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损两侧的唇黏膜瓣在修复上唇中部红唇凹陷性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缺损两侧的唇黏膜瓣在上唇中部红唇凹陷性缺损畸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上唇中部红唇凹陷性缺损两侧,红唇与黏膜交界处内侧设计横行反向三角形黏膜瓣,两瓣共蒂于红唇凹陷部位.在缺损正中后部,黏膜瓣画线下方设计" (λ)"形切口.沿设计线切开,掀起黏膜瓣,在该瓣下及两侧上唇切口下方稍加游离口轮匝肌,使其有一定移动度.将两侧口轮匝肌在掀起的黏膜瓣蒂下方正中处对拢缝合.然后将两侧黏膜瓣向下旋转90°,插入其下的"(λ) "形切口内,使上唇中部组织量进一步增加,并加深唇龈沟,而两瓣移植后的共同蒂部"猫耳"正好形成唇珠.逐层缝合切口.结果 共26例,其中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红唇缺损18例,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红唇凹陷畸形4例,先天性4例,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修复后红唇凹陷处饱满,唇珠明显,上唇外形满意,手术瘢痕不明显.结论 应用缺损两侧的唇黏膜瓣转移修复上唇中部红唇凹陷性缺损畸形及唇珠再造,为同类组织修复,效果理想、操作简便、应用范围广泛,对任何原因引起的上唇中部红唇凹陷性缺损畸形均可应用.
-
瘢痕组织瓣旋转修复双侧唇裂继发红唇缺损
双侧唇裂一期手术后常常有红唇缺损或唇珠缺失,以及两侧切口瘢痕明显.1999年以来,我们利用双侧唇裂术后的两侧瘢痕组织并将其表层去除,以前端为蒂,形成瘢痕组织瓣,旋转在唇前中央黏膜下交叉缝合,修复红唇缺损,同时达到去除瘢痕的目的.临床应用7例,效果满意.
-
唇动脉蒂唇瓣修复中、重度全层唇缺损
1临床资料自1998年以来应用该方法临床治疗67例患者,男33例,女34例.年龄大80岁,小2个月.病因:口唇基底细胞癌14例,鳞癌10例,海绵状血管瘤15例,外伤性唇缺损12例,双侧唇例术后继发畸形16例.上唇40例,下唇27例.单纯红唇缺损24例,红白唇同时缺损43例.缺损大水平宽度3.5 cm,小1.2 cm.
-
修复鼻尖和上唇缺损一例
鼻尖、鼻小柱、鼻翼延及上唇的缺损临床上较少见,多见于外伤和面中部肿瘤切除后,常规采用鼻再造和上唇再造分别修复我们用额部扩张皮瓣及携带有毛发的头皮一期修复鼻下部和上唇的联合缺损1例,效果良好.病例男,24岁,因鼻下部及上唇切割伤急诊入院,鼻尖、鼻小柱、鼻翼和部分上唇组织完全离断.离断组织用生理盐水浸泡,常温运送(环境温度为8~15℃),伤后约5h行离断组织吻合血管再植术,术后再植组织完全坏死.即于额部植入170ml的肾形扩张器一个,隔日注水.2个月后,注水达180ml,再次入院.检查鼻尖及双侧鼻翼部分缺损,约4.5cm×3cm,鼻小柱部分缺损,上唇右侧延及人中和左侧上唇,形成2cm×3cm大小的瘢痕,红唇缺损处形成纵向瘢痕,右侧残存的上唇部分内翻.
-
红唇部分缺损1例手术修复体会
1 病例报告患者女,61 岁.因骑车摔伤致上唇撕裂伤 4 h 入院.自述骑自行车不慎摔伤致颜面着地,上唇在前切牙的作用下,与地面摩擦造成上唇挫伤撕裂缺损.查体:上唇以唇珠为中点缺损约 1.7 cm×0.6 cm,人中切迹消失,双侧唇峰缺如,可见暴露的上唇口轮匝肌,创面为挫伤状,创口污染明显,上前切牙松动.立即急诊手术修复.取侧卧位,0.5% 碘仿消毒口唇周围,0.9% 生理盐水反复清洗伤口,用 1% 利多卡因 10 ml +盐酸肾上腺素 0.2 mg,沿拟手术区注射,充分麻醉后,再以 3% 过氧化氢、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 3 遍,用 1‰苯扎溴铵液浸泡伤口 5 min, 清除失活组织,沿上唇线向口角两侧作双蒂滑行皮瓣,双蒂长度各为 1.5 cm,保持双蒂基底部有良好血运,小针细线修复唇珠,吻合唇线(吻合唇线部时注意保持双侧唇峰形态),缝合黏膜层,术后包扎伤口,生理盐水每日漱口 6~8 次,术后 1 周拆线,伤口甲级愈合.
-
口轮匝肌蒂岛状口腔黏膜瓣在单纯红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口轮匝肌蒂岛状口腔黏膜瓣修复单纯红唇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采用清创术尽量修复和保留有活力唇部组织,处理形成整齐有活性的新鲜创缘,设计并分离形成单蒂或双蒂口轮匝肌蒂岛状黏膜瓣修复红唇缺损区,供瓣区直接缝合.自2010年7月至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8例单侧单纯红唇缺损1/3~2/3而唇线完整的患者.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皮瓣存活良好,创面修复后与正常红唇质地接近,颜色相近,唇部无明显形态变化及活动畸形,功能无影响,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口轮匝肌蒂口腔黏膜瓣修复单纯红唇缺损,方法简便、可靠,修复效果好,对面部形态影响小,是单纯红唇缺损一种良好的修复方法.
-
红唇轴型复合组织瓣Ⅰ期修复对位红唇缺损
目的探讨红唇轴型复合组织瓣Ⅰ期修复口裂对应部位红唇缺损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患者红唇缺损量及双唇厚度差,设计正常上、下唇厚唇修薄的手术切口,切取蒂位于口角内侧、含有唇动脉的红唇复合组织瓣,转位修复红唇缺损.结果本组共9例患者,所有轴型复合组织瓣完全成活;再造红唇丰满,对称性良好,形态自然,口角结构无破坏,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该方法简便,治疗周期短,不影响口角形态,有效地规避了传统交叉唇瓣转移后给患者带来的不便和痛苦.
-
上唇红唇缺损畸形修复手术方法的选择
目的 探讨口轮匝肌/颊肌黏膜瓣在一期修复上唇红唇缺损畸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红唇缺损部位及面积,在颊部设计蒂在口角内侧的颊肌黏膜瓣,或在下唇红唇设计蒂在口角内侧的红唇口轮匝肌黏膜瓣,深达肌肉浅层,通过局部旋转的方法一期修复上唇红唇缺损,供区直接缝合,重建红唇正常形态和功能.结果 本组共16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红唇形态饱满对称,口角无破坏,无开闭口功能障碍,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 采用颊肌/红唇口轮匝肌黏膜瓣修复红唇缺损,血运可靠、操作简单、治疗周期短,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特点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
舌瓣修复下唇红唇缺损6例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利用舌瓣修复下唇红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6例下唇红唇缺损超过下唇总长2/3的患者行舌瓣修复下唇红唇缺损,观察随访下唇重建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一期手术后2周断蒂,6例患者舌瓣均存活,下唇外观满意;舌体长度较术前稍缩短,但不影响语音及吞咽功能.结论 舌瓣对于修复超过下唇总长度2/3的红唇缺损临床效果满意.
-
采用口轮匝肌蒂岛状口腔黏膜瓣修复红唇缺损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采用口轮匝肌蒂岛状口腔黏膜瓣修复红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单侧单纯红唇缺损1/3~2/3、唇线完整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50例,甲组采取清创手术进行修复治疗,乙组采取红唇瓣推进修复治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度、唇瓣存活率以及手术瘢痕的明显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均较好;术后甲组与乙组患者对唇部外形治疗满意度分别为94.00%与9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唇瓣全部均存活,甲组患者有1例瘢痕明显,乙组患者瘢痕均不明显.结论 对于红唇缺损患者来说,采取口轮匝肌蒂岛状口腔黏膜瓣与红唇瓣推进修复进行治疗均可获得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具有操作简便、对患者面部形态影响较小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颊肌黏膜瓣修复红唇缺损10例疗效观察
目的 总结颊肌黏膜瓣在红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例口角红唇缺损患者应用邻近颊肌黏膜瓣旋转修复,缺损严重者通过颊肌折叠重建丰满红唇.结果 旋转修复后局部缺损区红唇丰满、平滑、自然,未发生颊肌黏膜瓣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颊肌黏膜瓣组织量相对充分,旋转容易,是用于修复口角红唇缺损的有效方法.
-
口周肌黏膜瓣在红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口周肌黏膜瓣在红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红唇缺损部位及面积,在上、下唇及颊部设计肌黏膜瓣,长宽比例大2.5∶1,肌黏膜瓣取肌肉浅层,通过局部旋转、推进的方法修复红唇缺损,肌黏膜瓣转移后遗留的创面直接拉拢缝合.结果:25例患者实施口周黏膜瓣修复红唇缺损手术,肌黏膜瓣完全成活,成活率100%,修复后唇外形良好,无明显瘢痕,整形美容效果好.结论:该方法手术设计简单且易操作,以黏膜下肌肉蒂为主要血供,无需解剖血管蒂,是红唇缺损修复较为理想的方法.
-
颊肌粘膜瓣修复红唇缺损3例
目前红唇缺损有多种治疗方法,红唇的重建需要注意达到颜色质地都相匹配的目的.本文探讨以面动脉前颊支为血管蒂的颊肌粘膜瓣修复红唇缺损的方法,此方法适合红唇及口轮匝肌缺损的病例.我科自2008年1月~2008年10月临床应用3例,效果良好,现将临床体会报道如下.
-
唇红黏膜肌肉瓣修复单侧唇裂术后红唇缺损
单侧唇裂修复术后,随着生长发育,上唇的红唇有时会逐渐出现红唇过多畸形、过少畸形或二种畸形同时存在的情况,造成上唇红唇明显不对称畸形.2005初~2008年春,笔者采用唇红黏膜肌肉瓣V-Y推进术矫正单侧唇裂修复术后上唇红唇缺损26例,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
应用双侧颊肌粘膜瓣修复红唇缺损
下唇外伤及肿瘤切除常常造成红唇缺损,而红唇缺损在外形与功能上都非常重要,较小的红唇缺损可通过局部红唇直接拉拢缝合或局部红唇瓣转移来修复[1],但红唇缺损超过3/4以上全长或2/3厚度时,常规方法不能奏效[2-3],所以我们运用颊肌粘膜瓣转移的方法修复红唇缺损,效果良好.
-
颊肌粘膜瓣修复临近口角处红唇缺损
目的:为临近口角处红唇缺损修复、恢复良好形态和功能提供一种可靠的手术方法.方法:据唇红组织缺失大小,设计蒂在同侧口角的颊肌粘膜瓣旋转至红唇缺损部位,颊肌粘膜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不需二期断蒂.结果:2003年以来,采用本术式共治疗上下唇近临口角处红唇缺损12例,随访3个月~2年,所有颊肌粘膜瓣全部成活,修复后的红唇形态及感觉良好.结论:蒂在口角的颊肌粘膜瓣含有知名血管,血运丰富,组织丰厚,为同侧临近口角处红唇缺损修复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
唇裂术后红唇畸形的修复
目的:总结不同方法修复唇裂术后红唇畸形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分析1998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在我科住院的96例红唇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不同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症.结果:直线缝合法11例,随访8例,自感满意者5例(62%);交叉三角瓣法24例,随访18例,自感满意者14例(77%);下唇瓣法10例,随访7例,自感满意者6例(86%);单侧红唇瓣法24例,随访19例,自感满意者17例(89%);双侧红唇瓣法27例,随访20例,自感满意者19例(95%).结论:本组采用的几种方法均可用于唇裂术后红唇畸形的修复,但实用范围有所不同并各有优缺点,而以双侧红唇瓣法的实用范围广、优点多、缺点较少.
-
口轮匝肌为蒂肌黏膜瓣在唇癌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口轮匝肌为蒂肌黏膜瓣在唇癌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切除肿物,根据缺损的大小逆行设计蒂在同侧的口轮匝肌黏膜瓣180°旋转修复创面缺损.结果 唇部肿物扩大切除术后,黏膜缺损大面积约4.0cm×1.0cm,设计口轮匝肌为蒂肌黏膜瓣修复缺损,肌黏膜瓣全部存活,随访3~12个月,肌黏膜瓣存活良好,与邻近唇黏膜无明显色差,且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肿瘤切除致唇部组织缺损达到1/3~1/2唇黏膜时,与Abbe瓣相比,以口轮匝肌为蒂肌黏膜瓣修复唇部缺损,术后不需二期断蒂,供区切口隐蔽,术后功能及外观满意,是唇缺损修复的一种新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
上唇黏膜瓣修复唇裂术后红唇缺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唇裂术后继发红唇缺损畸形的修复方法.方法本组共19例,单侧唇裂术后8例,双侧唇裂术后11例,采用上唇黏膜瓣翻转填充修复红唇缺损,术后6个月门诊随访观察效果.结果9例黏膜瓣生长良好形成唇珠的外观形态逼真比普通皮瓣修复效果好.结论采用上唇黏膜瓣修复唇裂术后红唇缺损的畸形,成活率高,外观形态好,比传统皮瓣方法或者不作唇珠重建的术后外观形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