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能谱成像的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林晓珠;沈云;陈克敏

    目前,用于临床的能量CT设备,一种是以瞬时双kVp为核心技术的能谱CT,另一种是以双X线管技术为核心技术的双源CT.纵观能量成像的发展,经历了双能量成像和能谱成像两个阶段,前者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实现了早期双能量成像的临床应用,之后由于技术的原因又沉寂了多年.近年来,由于能量成像技术的发展和临床需求的增加,能量CT的研究重新成为了热点,特别是2009年出现的以瞬时双kVp为核心技术的能谱CT成像,为现今能量成像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创造了可能.

  • CT单光子成像技术定量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的研究

    作者:吴兴旺;刘斌;王乐;王洁;王万勤;周勇;李小虎;张帅;陈恳;沈云

    有关CT值与血红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已有相关的文献报道[1-6].但此前的研究多是基于混合能量成像的基础上进行的.笔者以GE discovery HDCT设备为平台,探讨能谱CT单光子成像在定量测定血红蛋白含量中的应用价值.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肝内胆管癌与肝泡状棘球蚴的鉴别

    作者:刘文玲;蒋奕;刘文亚;肖虎;高晓燕;李佳琦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泡状棘球蚴在双源CT双能量成像中的形态学改变及碘值差异.方法 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20例(ICC组),肝泡状棘球蚴患者20例(HAE组),2组均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比较2组病灶内部、病灶边缘及正常肝实质动脉期、静脉期与延迟期碘值.结果 肝内胆管细胞癌病灶与肝泡状棘球蚴病灶部分有形态学差异,部分形态学相似;ICC组总体碘值((11.00±3.28)g/L)明显高于HAE组((8.70±1.44)g/L)(P<0.05);ICC组病灶内部碘值动脉期为0.9(0.4,1.2)g/L、静脉期为1.4(1.2,2.0)g/L、延迟期为1.9(1.3,2.6)g/L,HAE组动脉期为0.0(0.0,0.1)g/L、静脉期为0.4(0.3,0.6)g/L、延迟期为0.6(0.4,0.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C组病灶边缘碘值动脉期为1.5(0.8,2.4)g/L、静脉期为2.5(1.8,2.8)g/L、延迟期为2.1(1.9,3.3)g/L,HAE组动脉期为1.7(1.5,2.3)g/L、静脉期为2.7(2.6,3.3)g/L、延迟期为3.1(2.5,3.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C与HAE病灶均有延迟强化趋势,但ICC病变边缘碘值在静脉期达峰值,HAE病变边缘碘值在延迟期达峰值.结论 ICC与HAE病灶内部三期碘值差异及延迟期病变边缘碘值差异有助于2种疾病的鉴别;双能量碘值技术可为鉴别ICC与HAE提供新依据.

  • 肾癌的MDCT诊断及进展

    作者:林晓珠;丁晓毅;陈克敏

    CT成像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由90年代初的单螺旋CT到90年代末的四排螺旋CT,而后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经历8、16、32、64排的发展,乃至当今的128、256和320排探测器,探测器不断加宽,图像层厚越来越薄,层数越来越多.64排螺旋CT出现之后,CT的发展不但体现在探测器宽度的继续加宽上,同时也体现在CT能量成像方面的探索,主要代表是双源CT和能谱CT的出现.

  • 双源双能量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龙江;卢光明

    尽管不同厂家提出了不同的双能量CT设计方案,例如通过快速球管管电压切换完成双能量CT数据的采集,但因潜在的配准不良伪影影响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双源CT因为能在单次扫描期间采集2种不同能量的数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两次采集期间对比增强程度的改变以及患者运动导致的层面间不匹配,实现了CT能量成像鉴别组织成分的可能性[1].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研究进展

    作者:

    CT问世之初就开展了双能量成像的探索,但由于早期CT设备空间分辨率低、CT值不稳定以及扫描时间长阻止了该技术的普遍应用.另外,低管电压时的球管技术也不能提供足够的管电流以取得与高管电压相对应的足够的量子输出.

  • 超声造影及三维彩色能量成像在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吕倩;董晓秋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及三维彩色能量成像(3D-CPA)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98例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CEUS组46例和3D-CPA组52例.CEUS组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达峰期肌瘤增强程度;3D-CPA组术前行三维超声成像检查,记录肌瘤血流分级情况及供血血管走行,两组术后均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术后2h肌瘤完全消融率,以及两组内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肌瘤体积缩小率.结果 两组术前高增强与Ⅲ级血流信号、等增强与Ⅱ级血流信号的病灶射频消融治疗后2h完全消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增强与Ⅰ级血流信号的病灶完全消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内肌瘤平均体积缩小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术后平均体积缩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D-CPA和CEUS均能较好地指导具有丰富血管的肌瘤进行射频消融,但3D-CPA成像对细小血管的显示低于CEUS.

  • CT、MRI的技术革新及临床应用的方案优化

    作者:李真林;宋彬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随着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从健康体检到疗效评价都离不开影像学的支持.随着受检人群的增多,如何保障患者检查安全,提高影像诊断的精准性是放射科亟需解决的问题.X线辐射危害和对比剂不良事件是影像检查过程中主要的安全隐患.采用辐射防护新技术、优化检查序列,以及降低X线扫描剂量等方法可减少X线对患者的辐射.减少对比剂用量可降低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检查发生严重副反应的风险.应用无对比剂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新技术,使肾功能差或对比剂过敏患者同样可进行血管成像检查.能量、功能和分子等成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可提升影像诊断的准确性,使影像诊断从形态解剖学水平上升到功能和分子水平.影像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只有通过技术革新和检查方案的优化,才能不断满足临床对精准影像日益增长的需求.重视影像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件,避免重复检查导致的医疗资源浪费,让被检者从中受益.

  • 单源能谱CT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及对尿酸盐沉积特点的分析

    作者:林亚辉

    目的:评价单源能谱CT对急性痛风病人的诊断价值,分析尿酸盐沉积特点及其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相关性.方法:63例近期发生过关节肿胀或者关节痛的患者(其中痛风患者51例,其他关节病变患者12例)使用单源能谱CT进行扫描,观察扫描部位有无尿酸盐结晶沉积,计算尿酸盐结晶的数量,分布,体积,有效原子序数.分析尿酸盐结晶沉积的特点及其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的相关性.结果:51例急性痛风患者中,有49例检测出尿酸盐结晶存在,12例其他关节病变的患者中,有2例检测出尿酸盐结晶存在.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1%,83.3%,96.1%,83.3%.尿酸盐结晶体积为9.8±6.1ml(0.1ml-56ml).有效原子序数7.36±0.4 (7.19-7.82).尿酸盐结晶的数量,体积与急性痛风的发作正相关(r=0.660,p=0.031;r=0.792,p=0.024),而尿酸盐结晶的有效原子序数与急性痛风的发作均无明显的相关性(r=0.260,p=0.331).结论:单源能谱CT可以清晰显示急性痛风的尿酸盐结晶沉积,其特异性、敏感性较高.患者尿酸盐结晶沉积的数量及体积与痛风急性发作有较高的相关性.

  • 双能量成像在双源CT中的原理及初步应用中的新进展

    作者:顾海峰;郑玲;李林;周长圣;卢光明

    双能量成像,顾名思义即是在2种不同的能量下成像.其前身是双能量减影,双能量成像是在其基础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双能量减影的概念早在1925年即被提出, 70年代才开始真正在临床上被研究和应用[1].双能量减影初只应用于普放领域,但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的出现双能量减影又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