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周听器损伤所致听觉中枢改变的研究进展
耳蜗核、上橄榄核复合体、外侧丘系、下丘共同组成听觉脑干中枢.下丘是耳蜗与大脑之间听觉信号传输的重要中转站,解剖位置恒定,易于定位和进行电生理记录,是研究皮层下听觉中枢功能的重点.本文拟就正常下丘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的反应特点,以及外周听器损伤后下丘神经元的生理学改变和神经递质改变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帕金森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自2000年3月~2002年5月,我院采用微电极立体定向电生理记录技术治疗27例帕金森病患者,经手术治疗与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
合成纳米纤维支架水凝胶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
目的 探讨纳米短肽RADA16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作用.方法 制作坐骨神经损伤的雌性SD大鼠钳夹模型和切断模型,将50只雌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切断实验组、切断空白对照组、钳夹实验组及钳夹空白对照组5组,每组10只.记录大鼠术后30 d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钳夹实验组神经传导速度较钳夹空白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断实验组与切断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组装肽可促进大鼠坐骨神经的再生和修复.
-
以BAPTA为基础的荧光钙指示剂
钙信号测定方法包括荧光成像、电生理记录、分子技术等,以及用可穿透细胞测定细胞内钙代谢.在钙信号测定中,荧光钙指示剂是必不可少的.应用荧光钙指示剂研究细胞内钙调节已有20多年的历史.
-
小脑皮层与经典眨眼条件反射
损毁、药物失活和电生理记录等领域研究的结果提示,小脑皮层是参与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建立、保留和任务执行过程的关键脑区.在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小脑皮层在经典眨眼条件反射过程中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
在体神经元胞外记录用于大脑皮层可塑性研究
神经元网络可塑性是大脑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基础,可塑性的变化也是某些脑功能疾病的成因.研究大脑皮层可塑性不仅可以为认识可塑性机制提供基本方法,也可对自然衰老过程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进行观测,进而可以为评价抗衰老药物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方法.本文基于经典的大鼠胡须配对模型建立了一套实验方案,通过在体细胞外记录实验的数据分析,比较修剪胡须后相同时间内神经元感受野不对称变化程度的差异,衡量不同生理条件下大鼠体感皮层神经元网络可塑性.本文以中年和青年大鼠体感皮层神经元网络可塑性比较为例,详细介绍了实验方法中的关键技术和操作,如皮层D2功能柱的定位和D2功能柱内不同层神经元的定位等,结果和我室以前相关研究证明了此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
会议通知
会讯1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承办的“第六届全国功能神经外科学术会议”,将于2015年5月8~10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大会以立体定向技术新进展,运动障碍性疾病、精神疾病、癫痫、疼痛和颅神经、周围神经疾病以及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等功能神经疾病为主题进行广泛交流。并在目前前沿的脑功能网络技术、神经调控技术、电生理记录与刺激技术、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技术以及远程遥控治疗技术等进行深入的讨论。大会邀请了DBS的发明人Benabid教授等多名国际知名专家以及国内从事神经科学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欢迎全国同行积极参加和交流。
-
微电极阵列技术的应用
微电极陈列(MEA)系统适用于培养多种组织系统,包括分离的神经细胞、视网膜、心肌细胞、干细胞、有机培养物和急性分离脑片等.在MEA培养皿上,可以同时记录和刺激多个位点,这大大地扩展了研究的视野,同时又保持了对单细胞的准确记录.在基础生物学和医疗诊断等研究中广泛得到越来越重要的应用.
-
全麻对帕金森病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术中电生理及术后疗效的影响
目的 分析全麻下通过微电极记录(MER)定位对PD患者行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手术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全麻与局麻的效果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行双侧STN-DBS手术的31例PD患者资料.9例于全麻下手术(A组),其中4例使用静脉麻醉(A1组),5例使用吸入麻醉(A2组);22例于局麻下手术(局麻组).记录2组患者术中MER指标(包括STN放电频率、STN记录长度、大靶点误差),以及术后6个月疗效.同时对患者术前基线特征与放电频率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Ⅲ评分改善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局麻组、A1组和A2组放电频率依次为(51.42±6.28) Hz、(35.79±7.02)Hz和(43.18±5.87) 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81,P=-0.000),其中局麻组放电频率高,与A1组和A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A1组和A2组STN记录长度依次为(5.48±0.33)mm、(5.06±0.15) mm和(5.22±0.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15,P=0.027),其中局麻组STN记录长度显著高于A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靶点误差高,但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0,P=0.853).术后6个月随访时,全麻及局麻患者UPDRS-Ⅲ评分、Schwab-England评分均显著改善,每日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均显著降低.与局麻组比较,全麻组患者Hoehn & Yahr分期改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与放电频率呈正相关关系(r=0.539,P=0.002),年龄和UPDRS-Ⅲ评分改善率呈负相关关系(r=-0.572,P=0.001),术前LEDD和UPDRS-Ⅲ评分改善率呈正相关关系(r=0.725,P=0.000). 结论 全麻下通过MER定位行双侧STN-DBS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与局麻手术患者无明显差异,其中吸入麻醉较静脉麻醉对患者电生理影响更小.
-
高频电刺激丘脑底核对偏侧帕金森病猴模型苍白球内侧部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目的 探讨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帕金森病(PD)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通过在模型猴单侧大脑注入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制备偏侧PD模型,随后在立体定向技术下参照猴脑立体定向图谱,将记录的玻璃微电极和刺激电极分别插入苍白球内侧部(Gpi)和STN内,通过单细胞胞外记录法记录并分析神经元刺激前和刺激时的放电改变情况. 结果 PD猴未注药侧GPi神经元自发放电较规则,放电频率为(44.38±13.66)锋电位/s;注药侧GPi神经元放电频率为(50.57±15.53)锋电位/s,较未注药侧稍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过程中GPi神经元存在4种反应:部分抑制、完全抑制、兴奋和无变化,多数神经元表现为受到抑制,注药侧更为明显,平均抑制率为56.29%±29.66%,高于未注药侧的36.03%±3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深部电刺激术治疗PD的作用机制为通过高频刺激对STN神经元异常兴奋性的调控,改变相关的联系核团如GPi或黑质网状部(SNr)的异常功能状态,终使基底节运动环路正常控制功能重新恢复,进而改善PD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