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尿的定位诊断及预后
血尿是小儿泌尿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引起血尿的病因很多,包括各种肾实质疾患、尿路感染、结石、肿瘤、畸形、外伤、药物,以及全身出血性疾病等.其病因复杂,病因诊断有时很困难,尤其是不伴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的孤立性血尿患儿,往往不易明确病因.因此,对血尿患儿如何进行有选择、有计划的检查,以尽早明确病因、判断预后并制定随访和治疗方案甚为重要.关于血尿的定位诊断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
小儿孤立性血尿的病理和预后
孤立性血尿(isolated hematuria)是指仅尿中红细胞数量超过正常,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而无其他临床症状、化验改变及肾功能改变者[1].以往曾称之为"单纯性血尿".
-
孤立性血尿的病因及处理对策
孤立性血尿( isolated hematuria,IH)指仅尿中红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而无明确的全身性和(或)泌尿系疾病及其相关的检查异常(如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孤立性血尿为肾小球性血尿.在1979年我国儿科肾脏病科研协作组拟定的肾脏病分类方案中称无症状性血尿,1981年修订为单纯性血尿.2000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于珠海会议上命名为孤立性血尿.此名称为临床诊断(即不包括病理诊断).孤立性血尿肾活检可发现由不同病理类型所组成.
-
孤立性血尿的临床与病理
血尿是儿科泌尿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而非临床诊断.其病因较多,即可为肾脏本身病变的症状,也可继发于全身性疾患,临床病因诊断较困难.现将孤立性血尿(Isolated hematuria,IH)的临床与病理中几个问题, 并参考有关文献作一介绍.
-
中西医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是一个病理形态学诊断, 其特征为光学显微镜下肾小球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和/或系膜基质增多, 而毛细血管壁正常. 1977年WHO正式将其规划为原发性肾小球一个独立病理类型. 据北京、上海、南京及广州较大系列的肾穿刺病理报告, 该类型约占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1/4~1/3. 占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1/2左右. 在我国, 40%的本病患者有前驱上呼吸道感染.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以青少年常见, 男女之比为1.5∶1~2.3∶1.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主要为无症状蛋白尿、孤立性血尿、蛋白尿合并血尿、肾病综合征[1]. 其预后与临床特征、肾组织活检的病理特征相关. 治疗无特殊有效方案, 尚处于缓解临床症状及经验性治疗阶段. 笔者对近6年有关该病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孤立性血尿诊治中的一些问题
孤立性血尿(isolated hematuria)指仅尿中红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而无明确的全身性和(或)泌尿系疾病及其相关的检查异常(如水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而言.在1979年我国儿科肾脏病科研协作组拟定的肾脏病分类方案中称"无症状性血尿"(asymptomatic hematuria),1981年修订为"单纯性血尿"[1],2000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病学组于珠海会议上命名为"孤立性血尿"(isolated hematuria)[2].
-
孤立性血尿的临床与病理
孤立性血尿是肾脏病医生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常见病.儿童单纯性血尿的常见病因是IgA肾病、Alport综合征和肾小球薄基膜病.对于对孤立性血尿患儿应定期随访,针对性地完善肾活检确定孤立性血尿的病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
中药对紫癜性肾炎患儿尿微量蛋白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70例患儿均符合紫癜性肾炎(脚N)诊断标准[1],分为A组35例,包括男20例,女15例,年龄4~15岁,平均年龄8.1岁,临床表现有孤立性血尿或孤立性蛋白尿9例,血尿和蛋白尿15例,急性肾炎型7例,肾病综合征型4例;B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4.2~14岁,平均年龄7.8岁,临床表现有孤立性血尿或孤立性蛋白尿8例,血尿和蛋白尿17例,急性肾炎型7例,肾病综合征型3例.
-
儿童无症状血尿肾穿刺指征探讨
目的 探讨无症状血尿儿童的肾穿刺指征.方法 回顾分析485例无症状血尿儿童的肾脏病理类型.根据血尿程度及有无合并蛋白尿将入组患儿分为,镜下血尿组、肉眼血尿组和血尿合并蛋白尿组;其中镜下血尿组再根据血尿程度分为尿红细胞<15/HPF组,15~30/HPF组和>30/HPF组.结果 485例患儿中,男227例、女258例,平均(7.23±2.93)岁;镜下血尿组318例,常见病理类型为轻微病变(64.8%),其次为局灶性肾小球病变(16.7%)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8.2%);肉眼血尿组119例,常见病理类型也是轻微病变(26.1%),其次为IgA肾病(24.4%)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疾病(20.2%);血尿合并蛋白尿组48例,常见病理类型为IgA肾病(29.2%)和轻微病变(29.2%).镜下血尿组、肉眼血尿组和血尿合并蛋白尿组的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03,P<0.001);其中镜下血尿组的轻微病变比例高;IgA肾病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比例在在肉眼血尿和血尿合并蛋白尿组中比例较高.镜下血尿组中,尿红细胞<15/HPF组149例,(15~30)/HPF组96例,>30/HPF组73例,三组间病理类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8,P=0.512);常见病理类型均为轻微病变.结论 无症状血尿者中,为肉眼血尿或者血尿合并蛋白尿者应尽早行肾穿刺明确病理诊断.
-
小儿孤立性血尿的病理分析
血尿是小儿肾小球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且可以是唯一的临床表现,而其病理类型可以多种多样.究竟小儿孤立性血尿见于哪些病理类型 ?本文通过对 45例孤立性血尿的病理分析对此问题作一初步分析如下.
-
以孤立性血尿为表现的薄基底膜肾病54例分析
目的探讨薄基底膜肾病(TBMN)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方法对54例临床表现为孤立性血尿、经肾活检证实的TBMN患儿进行分析.所有患儿行肾穿刺,分别进行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观察及基底膜厚度测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皮肤基底膜(EBM)Ⅳ型胶原α1、α5和肾小球基底膜(GBM)Ⅳ型胶原α1、α3和α5链表达.结果所有病例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均匀性变薄,无基底膜分层、撕裂等改变,部分病例存在节段性足突消失.4段基底膜厚度分别为(170.7±45.0)nm、(175.6±47.9)nm、(181.8±36.3)nm和(170.0±32.9)nm.EBM和GBMⅣ型胶原α链检测,发现异常2例.结论薄基底膜肾病主要表现为孤立性血尿,确诊有赖肾活检电镜基底膜厚度测定,须与Alport综合征鉴别.
-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孤立性血尿的临床研究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在儿童可高达83%[1].CMV感染可引起多种不同的感染综合征,而CMV对上皮细胞的易感性,引起人们对CMV感染与肾脏疾病的关注.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孤立性血尿患儿血清标本CMV特异性IgM,同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尿中CMV-DNA,以探求CMV感染与孤立性血尿的关系.
-
儿童孤立性血尿肾脏病理变化与尿层粘连蛋白及Ⅳ型胶原关系研究
为探讨孤立性血尿患儿尿中Ⅳ型胶原(CL-Ⅳ)及层粘连蛋白(LN)水平的变化及与肾脏病理的关系,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50例正常儿童和进行肾穿刺病理活检的33例孤立性血尿患儿尿中CL-Ⅳ、LN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孤立性血尿患儿尿中CL-Ⅳ、LN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病理诊断为肾小球局灶节段性透明变性和硬化组尿中CL-Ⅳ、LN水平高于轻微病变组(P<0.01).提示孤立性血尿患儿尿中CL-Ⅳ、LN水平变化与肾小球轻微病变、肾小球局灶节段性透明变性和硬化等肾脏病理变化相关,能间接反映肾脏病理变化严重程度;检测尿CL-Ⅳ和LN水平对监测孤立性血尿患儿的病情变化、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
儿童孤立性血尿型紫癜性肾炎13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孤立性血尿型紫癜性肾炎(HSPN)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孤立性血尿型HSPN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35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男80例,女55例,男女比例为1.45:1;年龄(9.24±5.32)岁;单纯皮肤紫癜31例,紫癜伴腹痛33例,紫癜伴关节痛28例,紫癜伴腹痛、关节痛43例;血尿病程(8.62±7.28)个月;7例患儿行肾组织活检.135例患儿中,给予普通治疗31例,免疫抑制剂治疗104例;普通治疗患儿治疗后痊愈19例,孤立性血尿8例,轻度蛋白尿3例,中度蛋白尿1例;免疫抑制剂治疗患儿治疗后痊愈72例,孤立性血尿23例,轻度蛋白尿7例,中度蛋白尿1例,重度蛋白尿1例;普通治疗与免疫抑制剂治疗患儿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5,P=0.516).结论 孤立血尿型HSPN患儿整体预后良好,但仍有少数患者可发展为中、重度蛋白尿.
-
表现为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表现为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分析36例经肾活检确诊为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病理特征及相关因素.结果 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患者以镜下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腰痛、咽干咽痛、疲劳者较多.病理特征以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为主,Lee病理分级分布以Ⅱ~Ⅲ级为主.结论 孤立性血尿的IgA肾病患病率较高,全身症状较轻,易被忽视,容易造成漏诊,应引起临床诊治的足够重视.
-
儿童孤立性血尿临床病理分析
孤立性血尿是指仅尿中红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而无明确的全身性和(或)泌尿系疾病及其相关的检查异常.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来收治的126例孤立性血尿患儿,探讨其病理特点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学龄前儿童与学龄儿童孤立性血尿病理的差异,进一步加深对其认识.
-
小儿孤立性血尿诊治中的几个问题
孤立性血尿( isolated hematuria)是指临床仅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而无其他临床症状、化验改变及肾功能改变者,分为持续性(persistent)和再发性(recurrent)[1]。此名称为临床诊断,以往曾称为“无症状性血尿”、“单纯性血尿”,由多种病因所致,多种肾脏病理类型表现,是儿科肾脏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小儿孤立性血尿常常因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家长往往紧张焦虑,而医生如何诊断和治疗本病仍有不少问题待解决。
-
血胱抑素C对儿童过敏性紫癜肾功能评价的临床意义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主要侵犯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小儿常见的坏死性血管炎之一,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炎或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肾损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过敏性紫癜严重的并发症是紫癜性肾炎,也是影响其预后的决定因素,以往根据尿常规及肾功能BUN、Cr指标来确定肾损害,不利于早期诊断.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86例过敏性紫癜患儿,通过测定血清中胱抑素C(CysC)的浓度,并同时测定血清中BUN、Cr,进行比较,以探讨CysC的变化对过敏性紫癜早期肾损害的临床意义.1对象与方法1.1对象 住院确诊为过敏性紫癜患儿86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诊断标准.其中单纯过敏性紫癜41例,男23例,女18例,入院后多次常规及尿沉渣均正常;合并紫癜性肾炎45例,男21例,女24例,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肾脏病学组制定的紫癜性肾炎临床分型标准,其中孤立性血尿或蛋白尿18例,血尿及蛋白尿19例,肾病综合征型7例.正常对照组为正常体检儿童50例,男27例,女23例.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孤立性血尿患儿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孤立性血尿患儿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70例孤立性血尿患儿(患儿组)及30例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仰卧位及脊柱后伸20分钟后,分别测量近肾门处左肾静脉扩张部位的内径(Da)及狭窄处的内径(Db),血流峰值流速(Va、Vb),计算Da/Db、Vb/Va.结果 仰卧位:孤立性血尿患儿组Da/Db>2者占45.7%,正常组为6.7%;孤立性血尿患儿组Vb/Va>3者占40.0%,正常组为3.3%.脊柱后伸20分钟后:孤立性血尿患儿组Da/Db>5者占38.6%,Vb/Va>6者占35.7%,正常对照组各值无明显变化.仰卧位和脊柱后伸20分钟后,孤立性血尿患儿组各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孤立性血尿患儿是否患有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首要诊断依据.
-
儿童孤立性血尿临床诊治与病理分析
孤立性血尿由于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病情易迁延反复,有部分病人终发展至终末期肾病,造成家庭及经济损失.本文通过综合目前国内外诊断、治疗儿童孤立性血尿现状及其病理分析,有助于儿童孤立性血尿正确的诊治及判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