAD、DLAD、PMAD、PLAD数据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DMAD、DLAD、PMAD、PLAD与TEW比值分别为0.35、0.28、0.34和0.29,TEW与DMAD、DLAD、PMAD和PLAD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43、0.607、0.678、0.529,均P<0.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EW、DMAD、性别存在线性相关.结论 内侧和外侧上髁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线测定标志,是一种简便、可复制且可靠的技术,能够指导术者进行准确的解剖关节修复.

  • 后交叉韧带与相关结构的生物力学

    作者:孙磊;宁志杰

    人们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基本解剖和功能已有了一定的认识.PCL有一个相对密集的胫骨附着部,位于内、外侧半月板后角之间,关节线下方的胫骨后窝,纤维向上前方走行,呈扇形,在股骨有相对更广泛区域的附着部,位于股骨内侧髁的髁间窝面,自临近髁软骨面的前上部向后下延伸.

  • 膝关节翻修术后关节线变化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作者:及松洁;姜旭;李玉军;黄野;周一新

    目的 探讨膝关节翻修术后关节线变化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膝关节翻修术患者89例(共89膝),均植入LCCK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进行膝关节翻修术.术前及术后24个月,根据X线平片检查结果测量关节线,比较关节线变化≤2 mm、>2~≤4 mm、>4 mm者手术前后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术中应用或未应用胫骨、股骨金属填充块者的关节线变化及上述膝关节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患者术后关节线变化为-4.1~8.9 mm,上移70例、下移19例;关节线变化≤2 mm 23例,>2~≤4 mm 35例,>4 mm 31例.与术前比较,相同关节线变化者术后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升高(P均<0.01);但关节线变化≤2 mm及>2~≤4 mm者术后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均高于关节线变化>4 mm者(P均<0.01).术中应用股骨金属填充块40例、未应用49例,其术后关节线变化分别为-4.1~7.9(1.9±3.4)、2.2~8.9(3.5±3.4)mm,二者比较P<0.05.术中应用胫骨金属填充块14例、未应用75例,二者术后关节线变化比较P>0.05.应用股骨金属填充块者术后功能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均高于未应用者(P<0.05或<0.01),应用与未应用胫骨金属填充块者术后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Feller髌骨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膝关节翻修术后关节线变化>4 mm的患者膝关节功能较差,术中应用股骨金属填充块有利于减小关节线变化及提高膝关节功能,而胫骨金属填充块则无明显作用.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线位置变化及其与膝关节临床功能的关系

    作者:及松洁;田伟;姜旭;周一新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 )后关节线( JL )位置改变,探讨其与膝关节临床功能的关系。方法接受单侧TKA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89例(89膝),手术均采用GENESISⅡ后稳定型假体。分别测量手术前后JL位置,计算JL位置改变程度;评估手术前后膝关节KSS评分、膝关节功能KSS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分析TKA后JL改变范围与临床功能评分的关系。结果术后随访假体生存率为100%(89/89),膝关节正位及侧位X线片均未显示影像学松动,膝关节KSS评分、功能评分、活动度及Feller髌骨评分均较术前增加(P均<0.01);手术前后JL改变≤4 mm患者术后膝关节KSS评分、功能评分、活动度及Feller髌骨评分均高于JL改变>4 mm患者( P<0.05或<0.01)。 JL改变≤4 mm患者Feller髌骨评分与JL改变程度没有相关性(r=-0.162,P=0.205),JL改变>4 mm患者Feller髌骨评分与JL改变程度呈负相关(r=-0.724,P=0.000)。结论采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的初次TKA患者术后JL改变>4 mm对于膝关节功能有影响,JL改变程度与伸膝装置功能呈负相关。

  • 针刀韧带松解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84例

    作者:刘铁

    近年来,我们采用针刀松解膝关节韧带及周围肌腱治疗84例膝关节骨关节炎,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般资料:本组84例中女51例,男33例;年龄29~68岁,平均54岁;病程半年至21年不等,均采用过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显著。累积双侧膝关节38例,单侧46例。按Ahlback分级,1级(关节间隙变窄46例),2级(关节线消失36例),3级(轻度骨质磨损8例),4级(中度骨质磨损4例)5级(严重骨质磨损,常伴有骨关节半脱位者)。

  • 膝关节翻修术后关节线变化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作者:罗剑;郭珊成;黄志勇;胡志琦;何平

    目的 探讨膝关节翻修术后关节线位置变化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行膝关节翻修术患者40例,于术前、术后24个月拍摄标准膝关节正侧位X射线平片,测量关节线,比较关节线变化小于等于2 mm、2~4 mm者、大于4 mm者及使用与未使用股骨金属填充块填充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变化.结果 关节线变化小于等于2 mm、2~4 mm者术后膝关节评分、Feller髌骨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关节线变化大于4 mm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金属填充块者功能评分及Feller髌骨评分显著高于未使用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线变化在4 mm以上者,Feller评分与关节线变化有关,且呈负相关(r=-0.685,P<0.05).结论 膝关节翻修术后关节线变化在4 mm以上者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较大,术中股骨金属填充块的应用对关节功能的恢复有利.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