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015-2017年北京市某区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中的问题

    作者:李海生;任迎娣

    目的 分析某区职业病诊断、鉴定现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北京市某区2015-2017年职业病鉴定病例特点以及鉴定结果.结果 该区2015-2017年共完成职业病鉴定65例,其中60例为职业性尘肺病,3例为职业性噪声聋.每年鉴定结论与诊断结论不一致的人数分别8 (8/23),22(22/39)和3(3/3);终级鉴定申请率达13/65,与首次鉴定结论符合率达100%.结论 鉴定结论与诊断结论不一致的比例较高,应提高诊断医师水平,加强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管理,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过程的监督管理,保障诊断及鉴定过程顺利进行.

  • 职业性噪声聋的危害程度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付艳荣

    目的 研究和分析职业性噪声聋的危害程度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12月,我到某医院搜集病例分析,经过检查确诊为职业性噪声聋的患者66例,回顾分析其资料.对比不同年龄段、不同接害工龄患者职业性噪声聋的严重程度.结果 Ⅲ组、Ⅳ组患者轻度、中度、重度职业性噪声聋比例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患者中度、重度职业性噪声聋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职业性噪声聋来说,患者的年龄、接害工龄等,都与其危害程度有关.

  • 高压氧治疗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付艳荣

    目的 观察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66例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均分为两组,分别采取基础治疗和基础治疗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在500 HZ时治疗后,实验组和研究组患者的纯音听阈分别为(30.7±3.1)、(24.5±2.4)dB,在1000 HZ时治疗后,实验组和研究组患者的纯音听阈分别为(31.2±4.3)、(26.1±2.7)dB,两组患者的数据结果比较(P<0.05).结论 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某城市中小企业职业性噪声聋与累积噪声暴露剂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谢明珠;姚智鹏

    目的 分析累积噪声暴露剂量(CNE)与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及发展规律的关系.方法 对作业环境噪声进行监测,对调查对象进行纯音听阈测定;进行相关指标分析并计算CNE.结果 听阈提高与基础听阚相关(P<0.01);当CNE由(96.9±5.9)dB (A)年提高到(102.1±3.4)dB(A)年时,语频损失与高频损失的发生率分别由8.4%和7.3%上升到21.1%;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CNE相关,并以100 dB(A)年为阈值;各频率听阈特别是高频听阈提高且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发现听阈异常特别是早期高频听阈改变者,控制职业噪声暴露者CNE;并按规定调离噪声作业.

  • 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与累积噪声暴露剂量的关系研究

    目的:分析和探讨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与累积噪声暴露剂量(CNE)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某城市中型企业中120名工人及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企业作业环境噪音进行监测,组织调查对象进行纯音听阈测定,计算累积噪声暴露剂量,探讨与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关系。结果检查现场噪声声压级均高于其他场所;当CNE升高时,高频损失、语频损失检出率差异明显;职业性噪声聋发生率及发展与CNE有关,以100dB(A)年为阈值。结论累积噪声暴露剂量与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发展规律存在一定的关系,早期发现听阈异常或高频听阈改变的患者,及时控制职业噪音暴露量,并按规定调离噪声作业岗位,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提高患者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 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听觉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

    作者:邓龙刚;杨寅秋;李美娟;何烈纯;侯旭东

    目的 探讨听觉诱发电位与噪声性聋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使用纯音测听(PTA)、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脑干诱发电位(BAEP)、40 Hz听觉诱发电位(40 Hz AEP)检测45例职业性噪声聋患者(轻度聋24例,中度聋21例)和25例听力正常者(对照组),对PTA结果与ASSR、BAEP、40 Hz AEP反应阈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对照组PTA、ASSR、BAEP、40 Hz AEP值与轻度和中度噪声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TA阈值与各听觉诱发电位反应值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722、0.670、0.835).结论 ASSR、BAEP、40 Hz AEP检测能为职业性听力损伤的诊断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

  • 职业性噪声聋5例诊断分析

    作者:邓凯军;刘淮柱

    目的 通过对5例职业性噪声聋病例的分析,探讨职业病诊断的难点及改进途径.方法 对5例职业性噪声聋病例职业史、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工作现场职业卫生检测资料等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缺乏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和诊断过程中的鉴别诊断是诊断职业性噪声聋的难点.结论 为提高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的准确率并减少争议,须加强职业病诊断与职业健康监护的衔接,同时应严格按照诊断标准的要求进行诊断和鉴别.

  • 纳入不同高频听阈值对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结果的影响

    作者:薛来俊;杨爱初;陈浩;黄伟欣;郭集军;梁晓阳;陈志强;郑倩玲

    目的 探讨纳入不同高频听阈加权值对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结果的影响及程度,为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进行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的病案,以在住院期间相隔3天以上的连续3次听力测试结果各频率听阈值好点为依据,以2007版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为基础,采用SPSS21.0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等方法,检验语频均值与纳入不同高频听阈加权值年龄分组、接触噪声工龄分组、诊断分级等不同维度进行比较并判断其差异性.结果 符合研究病案168份,男154例,女14例,平均年龄(41.18±6.07)岁.纳入不同高频听阈加权值诊断率比单纯语频均值诊断率均有增高,其中加权4 kHz高频增加了13.69%(x2=9.880,P<0.01)、加权6 kHz高频增加了15.47%(x2=9.985,P<0.01)与加权4 kHz+6 kHz高频增加了15.47%(x2=9.985,P<0.01)增高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别比较在不同听阈间诊断率均无明显差异.年龄分组中,≤40岁组及41~50岁组中加权4 kHz高频、加权6 kHz高频、加权4 kHz+6 kHz高频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率,均高于同组语频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或P<0.05).年龄分组间比较,总体两组间诊断率无明显差异(x2=2.265,P>0.05).较好耳语频均值与纳入不同高频听阈加权值各工龄段均数比较中,工龄大于10年组各频段听阈均值明显高于3~5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高频加权值均高于单纯语频均值,其中加权4 kHz+6 kHz高频差异大,平均增加了2.83 dB.纳入不同高频在轻度、中度、重度分级中诊断率均高于单纯语频诊断率.在诊断为轻度的比较中,除3 kHz高频(x2=3.117,P>0.05)无明显差异外,其余4 kHz高频、6 kHz高频、3kHz+4 kHz高频、3 kHz+6 kHz高频、4 kHz+6 kHz高频、3 kHz+4 kHz+6 kHz高频均明显高于单纯语频诊断率(均P<0.01或P<0.05).纳入不同高频在中度、重度分级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入不同高频听阈加权值增加了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率,其中加权4 kHz高频、6 kHz高频、4 kHz+6kHz高频听阈值对结果的影响较大,4 kHz+6 kHz高频听阈值影响大.

  • 对氧磷酶-2基因多态性与高噪声暴露人群的职业性噪声聋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作者:曹敬莲;李秀婷;钟丽;沈欢喜;丁璐;刘静;刘洋;朱宝立

    目的 探讨职业性噪声聋易感性与中国汉族高噪声暴露[>85 dB(A)]环境下的人群与对氧磷酶-2(PON2)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的关联.方法 在中国汉族高噪声暴露人群中,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根据GBZ 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将电测听结果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的工人作为病例组,共127例;对照组为电测听结果双耳高频平均听阈<40 dB的同岗位轮班工人,且年龄、性别和噪声接触年限与病例匹配,共136例.体检时抽取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2 ml,提取基因组DNA,基因型的测定采用TaqMan探针法.结果 PON2基因rs7493 CG+GG基因型、rs7785846 CT+TT基因型、rs 12026 CG+GG基因型和rs7786401 GT+TT基因型是导致职业性噪声聋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整OR(95%CI)分别为5.87(3.11~11.07)、5.92(3.10~11.32)、5.53(2.93~10.45)和5.93(3.10~11.34).进一步分析上述4种基因型与噪声暴露水平之间的关系发现,噪声暴露水平越高,携带突变基因型个体发生职业性噪声聋的危险性越大.结论 中国汉族高噪声暴露人群PON2基因rs7493、rs12026、rs7785846和rs7786401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可能与职业性噪声聋易感性有关,并且可能与噪声暴露水平等因素有交互增强作用.

  • 职业性噪声聋患者脑灰质变化的VBM-MRI研究

    作者:王爱杰;崔程凯;叶天涛;姜连红;陈香荣;张国伟;邹一方

    目的 应用MRI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BM)方法研究职业性噪声聋患者脑灰质的变化.方法 42例职业性噪声聋患者,其中轻度组27名,中重度组15名及年龄、教育水平匹配的健康对照组16名均接受MRI全脑3D-FSPGR序列T1WI矢状位扫描,并进行VBM脑灰质数据分析.结果 噪声聋患者与对照组的左枕颞外侧回、扣带回前部、双侧角回、楔前叶及小脑近中线区域脑灰质容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职业性噪声聋患者的特定脑区灰质容积发生了改变,从影像学角度揭示噪声对脑功能结构的影响.

  • 高压氧治疗职业性噪声聋的效果分析

    作者:郑倩玲;梁伟辉;陈建忠;张宗军;曾飞飞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职业性噪声聋(ONID)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将111例ONID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HBOT组)、高压常氧治疗组(HNC组)和常压常氧治疗组(NNC组),进行2个疗程(20d)的治疗观察.结果 治疗后,HBOT组、HNC组、NNC组纯音测听(PTA)听阈的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32.4%、5.4%、0,HBOT组PTA听阈的改善总有效率较HNC组、NN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主观症状方面,3组耳鸣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16.7%、21.7%,自觉听力下降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8.9%、27.8%、25.0%,HBOT组耳鸣,自觉听力下降症状的改善总有效率均高于HNC组和N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依次为91.9%、24.3%、24.3%,HBOT组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优于HNC组和N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过程中没有观察到不良反应.结论高压氧治疗ONID有一定疗效且较为安全.

  • 某矿山开采企业爆破、掘进和采矿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的情况

    作者:张海春;岳朋朋

    目的 减少矿山开采企业噪声对机体听觉损伤的危害,使工人听力损失率逐年下降.方法 随机调查某矿山开采企业389名作业工人,询问工人的职业接触史、既往史、耳毒药物史、家族史、自觉症状等,并进行耳鼻喉科检查.对389人的气导纯音听阈测试结果进行评级.结果 调查对象单耳或双耳听力异常337人,异常检出率为86.63%.单纯高频段听力损失286人,检出率为73.52%.语言频段合并高频段听力损失(包括单纯语言频段听力损失)51人,检出率为13.11%.经统计分析,采矿、爆破、掘进工种的听力异常检出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语言频段听力损失异常检出率为13.11%.高频段(3、4、6 kHz)听力损失依次加重,听力曲线呈斜坡下降型,符合噪声性听力损失特点.爆破组第50百分位数(P50)依次为25,32.5和40 dBHL,掘进组为25,32.5和37.5 dBHL.结论 该企业作业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偏高,为此,用人单位不仅要重视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工作,坚持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更要监督指导工人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特别是对于从事爆破、掘进工作的矿业工人.

  • 听力检测3种方法联合评价职业性噪声聋的效果

    作者:何烈纯;严翠先;李桃恩;冯文艇

    目的 探讨3种听力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在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1月-2008年11月来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住院申请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患者共28例,每例患者均行3次纯音听阈测听,2次检测之间间隔3 d以上,同时检测听性脑干反应、听性稳态反应1次.综合分析上述检测结果进行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结果 28例申请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病例中,经3种方法联合评价后,8例诊断为职业性轻度噪声聋,1例诊断为职业性中度噪声聋,2例诊断为职业性重度噪声聋;17例不能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病例中,5例诊断为观察对象,1例诊断为伪聋,3例诊断为夸大聋,剩下9例为其他原因致聋.若单纯使用纯音听阈测试结果评价,至少还有4例可被诊断为不同程度职业性噪声聋.结论 3种方法联合评价职业性噪声聋可明显提高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准确性,有效排除伪聋及夸大聋.

  • 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职业性噪声聋监测

    作者:胡洁;胡在方;周国伟;张丽;张红梅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噪声危害现状,为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北京市顺义区职业性噪声聋监测资料,包括噪声危害企业基本情况、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信息、噪声危害接触人群职业健康检查情况、职业病报告情况等,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共监测噪声危害企业334家,以小型、私有、制造业为主,噪声作业岗位超标率为13.9%;共收集噪声接触人群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个案资料3 354人,双耳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4.8%,且检出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P<0.05);职业性噪声聋和疑似职业性噪声聋病例所在企业以大型制造业为主.结论 顺义区涉及噪声的企业多,接触人数基数大,涉及行业广,检测结果超标现象普遍存在,职业健康检查听力异常率较高,发现疑似职业性噪声聋、职业禁忌证多例,应重点监控,预防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

  • 龙岩市新罗区水泥行业疑似职业性噪声聋影响因素

    作者:吴建宁;李余利;李榕芳

    目的 探索水泥行业疑似职业性噪声聋(ONID)的影响因素,为龙岩市新罗区水泥行业的ONID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龙岩市新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696名水泥行业噪声作业人员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相关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二元同归分析探索疑似ONID的影响因素.结果 水泥行业噪声作业人员疑似ONID检出率为2.59%,年龄、文化程度、接噪工龄、噪声强度、有无每天上班佩戴降噪耳塞5个因素的疑似ONID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疑似ONID检出率随着接噪强度、接噪工龄的增加而增加,呈剂量效应关系(x2趋势=10.046、35.930,均P<0.05),OR(95%CI)分别为4.881(1.443~16.512)和5.986(1.770~20.243).结论 龙岩市新罗区水泥行业是ONID发生的高危行业,年龄是疑似ONID的混杂因素,文化程度、有无每天上班佩戴降噪耳塞是影响疑似ONID发生的潜在混杂因素,接噪工龄和噪声强度是水泥行业疑似ONID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职业性噪声聋的关系

    作者:林锦明;刘庆凤;刘建华;梁灿坤;伍健芝

    目的 探讨不同职业危害因素与噪声在导致职业性噪声聋方面有无协同关系.方法 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工人按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成噪声组、噪声+粉尘组、噪声+高温组、噪声+化学品4组,分别统计各组听力异常和听力正常检出结果,比较不同组间听力异常检出率是否相同.结果 噪声组听力异常检出率为33.5%、噪声+粉尘组为34.7%、噪声+高温组为38.1%、噪声+化学品组为38.7%.经统计分析,总体有差别,进一步组内比较,噪声组、噪声+粉尘组进行比较,x2 =0.563,P>0.05;将噪声组、噪声+粉尘组两组合并与噪声+高温组进行比较,x2=9.194,P<0.01及x2=6.938,P<0.01.结论 粉尘在导致噪声聋方面与噪声无协同作用,而高温、化学品均与噪声有协同作用.

  • 不同行业噪声作业人员听力损失与接噪工龄的关系

    作者:宁康;刘茁;李丹;郭军巧

    目的 了解当前职业性噪声暴露人员听力损失的状况,探讨生产性噪声对听力损伤的发生规律,为制定听力损失防护指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对纺织厂等3种行业共1020名噪声暴露人员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将听力损失与接噪工龄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纺织厂、汽车厂、发电厂3种行业噪声人员的听力损失检出率分别为55.1%、66.3%、41.1%.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显著高于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与接噪工龄密切相关,语频听力损失一般出现在开始接触噪声的5~10 a内.汽车厂与发电厂的听力损失呈现较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生产条件的变化可能会对听力损失随接噪工龄发生变化的规律产生一定的影响.

  • 2006—2017年南通市职业性噪声聋发病情况

    作者:高海萍;尹仕伟

    目的 分析2006—2017年南通市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病情况,为南通市职业性噪声聋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6—2017年南通市职业性噪声聋病例,对职业性噪声聋在不同年份、性别、年龄、工龄、职业史、企业性质以及行业分布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7年南通市职业性噪声聋92例.其中噪声聋发病例数前3位的是2016年(22例)、2014年(16例)和2017年(14例);占同时期职业病总数的比例高的前3位依次是2015年8例(占比66.7%)、2008年10例(占比58.8%)和2016年22例(占比47.8%);男性患者(75例)明显高于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36~45岁,工龄≥21年所占比例高;分布在港闸区、崇川区和开发区患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患者;南通市职业性噪声聋主要集中在制造行业;用人单位主要为私有企业和小型企业.结论 2016—2017年南通市职业性噪声聋发病主要集中在制造行业,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制造行业的监管,加强工艺改革、提高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效果,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

  • 2014年江门市新会区接触噪声工人职业健康分析

    作者:英若娴;陈日暖;钟松更;林英钊

    目的 了解江门市新会区接触噪声危害工人的职业健康状况,为指导江门市新会区企业预防控制职业性噪声聋提供数据.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和询问,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进行检查.结果 对1 492名接触噪声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发现双耳高频提高233人,其中双耳高频提高大于40 dB者86人,发现疑似职业性噪声聋6例,二级高血压5 1人,自觉耳鸣耳聋头晕头痛多梦等神经系统症状96人,未发现有心理异常状况者.结论 该区接触噪声工人存在一定职业健康损害,大中小型企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型企业的交通运输制造业接触噪声工人的健康状况较差.外商投资企业较其他私营企业接触噪声工人职业健康损害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今后要加强对私营中小型企业接触噪声工人健康的关注,尤其是听觉和神经系统症状的关注,加强职业卫生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企业的防范意识.

  • 1例职业性轻度噪声聋诊断结论改变原因

    作者:张君;冀飞;夏玉静

    目的 分析1例“职业性轻度噪声聋”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方法 根据患者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听力下降,结合患者职业接触史和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及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资料,分析其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结论不一致的原因.结果 按照GBZ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标准A10中e)和f)条计算结果为:双耳高频平均听阈(BHFTA)46.5 dB HL、左耳单耳听阈加权值(MTMV-L) 35.1 dB HL、右耳单耳听阈加权值(MTMV-R) 38.1 dB HL,按标准规定应取MTMV-L 35.1 dB HL.但是,诊断机构与鉴定机构的分歧是诊断结论.该患者职业病诊断结论为“职业性轻度噪声聋”,在鉴定过程中鉴定专家组认为:①噪声性耳聋的听力学特点主要是以高频下降为主,双耳基本对称,听力损失呈渐进性改变.本例患者双耳听力损失图明显不符合噪声性听力损失特点.②诊断过程中的检查结果出现主观与客观测听不相符.③对《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的运用应首先基于正确诊断.按照GBZ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标准终鉴定结论为“无职业性噪声聋”.结论 按照GBZ 49-2014《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标准终鉴定结论为“无职业性噪声聋”.在职业性噪声性聋的诊断过程中,要正确理解应用《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的标准,邀请临床高水平的听力学专家参与做好鉴别诊断,以保证诊断与鉴定结论的正确性.

67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