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患者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1例临床分析

    作者:蔡红星;张婧

    目的 探讨总结老年患者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S-TIA)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3年1月-2017年6月在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21例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 结果 21例患者均表现为一侧肢体短暂性、发作性不能控制的不自主抖动,所有患者均存在抖动肢体对侧的颅内和(或)颅外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100%).患者住院期间均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及常规检查,并接受抗血小板、强化他汀治疗,适当控制血压,积极治疗原发病,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随访期间均未再出现TIA发作,无脑血管事件发生. 结论 一侧肢体抖动时应警惕LS-TIA可能.LS-TIA患者多存在对侧的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应对此类患者完善相关血管检查,进行卒中二级预防.

  • 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

    作者:杨莹;迟立君;鞠婷;张新

    肢体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可以通过发作症状来识别,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肢体抖动,一般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常在运动或站立后发作;可伴有局部肢体麻木,是大脑半球脑血流动力学受损的表现.在临床中容易被医生忽视,误诊为症状性癫痫.该病具有较高的卒中风险及不良预后,因此快速识别LS-TIA对于制定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方案至关重要.LS-TIA患者可以从改善脑灌注的治疗中获益,但是血管重建术及药物保守治疗的获益程度仍有待确定,应依据患者具体的临床特点制定特异性诊疗方案.

  •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动脉病变特征和治疗

    作者:倪俊;高山;崔丽英;徐蔚海;王含;刘彩燕;陈琳;彭斌;王建明

    目的 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脑动脉病变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2005~2008年间诊治的20例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存在对侧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其责任血管分布:颈内动脉虹吸段6例;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中动脉起始部6例;大脑中动脉的M2段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7例.8例头颅磁共振显示典型的分水岭脑梗死.6例行血管重建治疗,临床未再发作.结论 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可能是中国人群LS-TIA的主要血管病变特征;血管重建术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迎春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脑血管病变导致的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 - 20 min,多在1h内缓解,长不超过24h,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无责任病灶.根据受累血管不同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常表现为神经系统缺失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感觉减退、眩晕、偏盲等.肢体抖动性TIA( limb shaking TIA,LS-TIA)早由Fisher[1]于1962年首次报道并称为肢体抖动综合征(limb-shaking syndrome,LSS),此后相继开展了对该病的多项研究,包括其发作形式、影像学特征以及发病机制等.尽管如此,目前所发表的英文文献仅有60余篇,且一直无精确的定义和得到证实的发病机制,而其在临床上仅表现为持续时间短暂的肢体抖动[2-3],是脑缺血发作的少见表现,极易被临床医师所忽视,且容易误诊为局灶性运动性癫痫或锥体外系性疾病[4].现对LS-TIA的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例诊治分析

    作者:闫立凤;吴辰英;曲辉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LS-TIA)是一种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类型,常由于临床医师认识不足,被误诊或忽视,而延误治疗。现就北京市延庆县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6例患者分析如下。

  •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例

    作者:王新平;孙丽梅;韩海玲;严胜利;武一平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本院神经内科2例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患者均在60岁以后发病,临床表现为活动后肢体抖动、无力,休息后缓解。例1头颅MRA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抖动肢体对侧血管大脑中动脉M2段轻度狭窄,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中度狭窄,前交通动脉中度狭窄;例2头颈CTA显示抖动肢体对侧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约70%~80%,大脑中动脉M1段起始部闭塞。例1患者视频脑电图( VEEG)监测到3次肢体抖动发作,未发现异常癫痫波。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下均给予扩容治疗以提高大脑血流灌注,发作次数均减少,1个月后其中1例进展为脑卒中。结论 LS-TIA是TIA的一种罕见的发作形式,应注意与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相区别,尽早诊断及提高大脑血流灌注可以减少发作或减低卒中发生的风险。

  •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特点(附1例病例报告)

    作者:徐磊;高春岭;谭华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左下肢抖动及乏力,脑电图未见癫痫波,血管检查发现右侧颈内动脉闭塞,抗血小板等治疗后患者症状未再发作。结论: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少见,低灌注是其可能发病机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脑电图及脑血管造影检查,抗血小板或血管重建治疗可能有效。

  • 烟雾病致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报告

    作者:吴娜;姜彩霞

    烟雾病导致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imb-shaking trangsient ischemic attack,LS-TI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分析1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烟雾病导致LS-TIA的发病机制并指导临床治疗.烟雾病患者出现LS-TIA症状考虑与脑灌注不足有关,临床上应尽早诊断及治疗,防止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 6例以肢体抖动为临床表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析

    作者:黄伟

    目的 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临床影像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科收治的6例LS-TIA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 6例患者均表现为发作性单侧或双侧肢体抖动,易误诊为癫痫或癔症.全部存在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脑电图均未见致痫灶.头颅核磁提示2例存在内分水岭脑梗死.结论 LS-TIA是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严重病变的有效预测因子,低灌注是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 真武汤联合西药治疗儿童重症手足口病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作者:陈波;和杏花;李芳

    [目的]观察真武汤联合西药治疗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24例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方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补液,布洛芬,口腔护理.对照组12例更昔洛韦5mg/kg+5%葡萄糖100mL,2次/d,静滴;感染加头孢他啶100mg/kg+5%葡萄糖100mL,2次/d,静点,大剂量<6g/d.治疗组12例真武汤(附子泡、煎各1h35g,白芍、生白术、生姜各10g,茯苓15g,肉桂3g,生地15g;上焦热明显,舌尖红,脉滑数有力加竹叶、通草、生甘草各5g;厌食,舌淡红,苔白厚腻,去生白术,加砂仁5g,苍术、蔻仁、神曲各10g;高热脉沉弱,加乌梅15g,干姜10g),水煎200mL,1剂/d,分5次服.治疗5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皮疹、精神状态、肢体抖动、发热恢复时间、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5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9例,好转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痊愈7例,好转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00%,治疗组疗与对照组具有等效性(P>0.05).皮疹、肢体抖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P<0.01),精神状态恢复时间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真武汤联合西药治疗儿童重症手足口病,与西药治疗具有等效性,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深入研究.

  •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作者:方志荣;陆金鑫;刘丽丽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LS-TI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解放军第四一三医院诊治的5例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表现为肢体发作性短暂性抖动,其中,3例有明确诱因,2例伴患肢肌力下降,本组患者均存在抖动肢体对侧颈内动脉系统严重的狭窄,均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LS-TIA是一种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形式,动脉粥样硬化是其发病原因,采用抗血小板凝聚、稳定斑块治疗有效。

  •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附4例报告)

    作者:郭桂梅;孟红梅;吴江;秦毅;张昱

    目的 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科收治的4例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均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及脑电图检查,3例进行头部核磁共振(MRI)检查,2例进行核磁血管成像(MRA)及氙CT脑血流成像,1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及探讨.结果 4例均表现为发作性短暂不自主的肢体抖动伴或不伴肢体无力.抖动肢体对侧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结论 发作性肢体抖动要考虑到LS-TIA的可能,其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经抗栓治疗有效.

  •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临床及影像

    作者:倪俊;宋扬;徐蔚海;孙鹤阳;朱以诚;高山;崔丽英

    目的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临床少见,本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一症候的认识.方法 总结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7例,行颈部血管超声、脑电图、头部核磁共振、经颅多普勒超声、核磁血管成像,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例行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 均表现为发作性短暂不能控制的抖动,5例发作有明显诱因.全部患者均有抖动肢体对侧至少1条以上颅内和/或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头部核磁共振4例显示抖动肢体对侧内分水岭脑梗死.脑电图均未见痫样放电,6例可见病变血管同侧额颞部慢波灶.经扩容和抗血小板聚集或者血管内支架治疗后,所有患者病情稳定.结论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常提示大血管严重的狭窄或闭塞,低灌注是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

    作者:熊琴;蒋世杰;徐磊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limb-shaking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LS - TIA )是一种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类型,1962年Fisher等首先报道并称之为肢体抖动综合症( limb shaking syndrome)。该病容易被误诊为局灶性癫痫发作,对其正确诊断和治疗不仅可以让发作停止而且可以降低远期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1]。

  •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作者:唐敏;刘晓亭;朱幼玲;周群;席春华;翟登月

    目的 探讨肢体抖动TIA(LS-TIA)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采集14例有颈内动脉狭窄的LS-TIA患者(LS-TIA组)及28例有颈内动脉狭窄的无发作性肢体抖动的TIA或轻微症状的缺血性卒中患者(TIA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总结LS-TIA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LS-TIA患者均以发作性肢体抖动症状来就诊,发作时无肢体强直阵挛,无意识丧失和大小便失禁症状,无面肌受累.LS-TIA患者发作持续时间通常<5 min,发作的部位以单侧上肢多见,常见发病诱因包括站立后行走、运动及咳嗽.LS-TIA组患者高血压病的比例明显高于TIA对照组(P<0.05).LS-TIA组患者临床表现为其他皮质TIA表现、黑矇、进展为缺血性卒中的比例均明显高于TIA对照组(均P<0.05).LS-TIA组患者较TIA对照组有更多的软脑膜侧支.结论 LS-TIA是一种少见表现形式的TIA,特征性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肢体不自主的抖动,颈内动脉狭窄是其发病基础,且更易进展为缺血性卒中,其更依赖于来自严重病变颈内动脉远端的侧支循环血流供应.

  • 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例临床分析

    作者:贾志青;王海军;胡淑梅;裴全森

    目的:探讨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可能机制、诱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7例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以肢体抖动为首发表现,颈部动脉彩超、CTA、MRI均有阳性发现,2例发展为脑梗死,余5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未再发作。结论抖动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形式,血管重建、改变血流动力学状态是主要治疗方法。

  •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血压变异性研究

    作者:余爱勇;赵迎春;潘晓春;高丹宇;娄晓丽;赵玉武

    目的 本研究拟探讨血压变异性(BPV)与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关系.方法 对19例LS-TIA患者(LS-TIA组)、32例TIA患者(TIA组)和33名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并计算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SBPV)、白天收缩压变异性(d-S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DBPV)、白天舒张压变异性(d-DBPV)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S-TIA组和TIA组的24 h-SBP、d-SBP、n-SBP、24 h-DBP、d-DBP、n-DBP和脉压指数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TIA组比较,LS-TIA组患者脉压指数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LS-TIA组的24 h-SBPV、d-SBPV、n-SBPV、24 h-DBPV、d-DBPV和n-DBPV显著增高,TIA组的24 h-DBPV、d-DBPV和n-DBPV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与TIA组比较,LS-TIA组的24 h-SBPV、d-SBPV、24 h-DBPV和d-DBPV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 LS-TIA患者较TIA患者BPV升高,BPV升高可能是LS-TIA发病的诱因之一.LS-TIA患者较对照组血压升高,可能是LS-TIA低灌注后代偿性血压升高.LS-TIA较TIA患者脉压指数升高,表明LS-TIA患者血管硬化更为严重.

  • 手足口病81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霞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与临床分析,提醒临床及早发现重型病例,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运城市临猗县人民医院2008年4月~2009年7月收住院的81例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发病年龄以3岁以下为主,占91.35%,发热发生率为92.59%,出现严重表现的比例高,肢体抖动25.93%;白细胞(WBC)<15×109/L占16.04%;尿糖阳性率为14.81%;确诊为重症病例的24例(29.63%)人,未发生死亡病例.结论:肢体抖动及恶心、呕吐对早期发现重症病例有提示意义,白细胞增高、尿糖阳性是患儿短期内病情可能恶化、加重的重要参考指标.早期应用甘露醇、免疫球蛋白等可以减少死亡病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