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髓肠源性囊肿1例报告
脊髓肠源性囊肿是椎管内少见的先天性良性病变.好发于青少年.我院收治1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报告如下.
-
脊髓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肠源性囊肿是一种少见的胚胎组织来源肿瘤.文献中曾有多种命名,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中将其归于肠源性肿瘤(enterogenous cysts),并将其定义为"衬以能分泌黏液的类似于胃肠道黏膜上皮的囊肿".脊髓肠源性囊肿发生率占椎管内肿瘤的0.4%~1.3%,男女比例约为2~3:1[1].
-
脊髓肠源性囊肿18例
脊髓肠源性囊肿是椎管内先天性良性瘤样病变,较少见.1997~2003年,我们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髓肠源性囊肿18例.
-
脊髓肠源性囊肿3例报道
脊髓肠源性囊肿(spinal enterogenous cysts,SEC)是一罕见的先天性、发育性畸形.以往命名较纷杂[1-6],WHO的命名是肠源性囊肿(enterogenous cysts)[6-8],并将其定义为"囊肿内壁衬有类似于胃肠道上皮、能分泌粘液的上皮".现将我院救治的3例脊髓肠源性囊肿患者报道如下.
-
C4-5脊髓肠源性囊肿1例报告
患者李某,男,12岁,学生.因颈部疼痛20天,双上肢无力10天于1999年7月入院.MR示C4-5椎体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下一约1.5cm×1.5cm×2cm类圆形占位性病变,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位于脊髓腹侧,脊髓明显受压变薄,MR诊断C4-5囊性病变,肠源性囊肿可能性大.神经系统检查:
-
脊髓肠源性囊肿10例报告
1991年1月至1999年6月,我院收治脊髓肠源性囊肿10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1例;年龄4~46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20天~10年.囊肿位于颈段3例,胸段6例,腰椎部1例.囊肿长径3~8cm.分别经脊柱X线片,椎骨造影及MRI检查诊断.其首发症状为神经根疼,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和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7例,肌萎缩6例,病理征阳性8例.
-
枕骨大孔区肠源性囊肿1例报道
肠源性囊肿是指在胚胎发育时由神经肠管的残存组织发育而成的囊肿,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颅内肠源性囊肿在第四脑室、桥小脑角、眶上裂等处均见报道.脊髓肠源性囊肿可发生在脊髓的腹侧、背侧或脊髓内,大多位于胸段,在颈段、腰段、圆锥部也可见到,位于枕骨大孔区尚未见报道.
-
脊髓肠源性囊肿1例报告
病人女,10岁,双下肢进行性无力近2年,双下肢瘫痪3个月,小便失禁半个月.查体双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增高,脐以下痛觉消失,触觉减退.双侧中、下腹壁反射消失,双跟膝腱反射亢进,双Babinski's征阳性.
-
显微手术治疗脊髓肠源性囊肿23例
1临床资料我科1995-03/2003-10在显微镜下切除脊髓肠原性囊肿23(男13,女10)例,年龄1.5~21(平均8)岁. 病程1 wk~3 a,长3 a,平均8 mo. 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痉挛性瘫痪,其中肢体肌力Ⅱ级2例,Ⅲ级7例,Ⅳ级14例. 以脊髓受压、肢体无力为首要症状者占73.9%(17/23). 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占17.4%(4/23). 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6例,合并有其他畸形3例,其中隐性脊柱裂、双干脊髓、肛门闭锁和肠道息肉等多种畸形1例. 23例均行MRI,X-ray及超声检查,12例行CT检查. X-ray检查可提示有无合并其他畸形. MRI检查对该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MRI显示肿瘤位于颈段13例,胸段8例,腰段2例,22例位于脊髓腹侧或外侧,1例完全位于骨髓内. 手术采用俯卧位或坐位,后正中入路. 剪开硬脊膜后,在显微镜下行囊肿切除术. 囊肿全切率26%(6/23),大部分切除率69.6%(16/23);出院时17例肌力提高1-2级,病理征消失,4例无明显变化. 肢体无力加重2例. 随访3 mo~7 a 16例. 术后可参加一般劳动学习者12例;1例基本生活自理;囊肿复发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