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肺癌患者外周血内皮抑素检测意义
目的: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外周血内皮抑素(endostatin)的含量水平与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对79例原发性肺癌、8例肺部良性疾病及20例健康人血浆内皮抑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血浆内皮抑素含量在原发性肺癌、肺部良性疾病及健康人分别为(9.3±5.7)pg/mL、(6.3±2.5)pg/mL、(4.9±3.2)pg/mL,肺癌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疾病和健康人,P<0.05;血浆内皮抑素含量在Ⅰ、Ⅱ、Ⅲ、Ⅳ期肺癌中分别为(6.6±4.3)pg/mL、(7.1±5.5)pg/mL、(8.7±6.0)pg/mL、(10.6±4.5)pg/mL,血浆内皮抑素含量与肺癌临床分期有关,P<0.05;年龄≥60岁肺癌患者血浆内皮抑素含量为(7.9±4.2)pg/mL,年龄<60岁为(10.4±5.6)pg/mL,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1.结论:原发性肺癌患者外周血内皮抑素含量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且与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
肺癌患者凝血状态的研究
血栓形成是许多肿瘤或肿瘤治疗后发生的致命并发症.随着临床血栓检查与诊断方法的进步,恶性肿瘤合并血栓的发现率正逐步提高.日本学者田中等解剖了恶性肿瘤547例(除外白血病与脑肿瘤),血栓形成发现率为47.5%~50.3%[1];而Edoute等[2]检查200例恶性肿瘤患者,发现11%血栓栓塞,6%伴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研究证实,恶性肿瘤出现高凝状态是并发血栓的根本原因[3].为此,我们对40例肺癌患者进行部分凝血、纤溶指标的检测,以探讨凝血纤溶机能的变化在肺癌血栓形成监测中的意义.
-
肺癌患者胸腔积液和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细胞因子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胸腔积液及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检测32例肺癌患者胸腔积液及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水平、淋巴细胞亚群和TGF-β、IL-10以及 IFN-γ的水平.结果:肺癌患者胸腔积液及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7.68,P=0.000;t=5.62,P=0.000),且胸腔积液高于外周血(t=2.05 P=0.002);肺癌患者胸腔积液及外周血CD4、CD4/CD8、CD56阳性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7.51,P=0.000;t=3.63,P=0.000;t=11.9,P=0.000;t=5.09,P=0.000;t=5.20,P=0.000;t=3.60,P=0.000), 且胸腔积液低于外周血(t=3.45,P=0.000;t=5.09, P=0.000;t=2.06,P=0.002),肺癌患者胸腔积液及外周血中TGF-β、IL-10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t=13.38,P=0.000;t=5.2,P=0.000;t=16.14,P=0.000;t=8.07,P=0.000),且胸腔积液高于外周血(t=4.43,P=0.000;t=6.93,P=0.000);而 IFN-γ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t=10.52,P=0.000;t=8.29,P=0.000),且胸腔积液低于外周血(t=2.70,P=0.004).结论:肺癌患者胸腔积液及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水平及其抑制因子的升高,促进了肿瘤的进一步恶化.
-
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和癌胚抗原检测结果比较
目的:观察不同病期、不同组织类型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癌胚抗原水平单独与联合检测的结果,并比较其意义.方法:选择2000-01/2003-04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开滦医院呼吸科、胸外科、肿瘤科住院的肺癌患者76例,男54例,女22例;年龄42~78岁.所有病例均确诊为肺癌,并同意参加此研究.鳞癌33例,腺癌23例,小细胞癌20例.早期肺癌23例,晚期肺癌53例.采用ELISA法检测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滴度,经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吸光度值A450,计算P53抗体指数以判定血清P53抗体阴阳性.采用免疫分析仪检测癌胚抗原水平.阳性:P53抗体指数>0.428;癌胚抗原>10μg/L(正常值0~5μg/L).阴性:P53抗体指数<0;癌胚抗原<0.结果:76例肺癌患者的血清P53抗体阳性率为49%(37/76).单独检测:①早期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阳性率[65%(15/23)]明显高于癌胚抗原阳性率[30%(7/23)](x2=5.58,P<0.05);晚期肺癌P53抗体阳性率[42%(22/53)]与癌胚抗原阳性率[28%(15/53)]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②鳞癌癌胚抗原阳性率[15%(5/33)]明显低于P53抗体阳性率[48%(16/33)](x2=8.45,P<0.01).非小细胞癌癌胚抗原阳性率[29%(16/56)]明显低于P53抗体阳性率[54%(30/56)](x2=7.23,P<0.01).联合检测:在早期肺癌中:P53抗体与癌胚抗原联合检测阳性率为78%(18/23)明显高于癌胚抗单独检测阳性率(x2=8.84,P<0.01);晚期肺癌中:P53抗体与癌胚抗原联合检测阳性率为53%(28/53),明显高于癌胚抗原单独检测阳性率(x2=6.61,P=0.01).结论:P53抗体单独检测肺癌阳性率明显高于癌胚抗原单独检测阳性率;P53抗体和癌胚抗原联合检测肺癌阳性率明显高于P53抗体或癌胚抗原单独检测;血清P53抗体阳性与肺癌不良的生物学特征有关,也与不良的预后相关.
-
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 探讨NSCLC患者在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计数.结果 76例 NSCLC患者 CD3+、CD4+、NK细胞的数量以及 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健康人群,其CD8+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化疗后CD3+、CD4+、CD4+/CD8+、NK较化疗前升高 ( P <0.05);CD8+ 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NSCLC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与病情发展、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化疗可明显改善 NSCLC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
-
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vWF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临床分期及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vWF的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肺癌患者不同分期及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免疫比浊法)和vWF(酶联免疫法)的含量.结果 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vWF的测定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Ⅲ~Ⅳ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vWF的含量高于Ⅰ~Ⅱ期(P<0.05),化疗后有效者血浆D-二聚体和vWF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结论 血浆D一二聚体和vWF的测定对肺癌的诊断、疗效判断和监测疾病进展有重要价值.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和肿瘤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活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3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中NOS的活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1)肺癌患者血清NOS活性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1);(2)术后血清NOS活性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3)血清及肿瘤组织中NOS活性随肺癌的恶性程度加重而增高(P<0.0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中NOS活性的增高与肿瘤的生长及恶性行为有关.
-
肺癌患者血清铜锌离子水平与体力状况评分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铜、锌元素在肺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123例肺癌患者和22例健康人血清铜、锌离子浓度进行测定,同时对肺癌患者的体力状况进行评分,追踪其预后情况.结果 不同分期肺癌患者血清铜离子浓度及铜/锌值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锌离子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但各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ZPS评分的肺癌患者其血清铜离子浓度、锌离子浓度、铜/锌有差异(P<0.05).随着ZPS评分增加,血清铜离子浓度、铜/锌值升高,锌离子浓度降低;分期和铜/锌影响是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论 铜锌比值可影响肺癌患者的生存期,铜锌比值高的肺癌患者其预后要差于铜锌比值低的患者,且血清铜离子浓度、锌离子浓度、铜/锌与患者的ZPS评分密切相关,因此测定其值及其变化可作为肺癌患者判断临床疗效与预后的试验依据之一.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IL-10水平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IL-10的水平在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 TNM 分期为Ⅲ~Ⅳ期的NSCLC患者44例,其中30例接受以铂类药为主的化疗;另选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应用ELISA测定血清IL-10水平. 结果所有患者血清中的IL-10水平(n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92.37±13.46 vs 84.20±2.17, P<0.01);Ⅳ期的NSCLC患者血清IL-10水平(ng/L)高于Ⅲ期NSCLC患者(268.27±25.03 vs 151.16±10.20, P<0.01).1个疗程后1个月有18例病情稳定或肿瘤部分缩小,12例治疗无效.治疗有效者的血清IL-10水平(ng/L)降低(208.18±20.05 vs 129.96±14.22, P<0.05);治疗无效者的血清IL-10水平(ng/L)略低于治疗前(175.54±13.60 vs 162.13±11.69, P>0.05). 结论血清IL-10水平与NSCLC的发生及其转移相关,提示IL-10在NSCL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某种重要的作用,测定血清IL-10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肺肿瘤/血液 白细胞介素10/血液 癌 非小细胞肺 -
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肺癌的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50(CA50)、糖类抗原19-9(CA19-9)、铁蛋白(S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对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测定72例肺癌患者和40例良性肺病患者的血清AFP、CEA、CA50、CA19-9、SF、NSE、CYFRA21-1水平,比较两组的差异. 结果肺癌组患者CEA、CA50、CA19-9、SF、NSE、CYFRA21-1水平高于良性肺病组,AFP对肺癌的诊断价值不大.NSE+CYFRA21-1的联合检测具有良好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六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高,但与两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NSE+CYFRA21-1的联合检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肺癌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观察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5例肺癌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人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结果肺癌患者TNF-α和IL-6活性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1),肺癌未手术患者(伴淋巴结转移)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术后复发者(P<0.05)。结论血清中TNF-α和IL-6活性水平可能与肺癌发生、发展有关。测定其水平可作为临床病情观察和监测疗效的辅助手段。
-
肺癌患者血清IL-6、IL-8和IL-10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在肺癌免疫、发生、进展、转移和预后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TNMⅡ~Ⅳ期的肺癌患者共4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3例患者进行了以铂类药为主的化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一月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清IL-6、IL-8及IL-10水平.另对7例死亡患者于临终前检测血清IL-6、IL-8及IL-10水平.同时取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47例肺癌患者不同病理类型之组间比较血清三组细胞因子水平无差异,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三组间比较P<0.001;肺癌患者血清IL-6、IL-8及IL-10水平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升高,有远处转移的晚期患者的血清IL-6、IL-8和IL-10明显高于无转移的早期患者;16例化疗有效,病情稳定和缓解的患者血清IL-6、IL-8及IL-10水平较化疗前明显下降;7例化疗无效、病情进展者血清IL-8、IL-10测无明显下降,IL-6进一步升高;7例死亡患者临终前血清IL-8水平有持续升高的趋势.结论 IL-6、IL-8和IL-10在肺癌的发生和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血清IL-6、IL-8和IL-10联合检测对肺癌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的指标.
-
肺癌患者血浆RASSF1A和BLU基因甲基化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血浆中押癌基因Ras相关结构域家族1A(RASSFIA)和BLU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MSP)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血浆与正常人血浆中抑癌基因RASSF1A和BLU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结果]58例肺癌患者血浆样品中分别发现22例(37.93%)RASSF1A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和17例(29.31%)BLU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20例正常对照血浆中都未检测到RASSF1A和BLU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血浆中两基因甲基化检出率与患者性别、肺癌组织学分型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利用nMSP法检测外周血血浆中RAsSF1A和BLU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可为肺癌的筛查、早期诊断提供有用的信息.
-
肺癌患者血清VEGF和EGF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它们与肿瘤分型、临床分期的关系及两者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34例肺癌患者、29例良性肺疾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VEGF水平,同时用RIA法检测其EGF水平.[结果]肺癌患者的血清VEGF与EGF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肺疾病患者及健康人(P<0.05);但两者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病理类型、TNM分期、远处转移等无关.二者呈显著相关性.[结论]血清VEGF与EGF表达水平测定有助于肺癌的辅助诊断及治疗.
-
肺癌患者血清骨桥蛋白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OP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02例NSCLC患者和42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血清OPN水平,选取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30例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组,分析OPN与肺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NSCLC患者血清OPN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1).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和病理分级NSCLC患者之间血清OPN水平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的患者血清OPN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有淋巴结转移患者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手术前患者高于手术后患者;复发后患者明显高于复发前患者;存活期3年以上患者明显低于存活期3年以内患者,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OPN水平能够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其指标对判定手术效果、监测复发和评估预后等具有指导意义.
-
肺癌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60例肺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vWF进行测定.结果 肺癌患者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肺癌患者血浆vWF水平与患者的病理类型、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之间无明显关系.结论 肺癌患者存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增高,这种增高与肺癌患者转移与预后是否相关有待于进行一步的临床研究.
-
肺癌、胃癌患者血清铜、锌、镁的测定与分析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40例肺癌及10例胃癌患者血清中的铜、锌、镁3种元素,并探讨了3种元素与上述癌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肺癌、胃癌患者血清铜及血清铜锌比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锌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镁略低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血清铜及血清铜/锌比值升高是恶性肿瘤患者的显著特征.
-
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检测对诊断肺癌的临床意义
检测已确诊为肺癌的92例患者及同期非肿瘤性肺疾病的100例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并采用小显著差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肺癌组的TSGF水平与肺病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SGF对肺癌的敏感性为84.7%,特异性为51.1%,准确性为66.7%,阳性预测率为61.1%.提示检测血清TSGF水平对诊断肺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需与感染性疾病所致的假阳性相区别.
关键词: 肺肿瘤/血液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分析 -
白细胞介素2及其受体在肺癌、食管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通过对49名肺癌、食管癌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II-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监测,及对其中34名患者术前、术后、术后1年两指标的动态观察,得出以下结论:术前肺癌、食管癌患者IL-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sIL-2R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手术根治后II-2水平升高,sIL-2R表达降低.动态观察病例中,复发组术后II-2水平低于、sII-2R水平高于未复发组,复发组术后1年II-2水平显著低于未复发组,sII-2R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提示IL-2、sIL-2R水平与肿瘤治疗、恢复、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监测肺癌、食管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
血清VEGF与EGF检测在肺癌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不同病理类型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实验包括肺癌组35例,良性肺疾病组11例,健康对照组1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VEGF,放射免疫法(RIA)测定EGF.结果:肺癌组血清VEGF与EGF的水平高于良性肺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VEGF与EGF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无关,鳞癌、腺癌和小细胞癌血清VEGF、EGF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清VEGF与EGF表达水平测定有助于肺癌的辅助诊断及治疗.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液 表皮生长因子/血液 肺肿瘤/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