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陈瑜凤;芦茜;钱润林

    目的 对比分析内镜下行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及粘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525例结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A、B、C组,分别予高频电切术(患者117例、息肉158枚)、氩离子凝固术(患者188例、息肉309枚)、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患者220例、息肉318枚)治疗.对比患者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扁平及浅表隆起息肉共468枚,C组治愈率98.1%,B组治愈率100.0%,均明显高于A组治愈率58.6%(P<0.05),但B、C 2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亚蒂及有蒂隆起息肉共317枚,C组治愈率100.0%,A组治愈率97.0%,明显高于B组治愈率84.2%(P<0.05),但A、C 2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B组及C组并发症出现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氩离子凝固术对扁平及浅表隆起息肉疗效极佳;高频电切术对亚蒂及有蒂隆起息肉疗效较好,但并发症出现率较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宜于各种息肉,且不易导致并发症.

  •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周和荣;王磊

    目的 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传统外科手术,研究组则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对照组为(139.32±22.31)mL,研究组为(81.06±17.16)mL;手术时间:对照组为(104.59±22.46)min,研究组为(78.27±15.82)min;平均住院天数:对照组为(18.3±2.6)d,研究组为(8.7±2.2)d;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达26.7%(16/60),研究组为3.3%(2/60).对比两组患者各指标,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选择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方案相比于传统手术更具有更显著的疗效,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 32例宫腔电切术的麻醉处理

    作者:赵兵;丁红彬;田虹霞

    笔者自1999年5月采用德国产KARL,Storz,F24号电切镜已做宫腔电切术32例,其中15例子宫粘膜下肌瘤(3cm以下)患者实施经宫颈子宫粘膜下肌瘤电切术,17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实施经宫颈官腔粘膜切除术.现就麻醉处理特点报道如下.

  • 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许超贵;陈赞雄;吴振华;曾智华;甘月琼

    目的:探讨内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早期胃癌病人均行内镜检查、粘膜染色、病理检查、小探头超声检查,证实为早期胃癌后,行粘膜切除术.结果:10例患者均得到完全切除,术后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小探头超声对病变深度的判断以及无淋巴结转移具有决定性意义.

  • 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体会

    作者:柳青

    根据现代的"肛垫下移"学说,吸取吻合器痔上粘膜切除术(PPH)的优点,我们从2002年8月至今采用改良的外剥内扎术--内痔痔核结扎与外痔剥离相分离从而保全齿线区的方法,治疗混合痔4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探讨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表现与浸润深度的关系

    作者:周静

    早期食管癌是指癌组织浸润局限于食管黏膜及黏膜下层,亦称浅表性癌,包括原位癌、粘膜内癌、粘膜下癌.总结了我院2004 年至2010年内镜发现且术后病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28 例,通过分析对比内镜下表现和术后病理的结果,探讨两者关系,为内镜下行早期食管癌粘膜切除术提供一些依据.

  •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11例直肠类癌

    作者:郭艳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直肠类癌的价值。方法:对11例经结肠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诊断直肠类癌且瘤体直径小于1.0 cm的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治疗。结果:11例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均确诊为直肠类癌。其中有1例发生术中穿孔,经钛夹闭合创面保守治疗后痊愈,11例均无出血、迟发出血及延迟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均提示病灶侧切缘、基地切缘干净。术后随访至2013年5月,无1例复发或转移。结论:对病变直径小于1.0cm且浸润深度未超出粘膜下层的直肠类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是安全的、微创的、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 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秀兰;迟宝荣;赵彤;王英凯;秦俊杰

    目的:探讨内镜下根治早期胃癌的技术.方法:对经普通内镜及超声内镜确诊并经活检病理证实的28例早期胃癌30处病灶行内镜切除术治疗及随访,对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切除率与内镜下病灶大小、深达度的关系进行临床研究.结果:①无淋巴结转移、病灶长径小于1 cm的粘膜层癌(m癌)完全切除率为100%,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病灶大于1 cm的癌及粘膜下层癌完全切除率分别为60.0%、86.7%和83.3%.②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治疗疗效较好,总体完全切除率为85.7%.结论:①内镜根治的早期胃癌好为无淋巴结转移且小于1 cm的m癌.根据情况可适当放宽条件,但凹陷型早期胃癌尤其Ⅲ或Ⅱ c+Ⅲ型应慎行内镜根治术.②未完全切除的原因与操作者手技、癌浸润深度及范围判断失误、病变部位等因素有关.

  • 内镜下治疗126例消化道息肉临床分析

    作者:王庄梅;邢飞;王义秋

    目的:通过对126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采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评价该方法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本院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内镜观察下,经病理排除恶性病变并诊断出食道、胃、大肠息肉126例,给予内镜下射频治疗、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治疗,并分析其治疗情况及疗效。结果全部手术过程均比较顺利,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患者均顺利完成诊疗。126例患者消化道息肉均一次性切除,112例成功无出血,14例创面少许出血,治愈率100%。结论采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其设备简单,操作便捷,安全可靠,治疗效果稳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成为临床值得推广的有效方式。

  • 壁内微小阑尾炎1例

    作者:崔荣;王震东;王晓龙;王大伟;孙文刚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但因阑尾变异为手术造成困难.我院曾遇壁内微小阑尾炎1例报告如下.1 病例摘要男19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3d,伴恶心未吐,查体:右下腹麦氏点压痛,肌紧张(+),反跳痛(±),无包块,结肠充气征(+).WBC11.6×109/L,N0.84,L0.16,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未找到阑尾,上查回肠约100cm未见异常.但再查盲肠壁充血水肿,周边有少量渗出液.在结肠带汇集处触到小硬结似黄豆大.切开浆膜,见其内有一紫红色条状肿物,长1.0cm,直径约0.3cm.经分离后行粘膜切除术,见有粘膜组织与盲肠相通,结扎并缝合盲肠壁各层,病检诊断为蜂窝织炎性阑尾炎,经抗炎治疗痊愈出院.

  • 内镜粘膜切除治疗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

    作者:王国清;郝长青;王贵齐;吕宁;林冬梅;谢永强;赖少清

    目的评价内镜粘膜切除术治疗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的效果,并对其适应证、手术操作和并发症等进行临床研究.方法从食管癌高发现场的普查和门诊工作中发现的病例,选择符合内镜粘膜切除适应证者,在镇静麻醉下完成154例内镜粘膜切除术.对术中发生的一些并发症进行了认真观察和处理.结果完成154例内镜粘膜切除术,发生创面小动脉出血发生18例(11.7%),食管穿孔2例(1.3%),经处理后均顺利痊愈.结论内镜粘膜切除术是治疗食管鳞状细胞原位癌、粘膜内癌和癌前病变的重要治疗方法.

  • 早期胃癌的内镜表现与病理学关系

    作者:余娜;蔡国豪;吴克利

    本文总结了我院1987年6月至1998年12月57例完整的早期胃癌患者资料.通过分析患者胃镜下表现和术后病理结果,以求探讨两者的关系,为内镜下行粘膜切除术提供依据.一资料和方法(1)本组共57例早期胃癌患者,其中男42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6岁.患者经内镜检查诊断为早期癌后均行手术切除并做病理检查.(2)统计并分析癌灶大小和内镜下分型与浸润深度的关系.二结果(1)组织学分型:本组57例中腺癌40例,占70.2%;印戒细胞癌16例,占28.1%;另1例为未分化癌,占1.7%.(2)浸润深度:本组57例早期癌中,粘膜层癌(m)34例,占59.6%,粘膜下层癌(Sm)23例,占40.4%.(3)癌灶大小与浸润深度的关系见表1.其中m层癌者胃周淋巴结转移率为5.9%(2/34);sm层癌者淋巴结转移率为30.4%(7/23);Sm层癌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m层癌者(P<0.05).(4)内镜分型与癌浸润深度的关系见表2.

  • 内镜下透明帽吸引法粘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陈村龙;朱建新;万田谟;周丹;智发朝;周殿元

    我院于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用镜端透明塑料帽吸引法对42例行消化道粘膜切除术,全部病人进行了内镜随访,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一、病例选择:42例均为胃肠镜检查发现食管、胃、大肠的扁平隆起型病灶,应用常规圈套电切困难者.大部分病人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位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二、器械准备:除了电子胃镜或肠镜,内镜注射针,高频电发生器外,还需准备前端有内槽的透明塑料帽和可圈盘在透明帽前端的圈套器(Olympus 4Q型).透明塑料帽分直式或前斜式、胃镜专用或肠镜专用等型号,根据切除部位的不同具体选用.

  • 介入性内镜超声现状

    作者:诸琦

    内镜超声(EUS)检查自1980年首次应用于消化领域的诊断以来,为内镜下诊断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20余年的迅速发展已使之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内镜诊断技术,很大程度地增加了内镜的应用范畴,提高了内镜的诊断能力,是临床一种很有价值的非介入性诊断手段.90年代初,随着凸面线阵型超声内镜的诞生,借助超声内镜引导下的一系列介入治疗也随即应运而生.尽管美国消化内镜学会2001年更新颁布的超声内镜临床守则中列入的超声内镜介入应用指征还仅限于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抽吸(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活检和腹腔神经节阻滞(celiac plexus neurolysis, CPN),但更多一些介入性治疗已在临床初步地探索和开展,如EUS介导辅助的粘膜切除术(EMR)、胰腺囊肿的穿刺引流术、肿瘤的注射治疗术(FNI)以及射频切除术(RFA)等等.由于国内EUS的起步较国外晚了整10年,目前的临床应用也仍基本停留于诊断阶段,鉴于此,对介入性EUS现状与展望作一概要,供同道们参考.

  • 大肠平坦型病变的诊治分析

    作者:张永健;吉明柱;吕红;朱建新

    目的:探讨大肠平坦型病变的诊治新方法.方法:对2 540例结肠镜检查采用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肿瘤性病变与部分非肿瘤性病变进行粘膜切除.结果:共检出平坦型病变196例,其中Ⅱa151个,其腺管开口为Ⅰ型、Ⅱ型、ⅢL型、Ⅳ型分别有20、96、34、1个.Ⅱb25个,腺管开口均为Ⅱ型;Ⅱa+Ⅱc9个,8个腺管开口为ⅢL型,1个为ⅤN型,病理证实为粘膜内癌;LST有11个,其腺管开口为Ⅱ型、ⅢL型、Ⅳ型分别有1、2、8个.肿瘤性病变全部行内镜粘膜切除术.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非肿瘤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Ⅴ型腺管开口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为大肠平坦型病变切除安全、有效的方法.

  • 放大色素内镜在大肠肿瘤病灶形态与性质评价中的应用

    作者:祁代华;韩文良;李小环;姜红建;赵春玲;申飞飞;段莎莎;于威

    目的:探讨放大色素内镜在大肠肿瘤病灶形态与性质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2例接受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的大肠肿瘤患者运用放大色素内镜,将凹陷肿瘤病灶分为1型凹陷和2型凹陷,同时按照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之后的病理检查结果,判断大肠肿瘤病灶的形态与性质。结果本组患者病灶发生表面凹陷40例,其中1型凹陷病灶25例,2型凹陷病灶15例。2型凹陷病灶轻度增生发生率显著低于1型凹陷病灶,腺癌发生率显著高于1型凹陷病灶(P<0.01);2型凹陷病灶与1型凹陷病灶粘膜切除术浸润深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大肠肿瘤病灶形态与性质的评价中,放大色素内镜可依据大肠肿瘤表面的凹陷程度来判断病灶的浸润深度和性质,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镜端透明帽吸引法粘膜切除术的应用

    作者:陈村龙;朱建新;周丹;万田谟;智发朝;周殿元

    目的:探讨透明帽吸引法的适应证、操作技巧、诊治消化道扁平隆起病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粘膜下层注射肾上腺素盐水,使病灶明显隆起,镜端连接透明塑料帽,将病变组织吸入透明帽内,圈套器套取病变组织后高频电凝切除.切下组织全部收集送病理检查,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共切除33个病灶,除1例食管平滑肌瘤和1例残胃Ⅱa+c型早期癌未完全切除外,另31例均切除完全.全部病例未发生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内镜随访1~12月,除前述的1例残胃早期癌复发外,其余病例均未见复发.结论:透明帽吸引法粘膜切除术对消化道扁平隆起病变是一种简便易行、适应证广、安全有效的切除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非溃疡性原位胃癌的剖腹缩小手术

    作者:卢敏;吴涛;姜波健;涂长龄

    早期胃癌的手术治疗,除了常用的D2根治术外,现已出现趋向胃镜下粘膜切除术和腹腔镜下手术切除以及剖腹缩小手术.虽然胃镜下粘膜切除术和腹腔镜下手术具有侵袭性小、良好的术后生活质量以及花费少等优点,但适应范围较小.另外,从肿瘤的大小和浸润深度的角度看,仅不到10%的早期胃癌采用这二种术式.因此,本文重点介绍早期胃癌的剖腹缩小手术.

  •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和粘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短期疗效评估

    作者:贺琼;李国珍

    目的:考察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粘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的短期疗效。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患者80例,分别采取 ESD(40例)和 EMR(40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完全切除率、整块切除率、术中出血率、术中穿孔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1年内复发率。结果 ESD 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分别为97.5%和92.5%,显著高于 EMR 组的77.5%和70.0%(P <0.01)。EMR 组术中出血率为2.5%,显著低于 ESD 组的7.5%(P <0.05)。ESD 组穿孔率为0,与 EMR 组(2.5%)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间术后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 ﹥0.05)。ESD 组患者出现1例切口感染,EMR 组无明显术后不良反应,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ESD 组1年内复发率为2.5%,显著低于 EMR 组的7.5%(P <0.05)。结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临床疗效更优。

  • 经内镜黏膜切除术诊治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价值

    作者:叶国良;盛红;吴文玉;贺海珍

    目的:为探讨经内镜粘膜切除术(EMR)在诊治消化道广基隆起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消化道广基隆起性病变行EMR,回收标本病理诊断,并内镜随访.结果:22例EMR术后病理诊断:食道平滑肌瘤1例,胃窦部异位胰腺1例,胃平滑肌瘤2例,胃窦部纤维瘤1例,胃增生性息肉14例,乙状结肠早癌1例,乙状结肠管状腺瘤伴不典型增生2~3 级1例,直肠腺瘤部分癌变1例,术后无1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无1例复发. 结论:EMR是一安全、有效的内镜技术,对常规活检不能确诊的病变行EMR可病理确诊,提高消化道早癌检出率,同时可作为微创治疗手段根治消化道息肉、腔内型粘膜下肿瘤、消化道早癌.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