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康柏西普与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 老年性黄斑变性疗效对比观察

    作者:张万虎;何亚茹;宋瑜;袁烨

    目的 对比观察康柏西普与贝伐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nAMD患者88例88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为首次治疗.其中,男38例38只眼,女50例50只眼;年龄49~61岁,平均年龄(54.65±3.1)岁,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彩色照片、FFA、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依据接受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康柏西普治疗组(A组)、贝伐单抗治疗组(B组),分别为46例46只眼,42例42只眼.两组患者年龄(t=-1.45)、性别(χ2=41.26),BCVA(t=-1.59),眼压(t=-1.46),中心视网膜厚度(CRT)(t=-1.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比观察两组患眼治疗后1、3、6、10个月和末次随访BC-VA、CRT变化、玻璃体腔注射次数及人均治疗费用.两组患眼治疗后10个月BCVA、CRT与治疗前BCVA、CRT相关性行person、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治疗后1、3、6、10个月,A、B组患眼BCV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组=2.15、1.96、2.07、-2.35、2.28,tB组=2.01、2.29、3.01、2.98、2.03,P<0.05).两组患眼间平均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1.54、0.99、1.48、1.87,P>0.05).A、B两组患眼CR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组=2.57、2.49、2.69、2.81、3.23,tB组=2.86、2.63、2.51、3.07、2.74,P<0.05).两组患眼间平均C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1.54、0.98、1.298、1.84,P>0.05).A、B组患眼平均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4,P<0.05).A、B组患眼人均注射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与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比较,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治疗nAMD取得相似的治疗效果,虽然注射次数更多,但总治疗费用明显更少.

  • 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的进展

    作者:熊建萍;赵建国

    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已在胃肠间质瘤、淋巴瘤、乳腺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等治疗中显示出高效、低毒等特点.有关胃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进展,这些研究主要针对EGFR通路、抗血管生成、细胞周期素激酶以及NF-κB信号传导通路等.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 FOLFIRI方案联合或不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转移性GEP-NEC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赵晓莹;张文;尹海庆;胡健;王辰辰;朱晓东;郭伟剑;陈治宇

    目的 探讨FOLFIRI方案联合或不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转移性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癌(gastroentem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GEP-NE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转移性GEP-NEC患者临床资料,采用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联合或不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收集疗效和不良反应相关数据.结果 12例患者中,6例(50.0%)为既往EP方案(依托泊苷+顺铂)治疗失败,2例(16.7%)为其他方案(1例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1例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治疗失败,另4例为一线治疗.12例疾病控制率为83.3% (10/12),其中7例(58.3%)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3例(25.0%)为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2例(16.7%)为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7例(58.3%)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其中4例(57.1%)PR,2例(28.6%)SD,1例(14.3%)PD.5例不联合贝伐珠单抗患者,其中3例(60.0%) PR,1例(20.0%)SD,1例(20.0%)PD.所有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1月(3.8-6.4月).Ⅲ~Ⅳ度毒性反应发生率为25.0% (3/12),且均为Ⅲ度粒细胞减少,其他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贫血、转氨酶升高、高血压和蛋白尿等,均为Ⅰ~Ⅱ度.结论 FOLFIRI方案联合或不联合贝伐珠单抗在转移性GEP-NEC患者中的缓解率良好且耐受性佳.

  • VEGFR抑制剂在晚期NSCLC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慧;陆舜

    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精准和靶向的时代.肺癌的药物治疗机制可以分为2类:杀伤肿瘤细胞和改变肿瘤生长的微环境的治疗,其中抑制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生成是重要的方式.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药物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将对非小细胞肺癌中靶向VEGF的药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腺样囊性癌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吴云腾;刘逆舟;肖轺穆;任国欣;郭伟;邱蔚六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腺源性恶性肿瘤之一,其浸润性极强,与周围组织无界限,易侵入血管,造成血行性转移,转移率高达40%,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血循转移率较高的肿瘤之一,转移部位以肺为多见[1].对于ACC发生远处转移的真正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加之ACC对于常规化疗药物敏感性低,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来抑制ACC远处转移的发生也成为治疗该疾病的方向之一.

  • 影响抗VEGF药物治疗湿性AMD疗效的因素和对策

    作者:戴虹;卢颖毅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又称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是世界上老年人主要致盲疾病之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玻璃体注射疗法是目前治疗wAMD的主要方法.然而在长期的随诊中发现,部分患者经抗VEGF治疗后视力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甚至下降,或视力提高后不能长期维持,因此眼科医师应该关注相关疗效的影响因素.影响wAMD疗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抗VEGF药物治疗wAMD的局限性、患者自身的条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病灶的特征、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等.CNV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时机可作为疗效预后判断的指标,而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和优化是提高疗效的可能措施.分析和了解影响wAMD疗效的因素可为制定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和达到好的视力收益提供依据,眼科医师应该充分认识wAMD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

    作者:范金连;曾琦;段国平

    【目的】初步评价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就诊于本院眼科已确诊为 BRVO 继发 ME 的患者21例(21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眼均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观察术前和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时患者的佳矫正视力,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测定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在21眼中有19眼视力提高,2眼视力不变。治疗前的 LogMRA 视力为0.55±0.74,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为:0.57±0.70、0.61±0.63、0.62±0.58,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05)。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治疗前为(404.25±62.76)μm,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分别为(354.25±64.12)μm、(221.75±37.30)μm、(195.30±24.70)μm,治疗后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眼部并发症及全身的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 BRVO 继发 ME 患者中短期内可提高视力、减轻 ME,但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 血管生成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治疗进展

    作者:那仁格日勒;张卿

    肿瘤的生长、扩散和转移都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在研究治疗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内的众多肿瘤过程中,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已被确认为是十分重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贝伐单抗,雷莫芦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索拉非尼、尼达尼布等.笔者将对几种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药物进行综述.

  • 全氟丙烷以及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入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一例

    作者:陈春丽

    患者男,52岁,因有眼突然视物模糊1d于2014年1月到我院眼科就诊.既往无家族病史及眼病史,视力J常.全身检查无异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2,矫正不能提高;左眼视力1.0.双眼眼压均为14 mmHg(1 mmHg=0.133 kPa).右眼眼前节检查正常.眼底检查视盘边界清楚,颜色红,杯盘比约0.3,血管走行正常,视网膜平伏,后极部浆液性血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脱离(图1A),黄斑区橘红色扁平隆起病灶及视网膜下出血(图1B).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皮肤色素失禁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一例

    作者:朱雪梅;梁建宏;黎晓新

    患儿女,50 d.因“儿科建议筛查眼底”于201 3年8月2日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患儿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000 g,无吸氧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患儿出生后躯干、四肢、腋窝处皮肤出现红色斑点、水疱,随后破裂、结痂,色素沉着,儿科诊断为色素失禁症,建议眼科筛查.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全身皮肤点片状色素斑,以腹股沟、腋窝及四肢皮肤多见.口腔科及神经内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 雷珠单抗联合视网膜冷冻经巩膜外脉络膜上腔放液治疗双眼Coats病一例

    作者:王涛;梁建宏

    患儿男,1岁.因家长发现患儿视力差不能追物20余天于2013年10月30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患儿发育正常,否认早产及吸氧史、家族相关遗传病史.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不配合.右眼眼压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2 mmHg.双眼白瞳症,其余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双眼玻璃体轻度混浊;视网膜可见异常血管增生,颞下方视网膜血管纡曲,末梢血管呈囊样扩张;视网膜下大量黄白色渗出,视网膜内大量胆固醇结晶.右眼颞侧、下方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左眼视网膜呈灰白色隆起(图1).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脉络膜骨瘤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一例

    作者:张茂菊;吴青松;李家障;李拓

    患者女,28岁.因左眼视物模糊半年余,加重1个月且出现视物变形于201 3年1 1月到我院眼科就诊.既往无眼病史及家族病史.全身检查无异常.眼科检查:右眼视力 1.2;左眼视力0.3,矫正不能提高.右眼眼压1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3 mmHg.右眼眼前节及眼底正常.左眼眼前节正常.眼底视盘颞侧血管弓内可见约8个视盘直径(DD)大小的橘红色扁平隆起病灶,病灶边界清楚但不规则,中心凹旁黄色膜状物及鲜红色出血灶(图1).

  •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前后的黄斑视功能评价

    作者:师燕芸;郑太;段薇;谢娟;郑东萍

    目的 评价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前后的黄斑视功能.方法前瞻性、无对照、非随机研究.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确诊为MCNV并经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9只眼(42.86%),女性12例12只眼(57.14%).平均年龄(35.1±13.2)岁,平均屈光度(-11.30±2.35)D,平均眼轴长度(28.93±5.68) mm.采用1 +PRN的治疗方案给予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每月常规复查随访,每次随访均行BCVA及MAIA微视野检查.对比分析患眼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整体指数(MI)、平均光敏感度(MS)、固视状态改变情况.固视状态分为稳定固视、相对不稳定固视、不稳定固视3种.治疗前后BCVA、MI及MS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固视状态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观察期内患眼平均注射治疗次数3.5次.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87±0.32、0.68±0.23、0.52±0.17、0.61±0.57;MI分别为89.38±21.34、88.87±17.91、70.59±30.02、86.76±15.09;MS分别为(15.32±7.19)、(21.35±8.89)、(23.98±11.12)、(22.32±9.04) dB.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个月患眼BCVA(t=15.32、18.65、17.38,P<0.01)、MS(t=4.08、3.50、4.26,P<0.01)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患眼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2.42、2.58,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l、3、6个月,稳定固视、相对不稳定固视、不稳定固视患眼比例分别为28.57%、47.62%、23.81%,38.10%、47.62%、14.28%,38.10%、52.38%、9.52%及33.33%、57.14%、9.5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个月稳定固视及相对不稳定固视患眼所占比例较治疗前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2、1.24、1.69,P>0.05).结论 MCNV患眼经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BCVA、MS明显提高.

  • 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海涛;万素华;靳玮;徐英英

    目的 观察并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和眼科筛查确诊为阈值前期1型、阈值期和急进型后极部ROP (AP-ROP)患儿57例5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阈值前期1型30例30只眼,阈值期21例21只眼,AP-ROP 6例6只眼.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常规玻璃体腔注射10.00 mg/ml的康柏西普0.025 ml(含康柏西普0.25 mg).注射后7d内行眼底检查,其后根据眼底情况决定检查间隔时间为1~3周/次.随访时间≥24周,平均随访时间(30.1±4.6)周.病情复发或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观察患眼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疗效多因素相关性检验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57只眼中,行1、2次玻璃体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分别为49、8只眼.治疗后24周,57只眼中,治愈26只眼(45.6%),好转22只眼(38.6%),复发8只眼(14.0%),加重1只眼(1.8%).复发时间为首次治疗后(12.9±4.5)周,矫正胎龄(49.0±6.7)周.治愈、好转与复发患眼之间首次注射时间(F=5.124)、病变范围(F=7.1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1);治愈、好转、复发患眼之间不同ROP类型、病变分区和分期、有无附加病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784、14.100、6.896、9.935,P<0.01、<0.01、<0.05、<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Ⅰ区病变较Ⅱ区病变更易复发(Wald值=9.879,OR=27.333,P=0.002).所有患眼治疗中和随访过程中后均未出现眼内炎、白内障、青光眼等与注射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ROP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病变分区与治疗后复发相关.

  • 阿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和光动力疗法治疗中国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疗效对比:SIGHT研究

    作者:黎晓新;陈有信;张军军;许迅;张风;ChuiMing Gemmy Cheung;RuiYu;HusainKazmi;OlafSowade;OliverZeitz on behalf of the SIGHT study group

    目的 对比观察玻璃体注射阿柏西普(IAI)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中国继发于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经典为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随机、双盲、多中心为期52周(2011年12月至2014年8月)的Ⅲ期临床研究.研究注册码NCT01482910.入组患者按照3:1比例随机分为IAI组、PDT→IAI组.IAI组患者在基线和第4、8、16、24、32、40、48周时接受2mg IAI治疗,第28、36周时分别接受假注射治疗.PDT→IAI组患者在基线时均强制接受1次PDT治疗,第12、24周时若满足PDT再治疗条件,则再次予以PDT治疗;基线和第4、8、16、24周时接受假注射治疗,第28、32、36、40、48周时接受2 mg IAI治疗.报告的主要有效性结果为第28周时平均BCVA相较基线的变化和第52周时的结果.安全性评价包括发生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s)患者百分比.结果 人组304例患者中,IAI组、PDT→IAI组分别为228、76例.第28周时,IAI组、PDT→IAI组患者平均BCVA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14.0、+3.9个字母;第52周时,两组患者BCVA较基线变化值分别为+15.2、+8.9个字母,差异为+6.2个字母(95% CI 2.6~9.9,P=0.000 9).第52周时,两组患者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下降-189.6、-170.0 μm.IAI组中BCVA提高为显著者为年龄<65岁、活动性CNV面积<总病灶面积50%者.IAI组、PDT→IAI组患者眼部常见TEAEs为黄斑纤维化[1 1.8%(27/228)、6.6%(5/76)]、BCVA下降[6.6%(15/228)、21.1%(16/76)].抗血小板研究合作组定义的动脉血栓栓塞事件3例,但均被认为与药物无关.结论 中国nAMD患者阿柏西普治疗效果优于PDT.阿柏西普疗效在全部患者中均可持续至第52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已知的阿柏西普安全性数据一致.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RNA-Seq分析

    作者:牛瑞;东莉洁;马腾;杜雪利;何燕华;崔伟娜;胡博杰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RNA-Seq分析结果.方法 体外培养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将细胞分为VEGF组、VEGF联合抗VEGF药物组.VEGF组细胞采用50 ng/ml VEGF持续作用72 h,以模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血管内皮细胞的高VEGF生存环境.VEGF联合抗VEGF药物组细胞采用50 ng/ml VEGF+2.5 μg/ml抗VEGF药物持续作用72 h,以仿效抗VEGF药物治疗后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应用RNA-Seq技术对两组细胞进行全转录组测序,获得生物学大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对差异基因的功能及所在的信号通路进行解释说明.结果 分别获得两组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信息.两组细胞之间共存在32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94个上调基因和133个下调基因.差异基因功能涉及分子生物学过程调控以及细胞的能量代谢、蛋白合成等诸多方面,其中SI、PRX、HPGD与蛋白合成相关,BIRC7与细胞凋亡相关,而ABLIM1、CRB2与视网膜发育相关,ABCG1、ABCA9、ABCA12与巨噬细胞胆固醇和磷脂转运相关.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的功能主要可以划分为生物学行为调控、细胞组分形成以及分子功能三大板块.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Notch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受体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表达在两组细胞间存在差异,而其中又以与纤维化进程调控密切相关的TGF-β信号通路中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β(CAMK2B)、胶原蛋白Ⅲ型α1链(COL3A1)、细胞球蛋白(CYGB)、前列腺素E受体2(PTGER2)、硫酸乙酰肝素6-O-磺基转移酶2等基因的差异表达为引人关注.结论 抗VEGF药物治疗后可能导致CAMK2B、COL3A1、CYGB、PTGER2等TGF-β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进而加剧视网膜纤维化进程.

  • 贝伐单抗膜联蛋白A5脂质体兔眼点眼后眼内组织药物浓度变化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作者:张海涛;张杰;王峰;任艳凡;王保君

    目的 观察贝伐单抗膜联蛋白A5脂质体兔眼点眼后眼内组织药物浓度变化及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10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贝伐单抗膜联蛋白A5脂质体组(A组)、贝伐单抗脂质体组(B组)、贝伐单抗组(C组),每组35只兔.分别给予右眼贝伐单抗膜联蛋白A5脂质体、贝伐单抗脂质体、贝伐单抗50 μl点眼.点眼后5、15、30 min及1、2、4、8h,取各组兔眼房水、玻璃体及视网膜脉络膜标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量各标本中贝伐单抗药物浓度.应用DAS 2.1.1软件拟合分析3组兔眼房水、玻璃体及视网膜脉络膜中贝伐单抗的半衰期(t1/2)等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点眼后15 min,3组兔眼房水中贝伐单抗浓度达到峰值;各组兔眼房水中贝伐单抗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1.061,P<0.01).点眼后2h,3组兔眼玻璃体中贝伐单抗浓度达到峰值.各组兔眼玻璃体中贝伐单抗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5.997,P<0.01).点眼后1h,3组兔眼视网膜脉络膜中贝伐单抗浓度达到峰值;各组兔眼视网膜脉络膜中贝伐单抗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4.908,P<0.01).组间两两比较,A组兔眼房水、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中贝伐单抗浓度均较B、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兔眼房水、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中贝伐单抗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代动力学拟合分析发现,贝伐单抗在3组兔眼房水中t1/2分别为1.32、1.29、1.29 h;玻璃体中分布t1/2分别为1.40、1.50、1.42h,消除t%分别为2.62、2.84、2.73 h;视网膜脉络膜中分布t1/2分别为0.97、1.09、1.19h,消除t1/2分别为2.61、2.99、2.70h.3组兔眼房水中贝伐单抗浓度变化符合一室模型,玻璃体及视网膜脉络膜中贝伐单抗浓度变化符合二室模型.结论 贝伐单抗膜联蛋白A5脂质体兔眼点眼后在眼内组织的药物浓度明显高于贝伐单抗脂质体、贝伐单抗点眼.兔眼房水中药物浓度变化符合一室模型,玻璃体及视网膜脉络膜中药物浓度变化符合二室模型.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眼随访2年终末视力与基线特征相关性观察

    作者:连海燕;宋艳萍;丁琴

    目的:观察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眼随访2年终末视力与基线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渗出型AMD的44例患者44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5例。年龄64~92岁,平均年龄7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早期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视力表检测佳矫正视力(BCVA),同时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患眼平均BCVA为(50.36±14.43)个字母数,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为(291.95±82.19)μm,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平均荧光素渗漏面积为(7.61±5.84)mm2。所有患眼均采用每一个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3个月后按需治疗的方案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24~2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5.6个月。治疗后1、2、3、6、12、18、24个月重复行BCVA及OCT检查;治疗后3、6、12、18、24个月重复行FFA及ICGA检查。对比观察治疗前后BCVA、CFT及CNV荧光素渗漏面积的变化。分析随访2年终末BCVA与基线BCVA、CFT及CNV荧光素渗漏面积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1、2、3、6、12、18、24个月患眼平均BCVA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9、?3.51、?4.61、?4.04、?5.77、?4.69,P<0.05);CFT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1、2.30、3.40、3.28、3.54、3.88、3.73,P<0.05)。治疗后3、6、12、18、24个月患眼CNV平均荧光素渗漏面积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2.90、3.51、4.12、4.06,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BCVA越差,治疗后BCVA提高越多。随访终末BCVA的提高程度与治疗前BCVA、CNV荧光素渗漏面积均呈负相关(r=0.505、?0.550,P<0.05);与治疗前CFT无相关性(r=0.210,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渗出型AMD患眼随访2年终末视力与治疗前基线视力及CNV荧光素渗漏面积有相关性,与治疗前CFT无相关性。

  • 不同时间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默;廖欣;谢春蕾;汪浩;王方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辅助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性研究.临床确诊为PDR的97例患者97只眼纳入研究.采用字母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和未注药组,分别为30例30只眼、32例32只眼、35例35只眼.3组患眼佳矫正视力(BCVA) (F=0.18)及玻璃体积血分级(x2=1.3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均进行标准的经睫状体平坦部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患眼分别于手术前3~7 d、手术结束时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治疗;未注药组患眼除玻璃体切割手术外不注射任何药物.手术后1周,1、3、6、9、12个月,所有患眼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BCVA、玻璃体再积血(RVH)发生率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FT).以手术后1周~1个月发生RVH视为早期RVH;手术后1个月以上发生RVH视为晚期RVH.结果 手术后1个月,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和未注药组患眼平均BCVA均较手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手术3个月后,手术前注药组和手术中注药组患眼平均BCVA基本趋于稳定,未注药组3只眼平均BCVA有所下降.3组患眼手术后1、3、12个月平均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42、1.17、0.26,P>0.05).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和未注药组患眼手术后早期RVH发生率分别为16.7%、9.4%、28.6%.3组患眼早期RVH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2,P<0.05).手术中注药组患眼手术后早期RVH发生率低于手术前注药组和未注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4.04、4.93,P<0.05).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和未注药组患眼手术后晚期RVH发生率分别为13.3%、9.4%、14.3%.3组患眼手术后晚期RVH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7,P>0.05).手术前注药组、手术中注药组和未注药组患眼手术后1个月平均CFT较手术后1周均有不同程度下降.3组患眼平均CFT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50,P<0.05).手术前注药组和手术中注药组患眼平均CFT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手术后3、6、9、12个月,3组患眼平均CFT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3组患眼平均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92、2.86、3.07、3.12,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有助于降低PDR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RVH发生率,降低CFT增厚度,改善BCVA.手术结束时给药的效果略优于手术前给药.

  •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前后房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浓度变化

    作者:陈小红;陈梅珠;王云鹏

    目的 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前后房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浓度变化.方法 临床确诊为PDR的20例患者25只眼(PDR组)及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21例25只眼纳入研究.两组患者的性别(x2=0.223)、年龄(Z=-1.555)、眼压(Z=-0.2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患眼行常规IVR治疗;对照组患眼常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PDR组患眼于IVR治疗前及IVR治疗后7d、对照组患眼于手术前各抽取房水0.1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房水VEGF、PEDF浓度.对两组患眼房水VEGF、PEDF浓度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VR治疗后PDR组患眼房水VEGF、PEDF浓度较IVR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72、-4.319,P<0.05).IVR治疗前PDR组患眼房水VEGF、PEDF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28、4.706,P<0.05).与对照组比较,IVR治疗后PDR组患眼房水VEGF浓度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57,P>0.05);而PEDF浓度仍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5,P<0.05).IVR治疗前后PDR组患眼房水VEGF/PEDF浓度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8,P<0.05).IVR治疗前后PDR组患眼房水VEGF/PEDF浓度比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456、-0.844,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VR治疗前后PDR组患眼房水VEGF和PEDF浓度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0.195、-0.174,P>0.05);对照组患眼房水VEGF和PEDF浓度之间也无明显相关性(r=0.286,P>0.05).结论 PDR患眼房水中VEGF和PEDF浓度显著增高;经IVR治疗后,房水VEGF、PEDF浓度明显降低.

7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