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

    作者:黄沛彦;安智全;王明海;顾军;吴俊国;何军;耿雷;曾炳芳

    目的 探讨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5-12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骨盆重建接骨板加骶髂关节星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24例髋臼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复位评分标准评定.骶髂关节分离复位评定采用PACS系统分别对术前及术后的CT横断面及矢状面骶髂关节间隙宽处进行测量.髋关节功能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术前CT横断面骶髂关节间隙为(11.86±3.43)mm,术后为(4.05±0.76) mm,手术前后差值为(7.58±2.87)mm;术前CT矢状面骶髂关节间隙为(16.29±3.84)mm,术后为(4.27±0.95)mm,手术前后差值为(11.83±3.19)mm;结果显示术后髋臼及骶髂关节脱位复位良好.24例均获得随访7~30个月,平均12.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平均4.8个月.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按Matta标准评定:优13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7.5%.髋关节功能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优7例,良11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75.0%.结论 前侧髂腹股沟入路骨盆重建接骨板加骶髂关节星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伴骶髂关节脱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具有操作安全、骨折复位满意、术后疗效肯定的优点.

  • 颈椎前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探讨

    作者:赵刚;李钦宗;周红星;汪浩广;张保健;潘登

    脑脊液漏(CSFL)在颈椎手术后相对较少,但是一旦发生临床上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尤其在经颈前路手术时,由于手术视野小、操作空间有限、切口较深,采用筋膜修补困难,如处理不当,可产生诸多并发症,严重者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 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硬膜损伤的原因与治疗

    作者:倪文飞;林焱;徐华梓;池永龙;黄其杉;毛方敏

    目的探讨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硬膜损伤的原因及其治疗手段.方法总结12例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硬膜损伤的临床资料,初步探讨硬膜损伤的发生原因及术中、术后处理措施.结果病理性因素导致的硬膜损伤9例,占总数的75%,而医源性损伤3例,占25%.术中采用明胶海绵覆盖硬膜破口9例,明胶海绵覆盖后再用纤维蛋白胶封闭3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经过相应处理均得到治愈.结论慢性脊柱病变导致的硬膜病理性改变、爆裂性骨折片对硬膜的直接损伤及术中医源性损伤是脊柱前路手术并发硬膜损伤的主要原因,术中采用明胶海绵覆盖或结合纤维蛋白胶封闭是治疗硬膜损伤的有效手段.

  • 前路Centaur钉板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

    作者:李江;涂青虹;张庆林;简志威

    目的研究Centaur钉板系统在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利用Centaur钉板系统经前路行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伤椎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得以随访1~3.5年,疗效满意.结论胸腰段脊柱不稳定性爆裂性骨折累及脊柱前、中、后柱,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马尾神经根损伤,经前路途径能达到直接有效地解除压迫的根本目的,伤椎植骨融合效果确实,而Centaur钉板系统结构简单、固定可靠、操作容易.

  • 前路及外侧联合入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临床观察

    作者:胡茂华;史法见

    目的:观察前路及外侧联合入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前路及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移位骨折。结果:随访3~5年(平均4.5年),2例骨折不愈合,2例分别于术后1.5年、2年发生股骨头坏死,其余26例患者均骨折愈合,随访期间股骨头无坏死,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前路及外侧联合入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移位骨折,可确保解剖复位,能有效保护骨折端血运,促进骨折愈合、降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

  • 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手术的护理措施

    作者:刘翠

    目的:分析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手术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退行性颈椎病患者40例,全部患者均给予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手术治疗,对其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科学和合理的护理干预,全部患者的手术均成功开展,并没有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在对患者实施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手术治疗时,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让手术的开展更加顺利,让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 脊髓型颈椎病应用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尊吉;李旭;张红

    目的:研究并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手术方法 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4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这7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目前基本达成共识且受临床认可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7例,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4例,后路单开门减压钢板固定术35例,并对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随访情况进行观察.结果: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单开门减压钢板固定术的手术平均耗时分别为58.15±6.97分钟、95.08±5.42分钟、125.48±9.3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45.27±3.58 ml、115.13±9.54ml、354.89±25.11ml.手术后,共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63%;1例患者因术后突发心脏病而死亡,死亡率为1.32%.76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6.81±3.54个月.与手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6个月患者的脊髓功能JOA评分、颈椎活动度C值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脊髓功能和颈椎稳定性,疗效显著.

  •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前路手术治疗

    作者:冯世龙;关群;李波;熊小江

    目的: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前路手术治疗.方法:对下颈椎骨折56例均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钛板内固定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6例早期发生食道瘘1例,2月后死于肺部并发症.其余55例中有49例获3个月~24个月的随访,无钢板、螺钉断裂或松动,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无丢失,植骨于3个月左右获骨性愈合.神经功能有5例无恢复,其余病例至少有1级~3级以上的恢复或改善.结论:颈前路手术减压彻底、不易发生脊髓医源性损伤,脊髓功能恢复好,植骨愈合快,后期脊柱稳定性可靠,钛板可达到固定节段的即刻稳定,是一种成熟有效和简单易行的术式.

  • 腰骶椎前路手术的大血管并发症及原因分析

    作者:邱勇;朱泽章;王斌;俞杨;钱邦平;朱锋;马薇薇;孙旭

    目的 对腰骶椎前路手术的大血管并发症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2003年10月~2007年7月,在我院行腰骶椎前路手术、有完整资料的患者85例.男47例,女38例,年龄12~66岁(平均37岁).其中结核44例,肿瘤6例,椎间盘炎9例,椎体骨折20例,半椎体畸形6例.前路手术包括:旁正中经腹直肌内缘腹膜后入路64例,下腹正中经腹人路18例,下腹部斜切口3例.统计分析术中及手术后围手术期的大血管并发症.结果 5例(5.8%)患者手术中或手术后围手术期出现大血管并发症.其中术中髂总静脉侧壁撕裂3例(3.5%)、左髂内静脉破裂1例(1.2%)、手术后髂总静脉血栓形成1例(1.2%).大血管并发症见于3例(6.8%)结核、1例(16.7%)肿瘤以及1例(11.1%)椎间盘炎患者.85例中有59例手术后获6-41个月的随访,平均23个月,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无1例发生与大血管损伤相关的后遗症.结论 腰骶椎前路手术时应充分暴露大血管、仔细解剖、避免血管过度牵拉,以减少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 新型钛合金颈椎前路接骨板的三维稳定性试验

    作者:韩秀鑫;朱悦;吴亚俊;郝玉琳;赵卫东

    背景:目前,颈椎前路接骨板已经广泛应用于颈椎创伤、畸形、退行性变以及颈椎肿瘤的治疗.目的:应用新型钛合金研制颈椎前路多功能接骨板(multifunctional cervical plate,MCP),并且对其进行三维稳定性试验.方法:收集24具6个月左右宰杀的猪颈椎标本随机分为4组,每组6具标本.在连续的4种状态下,即完整状态、植骨状态、接骨板固定状态以及疲劳测试后状态,对颈椎C3-C7施加2.0 Nm的纯力矩,测量标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活动范围(rang of motion,ROM)和中性区(neutralzone,NZ).结果:所有节段在6个方向的ROM上,MCP固定状态、MCP疲劳状态、C-mark接骨板(C-mark plate,CMP)固定状态、CMP疲劳状态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完整状态、植骨状态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前屈、左右侧屈方向的ROM上,植骨状态与完整状态相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屈伸NZ上,MCP固定状态、MCP疲劳状态、CMP固定状态、CMP疲劳状态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完整状态、植骨状态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侧屈NZ上,除完整状态与其他状态之间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其他状态之间没有差异(P>0.05).在旋转NZ上,所有状态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生物力学研究表明MCP能够给颈椎提供足够的三维稳定性,在进行扭转疲劳试验后仍然可以保持三维稳定性.

  • 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前路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作者:黎庆初;张忠民;尹刚辉;闫慧博;刘则征;金大地

    目的 探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3~66岁,平均51岁.腰椎不稳症4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7例,腰椎滑脱症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2例.L3~4节段2例,L4~5节段9例,L5~S1节段4例.15例患者均行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椎间融合术,且均为单节段手术.L3~4、L4~5节段采用左侧腹直肌旁切口,L5~S1节段采用右下腹横切口.记录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隙角度、腰椎前凸角度(LL),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卧床天数,住院天数.定期复查腰椎X线片及腰椎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切口长度平均6.2cm,术中出血量平均95ml,手术时间平均85min,术后平均卧床3d,住院天数平均10d.术中腹膜撕裂2例,术中予以缝合修补;术后髂骨取骨处疼痛8例,经2-3周镇痛治疗后缓解.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7个月(3-16个月),术后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ODI (满分50分)由术前平均57.4%降至术后平均21.7%,VAS(满分10分)由术前平均6.7降至术后平均2.8.手术节段腰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8.1mm至术后平均13.3mm,手术节段腰椎间角度由术前平均11.3°至术后平均12.7°,腰椎前凸角度由术前平均44.7°至术后平均52.3°.术后腰椎X线及CT示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已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带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并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植骨融合率高.

    关键词: 腰椎 前路 融合术
  • 前路手术治疗合并邻近椎间盘突出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作者:任斌;蔡林;陈志龙;王建平;胡超;张桃根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治疗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共收治24例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其中男21例,女3例;年龄40~68岁,平均52岁,术前均行颈椎X线片、CT及MRI检查证实患有2~3个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同时合并邻近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全部患者均行前路颈椎次全切重建联合邻近突出的椎间盘摘除Cage融合内固定术,分析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2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22个月.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4~13分,平均7.5分,术后JOA评分10~16分,平均13.6分,神经功能改善率32%~81%,平均65.6%,其中疗效优7例,良12例,一般5例,无疗效差者,优良率79.1%.结论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常合并邻近椎间盘突出,应早期进行手术干预以避免脊髓功能出现急剧恶化;前路颈椎次全切重建联合邻近椎间盘摘除Cage融合内固定术减压彻底,并发症少,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

    作者:沈惠良;曹立;张庆明;宋红星

    目的总结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平均年龄42.3岁,平均病程5.6个月的脊柱结核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结合植骨内固定,手术前后配合正规化疗,根据X线片观察脊柱融合时间,手术前后后凸角度变化以及按照Frankel分级的神经功能变化. 结果全部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植骨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5.6个月.后凸平均矫正度数为11.7°,7例术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1级.结论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骨结构重建可靠,治疗过程相对简化,住院周期缩短,效果肯定.

  • 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治疗

    作者:杨宝辉;蔡璇;程志坚;王国毓;贺西京;李浩鹏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治疗措施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6年7月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1~71岁(52.32±13.05岁).外伤性颈椎骨折4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2例),颈椎病2例,颈椎结核1例,颈椎畸形1例.术中发现食管瘘1例,当即给予修补;术后早发性(1个月内)食管瘘6例,其中2例经呋喃西林纱布条换药处理,2例行清创探查引流术并在术中给予修补,1例清创探查术后给予胸锁乳突肌瓣填塞,1例因脓毒血症死亡;迟发性(1个月后)食管瘘1例,行内固定取出清创探查,并肌瓣填塞.同时所有患者行伤口细菌培养,应用敏感抗生素,鼻饲饮食加强营养等治疗.结果:1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于术后第4天出现食管瘘,术后第7天因脓毒血症死亡;其余7例食管瘘口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周~2.5个月;随访l~5年(2.86±1.36年),7例均无复发,且吞咽功能良好.结论:依据食管瘘发生的时间,结合其大小和污染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 前方入路手术治疗上胸椎转移瘤

    作者:蒋腾龙;肖增明;贺茂林;吴昊;江华

    目的:探讨前方入路行上胸椎肿瘤切除、椎体重建、钛板内固定的技术及方法,分析手术治疗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2004年6月~2011年7月我科收治上胸椎(T1~T4)转移瘤患者17例,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55.1±7.3岁(47~68岁).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8例,E级2例.肿瘤位置:T1 7例,T2 5例,T3 3例,T4 2例.按Tokuhashi脊柱转移瘤评分系统评分为9~12分;根据WBB分区理论肿瘤病灶位于4~9区.对于T1椎体病灶患者采用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对于T2~T4椎体病灶患者采用前方劈开胸骨经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结果:所有患者均能很好耐受手术,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手术时间为94.1± 5.0min(90~102min),出血量为186.6±100.2ml(100~400ml);前方劈开胸骨经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手术时间为121.0±16.5(100~150min),出血量为352.0±134.4ml(220~600ml).术后病理学检查:6例来源于肺癌,5例来源于乳腺癌,2例来源于甲状腺癌,2例来源于胃肠道癌,2例来源不明.术后2例前方劈开胸骨经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手术患者出现肺部感染、肺不张,经对症治疗后治愈.3例(其中1例为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手术患者)出现喉返神经牵拉伤致一过性声音嘶哑,术后1个月内声音恢复正常.随访19.7±9.8个月(6~48个月),9例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3例Frankel分级B级患者2例改善为E级,1例改善为D级;4例C级2例改善到E级,2例改善到D级;2例D级患者改善到E级.5例患者在术后6~14个月因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结论:前方入路是治疗上胸椎转移瘤可供选择的有效入路,该入路可以充分显露前方椎体病变,有效切除病灶,彻底解除来自脊髓前方的压迫,改善患者症状.

  • 前路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的比较

    作者:曹正霖;陈逊文;吴增晖

    目的:比较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m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的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07年3月收治31例腰椎术后综合征患者.其中14例行ALIF,17例行TLIF,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模拟疼痛评分(VAS)、椎体间高度、椎体间角度,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融合情况和并发症.结果:AUF组手术时间平均为11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10ml,TLIF组分别为160min、620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UF组出现2例腹膜撕裂,予缝合后愈合:3例发生腹膜后血肿、麻痹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完全恢复正常.TLIF组出现2例硬膜撕裂,予缝合后愈合;2例神经根牵托伤,经脱水、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物治疗完全恢复正常.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每组术后1年时ODI和VAS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椎间高度、角度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1年ODI、VAS、椎间高度、椎间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ALIF组疗效优良率为85.7%,TLIF组为82.4%.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椎间融合率均为100%.结论:AUF和TLIF治疗腰椎术后综合征均可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和临床效果,ALIF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出血量相对较少.

  • 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作者:崔西龙;于海洋;姜济世;干阜生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2005年4月~2014年2月共手术治疗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1~74岁,平均43.3±29.0岁.新鲜骨折43例,陈旧骨折5例.按Grauer分型:Ⅱa型12例,Ⅱb型13例,Ⅱc型11例,浅Ⅲ型12例.术前均有外伤史,伴有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牵引后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选择手术方式,22例采用前路单枚中空齿状突螺钉固定,其中1例因C6椎体骨折同时行C6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钢板固定.24例采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其中1例行一期后路C1/2椎弓根螺钉植骨融合+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置入钢板内固定术,4例因椎动脉骑跨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2例高龄患者因体质差合并骨质疏松,不能耐受全麻手术,行Halo-vest架固定.随访观察患者骨折融合率、颈椎活动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手术患者中2例在术后1周复查CT时发现骨折移位,1例行翻修手术,取出内固定后重新置钉,再次复查CT示骨折复位满意,6个月后骨折愈合;1例改为后路C1/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后4个月植骨融合;2例发生喉上神经损伤,出现饮水呛咳,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后路手术患者1例术中出现椎动脉破裂,置入螺钉后出血停止,未特殊处理;1例枢椎椎弓根螺钉进入椎管,无神经损伤症状,未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随访12~120个月,平均25±7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前路手术组颈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正常,后路手术组颈椎旋转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结论:对于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周非非;孙宇;张凤山;王少波;李迈;潘胜发

    目的:前瞻性分析若干临床因素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5月~2011年9月间接受由同一专业组术者完成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107例,术前均无颈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均于术后3个月在门诊复查.采用日本骨科协会改良17分评分法(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mJOA)改善率评价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新出现的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轴性症状的程度.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术后手术节段曲度、手术节段椎间撑开高度、植骨融合情况、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练及术后围领佩戴时间等八项临床相关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临床因素对术后出现颈部轴性症状的影响.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轴性症状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结果:本组107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51例,年龄29~80岁,平均52.2岁.手术节段:单节段49例(45.8%),双节段47例(43.9%),三节段11例(10.3%).本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新出现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6.2% (28/107),VAS平均为4分(2~8分).所研究的八项临床相关因素中,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练(P=0.0003,OR=185.6)、手术节段术前曲度(P=0.003,OR=8.1)和植骨融合情况(P=0.016,OR=37.1)与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症状有相关性.术后出现新发轴性症状患者术后mJOA评分改善率为58.6%±32.8%,未发生轴性症状患者术后mJOA改善率为65.5%±30.6%,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317).结论:颈椎前路术后新发颈部轴性症状并不少见.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炼差、术前手术节段后凸和无植骨融合迹象与术后新发轴性症状有关.

  •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

    作者:祝建光;亓东铎;李立钧;杨明杰;谭军

    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17例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患者,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42~78岁,平均56.5岁.17例患者均有颈痛,9例伴发热,6例伴脊髓损伤,5例伴神经根性损伤.影像学检查13例有硬膜外脓肿形成,4例椎前脓肿形成伴椎体广泛破坏.均于广谱或敏感抗菌素治疗7~14d后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术后抗菌素治疗12~14周,定期复查血白细胞计数、血沉和C反应蛋白、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术后12个月行MRI检查.结果:手术时间50~150min,平均110min,术中无血管及神经损伤发生;术后2例切口浅层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无食管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于术后1周内颈痛缓解,体温恢复正常.13例于术后12周前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4例白细胞计数正常,但血沉及C反应蛋白至术后9个月才降至正常.所有患者于术后12个月复查CT,16例植骨融合;1例融合失败,24个月随访时假关系形成.随访18~24个月,平均20.3个月,术前有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正常,感染均无复发.结论:在规范、有效、充分的围手术期抗菌素治疗期间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感染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下颈椎化脓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

  • 前路手术治疗伴椎旁巨大脓肿的胸腰椎结核

    作者:陈明;赵劲民;李兵;彭小忠;苏伟;沙轲;武振国

    目的:探讨单纯应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及内固定术治疗伴椎旁巨大脓肿胸腰椎结核患者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9例伴椎旁巨大脓肿的胸腰椎结核患者,骨质破坏累及2个椎体6例(T9、T10 1例,T10、T11 2例,T12、L1 1例,L2、L3 2例),累及3个椎体3例(T10~T12 1例,T7~T9 1例,L2~L4 1例).所有病例椎旁脓肿均累及3个椎体以上.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B级1例,C级5例,D级2例,E级1例.术前后凸Cobb角5°~45°,平均28.3°±13.5°; VAS评分3~8分,平均6.0±1.2分;ODI 50%~95%,平均(68.6±17.6)%.均行前路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例入院时为不完全性瘫痪行急诊手术,4例术前采用口服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四联(HRZE)抗结核治疗1周后效果欠佳即行手术治疗,4例术前采用HRZE抗结核治疗2周后择期行手术治疗.术后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12个月,佩戴胸腰支具3个月.观察患者临床表现,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X线片及CT或MRI,观察切口愈合、并发症、植骨融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120~150min,平均135min;术中出血量400~1400ml,平均900ml.2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1例行修补,1例未行修补;2例术后切口出现窦道Ⅱ期愈合,7例Ⅰ期愈合.1例左侧L3、L4神经根损伤,术后1周左股四头肌肌力3级,应用营养神经药物及针灸、理疗对症处理,术后12个月时随访股四头肌肌力4级.随访12~20个月,平均17个月,脓肿完全吸收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5~14个月,平均8.5个月.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恢复至5°~15°,平均10.3°±3.3°;1例术前ASIA B级患者恢复至D级,余8例均为E级;ODI降至1%~3%,平均(2.8±0.9)%;VAS降至0~1分,平均0.6±0.5分.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获临床治愈.结论:在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伴椎旁巨大脓肿的胸腰椎结核可取得良好效果.

301 条记录 3/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