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封堵器经导管堵闭瑞士奶酪样室间隔缺损
多发性肌部室间隔缺损(VSD)又称瑞士奶酪样VSD.外科治疗通常需分步手术,先做肺动脉环扎术减少分流,待至适当年龄行VSD修补并解除肺动脉环扎[1].资料报道用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可成功堵闭单发肌部VSD,现报道美国芝加哥大学儿童医院用该封堵器经导管堵闭多发VSD的初步经验.
-
关键词:
-
中国大陆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堵闭与外科手术治疗的Meta分析
目的 室间隔缺损(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常见的类型,目前其根治方法有经导管堵闭和外科手术修补.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中国大陆经导管堵闭和外科手术修补VSD对照研究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中、外文数据库,全面收集中国大陆经导管堵闭与外科手术治疗VSD的文献.制定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筛选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按Shekelle等建议的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对患者的年龄、体重、VSD大小和住院天数等进行分析比较;对手术成功率、残余分流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应用RevMan 4.2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7篇文献纳入分析,均为单中心的非随机对照研究(Ⅱa级).经导管堵闭组和外科手术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导管堵闭组患者的体重较重,治疗的VSD直径较小.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导管堵闭组的成功率低于外科手术组(97.6% vs 99.2%,P=0.007);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vs 1.4%,P=0.51);两组残余分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 vs 3.2%,P=0.91);经导管堵闭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组(10.1% vs 25.7%,P<0.000 01);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 vs 6.6%,P=0.61);经导管堵闭组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组(0 vs 7.6%,P=0.002).结论 经导管堵闭VSD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治疗有选择性,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对具有适应证的VSD患者,可优先考虑经导管堵闭治疗.
-
经导管堵闭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和评价经导管堵闭术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用Amplatzer堵闭器对1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局麻或全麻下经导管进行堵闭术,其中室间隔缺损6例,房间隔缺损4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结果 12例患者堵闭1次成功,心脏杂音消失,术后6~12 h下床活动,4~6 d痊愈出院.结论用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堵闭部分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操作简便、效果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
经导管堵闭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
我们从1996年6月~2000年7月分别先后用Rashkind法、Sideris法、可控型弹簧圈堵闭器(Coil)法、Amplatzer法4种方法堵闭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各1例,现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 1.对象:4例患儿均经临床听诊发现其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有连续性杂音,并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FI)确诊。以Rashkind法、Sideris法、Amplatzer法、Coil法堵闭PDA各1例,男女各2例,年龄分别为7岁、2岁、3岁及14岁,体重分别为17 kg、12 kg、14 kg及31 kg,前三者PDA形状为漏斗型,后者为管状,PDA窄处内径分别为4.5 mm、3.4 mm、3.2 mm及1.7 mm,肺动脉压力分别为38 mmHg、48 mmHg、32 mmHg及28 mmHg。 2.方法:均经穿刺股动静脉后予以肝素100 U/kg抗凝。
-
经导管国产镍钛记忆金属堵闭器关闭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2例
自1967年Postmann等[1]首次应用海绵塞经导管堵闭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获得了成功,此后Rashkind双面伞、sideris补片、弹簧圈(coil)及蘑菇伞(Amplatzer)相继成功应用于临床[2~5].20世纪80年代国内亦相继开展引进上述进口装置成功地治疗了小儿PDA.我们于2001年5月后始应用国产镍钛记忆金属堵闭器经导管堵闭PDA,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