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凝血因子V和凝血酶原基因多态性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早期流产的关系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突变、凝血因子V(FV)基因G1691A突变和凝血酶原(PT)基因G20210A突变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早期流产(URESA)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112例URESA患者(病例组)和100例健康妇女(对照组)MTHFR、FV和PT 3种基因多态性.结果 (1)MTHFR基因的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病例组[分别为38.4%(43/112)和59.8%(134/224)]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8.0%(18/100)和43.0%(86/200)],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T/T基因型者发生URESA的相对风险增加(OR=2.8390,95%C1为1.5022~5.3661).(2)病例组和对照组妇女FV基因和PT基因均为G/G基因型(即正常带型).结论 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与URESA发病密切相关,T/T基因型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FV和PT基因的突变率在中国妇女人群中极低.
-
凝血因子V基因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凝血因子V(FV)基因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关系.方法 检测静脉血栓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的FV的活性(FV:C)(一期法)及FV抗原(FV:Ag)(ELISA法),用Premier 5软件设计5对与静脉血栓症相关的基因多态性(Asp79His、Arg306The、Arg306Gly、Arg506Gln、Ile359The和His1299Arg)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物纯化、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检测.对所发现的多态性用直接测序法证实,并对含多态性的标本用直接测序法进行FV基因全部外显子编码区的筛查.结果 静脉血栓组(VTE组)F V:C(106.9±28.0)%,FV:Ag(110.4±33.3)%;对照组FV:C(102.4±30.9)%,FV:Ag(102.1±24.1)%.VTE组FV:A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V:C两者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VTE组和对照组均无Asp79His、Arg306The、Arg306Gly、Arg506Gln和He359The多态性,5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及3名正常人含有His1299Arg多态性.5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同时伴有Met1736Val多态性,其中3例尚含Asp2194Gly多态性.结论 FV含量增高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与Asp79His、Arg306The、Arg306Gly、Arg506Gln和Ile359The多态性基本无关;His1299Arg在VTE组中的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s1299Arg与Met1736Val和Asp2194Gly多态性在人群中有连锁不平衡特性.
-
四个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家系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变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4个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方法 测定家系成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V促凝活性(FV:C)和FV抗原(FV:Ag)含量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法扩增先证者F5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结果 4例先证者APTT、PT明显延长,血浆FV:C和FV:Ag含量均显著降低.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1的F5基因存在G16088C(Asp68His)杂合错义突变及4种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杂合多态性T35788C(Met385Thr)、A47295G(Hisl299Arg)、A58668G(Metl736Val)和A74083G(Asp2194Gly);先证者2的F5基因存在CA6253T(Arg952Cys)和CA6724T (Glnl 109stop)两种纯合突变;先证者3的F5基因存在C67793G(Pr02006Ala)纯合错义突变;先证者4的F5基因存在C74022T(Arg2174Cys)纯合错义突变.结论 Asp68His、Arg952Cys、Glnl109stop、Pro2006Ala和Arg2174Cys这5种突变,及Met385Thr、Hisl299Arg、Metl736Val和Asp2194Gly这4种多态性是导致相应先证者I型遗传性FV缺陷症的原因.其中,Glnl109stop、Pro2006Ala和Arg2174Cys是国际七首次报道的新突变.
-
五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缺陷症的基因分析
目的 分别对5例遗传性凝血因子V(FV)缺陷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和家系调查,鉴定导致FV缺陷症的基因突变.方法 采用一期法检测血浆FV活性,ELISA法检测血浆FV的抗原含量,PCR法扩增FV基因的2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DNA测序并与基因文库比对以确定基因异常,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或直接测序患者直系家属及正常人相应的等位基因排除多态性影响.结果 5例患者血浆FV活性和抗原含量均明显降低,基因分析共发现6个致病突变,分别为G69969T(G2079V)、C45533T(R712Ter)、C46796T(R1133Ter)、G45366A(C656Y)、C46253T(R952C)及G16088C(D68H),后3个是新的突变位点,其中C46253T(R952C)是国际上首次发现的位于B区的错义突变.通过对直系亲属和正常人相应的等位基因进行扩增测序或酶切分析证实了3个新的突变不是基因多态性所致.结论 鉴定了5例Ⅰ型遗传性FV缺陷症的基因突变,其中包括2种无义突变和4种错义突变;错义突变导致FV蛋白稳定性降低,引起血浆中FV的含量减少.
-
人血浆因子V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建立人血浆因子V(FV)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对遗传性FV缺乏症家系成员血浆FV含量进行分析.方法以33%饱和硫酸铵从多克隆兔抗人FV抗血清中纯化IgG,待测血浆行4%~12%梯度的SDS-pAGE,继之电转印至硝酸纤维膜上.结果在330 kD附近,正常人混合血浆呈现一明显的条带,患者母亲对应条带的显色强度明显弱于正常对照,而患者则完全缺如,且未能检出其他较小的FV片段产物.结论我们建立的人血浆FV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法对于遗传性Fv缺乏症的辅助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作用.该家系属于I型遗传性Fv缺乏.
-
Budd-Chiari综合征和因子V Leiden突变
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全球性疾病,其病因很多,其中因子V Leiden(factorV Leiden,FVL)突变是常见的病因学之一.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突变后所致的抗活化蛋白C现象(activated protein Cresistance,AFCR)而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本文就BCS与FVL突变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
长链RT-PCR在若干遗传病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以3个遗传病为例,探讨长链RT-PCR在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长链RT-PCR扩增ALD、ATP7B和FV的mRNA编码区.从凝胶中回收预期扩增产物,再以分段或全长方式进行二次PCR.对二次PCR产物进行直接序列测定,查找序列突变.结果在长链RT-PCR中,三种mRNA的编码区全长均得到扩增,预期扩增产物分别为2440,4480,6789 bp.在二次PCR中,分段扩增策略和全长扩增策略均可获得大量的特异性产物,后者均可直接用于序列测定.结论长链RT-PCR对于长链mRNA的序列分析是一个简便可靠的方法.
-
布加综合征病变组织因子V突变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手术切除的病变组织标本进行分子病理学研究,寻求因子V在病变组织标本的突变几率,终确定因子V Leiden突变(FVL)与本地区BCS的病因学关系.方法 收集上述切取的病变组织作为实验组研究标本,共26例;另取切除的大隐静脉主干共1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采用原位PCR技术,各标本的PCR产物经内切酶Mnll酶切、电泳分析,确切概率法对各组FV突变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直接观测对比无FV突变现象出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结论 本地区散发BCS病例下腔静脉隔膜和短段闭塞病变与因子V Leiden突变无密切相关性.
-
FV Leiden突变检测方法在新疆维吾尔族冠心病人群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FV Leiden突变的检测方法,研究分析新疆维吾尔族冠心病人群中FV Leiden突变的发生率.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对新疆地区136例维吾尔族个体(其中76例冠心病,60例健康人)和82例汉族健康个体进行FV kiden基因突变研究分析.结果 新疆维吾尔族冠心病个体检出FV kiden基因突变杂合子1例,检出率1.32%.结论 FV Leiden突变可能不是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健康人群静脉血栓(VT)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维吾尔族冠心病人群不能除外,可能与其相关.
-
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和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和凝血因子VG1691A(Leiden)突变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发生率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234例冠心病患者和210名正常人的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和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进行分析.结果:找到了一例正常人的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变异,突变率为0.2%.冠心病和正常人中均未发现凝血因子V Leiden突变.结论:汉族人群中存在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但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和凝血因子V Leiden变异在我国的发生率较低,不足以作为冠心病的遗传性危险因素.
-
新疆蒙古族冠心病人群中FV Leiden基因突变的研究——附41例报告
目的:探讨新疆蒙古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人群中凝血因子V基因第10号外显子上的第1691位核苷酸G→A(1691G→A),又称FV Leiden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方法: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对新疆地区41例冠心病蒙古族患者和50名蒙古族健康人进行FV Leiden基因突变研究分析.结果:接受检查的新疆蒙古族冠心病病人和健康人均未检出FV Leiden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纯合子和杂合子),检出率为0.结论:新疆地区蒙古族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均未检测出FV Leiden基因突变,提示FV Leiden基因突变可能不是新疆地区蒙古族冠心病人群以及健康人群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V、Ⅶ、Ⅷ、X、Ⅺ的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AMI组(80例)和对照组(80名)因子V促凝活性(factor V coagulant activity,FV:C)、因子Ⅶ促凝活性(factorⅦcoagulant activity,FⅦ:C)、因子Ⅷ促凝活性(factor Ⅷ coagulant activity,FⅧ:C)、因子X促凝活性(factor X coagulant activity,FX:C)、因子Ⅺ促凝活性(factorⅪcoagulant activity,FⅪ:C).结果:①AMI组血浆FV:C、FⅦ:C、FⅧ:C、FX:C、FⅪ:C分别为(134±25)%、(187±32)%、(212±64)%、(140±29)%和(193±6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为P<0.01),而AMI组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63%、77%、90%、64%、81%;②AMI组中再发病例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组(均为P<0.01);③不同年龄患者各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有差异.结论:AMI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其中以FV:C、FⅦ:C、FⅧ:C、FX:C、FⅪ:C增高明显,存在着高凝状态,可能与AMI的发病相关,因此定期检查凝血因子活性对于及早发现高凝倾向,并加以预防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