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用于治疗伤寒的喹诺酮
伤寒肠热病(伤寒和副伤寒)是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具有持续发热和胃肠综合征特性。通常由伤寒沙门氏菌和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1986年,世界范围的伤寒病人估计有3千3百万人。此病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流行,旅行者存在相当的患病风险。
-
伤寒合并主动脉瓣赘生物及瓣周脓肿超声表现1例
患者男,39岁.因发热伴头痛、腹部不适2周从外院转入我院.体温高达40℃.伴畏寒、寒战.查体: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Ⅲ/Ⅳ级杂音及主动脉瓣区闻及舒张期杂音,心律整,心率88次/min.血常规显示白细胞12.37×109/L,中性粒细胞77.2%.血培养为副伤寒沙门氏菌(丙型),无需氧菌生长,无厌氧菌生长,痰培养未找到细菌.胸片示心脏增大,疑心功能不全,并两肺水肿,胸腔积液.
-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化脓性胆管炎一例报告
沙门菌有较强的内毒素,主要通过污染食品和水源经口感染,其中伤寒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可引起胃肠炎、菌血症和败血症、肠热症.全年发病,但多发于夏、秋季节,我院从胆汁中分离出一例报告如下:
-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1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2岁,因发热半月于2012-04-16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既往体健,否认家族有肿瘤疾病史,体温高达39℃,伴乏力、全身肌肉酸痛,无咳嗽及咳痰,无胸闷及气促,无腹痛、腹胀,食欲尚可,无恶心及呕吐,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查体:未见皮疹及焦痂,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包块, Murphy氏征阴性,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查血液分析:白细胞计数10.40×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0.750、血红蛋白浓度104g/L、血小板计数354×109/L;尿液分析、大便常规正常;血钙2.12mmol/L;肝功能8项:白蛋白34.7g/L,余正常;心功能7项正常;肺炎支原体抗体、嗜异性凝集试验、免疫3项、 HBsAg 均阴性,结核抗体阳性;超敏 C-反应蛋白82.3mg/L,降钙素原0.05 ng/ml,血沉104 mm/h,血清铁蛋白201.2 ng/ml;肥达氏反应+外裴氏反应:变形杆菌OX2凝集素阴性、伤寒沙门氏菌H凝集素阴性、副伤寒沙门氏菌A凝集阴性;抗核抗体阳性(染色模型为斑点型);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22.2%; ANCA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AN-CA3项、凝血功能4项、甲状腺功能T3、 T4及12项肿瘤标志物筛查正常;3次血培养阴性。腹部B超示:肝右叶占位病变性质待查,胆、脾、胰、肾、膀胱未见异常。上腹部 CT示:肝右叶肿块,拟腺瘤与恶性肿瘤鉴别(肝癌待排),伴周缘异常灌注,结合临床,建议活检。2012-04-22行肝穿刺活检术,病理报告:考虑间叶源性肿瘤,未排除肝细胞癌。2012-4-26行骨髓穿刺+活检术,骨髓涂片报告:增生活跃骨髓象。予“复达欣、环丙沙星、阿奇霉素”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仍发热、渐消瘦。经外科会诊,同意转外科手术治疗。转外科后PET CT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提示:①肝右叶低密度占位并脱氧葡萄( FDG)代谢异常增高,提示恶性病变可能性大;②余颅内、鼻咽部、颈部、胸部、腹部其他部位及盆腔内未见明显异常FDG高代谢灶。患者2005年4月在全麻下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术程顺利。术后患者体温降致正常,伤口恢复良好,准予出院。 -
血培养阳性87例副伤寒(乙)的临床分析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此病发生,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卫生状况的改善,其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近年来,虽然我国副伤寒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散发病例时有发生,部分地区偶见爆发流行.2001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共收到副伤寒161例,其中,经血培养阳性,证实为副伤寒(乙)者87例,现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1999年广西副伤寒沙门氏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1999年在广西武鸣、桂林等地发生副伤寒暴发流行,为配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治疗,提高伤寒、副伤寒的防治质量 ,对从疫区收集到的67株甲型副伤寒杆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56例患者副伤寒沙门氏菌对20种抗生素的药敏分析
目的:探讨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对抗生素的药敏试验.方法:对来检的1724例发热患者血标本分离培养出的56例患者的副伤寒沙门氏菌进行2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结果:青霉素类敏感率为2.0%~29.4%,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呋喃类、喹诺酮类的敏感率为43.6%~100.0%,其中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达到100%.结论:复方新诺明应作为目前治疗副伤寒沙门氏菌的首选药.
-
32例副伤寒误诊原因分析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沙门氏菌A、B、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其发病率低于伤寒,由于临床表现复杂且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现将我院5年来收治的副伤寒44例其中32例在外院或我院门诊、住院部误诊,误诊率达72.7%,全部病例经血培养或临床结合血清学反应而确诊,现加以分析,以探讨其误诊原因.
-
一起副伤寒沙门氏菌爆发流行的病原学检测分析
2003年6月初开始,本市某县城关镇大桥李村的"外口之家",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人,短期内病人大量增加,为尽快查明病因,我们开展了相关的病原学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耐药性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流行与耐药机制
综述了近年来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耐药谱的变迁和多重耐药性情况及产生耐药的机制.其主要耐药的机制有:获得耐药性质粒导致伤寒杆菌的耐药;微孔蛋白含量减少或丢失,使其对亲水性抗生素的选择性渗透作用发生改变;gyrA基因的突变导致伤寒沙门氏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表现为多重耐药性;伤寒杆菌L型可导致其对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敏感性减弱,对红霉素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性增强.
-
副伤寒沙门氏菌耐药性与菌株质粒的监测
目的掌握副伤寒沙门氏菌的耐药情况,探讨其耐药机制,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1997~2001年从桂林地区分离到的292株副伤寒沙门氏菌进行药敏实验和质粒检测.结果 292株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呋喃唑酮、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敏感率达100%,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为80.0%,磺胺甲异(口恶)唑为85.6%,对此两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菌株多重耐药多可达4~6种,耐药类型以磺胺甲异(口恶)唑、复方磺胺甲(口恶)唑、青霉素、红霉素为主.85.6%(250/292)的菌株可检出带有89.3Mu的大分子质粒,质粒检出率与耐药种类呈正相关(t=4.78,P<0.05),所有耐磺胺甲异(口恶)唑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菌株均能检出该质粒,而29株敏感株则未能检出质粒.结论桂林地区副伤寒杆菌普遍对磺胺甲异(口恶)唑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呋喃唑酮、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抗生素为桂林地区治疗副伤寒的首选药物.菌株携带89.3Mu大分子质粒,与副伤寒菌株的耐药性有关.
-
血标本中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培养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度分析
目的 讨论本院血培养分离出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阳性结果和临床诊断相符度.方法 采用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及其配套的血培养瓶,对临床血标本进行培养,将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阳性结果及临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在血培养标本中共检出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110例,其中入院疑似诊断沙门氏菌感染72例,其他38例发热腹泻等原因待查病例为均为沙门氏菌阳性.结论 目前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检验仍以血培养为主,与临床诊断相符度高,其他临床表现不典型病例也检出沙门氏菌,应加强致病菌血培养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监测,提高传染病防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