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甘氨酰环素类药物——替加环素

    作者:张旻;周新

    替加环素是新一代广谱活性的静脉注射用四环素类抗生素.由于在中央骨架侧链上第9位以D环甘氨酰环代替N-烷基-甘氨酰氨基的独特结构,目前已知可引起耐药的机制如β-内酰胺酶[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靶位修饰、四环素类抗生素相关外排以及核糖体保护作用等均对其无影响,因此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和更广的抗菌谱.该药于2005年6月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复杂腹内感染(cIAI)和复杂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cSSSI)的治疗.

  • 两种MALDI-TOF质谱仪对临床分离细菌鉴定结果的比较

    作者:孟冬娅;任微;罗艳萍;任晓庆;杨继勇;褚美玲;盛翔宇;薛文成

    目的:比较并评价两种商业化MALDI-TOF MS系统--Bruker Biotyper和Vitek-MS在临床常规实验室细菌鉴定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沈阳军区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临床分离的细菌共238株(包括40个菌属和81个菌种)。按照本实验室临床菌株年分离率,将其分为临床常见菌(149株)和不常见菌(89株)。同时采用两种MALDI-TOF-MS系统对上述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与Vitek2 compact常规生化鉴定进行比较,对3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菌株用16 S rDNA测序确认。结果本研究238株细菌中,Bruker Biotyper和Vitek-MS属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95%和90%,种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91%和87%,无鉴定结果的菌株分别为11株和21株。在149株常见细菌中,Bruker Biotype属和种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98%和96%,Vitek- MS属和种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97%和95%。89株不常见细菌中, Bruker Biotype和Vitek-MS属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90%和79%,种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83%和73%,无鉴定结果的菌株分别为8株和16株。结论 Bruker Biotype属的正确鉴定率高于Vitek-MS;两者种的鉴定水平相似。对不常见细菌,Bruker Biotype属的正确鉴定率高于Vitek-MS。两种质谱仪数据库都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 应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与细菌生化反应鉴定湖生代夫特菌

    作者:陈茶;屈平华;黄彬;刘建平;张妮;袁慧

    目的 对某医院术后感染中分离到的4株不常见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方法 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的测定、细菌形态学以及商品化的VITEK-2 GN、API 20NE系统相结合的多相分类学方法.结果 该4株菌均为需氧的革兰阴性非发酵菌,其氧化酶阳性,在血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康凯平板等常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采用VITEK-2 GN与API 20NE系统,该4株菌均鉴定为食酸代夫特菌/食酸丛毛单胞菌,并显示为极好的鉴定度;但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显示,该4株菌与食酸代夫特菌的相似度仅为98.4%,而与鹤原代夫特菌、湖生代夫特菌的同源性更高,分别为99.9%和100.0%;其甘露醇同化试验与苹果酸同化试验阳性,与湖生代夫特菌一致而不同于鹤原代夫特菌.结论 该术后感染的4株病原菌均为湖生代夫特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能提供有力的遗传学证据.

  • 阴道白假丝酵母菌25SrDNA基因分型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作者:张旭;刘朝晖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分离株的25S rDNA基因型别分布特征,并分析不同基因型别阴道白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根据阴道白假丝酵母菌25S rDNA基因编码区可转座Ⅰ型内含子的有无及大小,通过PCR技术对954株白假丝酵母菌进行基因分型。选取156株白假丝酵母菌,采用M27-A3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伊曲康唑、氟康唑、咪康唑、克霉唑和制菌霉素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954株白假丝酵母菌分为3种基因型别,其中A型876株(91.8%,876/954)为不含内含子菌株,B型58株(6.1%,58/954)和C型20株(2.1%,20/954)为含内含子菌株。含内含子的白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低抑菌浓度(MIC)值显著高于不含内含子者(伊曲康唑:0.25、0.125μg/ml,P<0.05;氟康唑:0.25、0.125μg/ml,P<0.01),对制霉菌素的MIC值显著低于不含内含子者(分别为4、8μg/ml,P<0.01)。含内含子的白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24%,19/78)显著高于不含内含子者(3%,2/78;P<0.01)。21株伊曲康唑耐药株中有5株(24%,5/21)对氟康唑交叉耐药;6株氟康唑耐药株中有5株(5/6)对伊曲康唑交叉耐药;5株同时对伊曲康唑及氟康唑耐药的菌株均为含内含子菌株。结论25S rDNA基因编码区的可转座Ⅰ型内含子可能与阴道白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氟康唑及制霉菌素的药物敏感性有关。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菌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王荣山;吴亦栋;尚世强;杨祖卿;杜立中

    目的探索快速可靠的新生儿败血症和化脓性脑膜炎诊断的新方法及其临床运用.方法用自行设计的细菌16S rRNA基因高度保守区的引物和探针,对19种标准菌株、3种病毒株、新型隐球菌及白色念珠菌、人基因组DNA,以及疑似败血症的临床血标本、脑脊液共195份进行荧光定量检测,并同时进行血或脑脊液培养的对照.结果细菌荧光定量PCR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低能检测到10个拷贝的16S rRNA基因,即相当于1~2个细菌,与人基因组DNA、真菌及病毒等无交叉阳性反应;荧光定量PCR的细菌DNA检出率为12.8%(25/195),明显高于血培养的阳性率7.1%(15/195,P<0.01).结论应用通用引物和探针的荧光定量PCR扩增诊断败血症的方法检测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具有较大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 用聚合酶链反应加反相杂交扩增细菌16SrRNA基因快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作者:俞惠民;尚世强;洪文澜;孙眉月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快速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加反相杂交技术对131例拟诊败血症的新生儿血清中16 SrRNA基因进行检测,同时以血细菌培养及5项非特异性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微量血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未成熟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总数之比值)作为对比.结果 PCR检测阳性率为41.9%,显著高于血培养阳性率(17.6%)和非特异性指标的阳性率(P<0.05).对55份PCR阳性标本进一步进行反相杂交,显示G+菌27份,G-菌28份,其结果与血培养结果相符.若以血培养加非特异性指标为诊断标准,PCR法的灵敏度为88.9%,特异性为90.9%,正确诊断指数达到0.798.结论 PCR加反相杂交技术检测血清中细菌16 SrRNA基因能快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并鉴别细菌属G+抑或G-菌,较血培养和非特异性指标等方法具有更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有较大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 细菌16S rRNA基因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芳;宋力;党力亨;孟英韬;张金婷

    目的 分析16S rRNA基因检测在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临床常见的致病菌菌株37株并提取DNA,对106例临床拟诊为败血症的患儿于入院后24 h内采集血标本,提取DNA,在16S rRNA基因的保守区选择一对通用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并检验实验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106例临床拟诊为败血症的患儿同时查血培养、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并采用x2检验与同期住院的20例非败血症患儿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细菌PCR均得到预期的约371 bp大小的扩增产物,与病毒及人基因组DNA无交叉反应,其扩增下限为10 CFU/ml的大肠埃希菌.106例拟诊败血症患儿血培养阳性15例,PCR阳性36例.PCR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指数分别为82.9%、96.9%和179.85,优于血培养及5项非特异指标至少2项异常的实验诊断方法;在围产儿中,PCR的特异性高于PCT.结论 PCR方法检测细菌16S rRNA基因能迅速判断临床标本中是否存在细菌,对于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对于区分败血症与局部感染和非细菌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 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6个月内肠道菌群构成的动态变化

    作者:刘学敏;周平;马丽亚;柳国胜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6个月内肠道菌群定植特征及动态变化特点.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5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收集生后第1、7、14、28和1 80天(出院后)的粪便.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DNA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及多样性变化.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门水平:5个时间点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其中变形菌门中位相对丰度第1天为0.598 5(0.122 3~0.942 6),1周后上升至0.893 2(0.478 1~0.987 0),14和28 d内维持在0.943 2~0.966 0,生后第180天回落至出生水平(P值均<0.05).放线菌门则出现相反的趋势,生后第1 80天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第1、7、14和28天(P值均< 0.05).(2)属水平:克雷伯菌属出生第1天相对丰度较低为0.003 1(0.000 8~0.026 0),7~28 d间(0.326 5~0.368 2)显著高于出生时水平(P值均< 0.05),第1 80天回落至较低水平[0.008 1(0.000 5~0.067 1)];埃希菌属丰度在生后1~14 d之间无显著差异,自28 d开始较前有显著上升(P值均<0.05),180d时显著高于住院期间其他各时间点(P值均< 0.05).双歧杆菌出生时有一定丰度[0.000 5 (0.000 1~0.004 2)],但1~28 d一直维持在极低水平,至180 d达0.045 1(0.010 2~0.124 8),较前均有显著上升(P值均< 0.05).(3)生后第14、28 d的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生后第1天和第180天(1.81±0.71和1.89±0.56与2.33±1.29和2.26±0.55,P值均<0.05). 结论 与出生时相比,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菌群多样性下降,变形菌门、克雷伯菌属成为优势菌;出院后菌群多样性恢复,双歧杆菌属、埃希菌属等常驻菌增加.NICU住院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微生态失衡的危险因素.

  • 生后抗生素暴露对早产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作者:孙玄;专晨昱;肖均萍;姚恩风;陈玲

    目的 应用16S rDNA测序技术动态监测早产儿使用抗生素前后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以探讨抗生素应用对早产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期间,生后即入住新生儿科的早产儿19例,于生后1d内,以及生后第2或3周分别收集粪便标本各1次.根据生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分为短期抗生素组(<3d) 10例和长期抗生素组(>7 d)9例.采用高通量测序仪Hiseq 2500对粪便样品进行测序,获得样本中细菌组成、物种丰度、系统进化、群落比较信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2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抗生素应用前的菌种组成以乳球菌属、肠球菌属和杆菌属为主(分别占36.41%、23.40%和14.98%);应用后菌种组成以肠球菌属为主(16.73%),而乳球菌属与杆菌属的比例明显下降(分别为1.73%和1.25%)(P值均<0.01).同时,葡萄球菌属、梭菌属和双歧杆菌属比例上升.(3)应用抗生素后,短期和长期抗生素组的Shannon指数明显降低[应用前后分别为(2.34±0.84)与(1.06±0.96)和(2.64±1.04)与(0.35±0.36),P值均< 0.05],而Chao1指数、检测物种数指数和谱系多样性指数也显现相应趋势,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4)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在抗生素应用前,2组微生物群落聚集性较高;而2组组内抗生素应用后聚集性降低.(5) Anosim相似性分析发现,短期和长期抗生素组内在应用抗生素前后比较,肠道菌群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555和0.733,P值均=0.001);但应用抗生素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60,P=0.138). 结论 抗生素的应用可明显改变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分布,生后短期使用抗生素即可显著改变早产儿肠道微生态的多样性.这一影响可能随抗生素使用时间延长而加重.提示临床应慎重使用抗生素,包括经验性短期使用抗生素.

  •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和测序检测肺炎支原体23S rRNA中点突变

    作者:辛德莉;糜祖煌;韩旭;秦玲;李靖;刘禧杰;马少杰;侯安存;李贵

    目的 建立快速检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耐药性的实验方法并应用于临床以了解MP耐药现状.方法 应用巢式PCR直接检测咽拭子标本MP-23S rRNA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或DNA测序分析;通过MP培养及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测定临床分离株的红霉素小抑菌浓度,以验证23S rRNA基因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 200例临床标本经MP-IgM抗体、咽拭子MP种特异性16S rRNA基因巢式PCR扩增和MP分离培养测定证实为MP 64例.应用巢式PCR技术扩增MP-23S rRNA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将基因序列与基因库中MP标准株基因序列进行比较,与标准株序列相同的共计26例,其余38例存在23S rRNA点突变:35例在2063位点发生了A到G的点突变,1例在2063位点有A到C的点突变,2例在2064位点有A到G的点突变;耐药率为59.4%.MP耐药基因检测方法灵敏度达102 ccu/ml,MP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证实23S rRNA基因检测结果可靠.结论 建立的MP耐药基因检测方法能直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MP耐药基因.59%的受检标本23S rRNA基因发生点突变.

  • 细菌16S-23S rRNA 基因特异DNA图谱的分子诊断

    作者:尚世强;董关萍;付君芬;洪文谰;杜立中;俞锡林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测序技术,建立检测不同属种细菌的 16S-23SrRNA基因区间的特异图谱.方法对临床上常见的细菌进行PCR扩增、RFLP、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同时对临床标本进行培养与PCR-RFLP比较.结果 27株不同细菌行PCR扩增后,得到不同DNA 图谱.其中15种细菌经PCR扩增即可区分,另10种经Hinf I或Alu I 酶切后才能区分.肺炎克雷伯菌与坚韧肠球菌的差异只在第779位碱基上不同,Xma III酶能区别.42例临床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者,15例培养阳性,阳性率35.7%;而PCR阳性者则为27例,阳性率为64.29%,明显高于血培养(P<0.01).6例脑脊液标本中,1例PCR及培养均阳性(表皮葡萄球菌);2例培养阴性标本,其PCR也阳性;经图谱分析为葡萄球菌,1例培养为新型隐球菌的脑脊液标本PCR检测为阴性.另2例PCR及培养均阴性.结论建立了PCR-RFLP技术快速检测细菌16S-23S rRNA基因区间的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准确的特点,为临床细菌感染的病原诊断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细菌16S-23S rRNA 基因特异DNA图谱的分子诊断

    作者:尚世强;董关萍;付君芬;洪文谰;杜立中;俞锡林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测序技术,建立检测不同属种细菌的 16S-23SrRNA基因区间的特异图谱.方法对临床上常见的细菌进行PCR扩增、RFLP、分子克隆及序列分析,同时对临床标本进行培养与PCR-RFLP比较.结果 27株不同细菌行PCR扩增后,得到不同DNA 图谱.其中15种细菌经PCR扩增即可区分,另10种经Hinf I或Alu I 酶切后才能区分.肺炎克雷伯菌与坚韧肠球菌的差异只在第779位碱基上不同,Xma III酶能区别.42例临床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者,15例培养阳性,阳性率35.7%;而PCR阳性者则为27例,阳性率为64.29%,明显高于血培养(P<0.01).6例脑脊液标本中,1例PCR及培养均阳性(表皮葡萄球菌);2例培养阴性标本,其PCR也阳性;经图谱分析为葡萄球菌,1例培养为新型隐球菌的脑脊液标本PCR检测为阴性.另2例PCR及培养均阴性.结论建立了PCR-RFLP技术快速检测细菌16S-23S rRNA基因区间的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快速、准确的特点,为临床细菌感染的病原诊断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 细菌16S rRNA基因荧光定量PCR诊断新生儿败血症

    作者:吴亦栋;尚世强;李建平;杨祖钦;郑之北;杜立中;赵正言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快速可靠诊断方法,以提高临床检测细菌的速度及准确性.方法 以细菌16S rRNA基因为靶序列,设计通用引物及TaqMan探针,建立细菌16S rRN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选择临床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常见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进行浓度梯度实验;对临床疑为新生儿败血症的830例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抽取静脉血分别做细菌16S rRNA基因荧光定量PCR和血培养检测.结果 临床常见分离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巨细胞病毒、EB病毒、乙肝病毒,新型隐球菌及白色念珠菌,人基因组DNA及空白对照均为阴性.细菌荧光定量PCR低能检测到3个细菌,其荧光定量CT值为37.90;对临床疑为感染性疾病的830例患儿标本中,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标本阳性率5.18%(43/830),血培养阳性率2.41%(20/83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例非感染性疾病患儿血标本荧光定量PCR检测及细菌培养均为阴性.若以血培养作为对照,荧光定量PCR方法的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16%,正确诊断指数为0.972.结论 建立了细菌165 rRNA基因荧光定量PCR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方法.其检测快速、简便,为新生儿败血症提供早期、敏感的病原学诊断依据.

  • 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后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分析及临床意义

    作者:赵建国;董建国;张秀梅;杨昭义

    42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单纯放疗组26例,术后放疗组16例,分别在放疗前后均行外周血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分析并随访3年,单放组中放疗前无比值>7病例,放疗后比值>7者16例,3年生存率为68.8%;术后放疗组中放疗前比值>7者3例,放疗后比值>7者13例,3年生存率为76.9%.研究提示,肿瘤患者放疗前后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变化可用来评价放疗效果.

  • 浙江省7所聋校456例聋儿线粒体12S rRNA基因变异研究

    作者:彭光华;方芳;郑静;郑斌娇;余啸;伍越;梁玲芝;张琼敏;朱翌;唐霄雯;陈波蓓

    目的 探讨线粒体12S rRNA基因变异对母系遗传药物性聋表型表达的影响.方法 收集浙江省7所聋校456例非综合征型聋儿资料,提取全血基因组DNA,进行线粒体12S rRNA基因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 共发现31种已知变异类型,其中1555A>G的突变率为4.4% (20/456),可能与耳聋相关的961和1095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2.0%(9/456)和0.7%(3/456).1027A>G、1109T>C与1431G>A突变位于12S rRNA基因的高度保守区域且未在449例对照组中发现,可能会增加耳毒性药物的敏感性.1555A>G突变携带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现,不同个体在发病年龄、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类型等耳聋表型方面存在差异.结论 线粒体12S rRNA基因是药物性耳聋及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的突变热点区域.核修饰基因、单体型和环境因素等对耳聋的表型表达有调节作用.

  • 非综合征型耳聋相关线粒体12S rRNA A839G基因突变的功能研究

    作者:余啸;何哲耘;项海杰;郑静;南奔宇;郑斌娇;高金建;黄赛瑜;管敏鑫

    目的 探讨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患者线粒体12s rRNA上A839G基因突变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线粒体DNA全序列测序结果,寻找并确定含有线粒体12s rRNAA839G基因突变的先证者,并对其家系成员进行拓展筛查.采集确诊家系的外周静脉血标本,并将血液中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永生化类淋巴母细胞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进行细胞倍增实验、药敏实验、细胞氧消耗率实验、线粒体膜电位测试和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等一系列反映细胞功能的相关实验.结果 线粒体DNA全序列扩增检测确定含有线粒体12s rRNA A839G基因突变的先证者和其家庭成员,进一步的种系发生学分析发现839位点的保守性指数高达78.6%.在RPMI-半乳糖培养基中,含有A839G基因突变的细胞株倍增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含有A839G基因突变细胞株的影响并不明显;含有A839G基因突变的细胞株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氧消耗率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与对照组相比,含有A839G基因突变的细胞株其ROS水平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A839G基因突变细胞株中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细胞群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线粒体12srRNA A839G基因突变会对细胞内线粒体呼吸链的功能产生影响,突变细胞株的生长速率明显降低.A839G基因突变可能与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相关,是一种新的致病性突变.

  • 宁夏回族自治区336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分子遗传病因学分析

    作者:王艳莉;朱一鸣;刘晓雯;徐百成;郭玉芬;王秋菊

    目的 通过对宁夏地区336例聋哑学生进行三种常见致聋基因的筛查,从分子水平了解其遗传病因及特点.方法 采集宁夏回族自治区336例非综合征型耳聋学生(汉族167例,回族169例)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GJB2基因编码区、SLC26A4基因第8、19外显子及线粒体DNA(mtDNA)目的基因片段,Alw26I限制性内切酶检测m.1555A>G点突变,对酶切阳性标本和GJB2基因编码区及SLC26A4基因的第8、19外显子进行DNA测序.分析比较汉族、回族患者中各种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336例患者中,有7例(2.08%)存在线粒体DNA 12S rRNA m.1555A>G均质性突变;有45例为GJB2基因突变所致(包括纯合和复合杂合突变),突变频率为13.39% (45/336),11例为单个GJB2杂合突变携带者.c.235delC和c.299_300delA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52% (64/672)和2.68%( 18/672),占所有GJB2致病等位基因数的81.19%( 82/101),是该群体中的热点突变,各种类型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和回族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28例患者为SLC26A4双等位基因突变,突变频率为8.33%(28/336),32例携带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c.919-2A>G和c.2168A>G占所有SLC26A4碱基改变等位基因数的95.29% (24/27),且这两种突变的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和回族患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919-2A>G,x2=8.229,P=0.004;c.2168A>G,x2=5.277,P=0.022).结论 GJB2基因突变是导致本研究耳聋学生群体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c.235delC是其常见的突变形式,c.919-2A>G和c.2168A>G为SLC26A4基因主要的两种突变形式,其突变率在汉族、回族存在差异.

  • 角膜炎棘阿米巴的18S核糖体DNA基因型鉴定

    作者:张岩;孙旭光;邓世靖;王智群;李然;罗时运;金秀英;陈威

    目的鉴定角膜炎棘阿米巴分离株的18S核糖体DNA(18S rDNA,Rns)基因型.方法分离转种培养26株致角膜炎的棘阿米巴虫株,提取虫株全基因组DNA,应用棘阿米巴属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部分18S rDNA序列.扩增产物测序后,采用分子生物学软件Clustal X和MEGA2对所测序列进行分析,与基因库中已有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北京市眼科研究所保存的棘阿米巴虫株Rns基因型特点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虫株的基因型异同.结果分离保存的26株感染角膜的棘阿米巴虫株中,25株(96%)属于Rns T4基因型,1株(4%)属于Rns T3基因型.结论 根据Rns基因特点,感染角膜的棘阿米巴虫株多属于T4基因型,部分虫株属于T3基因型,此分型结果与国外的相似,感染角膜的棘阿米巴可能与特定的基因型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04,40:389-394)

  • 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微小小单胞菌与牙髓优势致病菌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纪海;李红;何艳艳;侯本祥

    目的 研究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微小小单胞菌的检出率及其与牙髓优势致病菌检出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该菌在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中的定植情况.方法 采集104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120颗患牙根管内标本,其中包括慢性根尖周炎初次治疗组和再次治疗组(患牙需经根管治疗2年以上,X线片表现为患牙根管充填不完善,根尖周病变不愈合或出现新的根尖周病变),两组各60颗患牙(初次治疗组47例,再次治疗组57例).利用菌种特异性引物16S rDNA PCR法检测标本中的微小小单胞菌DNA,并计算其检出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OR直)方法分析该菌与粪肠球菌、牙髓卟啉单胞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慢性根尖周炎初次治疗组中微小小单胞菌的检出率为40%(24/60),再次治疗组中微小小单胞菌的检出率为5%(3/6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0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慢性根尖周炎初次治疗组(OR=5.98)和再次治疗组(OR=33.50)中微小小单胞菌与牙髓卟啉单胞菌之间均具有相关性,与粪肠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微小小单胞菌为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微生态环境中的组成菌之一,与牙髓卟啉单胞菌的定植之间可能存在共生关系.

  • 创伤伤口分泌物中产气荚膜梭菌快速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作者:李林海;石玉玲;陈丽丹;曾兰兰;王露霞;孙朝晖;何洁静;陈建芸;杨永泉

    目的 建立检测创伤伤口分泌物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为气性坏疽的早期快速诊断提供新手段.方法以产气荚膜梭菌16S rDNA基因序列为模板,在其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探针,以PCR扩增产物重组质粒作为定量检测的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对荧光定量PCR体系和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验证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结果所建立方法检测产气荚膜梭菌具有高度特异性,与创伤弧菌等23种相关细菌均无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以纯菌计达9×102cfu/ml,相当于9cfu/反应.反应体系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整个操作过程仅需3h.5例创伤可疑分泌物样本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细菌培养完全一致.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灵敏、快速,可用于创伤伤口分泌物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日常检测以及战时和突发事件时的批量应急诊断.

209 条记录 4/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