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十字韧带单束重建联合小切口切开腘腓韧带重建治疗严重膝关节不稳定

    作者:张辉;冯华;洪雷;王雪松;张晋

    目的 评估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mciate ligament,PCL)单束重建联合小切口切开腘腓韧带(popliteofibular ligament,PFL)重建治疗严重的膝关节后向和后外旋转不稳定的临床结果.方法 自2003年7月至2007年4月,共有28例连续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PCL单束重建联合小切口切开PFL重建手术.人选条件:所有患者均为严重的膝关节不稳定,后抽屉试验为3~+或以上,胫骨后移程度与健侧相比≥12mm,胫骨外旋程度大于健侧10°以上,同时不合并外侧副韧带的损伤.入选的患者接受关节镜下单束PCL重建,使用异体跟腱作为移植物.在膝关节外侧通过两个小切口切开,使用异体胫前肌腱重建PFL.股骨侧切口位于股骨外上髁,长度为2cm;腓骨侧切口位于腓骨头,长度为3 cm.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9.7个月.使用膝关节应力像评估后向稳定性,胫骨后移程度(患侧与健侧的差值)由术前(17.7±4.5)mm减小为术后(4.5±3.9)mm,胫骨外旋程度(患侧与健侧的差值)由术前16.0°±4.7°减小为术后-2.8°±6.4°,术前与术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KDC评分:术前28例均为D级,术后A级为10例,B级9例,C级8例和1例D级.结论 关节镜下PCL单束重建联合使用小切口切开PFL重建能够有效地改善膝关节后向和后外旋转不稳定.

  • 基于后十字韧带的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两种重建技术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晋;洪雷;王雪松;张辉;沈杰威;冯华

    目的 比较采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和切开胫骨镶嵌骨块技术重建基于后十字韧带的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术后的后向稳定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5年4月至2009年12月,共连续完成基于后十字韧带的多发韧带损伤重建修复手术135例,2年以上随访者88例.后十字韧带采用关节镜下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57例(64.8%),切开镶嵌骨块技术重建31例(35.2%),合并损伤予同期重建或修复.随访时间平均(45.9±17.0)个月(24~77个月).采用KT-1000和Telos应力装置测量手术前后膝关节后向稳定性.采用Tegner、Lysholm、AAO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损伤和主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胫骨隧道组术前KT-1000两侧差值为(13.5±4.8) mm,术后为(2.4±3.4)mm;术前Telos两侧差值为(14.9±7.1) mm,术后为(4.6±4.0) mm.切开胫骨镶嵌骨块组术前KT-1000两侧差值为(13.7±5.2) mm,术后为(2.2±3.6)mm;术前Telos两侧差值为(14.9±5.9) mm,术后为(4.3±3.9) mm.两组患者KT-1000和Telos两侧差值手术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Tegner、Lysholm、AAO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两种技术重建基于后十字韧带的多发韧带损伤,两组患者术后的后向稳定性及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均可明显恢复膝关节后向稳定性.

  • 异体前十字韧带移植重建兔后十字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刘平;敖英芳;于长隆

    目的探讨以兔异体前十字韧带为移植物解剖重建后十字韧带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在研究正常兔前、后十字韧带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性的基础上,用异体前十字韧带移植物解剖重建后十字韧带.应用无菌取材、新鲜冰冻技术制备异体骨-前十字韧带-骨移植物,-80℃保存14 d以上待用.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选取其一侧后腿作为实验组,重建后十字韧带,对侧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6、12、26、52周取材,测定股骨-移植物-胫骨的几何学特点、断裂部位、结构力学特性和材料力学特性.结果移植物平均长度在52周时为对照组正常后十字韧带的101%(P=0.90),平均横截面积为142%;强度在术后52周时为对照组正常后十字韧带的83%,大拉长量为72%,刚度为92%;大应力在术后52周时为对照组正常后十字韧带的58%,大应变为72%,弹性模量为65%.断裂部位均位于移植物体部.移植物的几何学特点、结构力学特性和材料力学特性均有逐渐接近对照组正常后十字韧带的趋势.结论相同材料力学特性的移植物重建后十字韧带后生物力学特性转归良好,移植物的相同材料力学特性是影响后十字韧带重建效果的重要因素.

  • 三明治式后十字韧带重建的临床疗效

    作者:赵金忠;皇甫小桥;何耀华;杨星光;刘彩龙;陆振飞

    目的 评估后十字韧带三明治式重建,即保留残存纤维,采用八股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后十字韧带的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05年6月,单纯陈旧性后十字韧带损伤患者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9~42岁,平均34岁.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行双束四隧道重建,其中采用四股半腱肌腱重建前外侧束,四股股薄肌腱重建后内侧束.残存纤维保留于重建的双柬移植物之间.通过微型钢板和纽扣悬吊式固定移植物.根据IKDC、Lysholm和Tegner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末次随访时发现,17例患者(94.4%)后抽屉试验阴性,1例后抽屉试验1度阳性.KT-1000检查示,双膝后向松弛度差值从术前的(9.3±1.4)mm改善为术后的(0.7±0.9)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IKDC评估标准,16例患者(88.9%)评级正常,2例患者(11.1%)评级接近正常.IKDC主观评分从(64.1±3.3)分增加到(95.6+3.1)分(P<0.01).Lysholm评分从(58.6+4.4)分增加到(94.9±3.6)分(R<0.01).Tegner评分,术前为5.6分,末次随访时为6.9分.结论 关节镜下后十字韧带三明治式重建能使88.9%的患者在术后2年得到正常的IKDC评级,11.1%的患者得到接近正常的IKDC评级.

  • 急性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早期治疗

    作者:刘德全;冯华;洪雷;王满宜

    目的探讨急性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时十字韧带与周围韧带损伤的不同特点及早期手术的疗效,提出治疗观点.方法选择1999年8月~2002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47例累及两组以上膝关节韧带损伤的病例,其中随访1年以上者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22~50岁,平均33.5岁.所有病例均行关节镜下前、后十字韧带重建和(或)周围侧副韧带修补.结果IKDC评分,正常10例,接近正常25例,不正常5例.Lysholm评分:优30例,良8例,中2例.膝关节活动度:伸膝完全正常者35例,轻度受限者5例,但均小于10°.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完全正常者26例,受限10°以内者10例,受限20°以内者3例,受限30°者1例.膝关节稳定性检查:28例前十字韧带手术患者中Lachman(-)16例,(+)12例;轴移试验(-)20例,(+)8例;KT-1000关节活动度<3 mm 23例,3~5 mm 5例.22例后十字韧带手术患者中PDT(-)5例,(+)16例,(++)1例;KT-1000关节活动度<3 mm 5例,3~5 mm11例,5~7 mm 5例,7~10 mm 1例.25例内侧副韧带手术患者中Abd 0°(-)16例,(+)9例;Abd 30°(+)10例,(+)13例,(++)2例.14例后外复合体手术患者中Add0°(-)3例,(+)10例,(++)1例;Add 30°(-)2例,(+)11例,(++)1例,其中(++)者视为失效.结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关键是早期治疗,后外复合体及Ⅲ度周围韧带损伤应早期手术修补.后十字韧带自愈能力强,应选择Ⅱ度以上者进行手术,前、后十字韧带好同期重建,如果条件不具备,可优先选择重建后十字韧带,术后应注意被动伸膝及CPM功能锻炼.

  • 关节镜下胫骨Inlay技术重建后十字韧带的近期疗效

    作者:刘雪峰;廉永云;王鲲鹏;刘全;逯代锋;周勇;符利君;赵承斌;曲敬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胫骨Inlay技术双束重建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采用关节镜下胫骨Inlay技术行双束PCL重建且随访超过1年的PCL损伤患者17例,男16例,女1例;年龄19~54岁,平均25岁.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53.4±2.1)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分级C级7例,D级10例;后抽屉试验阳性17例.术中采用自行设计的胫骨后方倒打隧道钻具系统制作限深骨隧道.随访时行膝关节X线摄片和螺旋CT检查,观察嵌入骨栓的位置和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估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分级及后抽屉试验,比较与术前的稳定性差异.结果 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7.8个月.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93.5±1.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IKDC分级A级15例、B级2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后抽屉试验阴性15例,弱阳性2例.术后12周X线片和螺旋CT示嵌入骨栓的位置满意,愈合良好.结论 胫骨后方倒打隧道钻具系统可以准确制作限深骨隧道,创伤小,使用这种钻具系统的PCL重建术近期疗效好.

  • 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重建后十字韧带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作者:黄华扬;张余;曹正霖;章莹;李菊根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效果,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1998年6月~2002年6月共收治28例PCL损伤患者,男22例,女6例;年龄18~31岁,平均25.5岁.使用开口螺旋肌腱剥离器剥离半腱肌腱,保留肌腱远端附着点,在靠近肌腱肌腹交界处切断,对折成两股,关节镜下重建PCL,内口侧使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3个月.后抽屉试验术前26例阳性,术后2例;Lachmam试验术前均阳性,术后3例阳性,2例弱阳性;轴移试验术前12例阳性,术后均消失.随访评分采用IKDC评分方法:A级9例(32.1%),B级16例(57.1%),C级3例(10.8%);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2.7分.结论关节镜下使用双股半腱肌腱转移重建PCL,通过两隧道转折处时,由于韧带两端无骨块,操作容易.可吸收挤压螺钉在隧道内口侧挤压固定,愈合后内口消失,避免隧道内口扩大导致韧带松弛、关节不稳.胫骨隧道外口原附着点附着牢固,股骨隧道外口固定坚强,重建韧带强度大.该手术还具有创伤小,能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优点.

  • 关节镜下骨栓胭绳肌腱结嵌入固定法重建膝前后十字韧带

    作者:刘玉杰;王志刚;李众利;蔡谞;王岩;孟险峰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以自体骨栓腘绳肌腱结嵌入固定法联合重建膝前、后十字韧带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0年2月-2003年6月,采用自体骨栓腘绳肌腱结嵌入固定法同期联合重建前、后十字韧带损伤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9-31岁,平均23岁;左9例,右6例.取自体胭绳肌腱,断端编织缝合并预张力后,在双股肌腱的中间打结嵌入骨栓并缝合固定.股骨隧道采用阶梯联合钻一次成形,呈倒置的瓶颈状.然后定位并建立前、后十字韧带的胫骨隧道.将"T"形的骨栓肌腱结嵌入瓶颈状股骨隧道内,两组肌腱缝线经胫骨隧道穿出,反复屈伸膝关节20次,在胫骨骨桥上交叉打结并缝合固定.术后患膝以支具固定在屈曲0°-30°位.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6个月,平均9个月.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术前平均(61.5±4.6)分,终末随访时平均(92.5±3.7)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膝关节稳定,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骨栓胭绳肌腱结嵌入固定联合重建前、后十字韧带的方法为生物固定,避免使用高值耗材和分次手术,降低手术费用,利于术后功能康复.

  • 关节镜下股骨单隧道与双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百成;高石军;王晓峰;邵德成;王飞;陆博

    目的分析比较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与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PCL)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9年1月~2001年12月,采用单束前外束重建法重建PCL 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8~50岁,平均35.5岁;右膝12例,左膝6例.移植物为骨-髌腱(中1/3)-骨的11例,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7例.于PCL股骨附着点解剖中心的稍前方钻取股骨隧道,屈膝70°,拉紧并固定移植物.2000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PCL 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1~47岁,平均33岁;右膝9例,左膝3例.移植物为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7例,一端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肌腱的5例.将肌腱编织分为两束.于股骨侧钻取双隧道.两束分别于屈膝70°和0°时拉紧并固定.结果 采用前外束重建法的18例患者平均随访23个月,采用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法的12例患者平均随访17个月.前外束重建组与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组随访时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92.4±3.7)分和(94.3±3.4)分,两组问差异无显著性(P>0.05).屈膝0°和30°时,前外束重建组的胫骨后移距离是(5.9±0.4)mm和(6.2±0.5)mm,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组是(3.5±0.3)mm和(4.0±0.4)mm,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屈膝60°和90°时,两组胫骨后移距离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PCL的方法优于前外束重建法.

  • 关节镜下中1/3髌腱移植重建膝后十字韧带

    作者:滕学仁;丁利琼

    目的关节镜下应用中1/3髌腱移植重建后十字韧带,评估其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骨-中1/3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膝关节后十字韧带,用于治疗后十字韧带损伤后关节不稳定.手术在关节镜下经前方入路完成.结果12例患者平均随访17.3个月.Larson评分由术前60.7分提高到93.4分,Lysholm评分由术前55.0分提高到91.6分.所有患膝术前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阳性,术后仅2例后抽屉试验弱阳性、1例Lachman试验弱阳性.结论在关节镜直视下,能准确定位后十字韧带解剖止点,钻制骨隧道,植入移植组织.该技术具有不切开关节囊,损伤小、关节粘连率低的优点.

  • 关节镜下双臂万向瞄准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作者:石仕元;徐润龙;谢庆平;章英良;蒋大权;汪宇驰

    目的自行设计在关节镜下重建膝十字韧带时用于韧带附着点定位的瞄准器,并将该瞄准器应用于临床.方法根据经过球面上任何一点垂直于球面的线均经过球心的基本原理,设计出用于重建十字韧带手术时韧带附着点定位的瞄准器.将其用于关节镜下重建后十字韧带手术12例.结果术后随访5~19个月,平均12.1个月.12例患者按照Lysholm膝关节韧带损伤的评分标准,术前平均59.2分,术后平均92.7分,提高了33.5分.Lachman试验全部转为阴性.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20°.结论该瞄准器设计合理、定位准确、操作简便,特别是能从膝关节后内侧入路进行后十字韧带重建时胫骨附着点的定位,解决了关节镜下后十字韧带重建时胫骨端附着点定位的困难,是理想的关节镜下重建十字韧带时附着点的定位工具.

  •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

    作者:邵鸿;戴刚;李玉吉;唐兆鹏;吴锦秋;袁凌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腓骨长肌腱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CL)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腓骨长肌腱在关节镜下治疗26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17~53岁,平均37.9岁;左膝9例,右膝17例.术前胫骨后沉试验、后抽屉试验和后向Lachman试验均为阳性,胫骨后移>10 mm.Ⅰ期手术24例,Ⅱ期手术2例.术前Lysholm评分为(17.15±1.29)分,IKDC2000评分为(31.04±1.46)分,Tegner运动能力评分为(1.85±1.01)分.合并半月板损伤5例,前交叉韧带断裂10例,侧副韧带断裂4例,其中合并腓总神经损伤4例.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和血管神经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8个月.术后12个月,胫骨后沉试验、后抽屉试验和后向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为(83.38±3.73)分,IKDC2000评分为(85.70±1.41)分,Tegner运动能力评分为(5.88±0.9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骨长肌腱在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小,取腱安全容易,腱性部分长,临床疗效满意,是重建PCL的理想供体.

  • Arcuate征在膝关节后外侧不稳定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李杨;王文良;王彦鹏;王景贵

    [目的]分析膝关节损伤中arcuate征与膝关节后外侧不稳定的相关性.[方法]自1995年2月-2008年7月,我科共收治20例具有arcuate征的膝关节损伤患者,均行关节镜手术及开放性手术,重建后交叉韧带及后外侧复合体.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按照Lysholm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术中发现患者均有后交叉韧带损伤,前交叉韧带完整,术后患者平均随访32个月,(16~69)9个月,posterior-drawer试验和external rotationrecurvatum试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从术前(55.72±6.28)分增加至术后(89.24±6.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关节损伤中arcuate征提示膝关节受到内翻的损伤机制,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重要影像学标志,导致膝关节后外侧不稳定.

  • 张力带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作者:殷春芳;吕守正

    我院自2002年1月-2006年1月采用张力带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36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关节镜下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

    作者:史继生;孔维国

    目前后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方法多采用自体或异体材料重建,但存在一定缺陷,如自体韧带来源有限,异体材料存在来源少、免疫排斥反应、生物长入延迟甚至有传播疾病的危险等,手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缓慢等.而采用韧带增强重建系统(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LARS)人工韧带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1],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工作和生活.

  • 改良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8例

    作者:马国栋;张伟光;贾志勇;李建伟

    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撕脱骨折,多见于交通事故.我院2004年7月-2008年10月用膝关节后内侧改良入路[1]治疗PCL胫骨端撕脱骨折8例,方法安全简便,现报告如下.

  • 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作者:王彦军;李忠民;苏立新

    目的 探讨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方法 对应用改良后内侧入路23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行显霉、复住以及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应用改良后内侧八路对后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进行显露.并根据骨折特点进行复位固定,解剖层次清晰,并发症少,安全实用.结论 应用改良后内侧入路显露.并掌握骨折块特点.可以很好的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 后交叉韧带胫骨部撕脱性骨折的治疗

    作者:杜薛平;许平;周浩

    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是保证膝关节稳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织,PCL胫骨附着部骨折好发于青少年,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的增加,成年人发生PCL撕脱性骨折逐渐增多,由于胫骨附着部撕脱常伴有小块骨片撕脱和膝关节的其他损伤,易致膝关节直向、旋转、侧方不稳定,非手术治疗无效率为20%~25%,所以常采用手术治疗[1],我院2002年7月-2004年7月共收治8例此类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 关节镜下膝后交叉韧带自体移植重建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华盈;顾秋华;谭丽君

    膝后交叉韧带(PCL)损伤较为少见.PCL断裂者表现为上、下楼梯困难,严重者行走时出现软跪及关节不稳定症状,日久很难避免引起膝关节的退行性变、关节炎等.往往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我院1999年5月-2005年1月对25例PCL断裂者开展了关节镜下自体韧带移植重建术.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好的优点.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小切口可吸收螺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12例临床分析

    作者:丁国强;汪艳燕

    随着交通事故发生率增加,后交叉韧带损伤机会明显增高.后交叉韧带损伤后选择手术治疗的指征严格,后抽屉试验在二度以内建议保守治疗,三度损伤才建议手术重建修复,但后交叉韧带胫骨附着点撕脱骨折引起的膝关节后向不稳,一般认为需早期手术治疗,将骨折复位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723 条记录 13/37 页 « 12...10111213141516...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