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的疗效分析

    作者:杨酉;刘仲燕;张罗

    目的 探讨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血管运动性鼻炎25例,行鼻部症状视觉模拟评分、鼻阻力、鼻声反射、鼻腔及下气道NO的测量.鼻用糠酸莫米松喷雾剂治疗,观察治疗后1、2、3、4周时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鼻用糠酸莫米松治疗后,除嗅觉减退外(t=-0.336,P=0.656),鼻堵(t=7.900,P=0.000)、喷嚏(t=13.129,P=0.000)、鼻痒(t=10.140,P=0.000)、流涕(t=ll.8,P=0.000)症状较前好转;患者鼻NO (t=1.528,P=0.14)和下气道NO (t=1.755,P=0.092)表现为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鼻腔阻力(t=17.384,P=0.000)有明显改变;鼻声反射参数鼻腔容积(t=-2.915,P=0.008)、鼻腔小横截面积(t=-4.179,P=0.000)亦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于血管运动性鼻炎,短期鼻喷激素治疗就可达到较好的症状以及通气功能的改善,但这是鼻部炎症受控制表现的第一步,其改善并不等于气道黏膜炎症的彻底恢复,鼻腔NO仍未回归正常,仍有继续治疗的必要.

  • 变应性鼻炎与非感染性非变应性鼻炎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陈建军;孔维佳;项济生;舒宏;施秋梅;檀慧芳

    目的 探讨临床上变应性鼻炎 (allergicrhinitis,AR)及非感染性非变应性鼻炎 (noninfectious,nonallergic rhinitis,NINA)在年龄、性别分布、起病年龄和发病季节性等方面的特性及差异情况.方法 对2003年10月N2005年10月首次确诊为AR及NINA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发作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AR高发年龄段在10~19岁,而NlNA高发年龄段在30~39岁.AR发病性别比例,在10~19岁前男性高于女性,2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NINA发病患者数各年龄段无明显性别差异.61.6%AR起病年龄在20岁以前,男性起病年龄多早于女性;66.5%的NINA在20岁以后出现症状,起病高峰年龄为20~29岁.本地区AR发病高峰季节为7~11月,NINA无明显季节差异.结论 AR与NINA在年龄分布、性别、起病年龄和发病季节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 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朱鲁平;陶绮蕾;陆美萍;王云丽;陈若希;陆忆;沈艳;程雷

    目的 分析和比较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临床特征以及伴随疾病.方法 以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主诉鼻塞、流涕、喷嚏和鼻痒症状中至少有2个症状的门诊患者55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史、体征和变应原检测结果进行诊断,其中NAR患者206例、AR患者350例.通过调查问卷详细记录患者一般信息、鼻部症状、伴发症状和各种合并症等,采用记分法评价症状严重程度.以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AR患者的平均(x±s,下同)年龄(31.8±16.7)岁,高于AR患者的(26.3±14.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P=0.0001);而性别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P=0.73).在各种临床表现中,NAR和AR患者鼻塞症状出现率(分别为89.8%和92.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6,P=0.611),但AR患者的流涕、喷嚏、鼻痒、眼痒、流泪、喘息和咳嗽症状出现率均明显高于NAR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且这些症状(咳嗽除外)在AR患者中尤为严重,其症状评分明显高于NAR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NAR和AR患者中大多数为中-重度持续性,分别占67.0%和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P =0.264).AR患者合并支气管哮喘明显多于NAR患者(分别为12.6%和2.4%),NAR患者合并高血压明显多于AR患者(分别为7.3%和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AR和AR是两类具有不同临床特征的疾病,两者的合并症也存在某些差异,故值得进一步加强对鼻炎表型的临床研究.

  • 非变应性鼻炎临床特点及鼻内糖皮质激素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李琳;安立峰;孟粹达;朱学伟;董震;朱冬冬

    目的 探讨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患者年龄、性别、诱因等方面的临床特点以及鼻内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联合应用治疗NAR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9年1-8月100例首诊为NAR的连续病例的年龄、性别、诱发因素等进行分析.联合应用鼻内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治疗8周,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各种鼻部症状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0例NAR患者中93例为成人,其发病高峰年龄为30~39岁;其中男45例,女55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1.2;NAR患者临床症状以喷嚏(96例次)、鼻涕(88例次)、鼻塞(72例次)、鼻痒(69例次)等鼻部症状为主,同时存在眼痒(49例次)、流泪(32例次)、充血(22例次)、肿胀(13例次)等眼部症状及咳嗽(21例次)、憋气(19例次)、胸部压迫感(13例次)、喘息(10例次)等下呼吸道症状.79例(79.0%)患者可以明确指出至少一种诱因,其中气温变化(54例次)、灰尘(28例次)、刺激性气味(21例次)是主要诱因.47例患者完成鼻内精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其中38例(80.9%)患者治疗8周后除喘息外所有症状都明显缓解(P<0.05),但1年后当诱发因素出现时36例患者复发,需再次治疗;9例(19.1%)患者认为治疗无效.结论 NAR临床特点为:成人为主要发病人群,女性略多,但性别因素对NAR发病影响不大;喷嚏、鼻涕为主要临床症状;多存在明确诱闪.鼻内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控制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

  • 鼻腔盥洗对血管运动性鼻炎治疗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蔺林;鲁倩;汤欣玥;戴飞;魏瑾瑾

    目的 观察单纯3%高渗盐水鼻腔盥洗及与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的方法对血管运动性鼻炎(vasomotor rhinitis,VMR)的治疗作用;通过检测鼻腔盥洗液中P物质(substance P,SP)和黏蛋白(mucin,MUC)5B的含量,初步探讨鼻腔盥洗治疗VMR的机制.方法 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101例VMR患者被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24例,布地奈德鼻腔喷雾治疗组(布地奈德组)25例,鼻腔盥洗治疗组(鼻腔盥洗组)25例,布地奈德鼻腔喷雾+鼻腔盥洗治疗组(联合治疗组)27例.对照组患者不予任何治疗措施,布地奈德组用布地奈德进行鼻腔喷雾,鼻腔盥洗组以3%的温盐水(40℃)进行鼻腔盥洗,联合治疗组应用上述两种治疗方法,干预期为3个月(90 d).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患者鼻部症状,用健康调查量表(12-item short formhealth survey version 2.0,SF-12v2)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布地奈德组和鼻腔盥洗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时的鼻腔盥洗液中SP和MUC 5B进行检测,并检测对照组鼻腔SP激惹和抗胆碱能药物阻滞后鼻腔盥洗液中的MUC5B浓度.应用Graphpad Prism 6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1例VMR患者中90例完成了该项研究.干预后第1个月末,布地奈德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降低[(5.91±0.21)分比(3.82±0.15)分,(6.18 ±0.17)分比(3.92±0.15)分,t值分别为8.193、10.060,P值均<0.05],SF-12v2评分升高[(146.00±1.23)分比(152.30 ±0.97)分,(146.00±1.08)分比(155.40±0.90)分,£值分别为3.982、6.697,P值均<0.05],但鼻腔盥洗组的VAS评分[(5.96±0.17)分比(5.72 ±0.15)分,t=1.038,P>0.05]和SF-12v2评分[(146.10±1.17)分比(147.00±0.94)分,t=0.607,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个月末,布地奈德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降低[(5.91±0.21)分比(5.05 ±0.15)分,(6.18 ±0.17)分比(5.10±0.12)分,t值分别为3.374、5.351,P值均<0.05],SF-12v2评分升高[(146.00±1.23)分比(150.90 ±0.76)分,(146.00±1.08)分比(153.60±0.94)分,t值分别为3.373、5.343,P值均<0.05],但鼻腔盥洗组的VAS评分[(5.96±0.17)分比(5.78±0.17)分,t=0.716,P >0.05]和SF-12v2评分[(146.10±1.17)分比(148.10 ±0.80)分,t=1.438,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个月末,鼻腔盥洗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降低[(5.96±0.17)分比(4.80 ±0.12)分,(6.18 ±0.17)分比(4.44±0.13)分,t值分别为5.485、8.264,P值均<0.05],SF-12v2评分升高[(146.10±1.17)分比(150.80±0.96)分,(146.00±1.08)分比(152.90 ±0.85)分,t值分别为3.163、5.008,P值均<0.05],但布地奈德组的VAS评分[(5.91 ±0.21)分比(5.68±0.18)分,t=0.819,P >0.05]和SF-12v2评分[(146.00±1.23)分比(148.40±0.85)分,t=1.587,P>0.0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布地奈德组干预3个月后鼻腔盥洗液中SP减少,MUC5B未出现明显变化,而鼻腔盥洗组的结果正好相反,并且,抗胆碱能药物未能使SP激惹后的鼻腔盥洗液中MUC5B的含量显著降低.结论 单纯3%高渗温盐水鼻腔盥洗或鼻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鼻腔盥洗长期治疗VMR,其疗效优于单纯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对鼻黏膜感觉神经纤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神经递质在VMR的发病机制中作用有限.

  • 非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及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王洪田;张静;尤少华;奥彦云;白银;石怀银;籍灵超;贾婧杰;张悦

    目的 探讨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的排除诊断方法,并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具有两种或以上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典型症状(鼻痒、喷嚏、清涕、鼻塞)的患者1 972例,采用4步排除法进行诊断.第一步排除不适合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的患者,如妊娠、哺乳、哮喘发作期、近日口服抗组胺药物、严重皮肤病等;第二步排除SPT阳性者;第三步排除血清特异性IgE(specific IgE,sIgE)和总IgE 1级以上者;第四步排除感染性鼻炎、鼻腔结构明显异常、药物诱发和鼻腔有新生物者.终患者被诊断为NAR.应用鼻腔分泌物细胞学检查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量对NAR患者进行鉴别诊断,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等临床特征.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of life questionaire,RQLQ)进行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定.结果 第一步排除法后筛选到有类似AR典型症状患者1 437例.第二步排除法后筛选到SPT阴性者735例,其中302例再行sIgE检测,第三步排除法后筛选到sIgE和总IgE为O级者93例.第四步排除法后62例患者被终诊断为NAR.单纯SPT阴性诊断NAR的诊断率为51.15% (735/1 437),SPT阴性+sIgE和总IgE阴性(O级)的诊断率为29.06%(93/302).62例NAR患者中血管运动性鼻炎(vasomotor rhinitis,VMR) 47例,占75.81%,嗜酸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 with eosinophilia syndrome,NARES)15例,占24.19%.62例NAR患者,年龄11~ 77岁;男23例,女39例;病程11 ~47个月.VMR和NARES患者人数在41 ~ 50岁年龄段多,但发病年龄高在21 ~ 30岁.VMR的鼻塞症状VAS评分高,与其他症状的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58,P=0.009).NARES的喷嚏症状VAS评分高,但与其他症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MR和NARES两组之间在RQLQ的7个维度和总均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两组的鼻部症状得分高,与其他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9.771,P=0.000;F=3.227,P=0.006).结论 SPT联合sIgE可排除更多的AR患者.NAR中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多集中在21 ~ 30岁.VAS症状评分和RQLQ量表可较好地评估NAR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 血管运动性鼻炎合并鼻结构异常手术治疗的初步分析

    作者:楼正才;张艳慧

    目的 评估内镜下鼻内结构正常化手术对血管运动性鼻炎合并鼻结构异常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确诊为血管运动性鼻炎合并鼻结构异常的76例患者行常规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扫描,根据患者的手术意愿将其分为微波组及手术组,微波组(41例)接受对双侧下鼻甲及鼻丘黏膜微波处理,手术组(35例)接受内镜下鼻内结构正常化手术.两组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时进行随访.结果 微波组术后3、6、12个月时有效率分别为90.2%、46.3%、4.9%,而手术组分别为97.1%、97.1%、88.6%,两组3个月时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6、12个月时疗效差异显著(P<0.05).微波组鼻干、鼻腔粘连发生率分别为70.7%、56.1%,手术组鼻腔粘连发生率为22.9%.结论 对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合并鼻结构异常的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施行内镜下鼻内结构正常化手术可取得较好效果.

  • 中下鼻甲成形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合并中下鼻甲病变

    作者:高英恺

    血管运动性鼻炎与神经支配的失调有关.H1受体拮抗剂只能抑制流涕,对鼻充血和鼻阻塞不起作用,其血管效应不明显.微波、激光等疗法近期有一定疗效,远期疗效较差,若存在中、下鼻甲解剖异常,则不适用.

  •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防治与康复护理进展

    作者:潘素兰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SHS)是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多数于病后1~3个月发生,其发生率为12%~74.1%[1].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3期:I期表现为肩痛,活动受限,患侧手腕、手指肿痛,出现发红、皮温上升等血管运动性反应.X线下可见手与肩部骨骼有脱钙表现.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可引起剧痛.此期可持续3~6个月,以后或治愈或进入Ⅱ期.Ⅱ期表现为肩、手指肿胀和自发疼痛消失,皮肤和手的小肌肉日益明显萎缩.手指活动度日益受限,如治疗不当将进入Ⅲ期.Ⅲ期表现为手部皮肤、肌肉萎缩明显,手指完全挛缩,X线显示有广泛的骨腐蚀,已无恢复希望[2].从分期上可以看出,治疗的佳时期在I期,避免进入Ⅱ期、Ⅲ期.现就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病因及康复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 低温等离子消融与YAG激光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的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许世明

    目的 比较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与YAG激光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8例.A组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B组予YAG激光治疗术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B组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临床效果好,安全、微创、并发症少,能较好地保留鼻甲的生理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0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淑芝;王威岩;刘军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指在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病侧上肢出现浮肿、疼痛及肩部疼痛,使肩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及血管运动性改变的疾病.如果诊治不及时,将会造成很高的残疾率.笔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本病30例,收到很好疗效,报道如下.

  • 切断翼管神经手术治疗变应性鼻炎36例

    作者:王建;席庆明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切断翼管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6例变应性鼻炎的手术治疗,以蝶腭孔后缘为标记,使用电钻向后向内磨除腭骨蝶突,暴露翼管神经后给予精确切断.结果 36例病人均在鼻内镜下精确切断两侧翼管神经,治疗后症状大多数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1.7%;无明显的严重并发症,36例中16例病人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眼干、无泪、眼困等症状,给予人工泪液点滴,6月内症状缓解;1例病人出现软腭麻木,未处理,3月后症状消失.结论 鼻内镜下准确定位翼管神经并予切断,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可推广使用.

  • 微波凝固术治疗肥厚性鼻炎远期疗效观察

    作者:刘永革;张莉;吴俊晓

    目的观察微波凝固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7~1999年间157例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黏膜表面和黏膜下微波凝固术治疗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1个月、1年和3年的有效率分别为94.27%、89.17%和80.25%.结论应用微波凝固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方便、易行,近、远期效果均良好,且不良反应较少.

  • 血管运动性鼻炎佳微波治疗点的筛选

    作者:齐广平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鼻腔粘膜不同区域的致敏性.方法:随机选择确诊的血管运动性鼻炎115例,分别分为下鼻甲(A组)、中鼻甲(B组)、中鼻甲前1/3段(C组)3组进行微波治疗.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65.7%,B组为96.1%,C组为96.1%,B组、C组与A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B组与C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鼻甲前1/3段是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鼻粘膜敏感的区域,是佳微波治疗点.

  • 内窥镜下YAG激光烧灼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和血管运动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曹汉海;尹华;乔秀军;马先福

    目的:研究鼻内窥镜下YAG激光烧灼治疗变应性鼻炎和血管运动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变应性鼻炎80例,血管运动性鼻炎70例,在鼻内窥镜明视下用YAG激光烧灼筛前神经治疗变应性鼻炎和血管运动性鼻炎.结果:变应性鼻炎显效32例(40%),有效12例(15%),无效36例(45%),总有效率为55%.血管运动性鼻炎显效49例(70%),有效15例(21.4%),无效6例(8.6%),总有效率为91.4%.结论:鼻内窥镜下YAG激光烧灼筛前神经是治疗变应性鼻炎和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有效方法,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尤为有效.

  • 中下甲部分切除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

    作者:王建平;李秀云;朱信彤

    目的:评价中下甲部分切除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VR)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6例VR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42例,A组行双侧中下甲黏膜激光烧灼;B组行筛前神经和翼管神经电灼术;C组行中下甲部分切除术.合并鼻中隔偏曲者同时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术后1个月、半年、1年和5年各随访1次,比较3组术后症状,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3组患者术后症状均消失.但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均有部分病例复发.术后1~6个月复发者以A、B两组较多,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5年,A、B两组复发率达80%~90%,复发后的症状评分与术前相同.而C组术后近期复发率低(术后6个月为4.76%),5年后随访复发率为26.19%,复发者症状评分(5.18±1.07)明显低于手术前(8.46±1.38).结论:中下甲部分切除术治疗VR效果好,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且手术操作简单,是目前治疗VR的佳手术方案.

  • 翼腭窝封闭治疗高反应性鼻病

    作者:王馥华;王焕君

    1993至1997年我院用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经翼腭管封闭蝶腭神经节治疗高反应性鼻病(主要为变应性鼻炎和血管运动性鼻炎)60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 鼻中隔划痕术及鼻中隔矫正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

    作者:李有珍;王东

    血管运动性鼻炎是神经内分泌对鼻粘膜血管、腺体功能调节失衡所致的一种高反应性鼻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我们采取鼻中隔划痕和鼻中隔矫正等手术治疗本病2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作者:崔哲洙;韩玉;叶辉;姜宪;崔春莲;金顺吉

    目的 探讨血管运性鼻炎的治疗方法及发病机理.方法 选择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176例,随机分成调节植物神经组(62例)、单侧下鼻甲激光治疗组(50例)、常规药物组(64例).结杲激光治疗组的疗效优于调节植物神经组,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单侧下鼻甲激光组与调节植物神经组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P=0.004<0.01,P=0.041<0.05).结论 下鼻甲激光与调节植物神经都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有效手段,血管运动性鼻炎的发病机理可能由鼻黏膜局部植物性神经障碍引发.

  • 射频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附55例总结)

    作者:庞宗领;高英恺;林均武;刘磊;明伟;王绪增

    目的:总结射频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的疗效.方法:血管运动性鼻炎患者采用射频治疗55例,药物治疗53例,下鼻甲部分切除23例,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射频治疗效果显著,55例近期疗效达到全部临床治愈,明显优于其它两种疗法(P<0.01).结论:确定射频治疗范围是保证疗效的先决条件,局部粘膜射频治疗程度是决定疗效的重要因素.射频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反应轻、副作用少等优点;治疗常年变应性鼻炎同样有效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