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蒋涛;任先军;欧阳忠;郭树章

    目的:探讨经蛛网膜下腔注入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lgangliosides,GM-1)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微球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9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微球治疗组(A组)、普通GM-1制剂治疗组(B组)和损伤对照组(C组)各30只,正常对照组(D组)4只.A、B、C组大鼠采用Nystrom法制备T10脊髓压迫损伤模型,伤后即刻开始给药,A组大鼠经蛛网膜下腔一次性注入20μl GM-1 PLGA微球悬液(含GM-1 50 μg),B组大鼠伤后至处死前每24h一次经尾静脉注入GM-1普通制剂30mg/kg,C组大鼠经蛛网膜下腔一次性注入20μl生理盐水,D组大鼠不手术、不给药.A、B、C组大鼠于术后1、3、7、14d进行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1、7、14d检测运动诱发电位,术后8h、1d、3d、7d、14d检测大鼠脑脊液中GM-1含量;术后8h、1d、3d、7d、14d处死动物(n=6),取T10节段脊髓并切片,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SCI后14d时损伤脊髓组织中NF200表达情况.D组上述各指标的检测不分时间点,只进行1次.结果:各时间点A、B、C组大鼠BBB评分均显著低于D组(P<0.01),术后3d、7d、14d时A、B组显著高于C组(P<0.01),各时间点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A、B、C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较D组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均P<0.01),但术后1d和7d时A、B组N1波潜伏期明显较C组短(P<0.01),术后7d和14d时A、B组N1波波幅明显较C组高(P<0.01),各时间点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A、B组大鼠脑脊液内GM-1含量均显著高于C组和D组(均P<0.01),术后8h、1d、3d时A组明显高于B组(P<0.01或0.05),术后7、14d时A组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组和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E染色,D组正常,术后各时间点A、B组大鼠脊髓损伤区组织形态优于C组,而A组与B组大鼠脊髓损伤区组织形态基本相似.A组、B组和C组大鼠SCI后14d损伤脊髓组织中NF200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AOD)值均显著低于D组(P<0.01),但A、B组均显著高于C组(P<0.01),A组和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蛛网膜下腔注入GM-1 PLGA微球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与外周应用普通GM-1制剂比较,能减少药物用量,快速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并较长时间维持稳定,提高生物利用率,且疗效相当.

  • GM-1 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作者:蒋涛;欧阳忠;郭树章;任先军

    目的优化W/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GM-1 PLGA微球的工艺.方法以载药量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均匀设计法筛选影响微球制备工艺的10种因素,优化GM-1 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结果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微球形态规则,粒径为(18.9±8.1)μm,载药量为4.91%,微球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chi方程:Q=0.153t1/2+0.037 05,r=0.995.结论该制备工艺合理,为制备GM-1 PLGA微球提供了理论依据.

  • 卡铂-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和体外性质

    作者:徐风华;刘皈阳;蒋雪芹;孔建;刘建行

    目的制备卡铂-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比较不同方法所得微球的形态、载药量和体外释药特点.方法采用相分离法和溶剂挥发法制备卡铂-PLGA微球,显微镜下测定微球的粒径和粒径分布,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微球含药量,计算包封率,考察微球体外释药行为.结果两种方法所得微球球形较好,相分离法制得的卡铂-PLGA微球,平均粒径为22~31μm,含药量为42~61μg·mg-1、包封率21%~31%;体外释放试验中药物于24h完全溶出.溶剂挥发法所得微球平均粒径为38~54μm,含药量为7.2μg·mg-1、包封率约为20%;体外药物突释率约为39%,缓释期药物释放符合Higuchi模型,PLGA 75/25、η=0.19和PLGA 50/50、η=0.18的微球药物释放速度常数分别为2.40h-1/2和0.85h-1/2;体外14d累计释药分别达到71%和54%.结论相分离法制备卡铂-PLGA微球含药量高,但体外释药快,没有缓释作用;溶剂挥发法所得微球药物突释率较低,体外能控制药物缓慢释放.

  • 胰岛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口服药效学研究

    作者:潘妍;徐晖;赵会英;魏刚;郑俊民

    目的探索可生物降解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作为大分子蛋白质类口服给药系统的可能性.方法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胰岛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INS-PLGA-NPs);光子相关光谱法测定了平均粒径;HPLC法测定了胰岛素的包封率;放射免疫法研究了纳米粒的载药方式;考察了INS-PLGA-NPs的体外释放特性;评价了口服给予纳米粒对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结果以1% poloxamer 188为乳化剂制备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49.6 nm,多分散度为0.09,包封率为42.8%;同时抗体捕捉实验发现纳米粒主要以吸附方式载药;胰岛素的体外释放分为两相;以10u*kg-1的剂量给予该纳米粒,4 h后血糖浓度显著降低(P<0.05),10 h血糖降至低,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10.3±0.8)%.结论 PLGA-NPs可能成为大分子蛋白质药物口服给药的新型载体.

  • 寡聚精氨酸促进胰岛素纳米粒肠道吸收

    作者:刘晓丽;张文见;魏刚;陆伟跃

    探索一种穿膜肽寡聚精氨酸[poly(arginine)8,R8]修饰的可生物降解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作为胰岛素(insulin,INS)口服给药载体的可行性.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载胰岛素的PLGA纳米粒(INS-NP),R8经聚乙二醇桥联修饰于该纳米粒表面(R8-INS-NP).对纳米粒进行理化性状表征及体外释放特性考察,并进行正常大鼠在体灌肠给药的药动学与药效学评价.所得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79.0±5.2) nm,多分散系数为0.152±0.042,胰岛素包封率为(29.10±2.59)%,载药量为(5.05±0.50)%,体外释放呈先快后慢的两相模式.给药剂量为10 U·kg-1时,R8 -INS-NP的降血糖效果显著优于同剂量的INS-NP,而且D-构型R8修饰的纳米粒(D-R8-INS-NP)吸收优于L-构型R8修饰的纳米粒(L-R8-INS-NP).与皮下注射相比,INS-NP、L-R8-INS-NP和D-R8-INS-NP在体灌肠给药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0.52%、4.78%和8.39%,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07%、3.90%和8.24%.纳米粒表面经R8修饰可促进其包载的胰岛素经肠道吸收,为实现多肽、蛋白类生物大分子口服给药提供了新思路.

  • 聚乳酸微球生物降解机制和生物相容性研究进展

    作者:赵锋;高永良

    介绍了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聚乳酸(PLA)的性质,综述了PLA和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其生物降解为均匀降解,材料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对降解行为有很大影响.注射微球的组织反应分为3个阶段,做组织相容性考察时应注意药物或生物活性物质的细胞毒性、抗原性和愈合作用对组织反应的影响.

  • 蛋白质药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处方工艺设计中稳定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钟延强;吴诚;刘善奎;尹东锋

    目的介绍蛋白质药物(PLGA)缓释微球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微球制备工艺及其体内外释放过程中稳定化策略.方法根据国内外文献,较全面地综述了目前蛋白质药物PLGA微球在制备工艺和体内外释放过程中蛋白质稳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一些解决的办法.结果与结论由于蛋白质稳定性较差,开发蛋白类药物缓释微球非常具有挑战性.重组人生长激素微球的上市为蛋白质药物缓释微球的开发提供了范例,也表明这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技术.

  •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分子量对艾塞那肽微球性质的影响

    作者:石琳;刘斌;王梦舒;王春雨;孔维;陈妍

    目的:制备艾塞那肽一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研究PLGA分子量对微球性质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分子量的PLGA,采用复乳法制备艾塞那肽PLGA微球;对微球的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PLGA分子量对艾塞那肽PLGA微球的性质有明显影响.结论:可通过调节PLGA分子量调控微球的性质.

  • 黄芩素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制剂学性质研究

    作者:李楠;范丽丽;刘志东;王爱潮;郭丽丽;周沫

    [目的]优化影响黄芩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成型工艺参数,并评价优化工艺后所制纳米粒的制剂学性质.[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黄芩素PLGA纳米粒,以粒径、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聚乙烯醇(PVA)浓度、PLGA型号、PLGA分子量、PLGA浓度、水相与有机相体积比、丙酮与无水乙醇体积比、药物与PLGA的比例共7个参数对纳米粒成型工艺的作用规律.[结果]优化处方工艺制备的纳米粒包封率为(95.03±1.33)%、平均粒径为(126.80±4.50) nm、Zeta电位(-21.30±0.23)mV.[结论]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黄芩素PLGA纳米粒圆整,粒径均一.

  • 牛血清白蛋白阳离子微球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作者:靳美霞;蔡欧;张彦焘;胡巧红

    目的 制备牛血清白蛋白(BSA)口服阳离子微球,考察天然阳离子物质壳聚糖(CHS)的加入对蛋白微球的粒径、电动电势、包封率、栽药量及体外释放情况的影响.方法 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和壳聚糖(CHS)为栽体材料,采用W/O/W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牛血清白蛋白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壳聚糖(PLGA/CHS)阳离子微球,通过正交设计优化制备工艺,确定佳处方.建立准确而简便的蛋白含量测定方法 ,并对微球进行体外评价.结果 佳处方为:BSA浓度为150g·L-1、PLGA浓度为8%、外水相体积为80mL、壳聚糖浓度为0.2%.制得的微球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6.9±5.5)μm,为表面荷正电的阳离子微球[ζ电势=(10.0±0.6)mV],包封率为(75.4±4.6)%,载药量为(9.3±0.2)%.体外释放结果 表明,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壳聚糖的加入均能减少突释,延缓药物的释放.结论 与PLGA微球相比,制得的PLGAJCHS阳离子微球表面带正电,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可以延缓药物释放,同时减少突释现象.

  • 神经毒素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鼻黏膜给药的药动学研究

    作者:李范珠;程巧鸳

    [目的]探索可生物降解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1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nanoparticle,NP)作为大分子蛋白质药物的载体经鼻黏膜给药的可能性.[方法]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神经毒素(α-cobro neurotoxin,CNT)PLGA纳米粒(CNT PLGA-NP);光子相关光谱法测定了Zeta电位和平均粒径;放射性计数法测定了CNT的包封率;考察了CNT-PL-GA-NP的体外释放特性;评价了CNT-PLGA-NP经鼻黏膜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过程.[结果]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的CNT-PLGA-NP大小均匀,表面光滑圆整,Zeta电位为-13.4mV,平均粒径为320.2nm,包封率为45%;CNT-PGA-NP的体外释放分为两相,即突释释药相和缓释平台相;CNT、CNT-PLGA-NP和CNT-PLGA-NP-(B+T)的AUC及t1/2(β)分别为1.14、7.12、8.37μg·h/m1和20.06、44.14、34.82h,可见吐温-80和冰片有明显的促吸收作用.[结论]PLGA-NP可能成为神经毒素鼻黏膜给药的新型载体;吐温-80(T)和冰片(Borneol,B)可作为CN-PLGA-NP鼻黏膜给药良好的吸收促进剂.

  • GM-l PLGA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性质研究

    作者:蒋涛;任先军;欧阳忠;郭树章

    目的 制备GM-l PLGA微球,考察其一般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应用W/O/W乳化溶剂干燥法制备GM-l PLGA微球,测定微球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曲线.结果 微球形态规则,粒径约为(18±8)μm,载药量约为4.9%,包封率约为61%,微球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chi方程:Q=0.153t1/2+0.037 05(r=0.995).结论 GM-l 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良好,体外释药呈明显的缓释作用.

  •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其单体组成比例对利培酮微球性质的影响

    作者:王襄平;梅兴国

    目的:制备利培酮-乳酸(LA)/羟基乙酸(GA)共聚物(R PLGA)缓释微球,并对微球的性质及释放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单乳溶剂蒸发法制备R PLGA缓释微球;对微球的粒径分布、载药量、包封率、突释、体外释放等指标进行测定,考察PLGA不同分子量和LA/GA不同单体组成比例对微球性质的影响.结果:所制微球外观圆整,分散良好.PLGA的单体组成比例以及分子量对微球性质尤其是释放速度有明显的影响.结论:可通过调节PLGA的分子量和LA/GA单体组成比例改变微球性质,以达到控制微球释放速率等预期目的.

  • GM-1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作者:毛美玉

    目的:制备GM-1的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考察其一般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应用W/O/W型乳化溶剂干燥法制备GM-1的PLGA微球,测定微球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曲线.结果:微球形态规则,粒径约为(18±8)μm,载药量约为4.9%,包封率约为61%,微球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chi方程Q=0.153t1/2+0.037 05(r=0.995 0).结论:GM-1微球体外释药特性及其制备工艺良好,体外具有明显缓释作用.

  • 卡铂-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囊制备的优化筛选

    作者:应懿;周世文;汤建林;黄永平;徐颖

    目的优化卡铂-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囊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微囊,单因素试验初选影响粒径和包封率的主要因素和范围,以155均匀设计表优选提高包封率和控制粒径分布的实验条件,并进行结果预测及验证.结果卡铂/载体投料比、载体浓度、内/外相体积比对微囊包封率和粒径影响显著.优化条件所得微囊形态圆整、均匀,平均粒径(14.25±3.52)μm, 平均载药量(6.81±0.04)%,平均包封率(74.13±0.56)%(n=3). 结论本制备工艺优化合理, 重现性良好.

  • 盐酸维拉帕米PLGA纳米粒的成型工艺及制剂学性质研究

    作者:龚道琼;尹宗宁;宋相容;何治尧;侯世祥

    目的 优化影响盐酸维拉帕米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成型工艺的参数,并评价优化工艺后所制纳米粒的制剂学性质.方法 采用O/W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盐酸维拉帕米PLGA纳米粒(VRP-PLGANP),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系统考察PLGA浓度、PLGA/VRP质量比、PVA浓度、有机相中丙酮浓度、外水相pH、内外相(O/W)体积比、探头超声时间、旋蒸时间共8个参数对纳米粒成型工艺的作用规律.结果 用优化处方工艺制备的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5.78%±6.32%和22.75%±1.48%、平均粒径为150.4±6.9 nm、PDI=0.070±0.018(n=3),体外释放规律符合Weibull方程,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结论 所用方法可用于制备载两亲性药物的PLGA纳米粒.

  • 5-氟尿嘧啶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的研究

    作者:陈国广;徐元龙;李学明

    目的 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制备5-氟尿嘧啶(5-FU)纳米粒,并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5-Fu-PLGA纳米粒,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并研究了5-Fu纳米粒的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结果 5-FU-PLGA纳米粒为圆整的类球形实体粒子,平均粒径为85.4 nm,载药量为12.4%±0.7%,包封率为64.1%±5.3%,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Q=0 0585t1/2+0 087(r=0 9923).结论 所制5-FU纳米粒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