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青少年完全分节型半椎体脊柱畸形

    作者:张宏其;刘少华;郭超峰;陈凌强;付美奇;陈小明;王永福;陈静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青少年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2月,对19例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术,年龄9岁8个月~19岁4个月,平均13岁9个月,术后随访1年7个月~5年4个月,平均3年2个月.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正位和侧位X线片测量,评价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形效果.结果:术中发生螺钉切割椎弓根1例,延长1个节段行内同定.所有患者躯干平衡良好,均无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节段侧凸角术前平均37.7°,术后2周时平均8.2°,矫正率78.2%,总侧凸角术前平均40.7°,术后2周时平均10.30°矫正率为74.7%,后凸角术前平均25.2°,术后2周时平均6.5°,矫正率为74.2%,末次随访时侧凸及后凸矫形均无明显丢失.结论: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少,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 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王晓东;吴起宁;郭华;宋宗让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自制的"V"型截骨刀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周定矫形治疗52例完全分节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应用术前、术后X线片冠状面节段侧凸角、总侧凸角和代偿侧凸角以及矢状面节段后凸角或前凸角、躯干侧移程度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手术时间120~310min,术中失血量300~600ml.同定融合椎体节段数2~4个.所有病例随访2年7个月~5年.平均3年5个月.1例术中凸侧节段加压时头端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向上延长一个椎体固定;2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性分布的一侧肢体麻木、胀痛,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3例患者因术中行胸神经根切断,术后出现支配区域柬带感,术后2个月缓解.1例因内同定钉帽切迹导致皮肤溃烂,1年后复查已骨性融合,取出内同定后治愈.1例5个月复查时出现椎弓根被螺钉割裂,延长支具固定6个月,骨性融合后取出内固定.末次随访时节段侧凸角由术前38.5°±6.9°矫正至7.5°±3.0°总侧凸角由术前41.2°±8.1°矫正至9.6°±5.1°,头侧代偿凸由术前17.5°±5.2°矫正至6.20±4.1°尾侧代偿凸由术前17.9°±4.9°矫正至6.1°±3.1°,后凸角由术前29.1°±12.1°矫正至6.2°±4.1°,躯干偏移由术前平均4.5cm矫正至0.4cm.各指标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P<0.01.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胸腰椎侧后凸畸形效果良好.

  • 单一半椎体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分析及翻修方法选择

    作者:朱泽章;邱勇;王斌;赵清华;俞杨;钱邦平;刘臻;朱锋

    探讨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及翻修方法选择.方法:对2000年5月~2008年3月收治的因初次手术失败而行翻修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1例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6例.入院时年龄2~19岁,平均11.5岁.术前侧凸Cobb角15°~97°,平均52.2°;后凸Cobb角25°~105°,平均63.5°;C7铅垂线距骶骨中线距离为1.2~5.6cm,平均2.7cm.结果: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1)初次手术术式本身的局限性(3例);(2)内固定选择不当或固定范围选择不当,同时未行半椎体切除和植骨融合术(4例);(3)初次手术未切除致畸形的半椎体且未植骨(2例);(4)术中操作不当(1例);(5)内固定范围选择不当合并半椎体切除不彻底(1例).根据每例患者的初次手术方式及手术失败原因的不同,采用个体化的翻修方法.翻修手术无大血管损伤、感染、死亡等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原神经症状加重.术后侧凸Cobb角2°~66°(平均22.3°),平均矫正率为64%;后凸Cobb角2°~61°(平均26.1°),平均矫正率为59.6%; 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为0.7~2.5cm,平均1.4cm.随访1~5年,平均2.3年,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4°~63°,平均23.8°;后凸Cobb角0°~59°,平均29.9°; 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为0.3~3.1cm,平均1.2cm.术后1年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未发现失代偿现象.结论:初次手术方法选择不当是单一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正确选择合适的翻修方案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 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作者:王志斌;宋文慧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风险与临床效果.方法: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7例,平均年龄10.3岁,畸形主弯位于胸腰段(T10~L2)者11例,腰段(L3~L5)者3例,胸段(T1~T9)者3例.17例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比较末次随访和术前脊柱侧弯、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冠状面平衡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固定4~7椎节,平均4.6椎节.随访平均18.9个月(12~24个月),脊柱侧弯矫正率平均(68.7±6.78)%,后凸矫正率平均(66.7±4.05)%.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未发生内固定失败及脊髓神经根受损,躯干失代偿均得到矫正.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术安全、有效,脊柱三维矫形稳定,大程度保留了脊柱功能,具有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 后路半脊椎切除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小儿半脊椎脊柱畸形

    作者:刘少华;张宏其;郭超峰;唐明星;邓盎;王昱翔;陈静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脊椎切除、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半脊椎所致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月本院35例采用一期后路半脊椎切除、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的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儿,手术年龄4岁1个月~8岁5个月,平均6岁3个月.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正位和侧位X线片测量,评价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形效果.[结果]术后均随访5年以上,平均7年10个月.节段侧凸角术前平均33.20°,术后2周平均6.70°,矫正率79.82%,总侧凸角术前平均37.5°,术后2周9.9°,矫正率为73.60%;后凸角术前平均21.3°,术后2周7.9°,矫正率为62.91%.术中和术后发生螺钉切割椎弓根3例,术后切口局部感染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侧凸及后凸矫形角度均无明显丢失.[结论]采用一期后路半脊椎切除、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半脊椎所致的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后凸融合节段少,不影响其他正常脊柱节段的生长发育,矫形效果良好,固定牢靠,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和可行的方法.

  •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治疗6岁以下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作者:司泽兵;吴继功;马华松;陶有平;邵水霖;姬勇;高博;李海侠;张乐乐

    [目的]观察6岁以下儿童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 2014年12月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的脊柱侧后凸患儿31例.其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1岁11个月~5岁5个月,平均3岁9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的改变.通过文献复习,从而评价手术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手术时间133 ~288 min,平均手术时间157 min.出血量50 ~ 600 ml,平均324.5 ml.术后2周冠状面及矢状面主弯Cobb角分别为2°~25°及13°~20°,平均矫形率分别为67.8%、50.1%,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 ~48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冠状面及矢状面主弯Cobb角,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恢复良好,无其他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感染,内固定无断钉及松动,矫正度无显著丢失.[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是控制畸形进展的有效方式.尽可能早地选择手术,可获得冠状面和矢状面良好的矫正效果、低神经损伤风险,可避免手术节段延长.

  • 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

    作者:罗狄鑫;孙鸿涛;金勋杰;陈为坚;齐勇;徐汪洋;李超;林周胜;周晓忠

    目的:探讨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合并半椎体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半椎体、无结构性弯曲患者12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合并前凸、半椎体凸向腹侧患者3例,行前路半椎体切除合并植骨融合固定术;合并结构性代偿弯患者15例,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对所有患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后凸术后平均 Cobb 角、末次随访平均 Cobb 角分别为(8.6±3.14)°、(11.2±7.23)°,脊柱后凸终矫形率为58.6%;侧凸术后平均侧凸 Cobb 角(12.8±5.47)°,末次随访平均(16.2±6.24)°,脊柱侧凸终矫形率为66.5%。脊柱后凸、侧凸手术治疗后平均 Cobb 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后凸、侧凸均明显好转,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较满意。结论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效果显著,脊柱侧后凸矫形率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 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截骨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

    作者:阿力木江·伊卜拉伊木江;王磊;孙国梁;楚戈

    目的 评价早期行半椎体切除手术干预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1~6岁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患者行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3岁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年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主弯平均COBB角36°,术后矫正为7°,头端代偿弯自然矫正从15°改善为3°,尾端代偿弯从17°改善为4°,术前后凸角为22°,术后改善为8°.结论 经单纯后路半椎体切,行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可获得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矫形效果良好.对婴幼儿早期手术干预可阻止脊柱主弯及代偿弯畸形进展.

  • 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治疗先天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

    作者:王晓东;郝定均;吴起宁;贺宝荣;刘团江;陈海波;方向义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治疗了12例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7~17岁,平均11.3岁.观察并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X线片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侧凸的顶椎偏移.结果:随访10~3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64.1%,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后凸由术前平均32°矫正至19°,随访中无明显丢失,顶椎偏移由术前4.5cm矫正至1.2cm.无脊髓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 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治疗先天性胸腰椎侧后凸畸形

    作者:王晓东;郝定均;吴起宁;贺宝荣;刘团江;陈海波;方向义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治疗了12例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7~17岁,平均11.3岁.观察并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X线片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侧凸的顶椎偏移.结果:随访10~3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64.1%,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后凸由术前平均32°矫正至19°,随访中无明显丢失,顶椎偏移由术前4.5cm矫正至1.2cm.无脊髓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