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美罗培南致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分析
美罗培南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常用于重症感染患者的治疗,具有抗菌谱广、安全性好等优点,肾脏是该药主要的清除途径。据相关文献显示,美罗培南及其代谢产物约70%通过肾脏清除[1];同时,其原型药物为肾脏排泄的主要形式[2-3],约占静脉给药量的62%~83%,仅有14%~28%经肝脏代谢为 ICI-213689排出[4],所以该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drug-induced liver injure ,DILI)的概率较低,国内、外文献也极少报道,对其机制的探讨更无文献记载。现笔者通过对2例病例分析,同时结合该药的药动学和DILI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
N鄄末端前体脑钠肽在肾疾病中的应用
自从1988年Sudoh等[1]发现脑钠钛家族,N-末端前体脑钠肽(N-terminal propetptide,NT-proBNP)作为早期心功能损伤的敏感指标已广泛被人们熟知。随着深入研究发现,NT-proBNP唯一的清除途径是肾小球滤过,肾功能的缺失对NT-ProBNP代谢影响极大,并且其半衰期为120 min,在体外相对较为稳定,检测方便,具有作为早期肾功能损害监测指标的优势[2],因此NT-ProBNP的应用领域已不仅仅局限于心力衰竭的诊疗中,NT-proBNP在多种肾疾病中的预防和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NT-proBNP在多种肾功能不全的疾病中的作用,本研究作如下综述。
-
多黏菌素E和多黏菌素B:一模一样,还是截然不同?
多黏菌素E和多黏菌素B在体外抗菌活性难分伯仲,但临床上这两种药的静脉制剂的组成不同。多黏菌素B以其活性体(硫酸盐)直接给药,而多黏菌素 E以一种无活性的前体药(甲磺酸盐)给药,即甲磺酸多黏菌素 E(CMS)。CMS须在体内转换成多黏菌素 E才能发挥抗菌作用,但这个过程缓慢且转换不完全。本文总结了CMS/多黏菌素 E和多黏菌素B静脉制剂的主要不同点,如静脉制剂组份、在体内的分布和清除途径等,并着重比较两种形式对临床用药的影响。总的来说,多黏菌素B比CM S/多黏菌素E有更好的临床药理特性,如前者可快速达到并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且受肾功能影响相对较小。建议同时有多黏菌素 E和多黏菌素B静脉制剂的国家如美国、巴西、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开展前瞻性研究比较两者在不同患者及不同种类感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医师在使用两种多黏菌素类时应考虑两者的优劣而加以选用。
-
沙利度胺治疗口腔粘膜疾病的临床应用
沙利度胺(thalidomide),商品名反应停,化学名酞咪哌啶酮,曾用名沙立度胺、沙利度安等,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谷氨酸衍生物,口服后无明显的肝脏代谢,主要的清除途径是非酶的水解作用,半衰期为5~7 h.其主要药理作用包括中枢镇静、抗炎、抑制血管生成、干扰细胞粘附以及免疫调节作用.20世纪50年代曾在欧洲被广泛用于失眠症和妊娠反应等,1961年因其致畸作用而被禁用.后来发现,沙利度胺可用于麻风性结节红斑的治疗,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皮肤病、口腔疾病(如口腔粘膜疾病、口腔颌面外科肿瘤)和某些消化系统病等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