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析静脉输液拔针致皮下出血的原因
医院是为病患解决疾病的场所,进行静脉的输液是治疗疾病的有效的手段.静脉的输液工作也是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养.静脉输液作为临床疾病治疗护理中的有效手段,在输液工作的进行时其能够用进行快捷有效的补液和加药操作,在临床的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静脉输液的工作在实际的应用中依然存在这一些问题,需要引起相关从业人员的高度注意,进而不断的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的安全.笔者结合多年的从业经验对静脉输液拔针致皮下出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解决静脉输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
皮下埋植剂致全身性过敏1例
资料:张某,女,28岁,G1Pl,末次月经1998年10月7日,既往无过敏史.于1998年10月15日到本站要求皮下埋植避孕.按常规操作行左上臂内侧肘关节上3cm处皮下埋植二根型左旋18-甲基炔诺酮长效避孕埋植剂(上海达华制药厂生产),手术顺利.术后第2天受术者自觉全身发痒,皮肤出现荨麻样皮疹,3~4天症状渐加剧而就诊本站.查体:BP 15/9kPa,心率86次/min,律齐,双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埋植处创口愈合良好,无红肿,全身皮肤多发散在的风团状丘疹,无皮下出血及溃疡,无粘膜出血及淋巴结肿大,余无异常.按抗过敏治疗,给予强地松、扑尔敏、维生素C等药物,3天后复诊,症状稍有减轻,但皮肤仍有散在丘疹,逐取出皮下埋植剂,继续按抗过敏观察治疗5天,痊愈并随访4年,无异常发现.
-
老年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护理
低分子肝素(LMWH)是一种由普通肝素通过亚硝酸分解、纯化而成的低分子肝素钙或钠盐.其分子量小,容易皮下吸收,生物利用度高达98%,半衰期长,疗效显著,并且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凝剂[1].然而,皮下注射后常造成紫癜、瘀斑甚至血肿等不同程度的皮下出血征,并伴有注射点疼痛.尤其是老年患者,腹壁皮肤松弛,皮下组织薄,血管脆性大,皮下血管丛动脉多而静脉少[2],注射LMWH引起皮下出血反应更重,极易造成其心理紧张,并产生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感,降低对治疗的顺应性;此外,皮下出血还会影响药物吸收,降低治疗效果.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及多年临床护理经验,特提出以下老年患者皮下注射LMWH的护理措施.
-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改良
目的:探讨减少低分子肝素不良反应的注射方法.方法:收治接受分低分子肝素治疗患者50例,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选择以脐为中心的两侧进行注射,试验组于上午采取改良方法在腹部右侧注射,左手拇指和食指捏起右侧腹部皮肤1分钟,使之形成一褶皱,右手指针,不排气,针头垂直向下在褶皱顶部刺入,注射完毕,停留4~6秒,放松左手,拔针按压3~5分钟;对照组于晚上采用传统注射方法在腹部左侧注射.结果:试验组发生皮下瘀斑及皮下血肿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P<0 01).结论:改良后注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减轻患者紧张心理及痛苦,对治疗有积极作用.
-
"阴滋病"传谣与辟谣是信息竞赛
4月初,香港媒体和内地媒体先后报道了有关"阴性艾滋病"(简称"阴滋病")的消息,患者自称感染不明病毒后出现类似艾滋病的症状,认为是被一种称为阴性艾滋病的神秘病毒侵害.据说此病可通过唾液与血液传播,其感染途径与艾滋病相似,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症状,但血液检测HIV却呈阴性.媒体报道之后,引发了网民热议,而有些人也因此恐慌.
-
登革病毒感染致登革出血热一例
登革病毒引起人的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1].2001年5月以来,泰国爆发登革热流行,国内目前尚未见病例报告,我院确诊一病例,患者男,19岁,工人,无外出史,主因恶心、呕吐5 d,发热2 d,于2001年10月12日到广州市东山区人民医院就诊,体温达39.5℃,伴头痛、眼眶痛,4 d后热退,而后四肢皮下出血.
-
一起抗凝血鼠药中毒事件的病因调查
2011年7月广东省某市出现了多例以躯干及四肢紫癜,外伤后难止血为主要特征的病例.为了尽快查找病因,消除当地群众的恐慌,广东省CDC立即组织由应急管理、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及理化检验人员组成的应急处理小组进行现场调查并采集样本,终查明是由抗凝血鼠药大隆所导致.大隆,又名溴鼠灵、溴鼠隆,化学名称为3-[3-(4-溴联苯基-4)-1,2,3,4-四氢萘-1-基]-4-羟基香豆素.它在体内不易分解和排泄,可阻碍血液中凝血酶原的合成,损害微血管,降低血液凝固能力,从而造成皮下出血和内脏大量出血而引起死亡[1-3].由于我国鼠药管理和打击非法制售鼠药存在一定的漏洞,造成各地鼠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现将此次中毒事件报告如下.
-
止血带致皮下出血并休克的不良反应1例报告
患者,男,64岁,以"左手掌皮下条索状硬结10年,加重伴小指屈曲畸形1年"于2005年12月6日入院.查:左手掌第五掌指关节处皮肤皱褶,皮下一纵行挛缩带如弓弦样感,使第五掌指关节呈屈曲90°位畸形,严重影响功能和外观.诊断为左手掌腱膜挛缩症.
-
针刺导致右侧下肢大面积皮下出血案
针灸疗法作为一种"绿色"疗法,临床应用广泛,但在临床操作过程中,或因医者掌握不当,或因患者的某些自身原因,可能造成意外的发生.笔者在临床针刺治疗中出现 1 例针刺后右下肢大面积皮下出血情况,通过其诊治、处理经过,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原因,从而警示针灸临床工作者,治疗前要仔细询问患者病情及用药情况,以降低针刺风险.
-
静脉穿刺皮下出血相关因素及对策
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熟练的护理技术已是当今时代的要求.静脉输液作为一项快速的补液和给药途径,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在临床治病、抢救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护理管理者在不断的加强护士的三基训练,静脉输液仍存在一些问题造成患者皮下出血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阻碍了护患关系的良好形成,更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责任心不强、穿刺技术差、按压方法不正确、按压时间不够、面积太小以及患者的不配合等.因此,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避免皮下出血的发生,对于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护士应加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心理素质,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正确按压等,减少穿刺后皮下出血的发生.
-
静脉输液拔针方法研究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基础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的重要手段.静脉输液作为一种迅速有效的补液和给药途径,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临床静脉输液拔针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拔针速度快与慢,拔针后按压方法不正确、按压时间不足、按压面积大小和按压力度不均匀.而这些问题与患者的配合及静脉输液拔针后的皮肤出血、皮下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有一定关系.
-
局部按压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相关影响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按压与否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 CENTRAL)、PubMed、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收集所有关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按压时长相关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过程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通过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文献独立进行严格质量筛选、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合并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9篇临床对照研究,皆为中文文献,按压组累计注射2814例次,不按压组累计注射2801例次。 Meta分析中重度皮下出血合并RR值为0.7,95%置信区间为(0.49~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发现结局指标评价尺度为各研究之间异质性来源,分析结果支持不按压的积极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局部按压时间对皮下出血有一定影响,注射后不予按压并不增加局部中重度皮下出血发生率。
-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方法的改进
低分子肝素钙通常选择腹壁皮下注射,因为腹壁皮下的血管较为丰富,易于吸收,但临床上常易引起皮下出血、淤血、硬结、注射部位发红、皮肤瘙痒等,给患者心理上造成紧张,引起误解,不利患者的康复.对此,我们进行了改进.
-
消瘦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新方法
低分子肝素是—种新型的抗血栓剂,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冠心病.其常见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局部淤血、肿胀,甚至出现血肿硬结,特别是消瘦患者,不乐意接受此项治疗.我们经过对注射方法的改进,取得良好的效果.1.方法:患者屈膝平卧,取腹壁皮下注射部位,常规安尔碘消毒后,用75%酒精脱碘,注射者左手将患者腹部注射局部提起成凸起皱褶,垂直进针,抽取无回血后稍快注入药液,停留5s再迅速拔针,用3个手指将干棉球稍用力按压针眼处3 min.
-
一次性棉球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中的应用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低分子量的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它具有生物利用率高、半衰期长、安全性高、出血倾向低等优点.现广泛应用于各种动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中,也用于心肌梗死、脑梗死的预防血凝块形成.但在临床实践中,注射部位的皮下出血仍是常见的不良反应,而拔针后按压不当是造成皮下出血的重要原因.
-
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皮下出血原因的研究进展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造成皮下出血是常见的不良反应,本文旨在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与注射部位、注射深度、注射角度、压迫时间、力度、按压物以及注射点间距、针头大小、针头斜面是否带入药液、药物推注时间等因素的关系,并针对相关因素提出了预防对策.
-
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原因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LMWH)为有效地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它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并发症发生率低.近年来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上,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1-2].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皮下出血可以引起局部疼痛,造成患者心理紧张、恐惧,对治疗产生怀疑,影响治疗效果.因此,目前有大量的研究来阐述引起皮下出血的相关原因,现综述如下.
-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低分子肝素(LMWH)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抗凝新药,其作用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及其复合物结合,加强抗凝血酶Ⅲ对Xa因子的灭活而起抗血栓的作用.它的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应用不需要连续实验室检测,每天2次,每12小时皮下注射给药1次,即可完全发挥抑制血栓、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药理学上和临床上的优势.近年来广泛应用在临床上,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物[1-2].但在临床应用中皮下出血仍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据国内文献报道,在传统规范操作下LMWH皮下注射致皮下出血的发生率为34%~42%[3-5].皮下出血可以造成患者局部疼痛,较大面积的出血和血肿使患者产生紧张心理,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还影响药物吸收而影响治疗效果.为减少LMWH皮下注射引起皮下出血的发生,近几年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
-
1例止血措施不当造成皮下出血的护理
皮脂腺囊肿切除是眼科常见手术.由于囊肿生长的位置处于血管丰富区,囊肿大而深,术中有创伤小血管的可能,术后未采取加压绷带包扎,术后健康指导不到位,都是导致皮下出血的原因.现将我院发生的1例皮脂腺囊肿切除术后皮下出血病例报道如下.
-
改良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
目的:探讨改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肺栓塞、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0例,采用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两组各注射560例次,研究组采用改良注射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法。观察两组皮下出血、硬结面积及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皮下出血、硬结面积>2 cm有8例,对照组2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1,P<0.05);研究组患者重度疼痛5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8,P<0.05)。结论改良注射方法减少了皮下出血和硬结例次,降低了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