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纯胶与β-环糊精2种包合材料的比较

    作者:王洛临;周蓉;陈卉;谢媛;陈朋

    目的:比较纯胶与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的包合效果.方法:以包合率与包合物收率为指标,选取纯胶与β-CD为包合材料,采用高压均质机、磁力搅拌器、超声波细胞破碎仪、超声波清洗器4种方法分别对羌活、连翘、辛夷挥发油进行包合,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包合工艺,包合物进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与红外光谱表征.结果:纯胶的包合率明显高于β-CD,包合物收率略低于β-CD.挥发油已被纯胶包合,红外谱图中纯胶包合物的大吸收峰相对于纯胶有向高频数迁移,表明纯胶包合物为一新生物相,且包合效果稳定.结论:以纯胶为包合材料,采用磁力搅拌法制备包合物的工艺简单且包合效果好.

  • 葫芦素B纳米混悬凝胶剂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研究

    作者:陈芳;沈成英;申宝德;韩晋;袁海龙

    目的 制备葫芦素B纳米混悬凝胶剂,并考察其体外透皮效应.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葫芦素B纳米混悬剂,通过单因素法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再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成凝胶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试验,比较葫芦素B纳米混悬凝胶剂及葫芦素B凝胶剂的体外经皮渗透量和渗透速率.结果 24h葫芦素B纳米混悬凝胶剂较葫芦素B凝胶剂累积渗透量提高214%,渗透速率提高2.17倍.结论 葫芦素B纳米混悬凝胶剂能提高葫芦素B的透皮吸收效果.

  • 生物素化硫酸软骨素多糖衍生物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作者:邱玲;申宝德;沈刚;李娟娟;程玲;郑娟;韩晋;袁海龙

    目的 合成生物素化硫酸软骨素多糖衍生物并制备纳米粒.方法 生物素和硫酸软骨素多糖进行酯化反应,得到疏水改性的衍生物,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其表征;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衍生物纳米粒,以粒径、多分散系数为评价指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结果 优化后的硫酸软骨素多糖衍生物纳米粒的粒径为(108.04±23)nm,分散系数为(0.182±0.03).结论 生物素和硫酸软骨素多糖以酯键连接在一起,合成了生物素化硫酸软骨素多糖衍生物.合成的衍生物有望成为疏水药物的载体.

  • 依托泊苷静脉注射亚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内外评价

    作者:田玲玲;唐星;何海冰;王静

    本文旨在制备依托泊苷静脉注射亚微乳(ESE)并考察其体内外性质.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载药亚微乳,单因素试验考察处方工艺中影响制剂质量的因素,激光散射法和超滤离心法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和包封率;长期留样观察其物理稳定性,恒温加速试验-威布尔分布拟合法考察其化学稳定性;以依托泊苷溶液为参比制剂,考察其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测得亚微乳平均粒径(189.9±54.6)nm,zeta电位-32.6 mV,包封率91.7%.4 ℃长期留样9个月物理稳定性无显著变化,加速试验预测4 ℃有效期(T0.9)约为665 d.亚微乳和溶液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曲线均符合双隔室模型,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18.30±8.74)和(19.32±6.45)μg·h·mL-1.结果表明ESE避免了有机增溶剂的使用,物理化学稳定性较溶液显著提高,且未改变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

  • 10-羟基喜树碱纳米混悬剂的制备、表征和药物动力学评价

    作者:张毅;詹颖;庞宁;刘瑜洁;程士轩;李骥;杜祎甜;齐宪荣

    10-羟基喜树碱(HCPT)是一种广谱抗癌药,然而由于其溶解性差、不稳定,限制了它的应用.本研究采用微沉淀法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羟基喜树碱纳米混悬剂(HCPT-NSP),也称为纳米晶体,显著提高了HCPT的载药量,药物包载率为(36.5士9.5)%,药物浓度达到(1.35士0.2) mg/mL,高于HCPT溶解度的1000倍以上.用动态光散射法(DLS)测定HCPT-NSP粒径为(129.8士13.9) nm.透射电镜(TEM)观察HCPT-NSP呈短杆状晶体.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微分热重分析(DTA)结果显示,HCPT在混悬剂中呈短杆状晶体状态.HCPT-NSP以10 mg/kg剂量静注后在体内分布符合三房室模型,与文献中HCPT注射液静脉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数据相比,HCPT-NSP的半衰期延长,预示HCPT-NSP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给药体系.

  • 赤芍总苷纳米混悬剂的制备、表征及药动学评价

    作者:张金凤;吴凡;韩嘉艺;荣景宏;李艺;刘宇;梁啸;王欣;潘昊;刘宏生;陈立江

    赤芍总苷是从赤芍中得到的有效部位,它具有许多的生物学活性.然而,由于其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也非常低,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将赤芍总苷制备成纳米混悬剂以增加溶解度,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采用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赤芍总苷纳米混悬剂.用动态光散射法(DLS)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分别为(210.2±2.5) nm,(-22.4±1.2) mV.差示扫描量热图(DSC)结果显示,TPG在混悬剂中呈晶体状态,晶型并未改变.透射电镜(TEM)结果表明赤芍总苷纳米混悬剂呈球状晶体.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赤芍总苷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参数,与赤芍总苷混悬液组药物动力学数据相比,AUC0-∞明显增大(约1.85倍),表明赤芍总苷纳米混悬剂可以提高赤芍总苷的生物利用度,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给药体系.

  • 新型小分子化合物ZL-004纳米粒的制备和药动学初步研究

    作者:赵锋;栾瀚森;杨莉;马银玲;张晓红;张淑珍;王浩

    目的 制备载ZL-004的PLGA纳米粒(ZL-004-NP),并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 采用饱和恒温法、电位法、摇瓶法分别测定ZL-004的溶解度、pKa及油水分配系数,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设计优化纳米粒的处方,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及透析法评价优化纳米粒的特征.大鼠灌胃给予ZL-004-NP,采用UPLC-MS/MS检测血药浓度并计算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优化后的ZL-004-NP呈圆球形,表面光滑,平均粒径121.34 nm,分散指数0.16,包封率89.63%,载药量7.65%,体外释放可达216 h,且突释较小.与ZL-004原料药相比,ZL-004-NP的pmax提高了1.7倍,可达125μg·L-1,tmax由(6.47±0.51)h缩短至(4.13±0.48)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00.99%.结论 ZL-004-NP可口服给药改善药物难溶性质提高生物利用度.

  • 雷公藤内酯醇纳米脂质体的处方及制备工艺研究

    作者:阙慧卿;彭华毅;钱丽萍;郭舜民;林绥

    目的 优化雷公藤内酯醇纳米脂质体(TP-NLS)的处方及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TP-NLS.依据均匀设计U7(73)实验方法,以两种脂类基质a与b的配比(A)、泊洛沙姆188的用量(B)和均质压力(C)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为考察标准,优选TP-NLS的处方及制备工艺.结果 优处方为A1B5C7,即按制备600mLTP-NLS溶液,所取脂类基质a为1.2g,b为0.2 g,泊洛沙姆188的用量为1.3 g,均质压力70MPa,均质乳匀15 min.制备的TP-NLS溶液外观好,平均包封率为83.52%,平均粒径117nm,Zeta电位31.7 mV.所得TP-NLS溶液置于4℃,避光环境下保存30d,包封率、粒径、电位等基本保持不变,稳定性良好.结论 优化后的TP-NLS制备工艺简单易行,为其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 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胶囊的制备及体外溶出度测定

    作者:郭静静;李仙义;袁海龙;靳士晓;韩晋

    目的 研究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胶囊体外溶出度的测定.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并分别将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和波棱甲素物理混合物制成胶囊,以pH 7.5的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采用桨法测定体外溶出度,比较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胶囊和波棱甲素物理混合物胶囊的溶出速率和溶出量.结果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的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胶囊的体外累积溶出度明显高于波棱甲素物理混合物胶囊(P<0.01).结论 高压均质法制备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的工艺简单易行,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能显著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

  •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

    作者:梁健钦;刘华钢;黄秋洁;黄慧学;欧阳小光;林国彪

    目的: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处方.方法: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筛选处方,以白藜芦醇包封率及载药量作为评价指标,考察脂质用量、表面活性荆用量、药物量对评价的影响.采用热高压均质法制备白藜芦醇固体脂质纳米粒.结果:热高压均质工艺能有效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优选的佳处方为单硬脂酸甘油酯用量为4.5%、泊洛沙姆用量为6%、白藜芦醇投药量为0.45%,OD值与理论值偏差-4.12%.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能有效优选RES-SLN处方.

  • 丁酸氯维地平脂微球注射液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作者:荣景宏;吴凡;王芳;陈立江;刘宇

    目的 制备丁酸氯维地平脂微球注射液,并对所制备的脂微球注射液进行质量评价,确保制剂安全、稳定.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丁酸氯维地平脂微球注射液,通过单因素考察得到佳处方和制备工艺,并对制剂进行了理化性质的表征及稳定性考察.结果 确定优处方为丁酸氯维地平0.5 g·L-1、油相大豆油200 g·L-1、乳化剂蛋黄卯磷脂12 g·L-1、稳定剂油酸0.3 g·L-1、等渗调节剂甘油22.5 g·L-1、pH调节剂NaOH以及注射用水适量.油水两相在70℃混合,高速分散机20 000 r·min-1,剪切10次,每次1min,转移至微射流中103 425 kPa均质12次,115℃灭菌30 min,即得.结论 所设计的工艺可用于制备脂微球注射液.

  • 美洛昔康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作者:刘韵;陈奋;尹飞;董江南;杨星钢;潘卫三

    目的 制备美洛昔康纳米脂质载体(MX-NLC)胶体溶液及冻干粉,并对二者理化性质和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方法 应用高压均质法制备MX-NLC胶体溶液,并对其冷冻干燥.以外观、含量、包封率、粒径、zeta电位、释放度为评价指标,考察MX-NLC胶体溶液及冻干粉的理化性质.结果 冻干前后的平均含量质量分数为99.8%和98.5%,平均包封率为73.6%和72.5%;MX-NLC冻干前后的粒径分别为137 nm和154 nm,zeta电位分别为-28.4 mV和-25.2 mV.体外释放结果表明,MX-NLC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结论 通过高压均质法和冷冻干燥技术可以得到美洛昔康纳米脂质载体.所制得MX-NLC粒径在100 ~200 nm内,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有可能实现静脉注射给药并具备被动靶向特征.

  • 替莫唑胺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脑内递药特性研究

    作者:金滔;彭花楠;姚金娜;戴东波;李范珠

    以牛血清白蛋白为载体,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替莫唑胺白蛋白纳米粒,并运用脑微透析技术,考察该纳米粒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的脑内递药特性.结果表明,白蛋白纳米粒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117.60±3.40) nm,ξ电位为(14.70±3.51)mV,包封率与载药量分别为(52.16±2.23)%和(5.33±0.10)%.替莫唑胺白蛋白纳米粒组的tmax和AUC0→1比其溶液剂组显著提高,但Cmax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本品可延长药物在脑内的持续时间,促进药物的脑内吸收,有望成为替莫唑胺脑部递药的有效载体.

  • 多西他赛脂肪乳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张小飞;果秋婷;孙静

    制备多西他赛脂肪乳注射液,并考察大鼠尾静脉给药后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多西他赛脂肪乳注射液,将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多西他赛脂肪乳注射液组和多西他赛注射液组,尾静脉给药剂量均为6 mg/kg,采用HPLC法测定大鼠血中多西他赛的浓度,采用3P97程序计算多西他赛药代动力学参数.多西他赛脂肪乳注射液平均粒径为(221.6±13.4) nm,聚合物分散指数(PDI)为0.092±0.003,Zeta电位为-30.3 mV.多西他赛脂肪乳注射液和多西他赛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t1/2(α)分别为(0.072±0.014)和(0.066±0.015) h;t1/2(β)分别为(0.573±0.253)和(0.432±0.184)h;AUC0-12 h分别为(7.98±1.25)和(6.26±1.83) μg·h/mL.多西他赛脂肪乳注射液与市售多西他赛注射液相比,在大鼠体内具有相似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药代动力学过程均符合双室模型.

  • 5-氟尿嘧啶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内外释药研究

    作者:陈国广;周本谦;李学明;韦萍

    目的: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制备5-氟尿嘧啶(5-FU)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内外释药研究.方法: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5-FU-PLGA纳米粒.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并对5-FU-PLGA纳米粒的粒径及其分布、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内外释药进行了研究.结果:制得的5-FU-PLGA纳米粒为类球形实体粒子,平均粒径为85.4 nm,载药量为10.6%,包封率为52.7%,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Q=5.851 6t1/2+8.735(r=0.992 3).5-FU水溶液组在体内半衰期(t1/2) 仅为0.36 h,tmax为0.26 h,AUC为18.15 μg·h/mL,而同剂量的5-FU-PLGA纳米粒在体内t1/2为2.35 h,tmax为1.13 h,AUC为41.09 μg·h/mL.结论:制得的5-FU-PLGA纳米粒可改变5-FU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延长5-FU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有明显提高.

  • 应用高压均质技术制备白术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

    作者:王鸿森;徐彦浩;常晟;李丽;郝吉福

    目的 考察高压均质法制备白术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佳工艺.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白术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设计L9(34) 正交试验,以包合物的包封率(%)及收率(%)为指标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处方进行综合评价,优化佳工艺.结果 白术挥发油包合物的佳制备条件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质量比为1∶6,高压均质压力为7000 psi,均质次数为30次.结论 采用正交试验法所优选的高压均质法制备白术挥发油包合物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 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作者:张淼;何瑶

    目的:制备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以粒径分布作为评价指标,均质压力(X1)和均质次数(X2)为考察对象,利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考察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的外观、微观形态、平均粒径、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比较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与市售卡巴他赛注射液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优制备工艺为:850 bar均质压力下均质处理6次,制备的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在扫描电镜下呈大小均匀分布,平均粒径为(208.6±33.6)nm,PdI为(0.179±0.015),Zeta电位为(-32.4±0.3)mV,将卡巴他赛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可提高其体外溶出速率.结论:高压均质法制备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工艺简单易行,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能够加快药物释放,提高药物体外溶出速度.

  • 灯盏乙素纳米混悬液的制备及其表征

    作者:刘壬通;潘雪刁;罗小慧;林伟斯;刘文婷;杨智承

    目的::制备灯盏乙素纳米混悬液( SCU-NS),并考察制备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试验确定制备工艺参数,采用单因素试验初选SCU-NS的制备条件,以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确定优处方。结果:所得较优的处方为:0.5 g药物、0.1 g泊洛沙姆188、0.2 g卵磷脂、0.05 g十二烷基硫酸钠(SDS)、0.05 g羟丙甲纤维素E5(HPMC E5),制得的SCU-NS粒径为(122±4) nm,Zeta电位为(-25.5±0.6)mV。透射电镜结果显示SCU-NS呈球形且粒径均一,30 min时的溶出率大于90%。结论:纳米混悬液能显著提高药物的溶出度。

  • 白藜芦醇微乳的制备及表征

    作者:杨光;谢向阳;宋艳玲

    目的::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白藜芦醇微乳,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以白藜芦醇微乳粒径分布、多分散系数( PdI)、包封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制备白藜芦醇微乳的各个因素,并对制得的微乳进行表征;初步研究白藜芦醇微乳的稳定性。结果:白藜芦醇微乳的平均粒径为231±37.8 nm,PdI为0.228±0.047,zeta电位为-42.5±4.3 mV;透射电镜显示微乳粒径均一,成球状分布。长期稳定性研究显示,微乳在25℃条件下放置3个月稳定。结论:高压均质法制备白藜芦醇微乳工艺简单易行。

  • 奈韦拉平纳米混悬液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作者:谢威;郭嘉

    目的::制备奈韦拉平纳米混悬剂,考察其在大鼠口服给药后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奈韦拉平纳米混悬剂,以纳米混悬剂粒径分布、PdI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了奈韦拉平纳米混悬剂的影响因素,并对制得的纳米粒进行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奈韦拉平浓度,使用3P97软件计算相应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奈韦拉平纳米混悬液平均粒径为(456.1±72.1) nm,PdI为(0.441±0.072),Zeta电位为(-24.4±4.7) mV。奈韦拉平混悬液和奈韦拉平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AUC0-12分别为(7.57±0.52)和(11.72±1.83) mg·h·L-1;t1/2分别为(2.45±0.31)和(3.16±0.39) h;Tmax分别为(1.43±0.38)和(1.61±0.32) h;Cmax分别为(1.62±0.42)和(3.15±0.52) mg·L-1。结论:奈韦拉平纳米混悬液能够明显改善大鼠体内奈韦拉平的药动学行为,与奈韦拉平混悬液相比显著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