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异形钛笼在中上颈椎腹侧病变切除后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异形钛笼在中上颈椎腹侧病变切除后重建中的应用.方法:2004年6月~2010年6月收治10例中上颈椎腹侧病变需行病灶切除手术的患者,其中陈旧性结核2例,原发肿瘤5例,转移瘤3例;病变单纯涉及枢椎2例,C2+C3椎体7例,C2~C4椎体1例.术前JOA评分7~14分,平均10分.根据病变范围,在气管插管全麻下,4例患者采用常规单纯经口咽入路清除病灶,6例采用经口唇下颌骨劈开入路清除病灶.所有患者均应用异形钛笼重建椎体,5例行颈椎椎弓根或侧块钉棒固定(C1~C3固定2例,C1~C4固定3例),5例行枕颈钉棒固定(C0~C4固定1例,C0~C5和C0~C6固定各2例);均行自体髂骨植骨融合.观察并发症发生、神经功能改善和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8h,出血量500~3000ml,术中椎体病灶清除顺利,脊髓受压解除彻底,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和脑脊液漏.9例患者获随访,随访3~14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复查X线、CT结果均提示植骨获得骨性融合;无钛笼移位、松动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为14分.结论:异形钛笼可重建中上颈椎椎体前柱,联合颈椎后路固定可满意重建颈椎力学稳定性.
-
经改良的胸骨柄入路治疗上胸椎肿瘤
上胸椎肿瘤因其邻近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显露困难,手术风险及难度较大,既往大多采用后路手术.自2002年6月至2005年1月,本组收治26例上胸椎肿瘤患者,采用我们改良的经胸骨柄入路或辅以后路行肿瘤切除、椎体重建、颈椎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近期效果较满意.现就手术途径及术式选择进行探讨.
-
胸腰椎肿瘤切除加椎体重建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 探讨胸膜外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加椎体重建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 对采用胸膜外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360°环脊髓减压,同时进行后路椎体重建内固定进行治疗的18例胸腰椎单脊椎肿瘤患者,分析其围手术期护理问题,以制定针对性的护理策略.结果 18例患者经过正确有效的护理,无明显护理并发症发生,顺利康复出院.结论 正确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力,预防术后并发症,对术后早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生物陶瓷人工椎体以及脊柱前路解剖型钢板重建椎体的生物力学评介
目的:基于胸腰椎解剖学的研究,设计制作了胸腰椎脊柱前路解剖型固定钢板以及生物陶瓷人工椎体,并对应用脊柱前路解剖型固定钢板,Kaneda装置以及牛物陶瓷人工椎体等技术重建椎体的动物脊柱标本进行了生物力学测试比较.方法:实验于2001-10/2002-06在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国家重点试验室完成.选取正常成年新鲜牛脊柱标本40具,由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试验室提供,分为正常组,生物陶瓷人工椎体组,脊柱前路解剖型固定钢板加植骨组,Kaneda装置加植骨组,单纯植骨不加任何外固定组.应用与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联合研制的生物力学测试系统,采用动态加载,应用传感器动态记录方式,对各组牛脊柱标本进行三维六度的测试分析.结果:①单纯植骨不加任何外固定组在各个方向均不稳定.②脊柱前路解剖型同定钢板在前屈,后伸方向明显较Kaneda装置稳定.⑨在Kaneda装置的对侧即右侧:脊柱前路解剖型固定钢板在右旋,右弯方向与Kaneda装置固定效果相当,甚至稍强.④在Kaneda装置的固定侧即左侧,脊柱解剖型固定钢板的稳定性稍弱于Kaneda装置.⑤生物陶瓷人工椎体的固定效果各个方向均较为理想,明显地高于Kaneda装置固定、脊柱前路解剖型钢板的固定,与正常脊柱相当.结论:应用生物陶瓷人工椎体以及脊柱前路解剖型钢板重建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
3种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对比
目的 对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过伸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和保守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54例胸腰椎单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61例和过伸位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56例为手术组,保守治疗37例为保守治疗组.多时间点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测量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计算并发症发病率.结果 术后3 d手术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PKP组和联合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保守治疗组VAS评分较术前无显著改变(P>0.05).3个月随访时3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1).与保守治疗组比较,PKP组和联合组术后3 d和3个月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和联合组在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01).与术前对比,保守治疗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保守治疗组相比较,手术组术后3 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KP组和联合组间D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 PKP组和联合组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小,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保守治疗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较术前显著减小,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保守治疗组比较,术后手术组在纠正Cobb角、恢复椎体高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三种方法均可减轻疼痛,矫正Cobb角并恢复椎体高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两手术组短期随访效果接近,较保守治疗组存在一定优势;保守治疗时需防治并发症.
-
可调式中空钛合金人工椎体行椎体重建术的初步报告
目的:分析可调式中空钛合金人工椎体置换术对脊柱功能的重建. 方法:以中空可调式钛合金人工椎体行椎体置换术24例.其中肿瘤13例,外伤9例,颈椎畸形2例.观察指标分为椎节高度重建指标、脊柱曲度重建指标、人工椎体放置位置观察、人工椎体与正常椎体面积比测定等,并在随访中观察患者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人工椎体置换后椎节前部及中部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但椎节后部高度无明显变化,平均高度较术前增加3 mm;椎间角较术前明显恢复;随访中无一例人工椎体脱出.人工椎体置换术后12个月,大部分形成骨性融合. 结论:可调式中空钛合金人工椎体置换可获得较理想的重建脊柱高度及生理曲度,并可获得骨性融合.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术治疗短节段胸椎结核
[目的] 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术治疗短节段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 2009年5月共23例一期行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术的短节段胸椎结核患者,通过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局部后凸畸形的矫正、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疼痛的改善等评估其疗效.[结果] 术中出血量平均400ml,手术时间平均3.5h,术中无大血管及胸膜损伤.随访时间18 ~42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降至平均12°±5.2°,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1.3°±0.8°.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8例患者术后出现胸腹部皮肤麻木,口服甲钴胺1~3个月后症状消失.末次随访局部疼痛VSA评分降至平均1.5±1.1分.所有患者植骨处均融合,融合时间3 ~6个月,平均4.5个月,内固定无松脱、断裂,结核均治愈,无复发.[结论]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术治疗短节段胸椎结核是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方法.
-
椎体肿瘤椎体重建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栓塞后肿瘤椎体切除重建的疗效及价值. 资料与方法 选择有脊髓压迫症状的胸腰椎肿瘤患者24例,分成对照组(n=11)和研究组(n=13).对照组直接行肿瘤椎体切除人工椎体置换椎体重建术;研究组先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化疗后,再行肿瘤椎体重建术. 结果 对照组4例手术失败,7例手术成功,成功率57%,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385 ml、平均手术时间5 h;研究组13例肿瘤椎体全部手术切除成功,成功率达100%,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42 ml,平均手术时间3 h.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椎体重建稳定性良好. 结论 术前胸腰椎动脉栓塞便于肿瘤椎体切除及重建,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同种异体复合骨重建椎体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目的:为椎体材料的研制与临床上选择重建材料提供生物力学的指导. 方法:选择25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A组:正常对照组(NG)5只;B组:髂骨组(IBG)10只;C组:同种异体复合骨组(ACVG)10只 ,实验组B和C切除C4椎体后,分别植入自体三面皮质髂骨、同种异体皮质骨笼+自体松质骨,于术后1、2月随机抽取B、C组兔各5只进行离体轴向屈曲、伸展、侧弯、扭转状态下的载荷-应变﹑扭矩-扭角关系变化测试,各组间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组的生物力学强度较好,手术后1月和2月的各项指标均和A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1月的力学稳定性明显低于A组和C组(P<0.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力学强度逐渐加强,到术后2月的时候,已和它们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时,C组的力学稳定性优于B组(P<0.05),到术后2月的时候,它们的力学稳定性已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同种异体皮质骨笼和自体松质骨组成的复合骨,即时和永久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均较好,是一种理想的椎体重建材料.
-
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评价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初步疗效.方法 应用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对7例(9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重建,注入PMMA以强化骨折椎体.结果 全部病例疼痛明显缓解,后凸畸形大部分矫正,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和Cobb角有显著差异,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Sky膨胀式椎体成形器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具有止痛效果满意,矫形可靠,操作简便安全等优点.
-
病灶清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
目的 探讨病灶清除椎体重建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为今后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2至2016-05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7例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5例接受单纯前路手术,2例接受分期后-前路联合手术.临床评估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改善、疼痛缓解程度、术后并发症、血沉变化、体重变化、患者满意度指数(modified patient satisfaction index,m-PSI).影像学指标包括:C2~C7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C7倾斜角、C2~C7角度、局部后凸角度.随访期间评估内固定物位置、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1)17例患者均安全接受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39.4±48.8)min,术中出血(268.7±51.2)ml,术后伤口均甲级愈合.术后随访(15.6±4.3)个月,末次随访椎间植骨均骨性融合,未发生内固定物失败.(2)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显著改善(t=-3.714,P=0.002)、颈部疼痛明显缓解(t=15.907,P<0.001)、血沉降低(t=9.523,P<0.001)、体重增加(t=-7.933,P<0.001);C2~C7 SVA减小(t=-10.442,P<0.001)、C7倾斜角增大(t=10.052,P<0.001)、C2~C7角度减小(t=-15.855,P<0.001)、局部后凸角减小(t=11.04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患者满意度:m-PSI 1级10例(58.8%)、m-PSI 2级5例(29.4%)、m-PSI 3级2例(11.8%).结论 对于颈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患者,病灶清除和椎体重建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缓解颈痛、矫正后凸畸形,临床疗效满意.
-
前入路椎体重建Ⅰ期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
目的 探索经前入路椎体重建Ⅰ期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术后脊柱稳定性效果方法总结32例胸腰段结核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32例均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均有一级以上神经功能改善且前后Cobb角矫正后无丢失、所有患者植骨成活融合.结论 前入路椎体重建Ⅰ期植骨是治疗脊柱胸腰段脊柱结核的一种有效稳定可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